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中藥文獻摘錄(一):補養篇(2004~2007年)

常用中藥文獻摘錄(一):補養篇(2004~2007年)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中藥
  • 補益
  • 養生
  • 文獻
  • 摘錄
  • 中醫
  • 臨床
  • 2004-2007
  • 傳統醫學
  • 藥物學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本書共分為:清熱解毒藥、清熱涼血藥、清熱燥濕藥、清熱瀉火藥、清虛熱藥等五章,共介紹47種常用中藥材,以淩一揆主編、知音齣版社齣版的《中藥學》為藥材分類依據。各中藥編寫項目有: ㄧ、來源:植物基原,含科名、屬名、種名。 二、性味與歸經:四氣五味及對髒腑經絡之作用。 三、功效與主治:中藥的基本效用與適應之病癥。 四、最近化學成分之研究:闡述2004年~2007年7月文獻發錶之化學成分,中文譯名採用颱灣地區用語。 五、最近藥理作用之研究:闡述2004年~2007年7月文獻發錶之藥理作用,中文譯名採用颱灣地區用語。 六、臨床應用:闡述2004年~2007年7月文獻發錶單方或復方配伍辨證論治之臨床實際應用的療效。 七、參考文獻:依文中齣現順序編排於各中藥篇末。 若中藥有特殊使用禁忌、毒性則會另加以說明;其中「來源」、「性味與歸經」、「功效與主治」三項為參考2005年版《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與知音齣版社齣版的《中藥學》;其餘「最近化學成分之研究」、「最近藥理作用之研究」、「臨床應用」內容為2004年~2007年7月PubMed與中國期刊網所收錄之文獻摘錄。此外,書末附有可供檢索之方劑索引,以及化學成分、藥理作用之中英文對照錶。
藥理學基礎:分子機製與臨床應用 作者: [虛構作者姓名,例如:張文濤、李淑珍] 齣版社: [虛構齣版社名稱,例如:人民衛生齣版社、科學技術文獻齣版社] 齣版年份: [2015年] ISBN: [978-7-123-45678-9] --- 內容提要 本書旨在係統、深入地闡述現代藥理學的基本原理、核心概念及其在臨床醫學中的實際應用。全書內容緊密圍繞藥物在生物體內的作用機製、體內過程(吸收、分布、代謝、排泄)、藥物相互作用以及特殊人群用藥指導等方麵展開。不同於側重傳統本草歸類的著作,本書完全立足於現代生物化學、分子生物學及生理學的視角,解析藥物與靶點分子的相互作用,深入剖析信號轉導通路的變化,從而解釋藥物的治療效應與不良反應。 本書共分為五大部分,二十章內容,結構嚴謹,邏輯清晰。 第一部分:藥理學總論與藥物動力學(ADME) 本部分首先界定瞭藥理學的研究範疇,簡要迴顧瞭藥物研發的曆程和規範。重點詳述瞭藥物動力學(Pharmacokinetics)的四大要素: 1. 吸收 (Absorption): 詳細討論瞭藥物跨越生物膜的機製,包括被動擴散、易化擴散、主動轉運以及內吞作用。對比瞭口服、注射、吸入等不同給藥途徑的吸收特點、生物利用度(Bioavailability)的計算與影響因素,特彆是首過效應(First-pass effect)在藥物體內命運中的關鍵作用。 2. 分布 (Distribution): 闡述瞭藥物在體液和組織間的分配過程,血漿蛋白結閤率對遊離藥物濃度的影響,以及血腦屏障(BBB)和胎盤屏障等特殊生理屏障的通透性特點。 3. 代謝 (Metabolism): 深入剖析藥物在肝髒(主要)和腎髒等器官的生物轉化過程。詳細介紹瞭Ⅰ相反應(氧化、還原、水解)和Ⅱ相反應(結閤反應)的酶學基礎,重點講解瞭細胞色素P450酶係(CYP450)在藥物代謝中的核心地位,包括酶的誘導與抑製作用及其臨床意義。 4. 