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醫是治你不死的學問,中醫是讓人活得快樂的學問。」
超越DNA的革命性發現
我們的十大死因大都與循環有關。西方醫學長久以來以流量理論思考人體的血液循環,在治療上遇到極大的睏境。物理學上有一個術語──「共振」,共振理論很有可能纔是血液循環最閤理的解釋。但是,這項醫學史上的重大突破並非新發現,中醫三韆前就是依此原則治病,中醫的說法是──「氣」。本書作者根據共振理論檢驗人體血液循環的現象以及疾病的成因,看過數萬名病人,發現結果與中國古書上的記載不謀而閤。人體的生理運作像一篇樂章,可以諧波分析,「氣」就是其中的鏇律。現代科學證明瞭中國古人的智慧,並且利用新式儀器還能分析齣數億種脈象,遠遠超越傳統中醫的成就。這是新的開端,朝嚮一個自然老化而無病痛的未來。
關於「中醫科學化」,長久以來,一直存在著幾派不同的聲音。有一群人將科學化解釋為西醫化,認為中醫落後於西醫,不屑於氣與經絡的科學化研究。還有一種人認為中醫本身即是科學的,不需再於此多作辯證,應思考中醫本身的優勢,以中醫的思維來思考中醫的未來。當然,也有一群科學傢,不論主客觀的條件如何,在相信中醫的信念下,默默地為中醫的科學證據和解釋努力著。
在這當中,最具劃時代意義的,當屬王唯工教授的論述。
當其他人仍找不齣脈搏與生理現象的關聯時,王教授以壓力和共振理論來類比血液在人體中的運作,成功地突破瞭睏境,不僅為長久以來破綻百齣的西方循環理論找到一個新齣口,也為中醫建立瞭一套現代化語言。此外,王教授基於共振理論發展齣的「經絡演化論」──DNA提供成長的材料,經絡提供生長的能量──也預示瞭生物演化研究下一波的契機。
王教授的理論與中醫的精神極為契閤,並且能夠數量化與公式化,是先前倡導中醫現代化、科學化者所未達到的。他找到瞭一個讓中醫以科學語言溝通的方法,提供一種角度,讓不懂中國傳統文化思維的對象,也能理解中醫,理解「氣」、「經絡」、「陰陽五行」……之於人體的意義。
當然它必然將麵臨典範、觀念、臨床以及時間的考驗與修正,甚至必須麵對一些非理性與教條式的反對。但是一個以中國文化為根基,卻又吸收瞭最先進的西方科技手段的創新理論,很可能將對二十一世紀的生命科學(如病理、胚胎、復健……)等各領域,産生革命性的影響。
作者簡介
王唯工 教授
颱灣大學物理係學士、清華大學物理研究所碩士。1969年因為對中醫感到興趣,放棄瞭史丹福及耶魯而選擇約翰霍浦金斯大學的生物物理係,主攻神經科學。1973年獲博士學位。曾任中山大學物理係創係主任、陽明大學醫工所所長,並於颱大電機係醫工組任職,在中國醫藥學院中醫所授課五年。1988年首次製成脈診儀,在颱大醫院、榮總、中國醫藥學院等多處與西醫會診,並與中醫黃維三、林昭庚、張步桃、張傢訓、潘念宗、鬍秀卿;西醫鍾傑、崔玖等先進閤作研究。 在醫學工程領域多次獲國科會傑齣奬,且因脈診之相關發明獲經濟部發明奬。其發明上的貢獻連續收錄於Marquis世界名人錄。現從事漢唐醫學之研究,以及各種非侵入性醫療器材之開發。
破解中醫的奧秘 李嗣涔
中國脈學超時代的進步 馬光亞
自序
前言 現代生物醫學的盲點
第一部 氣──迴到未來的年代
第一章 西醫未解的循環難題
第二章 氣纔是解決現代病的重點
第二部 共振──中醫的現代科學解釋
第三章 氣即共振:血液循環的原動力
第四章 經絡、穴道、器官形成共振網路
第三部 脈診──未來醫理的基礎知識
第五章 傾聽身體的共振鏇律
第六章 脈診指標、中藥與安慰劑的運用
第七章 疾病的根源與五行相生相剋的原理
第四部 健康與養生之道
第八章 日常養生的脈診運用
總結 迴顧與展望
編後記 樓宇偉
延伸閱讀
附錄:十二經絡圖
這本書給我的感覺就像是在進行一場宏大的哲學思辨,但又帶著嚴謹的科學探索精神。作者並非簡單地羅列中醫理論,而是試圖構建一個連接古老智慧與現代科學的橋梁。它讓我重新審視瞭“人”這個概念,不再是將身體視為一個個獨立的器官集閤,而是看作一個高度集成、相互影響的動態係統。書中的“和諧之舞”這個比喻非常貼切,它描繪瞭身體內部各種功能,特彆是氣與經絡的協同運作,就像一場精心編排的舞蹈,每一個舞者(身體的各個部分)都扮演著自己的角色,又與其他人默契配閤,共同演繹著生命的篇章。我被書中對“氣”的解釋所吸引,它不再是簡單的“生命能量”,而是承載著信息、物質和動力,參與到身體的每一個微小變化中。而“經絡”則被賦予瞭更豐富的內涵,它不僅是能量傳輸的通道,更是信息傳遞的網絡,連接著身體的各個區域,使得身體能夠作為一個整體進行感知和反應。這種整體觀讓我在理解疾病時,跳齣瞭“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思維模式,開始關注身體的整體平衡和內在聯係。讀完後,我感覺自己對身體的理解上升到瞭一個新的高度,更能體會到“天人閤一”的意境,因為身體的運行規律似乎與自然界的某種規律有著深刻的呼應。
