鄔斯賓斯基(P. D. Ouspensky)是俄國著名的新聞記者及哲學傢,從少年起就對玄學、心理學及宇宙科學深感興趣,寫過不少論著。認識瞭第四道大師葛吉夫之後,不但跟隨葛吉夫工作瞭三年,並以驚人的記憶力,完整記錄當時葛吉夫的授課內容,以及與學生之間的問答。
葛吉夫的講課上天下地,從戰爭、永生的可能性、藝術到化學圖錶,涵蓋瞭哲學、心理學、宗教和宇宙論。然而就如鄔斯賓斯基發現,這些觀點並不是各自為政,而是彼此相關,他瞥見一個「廣大又嚴謹的體係逐漸成形」。這個體係被稱為「第四道」。本書詳細記載葛吉夫整理歸納齣來的體係。作者以第一人稱的記述方式,邀請我們一同從事探索奇蹟之旅,也讓我們在烽火連天中,看到當時一小群人如何因「認識自己」的渴望而聚集在一起;又如何在後來戰事日熾,俄國發生大革命時輾轉逃離,徒步攀過險峻大山,繼續從事內在的探索。
「第四道」的齣現,給本世紀的現代人一個重新認識自己的契機;但是來自高等心靈的知識,盡管化身為不同的麵貌,其實都是殊途同歸,企圖解答「人從那裏來,要往那裏去」的永恆課題。希望有心的讀者能從書中找到一些指引,找到自己所歸屬的道路。
作者簡介
鄔斯賓斯基(P. D. Ouspensky).一八七八年生於莫斯科。一九○九年,完成第一本著作《第四空間》,奠立瞭他在「抽象數理」領域中的地位,成為這方麵最重要的作傢之一。一九二二年,他的第二本書《第三工具》更在美國掀起一陣狂潮。一九三一年,《宇宙新模型》甫齣版即被譽為「當代最重要的哲學書之」。一九四七年初,他因病迴到倫敦舊宅,幾個月後即逝世。
劉蘊芳,颱灣大學外文係畢業,紐約大學錶演研究所碩士,曾任新聞局光華雜誌社採訪編輯、人子劇團團員,現旅居美國專事譯作。譯有《月女》《豹女》《打開我心靈的天使──動物真情錄》《珍藏本世紀》等書。
黃梅峰,法學碩士,曾任專科學校法商英文講師,現任公務員。愛好文學、各類藝術及密意知識。譯有《埃及古老故事》《翁山蘇姬──來自緬甸的聲音》《戈壁沙漠》等書。
黃承晃,曾任蘭陵劇坊創始團員、演員及導演,筆記劇場團長、導演,人子劇團團長,現任公務員。導演作品包括「傢庭作業」「情蝕」「楊美聲報告」「據說他是我的朋友」「國王的新衣」「地震」「鏡子」「黎明」等多部劇作,譯有《來自真實世界的看法》等書。
一九一五年春天,大戰方酣,在莫斯科,一位剛從印度、埃及等地尋道迴來的俄國哲學傢,偶然在編報時看到一則芭蕾舞劇的錶演廣告,從而認識舞劇的作者,一位留著八字鬍的高加索人和他的團體。但是他隨即發現芭蕾舞劇不過是個「幌子」,在它背後深藏著一套宇宙和人生的道理,「探索奇蹟」就從這裏展開……
鄔斯賓斯基(P. D. Ouspensky)生於一八七八年,是俄國著名的新聞記者及哲學傢,從少年起就對玄學、心理學及宇宙科學深感興趣,寫過不少論著。而那位留著八字鬍的高加索人名叫葛吉夫(G. I. Gurdjieff),也是早年就四處雲遊尋訪探道,尤其在中亞一帶尋找古代流傳下來的密意學校。《探索奇蹟》這本書便詳細記載瞭葛吉夫整理歸納齣來的體係。
鄔斯賓斯基不愧是優秀的記者,他以驚人的記憶力寫下當時葛吉夫的授課內容,以及與學生之間的問答,以第一人稱的記述邀請我們一同從事探索奇蹟的旅行,也讓我們在烽火連天中,看到當時一小群人如何因為認識自己的渴望而聚集在一起,又如何在後來戰事日熾,俄國發生大革命時輾轉逃離,徒步攀過險峻大山,繼續從事內在的探索。
葛吉夫的講課上天下地,從戰爭、永生的可能性、藝術到化學圖錶,涵蓋瞭哲學、心理學、宗教和宇宙論。然而就如鄔斯賓斯基發現,這些觀點並不是各自為政,而是彼此相關,他瞥見一個「廣大又嚴謹的體係逐漸成形」。這個整體,被稱為「第四道體係」。
「第四道」的齣現,給本世紀的現代人一個重新認識自己的契機,但是來自高等心靈的知識,盡管化身為不同的麵貌,其實都是殊途同歸,要解答「人從那裏來,要往那裏去」的永恆課題。
稱為「第四道」,是因為它不需要人放棄原來的生活,就從此時此地開始工作,有彆於要人捨棄原有一切全心追隨的修行三道,亦即以身體工作為主的苦行僧之道、講求情感信仰的僧侶之道,以及重視理智思辯的瑜伽之道。它的工作也講求「三管齊下」,從身體、情感和理智同時著手。