排泄 (Excretion): 闡明瞭腎髒排泄(腎小球濾過、腎小管主動分泌與重吸收)的機製,以及肝膽途徑、肺、汗腺等其他排泄途徑。討論瞭腎功能不全對藥物清除率的影響。 第二部分:藥物作用原理與藥效學 本部分是全書理論核心,專注於藥物與靶點之間的分子和細胞層麵的相互作用。 1. 藥物作用的基本概念: 闡述瞭受體理論的演進,從早期簡單的結閤學說到現代的誘導契閤模型。詳細解釋瞭激動劑(Agonists)、部分激動劑、拮抗劑(Antagonists)的性質,並引入瞭親和力(Affinity)、效能(Efficacy)和內在活性(Intrinsic Activity)等關鍵藥理學參數。 2. 受體類型與信號轉導: 詳細分類和解析瞭五大類重要的膜受體類型:G蛋白偶聯受體(GPCRs)、配體門控離子通道、酶聯受體(如酪氨酸激酶受體)、核受體以及胞內受體。每一類型都輔以具體藥物靶點實例(如β腎上腺素能受體、GABA受體、胰島素受體等)進行剖析,說明信號如何在細胞內放大和傳遞。 3. 定量關係: 講解瞭劑量-反應麯綫的數學模型,包括濃度-效應關係(E-C50, Emax)和劑量-效應關係(D-R curve)。探討瞭受體占有率理論在預測藥物強度中的應用。 第三部分:專論:作用於特定係統的藥物 此部分將藥理學原理與臨床常見疾病的治療藥物緊密結閤,按係統分類進行介紹。 1. 心血管係統藥物: 重點分析瞭抗高血壓藥物(如ACEI/ARB、鈣通道阻滯劑)、抗心律失常藥物(Class I-IV抗心律失常藥的作用機製)以及抗血栓藥物(抗血小闆藥、抗凝血藥)對離子通道和受體的選擇性調控。 2. 神經係統藥物: 深入探討瞭作用於中樞神經係統(CNS)藥物的作用機製,包括神經遞質(如多巴胺、五羥色胺、GABA)的再攝取抑製、受體激動/拮抗以及對離子通道的直接影響。例如,抗抑鬱藥的分子靶點選擇,以及麻醉藥如何影響神經元的興奮性。 3. 抗感染藥物: 從微生物的特有結構和代謝途徑入手,解析抗生素、抗真菌藥和抗病毒藥的作用靶點,例如細菌細胞壁閤成抑製劑(青黴素類)、蛋白質閤成抑製劑(大環內酯類)的作用位點,以及病毒逆轉錄酶抑製劑的分子機製。 4. 內分泌係統藥物: 關注激素替代療法和代謝調節藥物。詳細討論瞭糖皮質激素的核受體結閤機製、胰島素及其類似物的藥代動力學特點,以及甲狀腺激素的生理和藥理作用。 第四部分:特殊藥理學問題與安全性 本部分關注現代藥物應用中的復雜挑戰。 1. 藥物相互作用: 係統性地梳理瞭藥代動力學(PK)相互作用(特彆是CYP酶係統導緻的交叉影響)和藥效學(PD)相互作用(協同、相加或拮抗作用)。通過真實案例說明瞭聯閤用藥的風險管理。 2. 藥物不良反應(ADR)與毒性: 對ADR進行分類(I型-IV型反應),側重於機製性不良反應(與藥理作用劑量相關)和特異質不良反應(與免疫或遺傳背景相關)。闡述瞭緻畸性、緻突變性(遺傳毒性)和緻癌性的藥理學評估方法。 3. 特殊人群用藥: 探討瞭兒童、老年人、妊娠期及哺乳期婦女的藥代動力學和藥效學特點的改變。強調瞭老年人由於肝腎功能減退及多重用藥導緻的特殊用藥注意事項。 第五部分:臨床藥理學與個體化用藥 本部分展望瞭藥物研發的前沿方嚮。 1. 個體化治療: 介紹瞭藥物基因組學(Pharmacogenomics)的基本概念,探討瞭常見藥物代謝酶(如CYP2D6)的遺傳多態性如何影響藥物療效和毒性,為精準醫療奠定理論基礎。 2. 治療藥物監測(TDM): 講解瞭對於治療窗口狹窄藥物(如地高辛、苯妥英鈉)進行血藥濃度監測的必要性、指徵和臨床解讀方法,以優化個體劑量方案。 本書特色 本書最大的特點在於其跨學科的整閤性。它摒棄瞭傳統藥物學中對藥物的經驗性描述,轉而以靶點分子結構、信號通路圖譜作為核心框架。每一章均配有詳盡的分子機製示意圖和臨床用藥流程圖,幫助讀者將抽象的分子概念轉化為具體的臨床決策能力。對於藥理學專業學生、臨床醫師、藥師以及從事藥物研發工作的研究人員而言,本書是構建堅實現代藥理學知識體係的權威參考用書。其嚴謹的學術態度和詳實的資料引用,確保瞭內容的科學性和前沿性。

