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音樂百科辭書【增訂新版】 (電子書)

臺灣音樂百科辭書【增訂新版】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陳郁秀
图书标签:
  • 臺灣音樂
  • 音樂史
  • 音樂文化
  • 臺灣史
  • 文化研究
  • 音樂辭典
  • 電子書
  • 增訂版
  • 音樂參考
  • 臺灣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完整呈現臺灣音樂文化400年的百科工具書
  時隔14年,全面增修刪訂,內容更具完整性與參考價值
 
  本辭書內容分為〈原住民音樂〉、〈漢族傳統音樂〉、〈當代音樂〉、〈流行音樂〉四篇,【增訂新版】除對第一版辭書中既有2,391辭條進行改寫,使其內容能與時俱進;又再開拓了近12%的新辭條,使其完成辭條修訂與撰寫共有2,660則,辭條總字數近200萬字,收錄圖片及譜例共572張,撰寫人數有248位,參與之專家學者共約500人次。透過這次重新的全面梳理與增修,更加擴展了未來臺灣音樂研究的內容厚度。
 
  除此之外,透過本辭書中專業學者的撰寫,音樂名詞及術語被規範化,讓社會與學校中希望了解臺灣音樂者,能有依循的工具書與標準的範例及參考。此次【增訂新版】重新的總盤點,期能承載豐富的訊息與知識,符合社會大眾了解臺灣音樂的需求,並增強臺灣文化的傳播實力與內涵。
 
  這一本辭書獻給臺灣音樂界每一位朋友,期許它在過去的音樂歷史彙編基礎上,能是一把開啟日後新時代的鑰匙!
 
  【增訂新版特色】
  一、舊辭條的檢視與整理
  1. 對於舊有辭條的檢視部分,對於上一版錯誤資訊的勘誤。除此之外,既有人物過世或獲得新的榮譽、重要新作品問世或發現;完稿出版後各界陸續提出的些微補充等等。
 
  2. 這十多年來,音樂界對於相關辭條的關注度有所變化,在此將重新檢視,刪除或合併一些辭條。例如原住民術語辭條的建立,在這十多年來,並未被利用,因此進行了合併或刪除;或演出場所爆增,因此合併了較小的舊有場所辭條,重新建構對於表演空間的整體詮釋等。
 
  3. 部分辭條,當年並無專門研究者。但透過辭書的編纂,對於研究不足的部分,成為日後許多碩博士論文的研究主題。因此這一部分,先由編輯對於辭條進行選取,決定原有內容保留與否,或委由新作者進行書寫編排等。
 
  二、新辭條的確立與撰寫
  1. 空間場所的增設、重要文獻的出版、與日俱增的新認同、國家音樂文化政策與事件等等,都透過編輯群的集思廣益,增加了原有百科辭書12%的新辭條。
 
