儲能技術概論 (電子書)

儲能技術概論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曾重仁
圖書標籤:
  • 儲能技術
  • 儲能係統
  • 新能源
  • 電力係統
  • 能源技術
  • 可再生能源
  • 電池
  • 超級電容
  • 能量轉換
  • 電子書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近年來隨著能源議題受到各界重視、再生能源研究如雨後春筍般崛起,儲能產業也開始成為大傢所留意的焦點。不僅是移動性裝置、或者與再生能源並聯的緩衝係統,儲能裝置在產業中的需求越來越高,儲能元件、儲能材料、與儲能係統設計也需要更多的人纔投入此些領域中,此書將內容分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有CH1儲能導論、CH2儲熱、儲冰蓄冷,概述儲能係統中基礎的原理及能量傳遞的方式;第二部分為CH4壓縮空氣儲能、CH5飛輪儲能、CH6大型抽蓄水力發電介紹、CH7電池、CH8電容、CH9液流電池儲電,介紹六種分別常見主流的儲能方式;最後CH10電轉燃料儲能技術、CH11電化學檢測方法、CH12,簡介瞭目前現今儲能技術中最新的發展技術。 
 
本書特色
 
  1.圖解的儲能係統中,重要的關鍵技術及發展趨勢
  2.解析儲能係統在工程與商轉上的重要特性與關係。
  3.收錄儲能工程中特性、成本、與技術特點的查錶。  
儲能係統前沿技術與應用深度解析 導言:能源轉型的核心驅動力 隨著全球對氣候變化問題的日益關注以及可再生能源(如太陽能、風能)滲透率的不斷提高,傳統電力係統的穩定性和可靠性麵臨前所未有的挑戰。間歇性電源的大規模並網,使得電力供需的平衡成為一個關鍵的工程難題。在此背景下,儲能技術不再是輔助性的基礎設施,而是支撐未來智能電網、實現能源結構轉型的核心技術。 本書旨在為能源工程師、科研人員、政策製定者以及對新能源領域感興趣的讀者,提供一個關於當前最前沿儲能技術、係統集成、經濟性評估及未來發展趨勢的全麵、深入且實用的指南。我們專注於解析那些正在驅動能源行業變革的創新解決方案,而非對基礎理論進行冗餘的介紹。 --- 第一部分:非電化學儲能技術的革命性突破 盡管鋰離子電池在便攜式設備和電動汽車領域占據主導地位,但在電網級大規模儲能應用中,成本、安全性和循環壽命的要求促使人們探索多樣化的非電化學方案。本部分將聚焦於幾種具有巨大潛力的物理和機械儲能技術。 第一章:先進壓縮空氣儲能(A-CAES)的係統優化 傳統的壓縮空氣儲能(CAES)受限於地理條件(需要地下鹽穴或岩洞)以及熱力學效率。本章深入探討瞭絕熱壓縮空氣儲能(Adiabatic CAES, A-CAES)的最新進展。重點分析瞭如何通過熱能存儲(如使用固體蓄熱體或先進陶瓷)來捕獲壓縮過程中産生的熱量,並在膨脹做功時將其釋放,極大地提高瞭係統的整體效率,使其不再依賴化石燃料進行加熱。 討論內容包括:新型蓄熱材料的導熱性能與比熱容優化;高壓往復式或渦輪式膨脹機的最新設計理念;以及A-CAES係統在不同電網負荷剖麵下的動態響應特性研究。 第二章:重力勢能儲能(Gravitational Energy Storage)的新範式 重力儲能代錶瞭一種利用機械運動實現能量轉換的“迴歸本質”的思路。本章著重分析瞭模塊化塊狀重力儲能係統(Block-based GESS),這種係統通過堆疊或提升重物塊(如混凝土或礦渣)來儲存能量。 詳細剖析瞭係統的機械結構設計,特彆是高精度起重/下降機構的控製算法,以確保能量輸入和輸齣的平穩性與效率。對比分析瞭其與抽水蓄能(PHS)在選址靈活性、建設周期和環境影響上的優勢。同時,探討瞭結閤現有礦井或高層建築結構的“混閤式”重力儲能布局的可能性。 第三章:飛輪儲能(FES)在高頻動態支撐中的應用深化 飛輪儲能憑藉其極快的響應速度和無限次的充放電能力,在電能質量和頻率調節方麵具有不可替代的優勢。本部分側重於高速磁懸浮飛輪技術的工程化挑戰與突破。 我們深入探討瞭如何通過高性能永磁材料和先進的真空密封技術,將轉子的轉速提升至超高水平(例如,超過100,000 RPM),從而實現更高的能量密度。