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评量的目的是在了解儿童,据以设计与改进教学。针对这个目的,目前幼稚园与托儿所所使用的评量方式与内容并不适当。本书介绍一套幼儿导向的评量系统—作品取样系统(Work Sampling System),实际论述如何在评量中鼓励儿童自己主动建构答案、在日常情境中以孩子真实生活的相关活动或项目来评量儿童、将评量融入教学等,借此了解老师的教学与孩子的最佳能力。本书内容理论与实务兼顾,除了国外的实例,也收录一个国内幼稚园老师实施作品取样系统的本土实例,对于国人的理解与实践更具实用性与真实性。如何让评量成为了解老师的教与儿童的学的助力,而不是阻力,应该是每一个关心幼儿教育人士的当务之急。
作者简介
Samuel J.Meisels,美国着名艾瑞克森儿童发展研究院(Erikson Institute of Advanced Child Development)院长,与密西根大学幼儿教育研究所教授。他一生致力于早产儿的早期介入方案,以及儿童发展与学习评量方面的研究。着有Handbook of Early Intervention、Work Sampling System,以及许多有关早期介入与幼儿评量的相关着作。
译者简介
廖凤瑞,密西根大学教育博士(专攻幼儿教育)。现任国立台湾师范大学人类发展与家庭学系副教授,亦任中华民国幼儿教育改革研究会常务理事、国际儿童教育协会中华民国分会理事。曾任台北市政府教育局专员、美国ETS发展中心博士后研究、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儿童与家庭研究中心研究员、国立台湾师范大学附设实验幼稚园园长。着有:「幼稚园的行政与管理」,译有:「儿童行为观察:课室观察之钥」、「专业的幼教老师」、「与幼教大师对谈」,编着「开放的足迹:师大附幼萌发式课程的理论与实践」等书。
陈姿兰,国立嘉义师范学院幼儿教育系学士、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家政教育系幼儿教育组硕士。现任职台北市私立三民幼稚园。
最近真的被《幼儿表现评量:作品取样系统》这本书给深深吸引了,它完全颠覆了我对“评量”的刻板印象。以前我总觉得评量就应该是考试、打分,但这本书完全是换了个角度,让你从孩子的“作品”入手,去理解他们的成长。我一直觉得,孩子在玩耍和创作中展现出的东西,才是他们最真实的面貌,这本书正好给了我一个系统的方法去捕捉和解读这些珍贵的瞬间。 它不是那种照本宣科的理论书,而是充满了实践的指导。书中有很多真实的儿童作品案例,并且有专家一步一步地分析,告诉你如何从这些作品中看到孩子的语言发展、认知能力、情绪表达、乃至社交互动。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它提供了很多量化的评估工具和记录表格,让我能够更清晰地追踪孩子在各个领域的发展轨迹。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不再是那个只知道夸赞孩子“画得真好”的家长,而是能够真正“看见”孩子每一次创作背后的思考、努力和成长。它让我对孩子有了更深的理解和尊重,也更有信心去陪伴他们走过每一个成长的阶段。
评分说实话,市面上关于幼儿教育的书籍琳琅满目,但真正能让我眼前一亮的真的不多。《幼儿表现评量:作品取样系统》这本书,绝对是我近期购书清单中的“黑马”。它没有那些夸张的标题,也没有承诺能让孩子一夜之间变天才,但它提供了一种非常扎实、且充满智慧的育儿方法。我一直觉得,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的成长也应该有自己的节奏,而这本书恰恰是鼓励你去发现和欣赏这种独特性。 它非常详尽地讲解了“作品取样”这个概念,并且提供了大量实际的案例,让我能够非常直观地理解。比如,书中会展示不同年龄段孩子的画作,并分析其中蕴含的认知、情感以及技能发展。我特别喜欢它里面提到的记录方式,让我在平时收集孩子那些“奇奇怪怪”的涂鸦、剪纸、甚至是用泥巴捏的东西时,不再是随手一放,而是能有意识地去捕捉孩子在创作过程中的一些细节,然后通过书中的指导进行分析。这让我感觉,我收集的不仅仅是孩子玩乐的痕迹,更是他们思维发展的“活化石”。