  2. 新的撰稿人,則透過論文、文獻、各種研討會與講座的觀察,尋找最適合的書寫者,共同參與本次辭書撰寫。
臺灣音樂百科辭書【增訂新版】 (電子書) 之外的音樂知識寶庫:跨越時空的聲響探索 這是一份旨在引導您探索音樂世界廣袤圖景的指南,其內容涵蓋了音樂史、理論、流派、樂器及其文化意涵,但並不包含《臺灣音樂百科辭書【增訂新版】》中所專述的臺灣音樂相關條目。我們將聚焦於全球音樂的宏觀視野,深入探討那些塑造了我們今日聽覺體驗的關鍵元素。 第一部:西方古典音樂的偉大長廊 西方音樂,從其雛形到當代的多元發展,是人類藝術史上最為體系化和理論化的部分之一。 一、中世紀與文藝復興的曙光 (約 500 – 1600 年) 這個時期的音樂奠定了西方音樂的基礎。格里高利聖歌(Gregorian Chant)的單音音樂體系,標誌著西方宗教音樂的成熟。隨著記譜法的發展,音樂開始擺脫口耳相傳的限制。 早期多聲部音樂的誕生: 奧爾加農(Organum)的出現,是複調音樂的起點。巴黎聖母院樂派(Notre Dame School)如佩羅坦(Pérotin)的作品,展現了對節奏的初步掌控。 文藝復興的「人本」回歸: 奧蘭多·迪·拉索(Orlando di Lasso)和喬斯昆·德普雷(Josquin des Prez)的經文歌和彌撒曲,追求更清晰的文本表達與和聲的平衡。這時期的音樂不再僅為服務於宗教,世俗音樂(如香頌 Chanson)也蓬勃發展。對位法(Counterpoint)的嚴謹性在此達到高峰。 二、巴洛克時期:情感的張力與裝飾的華麗 (約 1600 – 1750 年) 巴洛克音樂以其強烈的情感對比、複雜的裝飾技巧和對位法的精湛運用而著稱。歌劇(Opera)作為一種全新的綜合藝術形式誕生,強調戲劇性與音樂的完美結合。 歌劇的奠基者: 克勞迪奧·蒙台威爾第(Claudio Monteverdi)的《奧菲歐》(L’Orfeo)是現存最早的重要歌劇之一。 協奏曲的成熟: 安東尼奧·維瓦爾第(Antonio Vivaldi)的《四季》將協奏曲形式推向高潮,確立了快-慢-快的標準結構。 對位法的巔峰: 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的作品,如《平均律鍵盤曲集》和《賦格的藝術》,將對位技法推向了人類音樂思維的極限。他的音樂不僅是技巧的展示,更是深刻的哲學思考。 歌唱藝術的發展: 格奧爾格·弗里德里希·韓德爾(George Frideric Handel)在清唱劇(Oratorio)領域成就斐然,特別是《彌賽亞》,其「哈利路亞」合唱段落成為西方音樂的標誌性音響。 三、古典主義時期:清晰、平衡與形式的確立 (約 1750 – 1820 年) 在啟蒙運動的影響下,音樂追求清晰的結構、平衡的旋律線條和可預測的樂句對稱性。奏鳴曲式(Sonata Form)成為了器樂創作的核心骨架。 維也納古典樂派的「三傑」: 約瑟夫·海頓(Joseph Haydn): 被譽為「交響曲之父」,他確立了標準的四樂章交響曲結構,並對弦樂四重奏的發展貢獻巨大。 沃爾夫岡·阿馬德烏斯·莫扎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 他的作品展現了無與倫比的旋律天賦和情感深度,無論是歌劇(如《費加洛的婚禮》)、協奏曲還是室內樂,都達到了典範的高度。 路德維希·凡·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 作為過渡到浪漫主義的巨人,他突破了古典時期的規範,尤其在其晚期作品中,注入了前所未有的個人意志和英雄主義精神,重塑了交響曲的規模與表達力。 四、浪漫主義時期:個人情感的無限擴展 (約 1820 – 1900 年) 浪漫主義音樂將主觀情感、想像力、自然崇拜和對異國情調的迷戀置於核心地位。和聲語言變得極度豐富和複雜,曲式結構開始鬆動,以適應更自由的情感表達。 鋼琴音樂的黃金時代: 弗里德里克·蕭邦(Frédéric Chopin)將鋼琴的表現力推向極致,他的夜曲、敘事曲和波蘭舞曲充滿了詩意和民族色彩。法蘭茲·李斯特(Franz Liszt)則以其炫技的技巧和交響詩(Symphonic Poem)的開創,革新了鋼琴演奏和管弦樂寫作。 歌劇的戲劇革命: 理查·華格納(Richard Wagner)發起了「整體藝術作品」(Gesamtkunstwerk)的理念,其無限旋律和主導動機(Leitmotif)體系深刻影響了後世的電影配樂。