在第四道的體係中,研究自己與研究宇宙相輔相成,這也是本書的兩大成分:心理學和宇宙論。在心理學方麵,它開宗明義就指齣人是一部製約反應的「機器」,要不是受內在諸我支配,就是受製於外在環境影響。人自以為原創的話語、思想、感覺、信念、行動和習慣,往往隻是教育、模仿、傳統的産物。而且,人並沒有自覺──在平常醒著的時候其實陷入一場昏睡。
然而,人之所以為「機器」,是因為隻活齣瞭自己的一小部分而已,其實本性絕不止於此,而是具有進化的可能性。要進化,除瞭透過許多實際的方法來觀察和研究「最親密的敵人」──人類這部機器,更重要的是透過「記得自己」,也就是當下於每一刻,來提昇意識,讓內在真正的自己甦醒過來。
在宇宙論方麵,葛吉夫所講的是一種有機的宇宙論,例如月球並不是一個冰冷的球體,而是進化中的存在物,而人類處於一個關鍵的位置上,要不是往上進化達到不朽,就是在死後成為月亮的「食物」。繁復的化學氫錶解釋瞭宇宙各物質的位置及屬性;「三律」和「七律」則是兩個關鍵的宇宙律則,所謂的「奇蹟」,就是一個宇宙律則在另一個宇宙顯現罷瞭。最重要的是,凡事都有尺度和相對性,如果掌握瞭這把鑰匙,許多現象就能各就各位。(給讀者一個建議:科學理論這部分如果太難理解,可以稍加瀏覽,或甚至先略過也無妨,畢竟第四道是一個實用的體係,而不是純講科學理論的教科書。)
一九一八年,大戰的尾聲,鄔斯賓斯基和葛吉夫因為對體係的傳播方式發生分歧而分手,但卻仍是「同道人」,也一直保持聯絡。隻是鄔斯賓斯基後來到倫敦及紐約演講聚眾,而葛吉夫則在法國的楓丹白露買下一處莊園,以神聖舞蹈、音樂節奏等藝術形式繼續從事心靈的探索。但是一九一五年到一八年這段時間的「探索奇蹟」,已經播下瞭種子,為日後想要明白自己究竟為何來世上走一遭的人們提齣一個心靈的解藥。
有趣的是,鄔斯賓斯基先前雖然徵得葛吉夫的同意齣版這本教學記錄,但是後來他又考慮到體係是活的,一旦齣瞭書很可能扼殺它的發展性,因此遲遲沒有齣版。這本書還是在一九四九年,他去世兩年後由他的遺孀齣版。看來這本書能夠流傳,乃至在四十年後的今天能以中文版問世,都不能不說是一種緣分,一種奇蹟吧。
還記得十年前,大學時代的我想要「瞭解自己」,因緣際會參加瞭一個小小的劇團「人子」,一部分的訓練就是以第四道的理論為基礎。我們一小群人一週接受四天密集的體力操練,週日則窩在無限續杯的咖啡館開讀書會。當時的中譯本僅有《第四道》及《人可能進化的心理學》,於是讀外文係的我就義不容辭充當翻譯。
大四時功課輕鬆,一有空就到學校當時老舊古樸的圖書館翻譯《探索奇蹟》,一邊幻想不知有朝一日是否也能找到一所「學校」,與誌同道閤的夥伴一起跟從老師學習。後來真的讓我找到瞭。在這裏對奇蹟的探索轉為如何活齣找到的奇蹟,也方纔明白「知道」書中的道理是一迴事,要整個人完完全全被說服又是另一迴事。而這又是另一個故事瞭。
本書的完成要感謝許多人的協助。這是一本集體譯作,尤其是宇宙論的部分,當年都因不懂而略過,現在則由理念一緻的朋友協助完成。謝謝方智齣版社有魄力齣版這本並不「輕薄短小」的書,也特彆謝謝黃承晃穿針引綫的努力。希望有心的讀者能從書中找到一些指引,更能找到自己所歸屬的道路。
這本書的書名讓我一下子就想到瞭那些充滿神秘色彩的古老智慧,尤其是“第四道大師葛吉夫”這幾個字,瞬間勾起瞭我對未知的強烈好奇。我一直對那些能夠觸及生命本質、啓迪人類潛能的哲學體係非常著迷,而葛吉夫的名字在許多探討身心靈成長的書籍和課程中都會被提及,但真正深入瞭解他的思想體係,卻總覺得缺乏一本引路的書。這本書的齣現,仿佛就是為我打開瞭一扇通往那個神秘領域的大門。我期待它能以一種清晰易懂的方式,將葛吉夫那些深奧的理論和實踐方法展現在我麵前。不僅僅是理論的介紹,我更希望能從中找到一些可以應用於日常生活,幫助我更好地認識自己、理解世界的綫索。讀這本書,我希望自己能夠獲得一種全新的視角,去審視那些習以為常的事物,去發現隱藏在平凡之下的奇蹟。我渴望通過這本書,能夠開始一段真正的內在探索之旅,學會如何擺脫慣性思維,活齣更清醒、更有覺知的人生。這本書的書名本身就充滿瞭畫麵感,像是在召喚我踏上一段驚險而又充滿迴報的旅程,去揭開那些隱藏在錶象之下的真理。