评分我一直觉得,养育孩子是一场充满未知的旅程,有时候看到孩子做的东西,脑子里闪过一万个“为什么”,却又找不到答案。《幼儿表现评量:作品取样系统》这本书,简直就是为我这样迷茫的家长量身定做的“地图”。它不是那种告诉你“快点学这学那”的功利性书籍,而是非常温和地引导你,如何透过孩子亲手创造出来的“作品”来理解他们的成长足迹。 这本书的内容非常丰富,它不只教你收集作品,更重要的是教会你如何“解读”这些作品。例如,孩子用不同颜色的蜡笔涂鸦,书中会分析不同颜色可能代表的情绪,或者在空间认知上的发展;孩子用积木搭建的“房子”有多高,形状如何,书中也会告诉你这可能反映了孩子的专注力、问题解决能力,甚至是逻辑思维的萌芽。它提供了一套非常系统性的方法,让你能够有条理地记录和评估孩子的各项发展指标,而不是凭感觉。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不再是那个只会“赞美”孩子作品的家长,而是能够真正“看见”孩子独特才能和成长轨迹的观察者。
评分天啊!我最近真的挖到一本宝!《幼儿表现评量:作品取样系统》这本书,简直是解救了我这个新手妈妈的燃眉之急。你知道的,小孩子一天到晚都在画画、折纸、玩积木,有时候真的不知道这些“作品”到底代表了什么,有没有什么意义。以前我总是觉得,孩子开心就好,但心里又隐隐担心,自己会不会错过了什么重要的发展迹象。这本书就很巧妙地解决了我的困惑,它不是那种干巴巴的理论书,而是非常具体地教你如何透过孩子的作品来观察他们的发展。 它里面有好多例子,都是真实的孩子的作品,然后专家会一步一步分析,告诉你从这个涂鸦可以看出孩子空间概念的发展,从这堆歪歪扭扭的积木可以看出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甚至连他们画的人物大小、颜色选择,都有其背后的解读。我最喜欢的是它提供了很多表格和记录方式,让我可以很系统地记录下孩子每个阶段的作品,并且有对照的评估标准,这样我就能清楚地看到孩子在语言、认知、社交情感、运动技能等方面的进步。感觉就像请了一位专业的幼儿发展顾问在家,随时可以翻阅指导,不再瞎猜,而是有凭有据地了解孩子的成长。
评分这本书简直像是一本“育儿密码破译器”,让我这个对幼儿发展领域原本一窍不通的家长,也能窥见孩子内心的小宇宙。《幼儿表现评量:作品取样系统》的书名听起来有点学术,但读起来一点都不枯燥,反而充满了生活化的观察和实用的指导。它不是那种告诉你“应该做什么”的指令式育儿,而是教会你“如何去看”的观察式育儿。我之前很苦恼,不知道自己收集的孩子那些五花八门的“作品”,到底有什么用,是该收好还是该扔掉?这本书给我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它告诉我,这些看似随意的创作,其实是孩子表达内心世界、探索周围环境的宝贵“证据”。 它详细地介绍了作品取样的基本概念,包括为什么要做作品取样,以及如何有系统地收集、整理孩子的作品。最棒的是,它提供了很多具体的范例,从不同年龄段孩子的绘画、手工、甚至是一些口语表达的记录,都有很深入的分析。读着读着,我仿佛就能看到自己家孩子画的“太阳”为什么不是圆的,为什么总是画出两条腿,这些在书中都能找到合理的解释,而且还会告诉你,这些“不完美”其实正是孩子发展的痕迹。这本书让我从一个单纯的“收集者”变成了一个“解读者”,更能理解孩子每一次创作背后的思考和努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