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白说,我一开始对《教育测验与评量》这本书的期待,并没有那么高。我以前读过一些教育相关的书籍,有些写得太理论化,读起来很枯燥,感觉离实际教学很遥远。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还蛮吸引人的,而且书名又是我一直在寻找的主题,所以还是买来读读看。读了之后,我发现这本书的处理方式跟我想象的不太一样,它不是那种一张张列出各种量表、公式让你照抄的教科书。它更像是透过一些深入的讨论,让你去思考“为什么”要这样做测验和评量,以及“什么才是”真正有效的测验和评量。我特别感兴趣的是,书中会不会探讨到一些比较新颖的评量方式,比如像是学习历程档案(e-portfolio)的应用?我知道很多大学在招生时会参考学生的学习历程档案,那在国高中阶段,我们有没有办法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建立出有价值的学习历程,并且用它来评估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长?还有,关于测验的效度,书中会不会举一些例子,说明什么样的测验设计是有效的,什么样的设计容易产生偏差?例如,如果我设计一个关于历史事件的单选题,我怎么确保学生选的是正确的答案,而不是因为题目本身有歧义,或者题目考查的是一些无关紧要的细节?这些都是我教学过程中常会遇到的困惑,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些更细致的解析。
评分我对《教育测验与评量》这本书的兴趣,主要在于它是否能帮助我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形成性评量”(formative assessment)。我们都知道,形成性评量是为了促进学生学习而进行的,它应该贯穿教学过程,及时反馈给学生,帮助他们调整学习策略。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很多老师还是习惯于期中期末的“总括性评量”(summative assessment),觉得那样才算“正式”的评估。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些具体的例子,说明如何在日常教学中有效地进行形成性评量。比如,我们课堂上的提问、小组讨论、或是课后的小练习,怎么才能被设计成有价值的形成性评量?这些评量收集到的信息,我们又该如何转化为对学生更有针对性的指导?有没有一些可以快速收集学生反馈的技巧,而不需要花费太多时间去批改?另外,我也想知道,书中会不会探讨如何利用科技来辅助形成性评量?现在有很多在线的学习平台和工具,它们能否帮助我们更便捷地进行学生学习状况的追踪和评估?例如,利用一些互动式测验平台,我们可以即时看到学生的掌握情况,并根据这些信息调整接下来的教学内容。这本书如果能在这方面提供一些实用的建议,那对我来说真的是太有帮助了。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是《教育测验与评量》,我拿到这本书的时候,真的是又惊又喜,因为我一直以来在教学现场都觉得,测验跟评量这块怎么这么抽象,学校给的在职研习也多半是点到为止,根本没讲透。尤其是在现在少子化、强调多元发展的趋势下,怎么设计出真正能反映学生学习成果,又不会给学生太大压力的评估方式,真的是一个大学问。这本书的出现,对我来说就像久旱逢甘霖。我最想知道的,就是这本书能不能提供一些实际操作的范例,比方说,像我们教的国文、数学、英文这些科目,在不同的学习阶段,要怎么设计不同类型的题目?是单选题、複选、填充、还是申论题?每种题型分别适合评估哪些学习目标?另外,如果我要设计一个单元小测验,有没有什么 checklist 可以参考,确保题目有信效度,而且能评估到课堂上教授的内容?还有,现在很多学校都在推行项目式学习(PBL),这种需要学生合作完成的大型任务,要怎么进行评量?是只看最后成果,还是过程中的参与度、合作技巧也要纳入评分?我很期待这本书能给我一些更具体、更接地气的指引,让我能把理论落实到教学实践中,做出更有效的评估。
评分拿到《教育测验与评量》这本书,我第一时间就翻到了关于“信度”和“效度”的部分。这两个概念在教育测验里真的是太重要了,但常常是我们老师在设计题目时不小心忽略的关键。我比较想知道的是,这本书会不会针对这方面提供一些比较实用的方法,让我们可以轻松地评估我们自己设计的测验有没有达到这两个标准。比如,如果我设计一个数学的单元测验,我怎么知道我的题目是不是真的在测验学生的数学能力,而不是在考查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或者,我的题目有没有测量到学生对这个单元所有重要概念的掌握程度?我知道有统计方法可以计算信效度,但对很多一线老师来说,可能很难去实际操作。所以,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些更直观、更易懂的方法,甚至是一些“看图说话”的技巧,让我们能够快速地判断一份测验的品质。此外,我也很好奇,书中会不会讨论到“常模参照测验”和“标准参照测验”的差异,以及在我们的教育体系下,这两种测验分别适合应用在哪些场景?例如,升学考试通常是常模参照,但我们平常的课堂测验,是不是更应该走向标准参照,让学生知道自己到底掌握了多少内容,而不是只跟同学比较分数?这本书能不能在这方面给我一些启示?
评分这本书名《教育测验与评量》听起来就很有份量,我一直觉得,我们在教育现场,对于“测验”和“评量”这两个词常常混用,但其实它们是有细微差别的。我很想知道,这本书会不会从根本上厘清这些概念,并且解释清楚为什么我们需要区分它们。更重要的是,我非常好奇,它会不会深入探讨“评量”的价值,以及我们应该如何设计出真正能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量体系。因为现在教育的目标越来越多元,不再只是追求学术成绩,还包括品格、创造力、合作能力等等。那么,这些抽象的、非知识性的能力,我们又要如何去“评量”呢?有没有一些比较成熟的、可行的评量工具或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捕捉这些不容易被量化的特质?比如说,如果我想评估一个学生在团队合作中的领导能力,或者他在解决问题时展现出的创新思维,我该怎么设计一个情境,让他能够发挥出来,并且我又能观察到并进行记录?这本书会不会提供一些这样的“情境化”的评量设计思路?另外,我也想知道,书中会不会讨论到“评量结果的解读”和“如何将评量结果有效地传达给学生和家长”,这部分常常是很多老师的痛点,我们测验分数出来了,但学生和家长却不太清楚这个分数代表什么,或者我们该如何根据这个分数,给学生提供更积极有效的学习建议。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