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一門快樂幸福的修行課—— 德濛多吉
皈依上師,轉眼十一年。
做為一個放逸成習的弟子,十一年沒甚麼太大的長進,但記得瞭上師一些的訓誡和訓示,有些是公開於大眾的,有些是私下進行的,這本書稿就是這些訓誡和訓示的第一迴結集,藉著「談心」的形式,穿針引線而成。
把這些內容稱為「談心」,有兩層意思:一層意味著所談的就是「心」;再則,很多時候,上師對我私下的訓誡或訓示,形式上也就像是「談心」一樣,像父子、像兄弟、像朋友、像前世的知己;當然,在戒律和倫理上,我們始終是師徒,這也是我身為一個弟子必須持有並謹守的分際。
在「談心」當中,上師曾不隻一次地感慨地說:「你啊,跟隨上師這麼些年瞭,到現在還在觀察上師啊?」顯然,沒有一件事能逃過上師的法眼。
最近,上師又發瞭一次感慨,我迴答上師:「上師,這麼多年來,我真不是在觀察上師,而是在觀察我自己!」
在皈依上師的前些年,我感覺自己的確像在觀察,而更像是觀望,也曾經有過退心,但始終也並不清楚自己在觀察或觀望甚麼。直到這兩年,纔幾乎得以確定,原來我是在觀察著我自己:觀察自己的依止心是否夠確定、是否夠堅定;觀察自己是否依然五毒熾盛,能否如法地守住戒律;觀察自己是否足夠成為一個閤格的佛弟子、閤格的上師的弟子。
在自己能確切是否對上師足夠真切之前,至少要先能確定自己沒有欺騙自己、欺瞞上師,隻是沒意識到,這一蹉跎便是十年匆匆一過。
這通常就是我和上師「談心」的對話形式,師徒之間剖心剖腹地敞開來說。就在我這麼迴答上師的當晚,我在寺院裡、在上師座前發瞭願,永隨上師學佛、弘揚佛法,生生世世直到證悟圓滿,並嚮根本上師元丹欽列多吉仁波切頂禮。
這麼些年來,我在上師座前、座下接受瞭很多精闢的訓示,上師給過我很多的指導、教化和叮嚀,我將盡我所能陸續地將它們歸納、整理齣來。
整理上師開示、訓示的內容成書,是一件令自己戒慎恐懼的作業,深怕一字之差就足以誤人大半輩子,一字之誤就有可能誤人多生多世,因為每一個字、每一句話,都是一顆種子,進入瞭讀者的心識,便能成為一個因。
上師多次開示告誡:「業大,莫大於斷人慧命。」將這些「談心」內容化為文字,再把文字整理成一本書稿,我最大的掛懷也就是這些 —— 我無論如何也承擔不瞭這個差池,即使隻是個無心的筆誤,而不是寫作是否足夠流暢優雅的技巧方麵的考慮,那已經又是下筆用心的第二步。
最重要的,還要能夠將上師浩瀚無礙的智慧,巧妙而適切地傳達齣來,在這部分尤其讓我感到艱難。雖然上師對弟子們一直也都不敢過於放大腳步,深怕弟子們跟不上,而即使我已就自己的程度極盡所能,但上師的智慧於我而言,仍然隻是個遙不可及的毫光,望塵而莫及 —— 雖然如此,但仍願您在翻閱此書時,依然還能攝取得到其中躍然的趣味和智慧。
書稿初發的原意,就是「人成即佛成」:學佛必有人身開始,要成佛必從完成一個完整的人開始 —— 這個要義是完整,而不是完美。人沒有完美,人與人之間也沒有完美可求,多求便是痛苦之源。
苦惱生智慧、煩惱即菩提,人因為有煩惱、有痛苦,纔會想擺脫,因為想擺脫,纔會想學習。
本書不是一本成功學,而是「成命學」 —— 學得成熟我們生命的智慧,學得智慧成全我們生命中每一個迎麵而來的因緣,因而成就我們成為一個完整的生命,完整這一生。
上師說:「把整理這些書稿,視為你此生最重要的修行。」
我藉此迴報上師:「感恩上師!給我這一門如此快樂、豐富的修行課!」
謝謝您翻閱此書,願這本書也能伴隨您一段快樂幸福的時光,願您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