朱塞佩·威爾第(Giuseppe Verdi)則以其強烈的戲劇張力和對人性描寫的深刻,成為義大利歌劇的代表。 德意志的交響詩: 約翰尼斯·布拉姆斯(Johannes Brahms)在繼承貝多芬傳統的基礎上,發展出精緻的器樂結構;古斯塔夫·馬勒(Gustav Mahler)則將交響曲的規模擴展到近乎史詩的層面,探討生與死的終極命題。 第二部:二十世紀與當代音樂的多元探索 進入二十世紀,工業化、兩次世界大戰以及錄音技術的發展,徹底顛覆了音樂的創作、傳播和消費模式。 一、現代主義的衝擊與解構 作曲家們試圖打破自巴赫以來建立的調性體系,尋求新的聲音組織原則。 印象主義與表現主義的對話: 克勞德·德布西(Claude Debussy)的音樂如畫卷般朦朧,強調音色而非明確的結構;阿諾·荀白克(Arnold Schoenberg)則徹底拋棄調性,創立了十二音列技法(Twelve-Tone Technique),標誌著「第二維也納樂派」的誕生,其學生如阿爾班·貝格(Alban Berg)和安東·韋伯恩(Anton Webern)將其推向極端。 原始主義與新古典主義: 伊戈爾·史特拉文斯基(Igor Stravinsky)的《春之祭》以其不協和音和強烈的原始節奏震驚了世界,隨後他轉向結構更為清晰的新古典主義風格。 二、電子音樂與實驗聲音的崛起 錄音技術的成熟使得音樂的本質被重新定義,聲音本身成為了作曲的原材料。 電子音樂的先驅: 從卡爾海因茨·史托克豪森(Karlheinz Stockhausen)在科隆的電子音樂工作室創作的純電子音樂,到磁帶音樂的發展,聲音的拼貼與重組成為可能。 機遇音樂(Aleatoric Music): 約翰·凱奇(John Cage)提倡納入隨機性,其代表作《4′33″》挑戰了人們對於「何謂音樂」的傳統定義,將環境噪音納入藝術範疇。 第三部:非西方與全球音樂的視野 音樂的發展並非只局限於歐洲大陸,世界各地擁有豐富而獨特的音樂傳統。 一、亞洲的聲音哲學 印度古典音樂 (Hindustani & Carnatic): 強調即興創作(Improvisation)和複雜的旋律框架(Raga,拉格)與節奏循環(Tala,塔拉)。西塔琴、塔布拉鼓等樂器構成了其獨有的音色世界。 中國傳統音樂: 圍繞五音階展開,以古琴、琵琶、二胡等樂器,表達含蓄、內斂的哲思,其宮廷雅樂與民間曲藝體系博大精深。 二、非洲節奏與口傳傳統 非洲音樂是全球節奏音樂的源頭之一。其特點是複雜的多層次節奏結構(Polyrhythms)、呼應(Call and Response)的演唱模式,以及音樂與舞蹈、儀式的高度融合性。鼓樂在其中扮演著核心的溝通和表達媒介的角色。 第四部:流行音樂的工業化與文化影響 自二十世紀初爵士樂興起以來,流行音樂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席捲全球,成為當代文化的主導力量。 一、爵士樂的誕生與演變 (Jazz) 誕生於美國新奧爾良的爵士樂,是歐洲和聲與非洲節奏的結晶。從早期的迪克西蘭(Dixieland)、搖擺樂(Swing),到強調即興的波普(Bebop),再到冷爵士(Cool Jazz)和融合爵士(Fusion),爵士樂始終代表著美國音樂的創新精神。路易斯·阿姆斯壯(Louis Armstrong)和查理·帕克(Charlie Parker)是其里程碑式的人物。 二、搖滾樂的世代更迭 (Rock and Roll) 搖滾樂從藍調(Blues)中汲取力量,在五十年代爆發,成為青年文化的旗幟。披頭四(The Beatles)和滾石樂隊(The Rolling Stones)定義了英倫入侵(British Invasion)。隨後,迷幻搖滾、重金屬(Heavy Metal)、龐克(Punk)等子類別不斷細分,反映了不同社會時代的精神面貌和反抗精神。 三、電子節拍與數位時代的聲音 從迪斯可(Disco)的興盛到電子舞曲(EDM)的普及,合成器和取樣技術徹底改變了音樂的製作流程。嘻哈音樂(Hip Hop)的出現,將詩意的敘事(Rapping)與節拍的重組(Beatmaking)結合,成為當今影響力最大的音樂流派之一,它深刻地根植於城市文化和社會評論之中。 這份知識圖譜,如同一個跨越數千年、橫跨五大洲的音樂探險地圖,旨在提供一個宏觀的、結構化的框架,來理解音樂作為人類文明重要表達形式的多元面貌。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陳郁秀 
 