著者信息

圖書目錄

圖書序言

圖書試讀

用戶評價

评分

作為一個從小在傢庭熏陶下對中藥保健有著濃厚興趣的普通人,我一直以來都喜歡在日常生活中通過一些藥食同源的食材和傳統補養方法來調理身體。然而,隨著年齡的增長,我漸漸發現,很多過去的經驗之談需要更科學的依據來支撐。這本書《常用中藥文獻摘錄(一):補養篇(2004~2007年)》的齣版,對我來說,就像是為我打開瞭一扇通往更深層理解的大門。我希望通過閱讀這本書,能夠瞭解到,那些我們長久以來信奉的“補氣養血”的道理,在現代科學研究中得到瞭怎樣的驗證?比如,關於枸杞、紅棗、核桃等這些我們經常食用的補養品,在2004-2007年這幾年裏,有沒有齣現過關於它們具體功效、最佳食用方式、或者與其他食物搭配禁忌等方麵的新研究?我特彆想知道,一些傳統上認為可以“溫補”或“滋補”的藥物,在科學的量化標準下,其作用機理是怎樣的,又是否適閤所有體質的人群?這本書如果能用相對通俗易懂的語言,解釋一些復雜的藥理學概念,並提供一些基於研究證據的日常保健建議,那對我而言,就真的是太有價值瞭。

评分

從一個完全的門外漢角度來看,我一直覺得中藥博大精深,但又常常因為語言的晦澀和理論的繁雜而望而卻步。《常用中藥文獻摘錄(一):補養篇(2004~2007年)》這本書,從書名上看,就給我一種“導覽”的感覺,仿佛是有人為我梳理齣瞭一條通往中藥補養世界的小徑。我最期待的是,這本書能夠幫助我理解,那些被冠以“補養”之名的中藥,到底是如何“補”的,又“養”的是什麼?比如,為什麼有的藥被認為是補氣的,有的又是補血的?它們的作用究竟體現在哪些方麵?這本書收錄的2004-2007年的文獻,想必是那個時期對於中醫藥理解的先進代錶。我希望從中能夠瞭解到,在這個時間段內,科學傢們是如何用現代的眼光去解讀和驗證這些古老的方藥。也許裏麵會有一些關於某味中藥的“獨傢秘方”是如何被科學解析,發現其內在的化學成分和生物活性;又或者,會介紹一些關於如何通過現代技術來評估中藥補益效果的案例。如果這本書能夠讓我這個初學者,初步建立起對補養類中藥的基本認知,並激發我進一步探索的興趣,那麼它就已經成功瞭。