重點關注瞭磁軸承的無磨損運行控製策略,以及如何將多颱飛輪並聯接入電網,以提供毫秒級的功率支撐,有效抑製可再生能源的功率波動。 --- 第二部分:下一代電化學儲能技術的性能極限探索 雖然鋰離子電池仍是市場的主流,但其安全性、資源依賴性及能量密度的瓶頸,正驅動著更具前瞻性的電化學體係的研發。 第四章:固態電池(Solid-State Batteries, SSB)的産業化障礙與突破 固態電池被視為鋰離子電池的終極替代方案。本章聚焦於當前阻礙其大規模商業化落地的核心技術難題。 詳細分析瞭固態電解質的界麵阻抗問題:如何通過優化固-固界麵接觸壓力、引入原位生長技術(In-situ Growth)或使用功能性粘結劑,來降低界麵電阻,提高倍率性能。此外,對不同固態電解質類型(氧化物、硫化物、聚閤物)在實際充放電循環中的結構穩定性、鋰枝晶抑製機製進行瞭深入比較和案例研究。 第五章:液流電池(Flow Batteries)的規模化與長時儲能優化 液流電池因其功率與能量解耦的特性,是長時電網儲能的理想選擇。本章聚焦於非釩係和新型有機液流電池的最新進展,以解決傳統釩電池成本高昂和能量密度受限的問題。 討論瞭鋅溴、鐵鉻等金屬離子體係的電化學動力學優化;以及如何通過新型膜材料(如高選擇性離子交換膜)來最小化跨膜物質遷移,從而提高係統的能量效率和使用壽命。同時,詳細介紹瞭模塊化電堆設計對係統擴展性的影響。 第六章:鈉離子電池(SIB)與其它無鋰體係的成本競爭力分析 在全球供應鏈趨嚮多元化的背景下,鈉離子電池因其原材料儲量豐富、成本潛力巨大而受到青睞。本章側重於鈉離子電池在能量密度接近現有LFP電池的前提下,如何通過新型硬碳負極的製備工藝(如優化碳化溫度和前驅體選擇)來實現性能的飛躍。 此外,簡要介紹瞭鎂離子電池和鋅空氣電池在特定應用場景(如固定式儲能)中的初步應用潛力,以及它們在電化學窗口和充放電可逆性方麵需要攻剋的關鍵障礙。 --- 第三部分:儲能係統的集成、控製與經濟性評估 先進的儲能技術隻有通過高效的係統集成和智能化的控製策略,纔能真正轉化為可靠的電網資産。 第七章:電力電子接口(PCS)的高效能設計與並網控製 功率轉換係統(PCS)是儲能設備與電網進行能量交互的橋梁,其性能直接決定瞭儲能係統的動態響應和電能質量。本章深入探討瞭高密度、高頻率開關技術在PCS中的應用,包括SiC(碳化矽)器件的應用對係統效率和體積的提升。 重點解析瞭PCS在模擬電網支撐中的高級控製算法,例如虛擬同步機(VSM)控製和虛擬阻抗(Virtual Impedance)控製,確保儲能係統在弱電網或電網故障條件下,仍能提供必要的慣量和阻尼支撐,維持電網的暫態穩定。 第八章:儲能全生命周期(LCOS)的精細化經濟模型構建 儲能項目的投資決策依賴於準確的生命周期成本(LCOS)評估。本章超越傳統的初始投資分析,構建瞭一個多維度的LCOS模型。 該模型綜閤考慮瞭:係統效率衰減麯綫、不同運營模式(如調頻、峰榖套利、容量租賃)下的收益預測、維護成本的預測性維護(Predictive Maintenance)策略,以及關鍵原材料(如鈷、鎳)價格波動對未來資産重置成本的影響。通過敏感性分析,揭示瞭哪些技術參數(如循環次數上限、日曆壽命)對最終LCOS的影響最為顯著。 第九章:人工智能在儲能優化調度中的前沿應用 智能調度是最大化儲能係統經濟價值的關鍵。本章探討瞭如何利用強化學習(Reinforcement Learning, RL)技術,為儲能係統開發自適應的調度策略。 與傳統的基於預測的優化方法不同,RL代理通過與模擬電網環境的實時交互,學習在不確定性環境下(如電力市場價格波動、可再生能源齣力不確定性)實現能量套利和輔助服務貢獻的最佳動作序列。討論瞭多目標優化框架下,如何平衡收益最大化與係統健康度(如電池健康狀態SOH)的維護。 --- 結語:邁嚮韌性與淨零的能源未來 儲能技術的發展是一個多學科交叉融閤、快速迭代的過程。本書所涵蓋的這些前沿技術,正共同構築未來能源係統的韌性與可持續性。理解這些技術背後的工程原理、經濟驅動力以及控製策略的復雜性,是確保我們能夠有效部署下一代能源基礎設施的關鍵所在。未來的儲能將是多元化、智能化和高度集成的,其創新速度將持續超齣預期。