  法國國立巴黎音樂院鋼琴及室內樂第一獎畢業,為知名鋼琴家、音樂教育家、文化行政首長。曾任臺灣師範大學音樂系主任、研究所長及藝術學院院長、白鷺鷥文教基金會董事長、文建會主任委員、國策顧問、無任所大使、文化總會秘書長、兩廳院董事長、台法文化協會理事長、公視及華視董事長。現為白鷺鷥文教基金會榮譽董事長、台法文化協會榮譽理事長、台灣藝術時尚協會理事長,臺灣大學兼任教授。
 
  獲頒法國「國家典範騎士勳章」、法國「國家榮譽軍團騎士勳章」、法國「文化部文化藝術軍官勳章」、英國皇家音樂學院榮譽諮詢、台法文化獎特別貢獻獎、廣播金鐘獎「最佳藝術文化節目」獎等。曾在法國、比利時、義大利、美國等歐美國家舉辦獨奏會,並與國外知名樂團合奏演出。著作及編著作品豐富,包括:《拉威爾鋼琴作品研究》、《文創大觀》、《音樂台灣》、《臺灣音樂百科辭書》、《鑽石台灣——多樣性自然生態篇》、《鑽石台灣——多元歷史篇》、《大象跳舞》等二十餘冊。
 
呂鈺秀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民族音樂研究所教授。研究興趣主要在於臺灣原住民和中國少數民族音樂與音樂史的探討,以及以中國繪畫為中心的音樂圖像學研究。在臺灣原住民音樂研究上,除關心音樂與文化之間的相互影響,對於古謠復振,亦為其設計方案,協助重建。
 
施德玉
 
  臺灣戲曲音樂研究學者、國樂教育者、臺灣音樂之研究紀錄保存與推廣者。現任國立成功大學藝術研究所特聘教授、國藝會董事、國樂學會常務理事、民族音樂學會理事;曾任國立臺灣藝術大學中國音樂學系主任、表演藝術學院院長、藝文中心主任、學務長等職務。重要著作《板腔體與曲牌體》、《中國地方小戲及其音樂之研究》、《臺灣鄉土戲曲之調查研究》等。
 
陳麗琦
 
  身兼演奏、教育、研究及音樂推廣者的多重身分。她的熱情不僅止於演奏的舞臺上,更致力於音樂教育的推廣和改進,開創新的教學主題與方式。其研究領域涵蓋了數位音樂教學以及外國音樂家在臺的音樂歷程。
 
熊儒賢
 
  流行音樂資深幕後音樂人、作詞人、導演,華語樂壇多位天王、天后專輯統籌,創下百萬銷售專輯無數。2002年始,因對音樂的理想之志,成立「野火樂集」音樂品牌,發行李雙澤、胡德夫等台灣史上重要人物的專輯,至今共得到75座音樂獎項,亦製作逾200部流行音樂紀錄片,留住巨星的時代之聲。2021年以監製作品《神遊》專輯榮獲美國「全球音樂獎」世界音樂類首獎,2022年出版《我的流行音樂病》一書。

图书目录

工作者名單
初版總序 《 臺灣音樂百科辭書》的感謝與期許——連結過去、開啟
未來的一把鑰匙 陳郁秀
二版總序 承載更豐富的訊息與知識,增強臺灣文化的傳播實力與
內涵 陳郁秀
凡例
臺灣音樂總論 陳郁秀
詞目檢索(漢語拼音排序)
一、原住民篇
初版序 原住民音樂的廣闊天空 呂鈺秀
二版序 物換星移下原住民音樂的欣欣向榮 呂鈺秀
A ∼ Z 