评分這是一本讓我重新認識“生命”這本書。讀這本書之前,我總覺得身體是一個物質的載體,而“氣”和“經絡”更像是文學的修辭。但讀完之後,我發現我錯瞭。作者以一種非常溫和但堅定的方式,將我帶入瞭一個全新的視角。我開始理解,身體不僅僅是物質的,更是能量和信息的集閤體。氣的流動,不再是神秘的能量,而是身體運作的必需品,它驅動著我們的生理功能,傳遞著生命的信息。而經絡,則構成瞭這個信息和能量傳遞的網絡,它連接著身體的每一個角落,確保瞭身體作為一個整體的協同運作。書中的“和諧之舞”這個詞,讓我感觸尤深。它描繪瞭身體內部的平衡與協調,當氣與經絡處於和諧狀態時,生命就如同優雅的舞者;而一旦失衡,舞蹈就會變得雜亂無章,疾病隨之而來。我開始思考,我們日常的許多行為,比如飲食、運動、情緒管理,都在無形中影響著氣的流動和經絡的健康。這本書讓我對自己的身體多瞭一份敬畏,也多瞭一份責任。我不再是那個被動接受身體狀況的觀察者,而是開始主動去理解和調理身體的內在平衡。
评分作為一個對人體奧秘充滿好奇的普通讀者,這本書就像是一本通俗易懂的百科全書,隻不過它聚焦於中醫的核心概念。我一直對中醫的整體治療思路很感興趣,但苦於無法理解其背後的原理,總是感覺有點“摸不著頭腦”。這本書的齣現,恰好填補瞭這個空白。作者用大量生動形象的比喻和類比,將“氣”這個抽象的概念具象化,讓我能清晰地感受到它的存在和流動。比如,它將氣的運行比作血液在血管裏的流動,但又強調瞭氣的能量屬性和傳遞信息的功能,這讓我對“氣”有瞭更深刻的認識。而“經絡”則不再是地圖上晦澀難懂的綫條,而是被描述為身體內部的“高速公路網”,連接著身體的各個角落,負責輸送能量和信息。書中還詳細介紹瞭不同經絡的功能和它們之間的相互關聯,讓我明白瞭為什麼有時候揉按某個穴位能緩解另一個部位的不適。我特彆喜歡書中對“平衡”的強調,認為身體的健康就是氣與經絡處於一種和諧的狀態,一旦失衡就會引發疾病。這種解釋方式讓我覺得中醫並非是“碰運氣”的治療,而是有著一套嚴謹的邏輯體係。
评分這本書簡直打開瞭我對身體認知的新世界!一直以來,我總覺得中醫裏的“氣”和“經絡”是些玄而又玄的概念,聽起來有點像“玄學”,但又在日常生活中被反復提及,尤其是長輩們總是說“肝氣鬱結”、“氣血不足”。讀完這本書,我纔恍然大悟,原來這些古老的智慧並非空中樓閣,而是有著深刻的科學依據。作者用非常生動形象的語言,將那些抽象的概念一一拆解,像是給我講解瞭一個隱藏在我們身體裏的精密機械係統,而“氣”就是驅動這一切的能量流,“經絡”則是這能量流動的精密管道。特彆是關於“氣”的描述,不再是虛無縹緲的感覺,而是可以理解為身體內部的各種生化反應、電信號傳遞,甚至是我們呼吸時攜帶的能量。而“經絡”則被類比為神經係統、循環係統,甚至淋巴係統的組閤體,它解釋瞭為什麼有時候我們某個部位不舒服,但實際問題可能齣在更遠的地方,這種“牽一發而動全身”的奇妙聯係,現在有瞭清晰的脈絡。我尤其喜歡書裏對一些具體病癥的解釋,用氣與經絡的理論來分析,不僅解釋瞭癥狀,更指齣瞭調理的方嚮,這對於我這種喜歡刨根問底的人來說,簡直是福音。感覺以後再聽到“氣”這個詞,就不會再是一頭霧水瞭。
评分這本書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它所帶來的“洞察力”。在此之前,我雖然知道“氣”和“經絡”在中醫裏很重要,但總感覺它們是停留在概念層麵,缺乏實際的感受。這本書通過科學的視角,讓我真正“看見”瞭氣的流動和經絡的作用。作者沒有迴避科學的挑戰,而是用現代科學的語言去解釋古老的中醫理論,這種跨學科的嘗試非常大膽且有價值。我特彆喜歡書中對“氣”的能量解釋,它不僅僅是感覺,更是可以通過科學的儀器去測量和觀察的。而經絡,則被描繪成瞭一個復雜的生命網絡,它能夠感知和傳遞信號,並且與身體的各個係統協同工作。我開始意識到,我們身體的許多感知,比如疼痛、麻木,甚至情緒的變化,都可能與氣的運行和經絡的暢通與否有關。這種理解讓我對身體的很多不適有瞭新的解讀,不再僅僅停留在錶麵癥狀,而是開始去探究其內在的根源。這本書讓我對“自我療愈”有瞭更積極的態度,因為我明白瞭通過調整氣與經絡的狀態,是可以促進身體恢復健康的。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