著者信息

圖書目錄

CH1 儲能導論
1-1 緒論
1-2 儲能技術分類
1-3 儲能技術指標
1-4 儲能應用特性
1-5 儲能節能創能整閤
參考文獻

CH 2 儲熱
2-1 儲熱概論
2-2 儲熱技術與原理
2-3 應用與試算
練習題
參考文獻

CH 3 儲冰蓄冷
3-1 儲冰空調概論
3-2 儲冰空調技術原理
3-3 應用與試算
練習題
參考文獻

CH 4 壓縮空氣儲能
4-1 導論
4-2 壓縮空氣儲能原理
4-3 壓縮空氣動力裝置
4-4 發展現狀
4-5 壓縮空氣係統的分類
4-6 係統性能分析
4-7 壓縮空氣儲能的優點
練習題
參考文獻

CH 5 飛輪儲能
5-1 飛輪儲能工作原理
5-2 飛輪儲能應用實例
練習題
參考文獻

CH 6 大型抽蓄水力發電介紹
6-1 水力發電介紹
6-2 抽蓄水力發電原理
6-3 抽蓄水力發電種類
6-4 水力發電設備之規模與型式
6-5 水力發電優缺點
6-6 著名水力發電廠介紹
練習題
參考文獻

CH 7 電池
7-1 電池概論
7-2 一次電池
7-3 二次電池
7-4 應用與發展
7-5 小結
練習題
參考文獻

CH 8 電容
8-1 超高電容概論
8-2 超高電容原理與技術
8-3 應用與試算
練習題
參考文獻

CH 9 液流電池儲電
9-1 操作原理與特性
9-2 電池與係統結構
9-3 電池種類
9-4 應用與發展
9-5 小結
練習題
參考文獻

CH 10 電轉燃料儲能技術
10-1 緒論
10-2 電轉燃料技術
10-3 電轉燃料示範運轉計畫
練習題
參考文獻

CH 11 電化學檢測方法
11-1 電極電化學反應基本原理
11-2 電池電量與能量
11-3 電池充放電麯線與儲電效率
11-4 線性掃描法(LSV)與電池極化麯線
11-5 循環伏安法(Cyclic Voltammetry, CV) 
11-6 電化學頻譜(EIS) 
練習題
參考文獻

CH 12 生命週期與成本效益分析
12-1 介紹
12-2 可調變電力係統之儲能
12-3 電儲能技術:特點和成本
12-4 結果與討論
12-5 結論
練習題
參考文獻

附錄
附錄A 不同電儲能係統的成本組成
附錄B 電儲能的技術特點整理
附錄C 電網規模電儲能之總投資成本(TCC)整理

圖書序言

  • ISBN:9786263282087
  • EISBN:9786263285156
  • 規格:普通級 / 再版
  • 齣版地:颱灣
  • 檔案格式:EPUB固定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平闆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70.9MB

圖書試讀

用戶評價

评分

這本書的語言風格有一種獨特的“學術親和力”。它不像某些翻譯過來的技術著作那樣,充滿瞭生硬的直譯腔調,讀起來拗口彆扭。相反,這本書的行文流暢自然,邏輯推導清晰得像流水綫作業一樣,幾乎沒有讓人感到“卡殼”的地方。即便是涉及到材料科學中的復雜晶體結構描述,作者也能通過巧妙的句子重構,將重點放在結構如何影響宏觀性能上,而不是糾結於復雜的晶體學符號。此外,書中對一些曆史上的技術迭代進行瞭富有洞察力的分析。例如,它探討瞭鎳氫電池是如何在高功率應用領域被鋰電池逐步取代的過程,不僅僅是性能的簡單對比,還分析瞭背後的市場驅動力和供應鏈的變遷。這種“軟科學”與“硬技術”相結閤的敘事手法,極大地提升瞭閱讀的樂趣。我發現自己不僅記住瞭技術細節,還對整個儲能産業的商業生態有瞭更立體的認識,這對於理解技術的商業落地至關重要。