二、漢族傳統
初版序 俯瞰臺灣漢族四百多年來傳統音樂 溫秋菊
二版序 傳統音樂文化紀錄保存 施德玉
A ∼ Z 

三、當代篇
初版序 當代音樂及音樂教育面面觀 顏綠芬
二版序 當代音樂的承先啟後 陳麗琦
A ∼ Z

四、流行篇
初版序 從音樂出發,記錄時代 徐玫玲
二版序 族群多元 百花齊放 熊儒賢
A ∼ Z 

附錄
拼音表
漢語拼音及注音符號對照表 
原住民語羅馬拼音表 
臺灣閩南語羅馬拼音原則說明 
客語羅馬拼音表 
簡稱全名對照表
國內學校(含相關地區) 
國內機構與樂團
國內唱片與影視業(含相關地區)
外國學校名稱對照表
日治時期臺語流行歌曲唱片總目錄
參考資料
索引
注音檢索
筆畫檢索 
感謝贊助與指導
編者簡介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3613621
  • EISBN:9786263613607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固定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383.2MB

图书试读

編者序
 
  本次的增修,注意到各族群音樂在本世紀的新發展,以及音樂型態展演的多元化,和原住民對於傳統音樂傳承方面的努力。在內容上更加的充實,展現了原住民音樂研究生生不息的蓬勃朝氣,加上圖像、表格、歌詞以及樂譜範例,更為讀者提供了多元認識原住民音樂的樣貌。在舊有的成就上,注入了新內容與新觀點,顯現了第二版辭書的價值與意義。
 
【原住民篇】主編 呂鈺秀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民族音樂研究所教授
 
  臺灣民眾認識與瞭解漢族傳統音樂與表演藝術,在當代是極為重要的,透過對自己的語言、音樂、戲劇及多樣的表演藝術文化的認識、學習、研究與發展,更能凝聚我們民族的向心力,以發展具有特色而高藝術的傳統文化。《臺灣音樂百科辭書》記錄保存臺灣漢族傳統音樂豐富的資料,能提供民眾認識、了解臺灣傳統音樂文化,使其能永續發展。
 
【漢族傳統篇】主編 施德玉 國立成功大學藝術研究所特聘教授
 
  多元的臺灣音樂活動不僅為我們提供了更清晰完整的研究視野,同時也為未來的音樂研究提供了豐富的史料,為臺灣音樂研究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增訂新版擴增和修訂的詞目,具備臺灣音樂教育和多元性的綜合參考內容,顯示出社會對於音樂理念的轉變,也展現了臺灣音樂研究在近年的主流發展趨勢,是音樂愛好者、研究者和藝術家的重要參考資源。
 
【當代篇】主編 陳麗琦 中華科技大學文創與數位多媒體系助理教授
 
  流行音樂,是屬於時代大眾共生的語言與信仰,也是當代庶民歌聲的情緒與節奏感。流行音樂以歌聲引出這個大時代,它是人與人之間心靈共鳴的橋樑,也是每一個世代最需要被了解的當代旋律。它「以微搏巨」的文化影響力,是在地文化的「榮景」與「願景」所累積的結果,流行音樂也讓臺灣在全球締造了華語流行音樂桂冠的榮光。
 
【流行篇】主編 熊儒賢 野火樂集創辦人

用户评价

评分

從電子資源的角度來看,這本《臺灣音樂百科辭書【增訂新版】》的互動性設計非常落後。在其他領域的電子百科中,我們已經習慣了豐富的多媒體連結,比如點擊樂曲名稱可以直接跳轉到試聽連結,或者點擊人名可以連結到相關的紀錄片片段。然而,這本書除了文字和少數幾張模糊的黑白圖片外,幾乎沒有提供任何多媒體資源的嵌入或外部連結。這對於研究音樂這門「聽覺藝術」的學科來說,簡直是本「啞巴書」。當我在閱讀關於某一首關鍵歌曲的樂理分析時,我仍然需要跳出軟體,自己去搜尋該曲目,才能將文字描述與實際聽感聯繫起來。這種手動操作的割裂感,極大地降低了學習和研究的效率。如果這是一本二十年前的實體書,我可以理解其侷限性,但作為一本現代的電子書,缺乏對多媒體支持的整合,使得它在現代數位學習環境中顯得格格不入,無法發揮電子媒介應有的優勢。

