購買這本電子書的初衷是希望能作為我教學準備的輔助材料,但實際使用後發現,其資料的可靠性和引用的規範性讓人深感憂慮。我隨意抽取瞭幾篇關於戰後音樂教育體係的條目進行交叉比對,發現其中存在一些明顯的年代錯誤和人物職位混淆的情況,這對於需要極高準確性的參考資料來說,是緻命的缺陷。更嚴重的是,許多條目的參考文獻列錶非常簡陋,有些甚至直接標註「資料取自網路」,這對於一本宣稱是權威的辭書而言,簡直是學術上的不負責。當我在課堂上引用這些資料時,學生提齣的質疑讓我非常難堪,因為我必須承認,這本「百科辭書」的基礎紮實度似乎不如預期。我希望齣版方能對內容進行更嚴格的校對和事實核查,特別是對於涉及歷史數據和學術觀點的部分,否則它隻能淪為一本休閒閱讀的讀物,而無法承擔起「辭書」應有的學術重任。
评分我對這套百科全書的更新幅度感到非常失望,特別是既然它標榜是「增訂新版」。翻閱瞭幾篇我非常熟悉的颱灣本土音樂傢的傳記部分,發現新增的內容少得可憐,很多重要的近十年來的音樂發展趨勢和新興流派,幾乎完全沒有提及。這讓我覺得這本「新版」更像是用來重新包裝舊資料的噱頭,而不是真正反映颱灣音樂界現狀的權威參考書。例如,在探討獨立音樂場景時,許多在過去五年內迅速崛起並獲得重要獎項的樂團,僅僅被輕描淡寫地帶過,甚至有些根本查無此人。這對於想要研究當代颱灣音樂脈絡的人來說,無疑是個巨大的信息真空。如果一部百科辭書的更新速度跟不上藝術生態的演變速度,那麼它的參考價值就會迅速貶值。我希望能看到更紮實的田野調查和更及時的收錄,而不僅僅是修訂一些舊有的印刷錯誤。我寧願等待一個真正內容豐富、與時俱進的版本,也不想為一個徒有虛名的「增訂」付齣額外的代價。
评分從電子資源的角度來看,這本《臺灣音樂百科辭書【增訂新版】》的互動性設計非常落後。在其他領域的電子百科中,我們已經習慣瞭豐富的多媒體連結,比如點擊樂麯名稱可以直接跳轉到試聽連結,或者點擊人名可以連結到相關的紀錄片片段。然而,這本書除瞭文字和少數幾張模糊的黑白圖片外,幾乎沒有提供任何多媒體資源的嵌入或外部連結。這對於研究音樂這門「聽覺藝術」的學科來說,簡直是本「啞巴書」。當我在閱讀關於某一首關鍵歌麯的樂理分析時,我仍然需要跳齣軟體,自己去搜尋該麯目,纔能將文字描述與實際聽感聯繫起來。這種手動操作的割裂感,極大地降低瞭學習和研究的效率。如果這是一本二十年前的實體書,我可以理解其侷限性,但作為一本現代的電子書,缺乏對多媒體支持的整閤,使得它在現代數位學習環境中顯得格格不入,無法發揮電子媒介應有的優勢。
评分這本《臺灣音樂百科辭書【增訂新版】(電子書)》的排版和介麵設計,實在是讓我有點摸不著頭緒。作為一個習慣瞭傳統紙本書籍的讀者,電子書的導航功能對我來說簡直是個噩夢。每次想跳轉到特定的人物或是樂派的條目時,那個搜索框的響應速度和精確度都讓人抓狂。我輸入瞭幾個明確的關鍵字,結果跳齣來一堆毫不相乾的結果,害我得花費大量的時間在無謂的篩選上。而且,字體的大小和間距調整選項也相當有限,對於需要長時間閱讀的人來說,眼睛真的很容易感到疲勞。更別提,有些連結似乎是斷掉的,點擊進去後不是白屏就是跳迴主目錄,這極大地影響瞭我的閱讀體驗。我本來期待著電子化能帶來更便捷的檢索,結果卻成瞭阻礙我深入瞭解颱灣音樂歷史的絆腳石。如果齣版商能針對這些使用者介麵的問題進行一次大刀闊斧的改版,或許會吸引更多像我這樣對內容本身感興趣,但被操作體驗勸退的潛在讀者。整體來看,這種糟糕的使用者體驗,讓這本或許內容豐富的工具書,在實際應用層麵上大打摺扣,簡直是暴殄天物。
评分從學術的角度來看,這本辭書的條目編寫深度與廣度存在明顯的不平衡。有些耳熟能詳的、主流的音樂傢或麯目,條目寫得洋洋灑灑,資料詳實到連八卦都有涉及;但反觀那些在颱灣音樂發展史上扮演瞭關鍵性、卻相對低調的理論傢、配樂師或是地方戲麯的傳承人,他們的條目卻簡短得像個註腳,資訊零碎且缺乏深入的分析。這讓整本書在建構颱灣音樂史的知識體係時,顯得過於偏重市場化和錶麵的熱度,而忽視瞭底層結構的支撐力量。我期待的是一本能夠全麵、客觀呈現歷史光譜的工具書,而不是一本篩選過後、迎閤大眾口味的音樂名錄。尤其是在電子書這種方便修正和擴充的載體上,這種內容上的厚此薄彼更顯得不夠專業。一個嚴謹的百科全書應該緻力於填補知識的空白,而不是僅僅複述已知的事實,這本書顯然在這一點上做得不夠徹底,給人一種「應付瞭事」的感覺。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