评分

坦白說,我原本對電子書的深度有所保留,總覺得紙質書在厚重感上更能體現知識的沉澱。但《儲能技術概論》用內容證明瞭電子載體的優勢。這本書的“前沿追蹤”部分做得非常齣色,它沒有止步於介紹已經成熟的技術,而是深入探討瞭當前科研界的熱點,比如固態電池的最新進展,或者重力儲能係統的商業化挑戰。作者對文獻的引用非常及時且精準,經常能看到對過去一年內頂會論文的討論和點評。我特彆欣賞它在討論新興技術時的那種審慎態度——既不盲目樂觀,也不過度悲觀。例如,在分析氫能儲運的挑戰時,書中詳細列舉瞭從製氫、壓縮儲存到燃料電池轉換過程中,每一個環節的能量損失和成本瓶頸,數據翔實,令人信服。這種對“未解決問題”的坦誠探討,反而讓我對作者的專業性和這本書的權威性更加信賴。它不是一本隻告訴你“是什麼”的書,更是一本引導你思考“如何解決”的書。

评分

這本書的排版和電子書的交互體驗也做得相當到位,這點不得不提。作為經常使用平闆閱讀技術書籍的人,我深知糟糕的排版能毀掉一本好書。然而,這本《儲能技術概論》的電子版設計非常人性化。章節跳轉流暢無比,而且關鍵術語和縮寫都有即時彈齣窗口進行解釋,這在閱讀涉及大量專業名詞的章節時,極大地減少瞭來迴翻閱索引的時間。最讓我驚喜的是圖錶的處理。在介紹電化學儲能的工作原理時,那些復雜的截麵圖和循環充放電麯綫,在電子版中都可以進行放大和高清查看,細節清晰可見,這對於精確把握工藝流程至關重要。更不用說,作者在每章末尾精心設計的“思考與探索”環節,它不像那種敷衍瞭事的習題,而是設置瞭一些開放性的、需要結閤當前行業新聞來思考的問題。比如,它會引導你去對比某個特定地區(如沙漠地區)最適閤哪種儲能方案,並要求你從經濟性和環境影響兩個維度進行論證。這種設計不僅鞏固瞭知識,更培養瞭批判性思維,讓我感覺自己像是在參與一場高端的行業研討會,而不是單純地被動接受信息。

评分

哇,最近翻閱的這本《儲能技術概論(電子書)》可真讓人眼前一亮!我原本以為這會是一本枯燥的教科書,充斥著晦澀難懂的公式和理論,畢竟儲能這個領域聽起來就挺“硬核”的。但齣乎意料的是,作者的敘述方式非常生動。它沒有直接跳入那些復雜的化學反應或電磁學原理,而是從一個宏大的視角切入,比如全球能源轉型的緊迫性,以及儲能技術如何在其中扮演“救火隊員”的角色。讀起來就像在聽一位資深專傢娓娓道來一個精彩的行業發展史,既有對曆史脈絡的梳理,也有對未來趨勢的精準預判。尤其是在介紹幾種主流儲能技術——比如鋰離子電池、液流電池和飛輪儲能——它們各自的優缺點時,作者用瞭大量的類比和生活化的例子,一下子就把抽象的概念具象化瞭。我記得書中有一段描述鋰電池的能量密度和循環壽命之間的權衡,用的是“魚與熊掌”的比喻,讀完後我對這個技術瓶頸的理解瞬間清晰瞭不少。總的來說,這本書成功地架起瞭一座理論與實踐之間的橋梁,對於我這種希望快速入門但又不想犧牲深度理解的讀者來說,簡直是太友好瞭。它提供瞭一個極佳的知識框架,讓人知道未來需要重點關注哪些方嚮。

评分

真正讓我感到物超所值的是它在係統集成和並網應用方麵的闡述。很多技術書籍往往聚焦於單個儲能單元的性能參數,但實際應用中,如何將成百上韆個單元安全、高效地集成到一個大型係統中,並且使其能與電網進行復雜的互動(比如調頻、備用等),纔是真正的難點。這本書的最後幾章,專門剖析瞭儲能電站的係統設計與控製策略。它詳盡地介紹瞭PCS(電力轉換係統)的選擇標準、電池管理係統(BMS)的關鍵功能,以及如何利用預測算法優化儲能的充放電時機以實現收益最大化。書中的案例研究非常貼近實際工程項目,我甚至能想象齣工程師在現場調試設備時會遇到的具體問題。它甚至觸及到瞭安全冗餘設計和消防策略,這些都是實戰中決定項目成敗的關鍵要素。因此,這本書遠超一本“概論”的範疇,它更像是一本麵嚮項目工程師的“實戰手冊”,為我未來參與相關項目提供瞭非常堅實和全麵的理論基礎和操作視野。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