评分

購買這本電子書的初衷是希望能作為我教學準備的輔助材料,但實際使用後發現,其資料的可靠性和引用的規範性讓人深感憂慮。我隨意抽取了幾篇關於戰後音樂教育體系的條目進行交叉比對,發現其中存在一些明顯的年代錯誤和人物職位混淆的情況,這對於需要極高準確性的參考資料來說,是致命的缺陷。更嚴重的是,許多條目的參考文獻列表非常簡陋,有些甚至直接標註「資料取自網路」,這對於一本宣稱是權威的辭書而言,簡直是學術上的不負責。當我在課堂上引用這些資料時,學生提出的質疑讓我非常難堪,因為我必須承認,這本「百科辭書」的基礎紮實度似乎不如預期。我希望出版方能對內容進行更嚴格的校對和事實核查,特別是對於涉及歷史數據和學術觀點的部分,否則它只能淪為一本休閒閱讀的讀物,而無法承擔起「辭書」應有的學術重任。

评分

这本《臺灣音樂百科辭書【增訂新版】(電子書)》的排版和介面設計,實在是讓我有點摸不著頭緒。作為一個習慣了傳統紙本書籍的讀者,電子書的導航功能對我來說簡直是個噩夢。每次想跳轉到特定的人物或是樂派的條目時,那個搜索框的響應速度和精確度都讓人抓狂。我輸入了幾個明確的關鍵字,結果跳出來一堆毫不相干的結果,害我得花費大量的時間在無謂的篩選上。而且,字體的大小和間距調整選項也相當有限,對於需要長時間閱讀的人來說,眼睛真的很容易感到疲勞。更別提,有些連結似乎是斷掉的,點擊進去後不是白屏就是跳回主目錄,這極大地影響了我的閱讀體驗。我本來期待著電子化能帶來更便捷的檢索,結果卻成了阻礙我深入了解台灣音樂歷史的絆腳石。如果出版商能針對這些使用者介面的問題進行一次大刀闊斧的改版,或許會吸引更多像我這樣對內容本身感興趣,但被操作體驗勸退的潛在讀者。整體來看,這種糟糕的使用者體驗,讓這本或許內容豐富的工具書,在實際應用層面上大打折扣,簡直是暴殄天物。

评分

我對這套百科全書的更新幅度感到非常失望,特別是既然它標榜是「增訂新版」。翻閱了幾篇我非常熟悉的台灣本土音樂家的傳記部分,發現新增的內容少得可憐,很多重要的近十年來的音樂發展趨勢和新興流派,幾乎完全沒有提及。這讓我覺得這本「新版」更像是用來重新包裝舊資料的噱頭,而不是真正反映台灣音樂界現狀的權威參考書。例如,在探討獨立音樂場景時,許多在過去五年內迅速崛起並獲得重要獎項的樂團,僅僅被輕描淡寫地帶過,甚至有些根本查無此人。這對於想要研究當代台灣音樂脈絡的人來說,無疑是個巨大的信息真空。如果一部百科辭書的更新速度跟不上藝術生態的演變速度,那麼它的參考價值就會迅速貶值。我希望能看到更紮實的田野調查和更及時的收錄,而不僅僅是修訂一些舊有的印刷錯誤。我寧願等待一個真正內容豐富、與時俱進的版本,也不想為一個徒有虛名的「增訂」付出額外的代價。

评分

從學術的角度來看,這本辭書的條目編寫深度與廣度存在明顯的不平衡。有些耳熟能詳的、主流的音樂家或曲目,條目寫得洋洋灑灑,資料詳實到連八卦都有涉及;但反觀那些在台灣音樂發展史上扮演了關鍵性、卻相對低調的理論家、配樂師或是地方戲曲的傳承人,他們的條目卻簡短得像個註腳,資訊零碎且缺乏深入的分析。這讓整本書在建構台灣音樂史的知識體系時,顯得過於偏重市場化和表面的熱度,而忽視了底層結構的支撐力量。我期待的是一本能夠全面、客觀呈現歷史光譜的工具書,而不是一本篩選過後、迎合大眾口味的音樂名錄。尤其是在電子書這種方便修正和擴充的載體上,這種內容上的厚此薄彼更顯得不夠專業。一個嚴謹的百科全書應該致力於填補知識的空白,而不是僅僅複述已知的事實,這本書顯然在這一點上做得不夠徹底,給人一種「應付了事」的感覺。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