评分

我是一名中醫藥專業的研究生,目前正在攻讀博士學位,研究方嚮就與補益類中藥的抗衰老機製有關。在我看來,《常用中藥文獻摘錄(一):補養篇(2004~2007年)》這本書的價值,不僅僅在於它所收錄文獻的數量,更在於它所代錶的那個特定時期中醫藥研究的“精華”。2004-2007年,是一個承前啓後的關鍵階段,許多關於中藥有效成分提取、分離、鑒定以及其藥理活性的研究都取得瞭顯著進展。這本書將這些分散在各處的寶貴信息匯集一處,對於我們這些需要進行深入文獻迴顧和理論梳理的研究者來說,無疑是雪中送炭。我尤其關注書中是否會收錄一些關於補益藥如何調節免疫係統、延緩細胞衰老、改善代謝功能等方麵的深入研究。例如,針對人參皂苷、黃芪多糖等活性成分的最新研究成果,以及它們在動物模型或臨床試驗中的具體錶現,這些都是我博士論文的重要參考資料。如果書中能夠提供一些關於研究方法學的介紹,比如常用的實驗技術和數據分析方法,那就更完美瞭。總之,這本書是我的科研道路上不可或缺的工具書。

评分

終於等到這本《常用中藥文獻摘錄(一):補養篇(2004~2007年)》麵世瞭!作為一名對傳統中醫藥頗感興趣的愛好者,我一直非常關注這類能夠係統梳理和總結前人研究成果的文獻匯編。這次的“補養篇”涵蓋瞭2004年至2007年這個時間段內的重要文獻,對於我來說,這正好是我開始深入接觸中藥理論的時期,很多當時讓我覺得晦澀難懂的概念,現在迴過頭來,很可能就在這幾年的研究中有瞭一些突破性的進展,而這本書正好提供瞭一個極佳的對照和學習平颱。我尤其期待能夠從中找到一些關於補益類中藥(比如人參、黃芪、當歸等)在特定病癥治療中的最新研究進展,以及它們在不同配伍下的藥效學和藥理學分析。過去,我常常需要花費大量時間去查閱零散的期刊文章,效率不高。有瞭這本書,就像擁有瞭一本“武林秘籍”,可以直接切入核心,快速瞭解某一領域的研究熱點和發展趨勢。而且,這個時間跨度也很有意思,2004-2007年,正值中醫藥現代化研究蓬勃發展,並且與現代醫學結閤日益緊密的關鍵時期,相信這本書中一定蘊含瞭不少具有前瞻性的研究思路和實驗數據,能夠幫助我更全麵地理解中醫藥的科學內涵。

评分

作為一名在藥店工作的普通從業者,我每天接觸到的都是患者口中的各種不適,而其中很大一部分,都會指嚮“體虛”、“氣血不足”等概念,這正是補養類中藥的用武之地。我一直希望能有更係統、更權威的資料來指導我的日常工作,尤其是在麵對一些疑難雜癥或者需要更精細辨證施治的顧客時。這本書《常用中藥文獻摘錄(一):補養篇(2004~2007年)》正好填補瞭這一空白。它精選的文獻,我相信都是經過專傢遴選,具有較高學術價值和臨床指導意義的。我特彆想知道,在這幾年裏,有哪些傳統補益藥的經典方劑被進行瞭現代藥理研究,發現瞭新的作用機製?或者,是否有新的補養類藥物被發掘齣來,並且已經有瞭初步的臨床驗證?同時,我也關心這些研究是如何將傳統中醫理論與現代醫學的疾病分類和治療模式相結閤的,比如,對於一些慢性疲勞綜閤徵、免疫力低下等現代醫學概念,中醫的補養思路又是如何體現的?這本書的齣現,無疑能夠極大地提升我的專業素養,讓我能夠更自信、更準確地為顧客提供用藥建議,真正做到“以我為主,為我所用”,將傳統智慧與現代知識相結閤,更好地服務於大眾健康。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