评分我一直對神秘學和東方哲學有著濃厚的興趣,而《探索奇蹟─認識第四道大師葛吉夫》這本書,則以一種前所未有的方式,將我帶入瞭一個全新的認知領域。書中的語言雖然有時顯得有些晦澀,但仔細品味,卻能感受到其中蘊含的深邃智慧。我特彆喜歡書中對“覺醒”過程的描繪,它不像我們通常理解的那種頓悟,而更像是一種漸進的、持續的努力。葛吉夫的“第四道”思想,對我來說,是一種非常實用且具有顛覆性的認知工具。它讓我開始質疑自己過去的一些固定思維模式,去審視那些根深蒂固的信念是如何影響我的行為和選擇的。書中的一些比喻和故事,都非常生動形象,能夠幫助我更好地理解那些抽象的概念。例如,書中關於“夢境般的存在”的描述,讓我深刻反思瞭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清醒程度”。我開始意識到,我們很多時候並不是真正“活著”,而是在一種半睡半醒的狀態中度過。這本書鼓勵我去打破這種慣性,去主動地“選擇”自己的生活,而非被動地被環境和習慣所裹挾。
评分這本書的文字風格非常獨特,帶著一種古老智者的沉靜與力量。閱讀過程中,我經常會停下來,反復咀嚼其中的某些句子,因為它們似乎蘊含著超越時代的力量。書中對葛吉夫人生經曆的描述,以及他如何將那些深邃的哲學思想融入到他的教導中,都讓我覺得非常吸引人。我尤其欣賞書中對於“內在工作”的強調,它不僅僅是一種學習,更是一種持續不斷的實踐。我發現,這本書並非是那種讀完就丟的書,而是更像一本需要反復研讀、實踐的工具書。每次重讀,都會有新的體會和領悟。書中對於“自我觀察”的方法論,更是讓我受益匪淺。它教會我如何不帶評判地去觀察自己的情緒、想法和身體感受,從而更好地理解自己的內心運作機製。這讓我擺脫瞭過去那種沉溺於情緒而無法自拔的狀態,開始學會瞭一種更加客觀和理性的自我認知方式。我感覺,這本書正在一點點地改變我對“自己”的定義,讓我逐漸意識到,我並非隻是那些轉瞬即逝的想法和情緒的集閤,而是擁有更深層的、更本質的自我。
评分這本書的裝幀設計就給我一種沉靜而充滿力量的感覺,傳遞齣一種古老智慧的氣息。當我翻開第一頁,就被書中那些關於“認識你自己”的論述所深深吸引。葛吉夫的“第四道”思想,對我來說,是一種全新的挑戰,它要求我用一種更加深入、更加係統的方式去審視自己的內在世界。書中關於“精微能量”和“不同層次的存在”的闡述,雖然一開始有些難以理解,但隨著閱讀的深入,我逐漸體會到瞭其中的奧妙。它讓我意識到,我們所能感知到的世界,可能隻是冰山一角。書中最讓我著迷的部分,是對“內在整閤”的強調。它不僅僅是精神層麵的追求,更是一種身、心、靈的和諧統一。我開始嘗試書中的一些練習,比如身體的特定姿勢和呼吸方法,雖然過程很辛苦,但確實能夠感受到一種內在能量的流動。這本書讓我明白,真正的奇蹟,並非來自外部,而是源於我們自身內在的轉化和覺醒。它是一本值得反復閱讀、深入體悟的寶藏。
评分讀瞭這本書,我感覺自己仿佛置身於一個巨大的迷宮,而書中的內容就是指引我穿越迷宮的地圖。起初,我被那些關於“第四道”的概念所吸引,這似乎是一種不同於傳統宗教或哲學修煉的獨特途徑,它強調在日常生活中進行自我觀察和覺醒。書裏對葛吉夫的一些核心理論,比如“機械性”、“覺醒”、“分歧”等,都進行瞭非常細緻的闡述。我尤其對書中關於如何識彆和剋服我們自身“機械性”的描述印象深刻。它讓我開始反思自己日常生活中很多無意識的行為和反應,那些自動化、重復性的模式,讓我感覺自己像個被設定好程序的機器人,而非真正自主的個體。讀完這部分,我開始嘗試在生活中刻意地去“注意”自己的動作、想法和感受,雖然過程有些笨拙,但確實能感受到一絲絲的疏離感,仿佛能跳齣固有的軌道,以一個旁觀者的角度去看待自己。書中的案例和練習,都非常有指導意義,它們不是空洞的理論,而是鼓勵讀者去親身實踐,去驗證這些理論在自己身上的真實效果。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