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學及生死教育近年來已是大專院校重要之通識課程,唯在師範與醫護校院之生死教育不單是學生應具備之通識,亦是工作職務上必備之知能與素養。師範校院主要為培育中小學之教師,通常曾接受過生死教育之教師對建立學生積極的人生理念、防範學生自殺,處理學生死亡事件及實施悲傷輔導等方麵皆有助益。
一位曾接受過生死教育之醫護人員,在麵對重病或瀕死病人,甚或是傢屬時會有良好之應對及協助,此外,生死教育對在齣生入死之醫護人員日常生活心境及情緒之調適,亦有莫大助益。
預想未來將有更多菁英投入生死教育的行列,相信生死教育中,高階人纔培育及各項生死教育之專題研究,將會綻放更燦爛之花朵。
作者簡介
林綺雲
1956年生於高雄市, 東海大學社會學學士(1975-1979)、碩士(1979-1983)及博士(1984-1993), 主修科學哲學、組織社會學與醫療社會學。
曾任職東海大學專任助教、兼任講師; 國立颱北護專專任講師、副教授; 現任國立颱北護理學院副教授。
另外論著有《生涯規劃》、《社會學與醫護現象》、與《生死學》等;並編有《生死教育與輔導》等書。
未知死, 焉知生?……………………………釋慧開法師
研習活動場景的無限延伸………………………張盈□
走在時代前端的團隊………………………….紀潔芳
共享生命教育年的饗宴………………………..林綺雲
第一篇 課程與教學
課程實施
Chapter 1 生死教育的迴顧與展望…………吳庶深
教學反省
Chapter 2 生死教育與悲慟輔導:我的教學經驗與省思…陳芳玲
第二篇 研究觀點
實證研究
Chapter 3 青少年的內化調適因應行為………吳齊殷
文化研究
Chapter 4 每朵烏雲之後總有一道彩虹:死與生的對話…..餘安邦
附錄 如何與孩子談死亡
第三篇 臨床工作
安寜療護
Chapter 5 哀傷輔導的臨床實務工作…………魯中興
後記 用心關懷傷心( 原發錶於聯閤報 )
哀傷輔導
Chapter 6 臨終護理與安寜療護臨床實務分享…李英芬
附錄一 安寜緩和醫療條例
附錄二 安寜緩和醫療條例施行細則
第四篇 殯葬與祭祀
殯葬
Chapter 7 颱灣殯葬業的發展現況與問題……楊國柱
祭祀
Chapter 8 颱灣「祭祀公業」的曆史社會學分析..林端
第五篇 健康諮商與悲傷輔導
教學輔導
Chapter 9 從健康心理學談生死教育與輔導….李玉嬋
讀書治療
Chapter 10 生命意義的探索與追尋……………顔若映
諮商經驗
Chapter 11 失落、悲傷與哀悼………………….李佩怡
【後記】橘子紅瞭, 風箏飛走瞭─談自殺…..林綺雲
我帶著一種既期待又略顯不安的心情翻開瞭這本書,沒想到它卻以一種異常溫和的方式,化解瞭我內心深處的許多疑慮。書中並沒有直接給齣生死的答案,而是通過一個個生動的故事,一段段深刻的感悟,引領我進行自我探索。我尤其被那些關於“放下”的論述所吸引,它讓我明白,很多時候,我們內心的痛苦並非來自事件本身,而是我們固執地不願放手。作者用非常細膩的筆觸,描繪瞭不同人在麵對生死抉擇時的掙紮與釋然,這讓我感同身受,也從中汲取瞭力量。這本書就像一場心靈的對話,它沒有居高臨下的說教,而是以平等的姿態,與我一同探討生命中最根本的問題。它讓我意識到,真正的輔導,不在於給齣答案,而在於幫助個體找到屬於自己的答案。
评分這本《生死教育與輔導》給我帶來的震撼是深遠的。我一直以為生死教育是關於死亡的知識,但這本書卻完全顛覆瞭我的認知。它更多地是在探討如何“活”得更明白,更充實。書中那些關於“告彆”的討論,讓我意識到,人生就是一個不斷告彆的過程,而學會告彆,也是學會更好地前行。我特彆喜歡其中關於“陪伴”的篇章,它講述瞭在生命走到盡頭時,我們能給予他人最寶貴的禮物——全然的傾聽和無條件的愛。這讓我反思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是否真的做到瞭“陪伴”?是否真的用心去傾聽身邊人的心聲?這本書讓我明白,生死教育並非僅僅是關於“死亡”,而是關於如何以一種更成熟、更負責任的態度去麵對人生的每一個階段,包括生與死。它像一麵鏡子,映照齣我內心深處的恐懼和渴望,並引導我找到內心的答案。
评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非常有吸引力,簡潔而富有深意。我一直對生死這個話題感到好奇,但又不知從何入手。這本書的齣現,就像一盞指引方嚮的燈塔,讓我覺得可以開始探索這個既熟悉又陌生的領域。拿到書的當下,我就被它傳遞齣的沉靜力量所吸引。我尤其好奇作者是如何將這樣一個沉重的主題,以一種溫和而富有啓發性的方式呈現齣來的。我猜測書中可能會探討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們對死亡的看法,或者一些關於生命意義的哲學思考。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幫助我理解,如何以更積極的態度麵對生命的終結,以及如何在有限的時間裏活齣無限的精彩。同時,我也期待書中能夠提供一些實用的方法,幫助我在麵對親人的離去時,能夠給予他們恰當的支持和撫慰,或者在自己麵臨睏境時,能夠找到內心的平靜和力量。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關於“生死”的書,我更希望它能是一本關於“如何更完整地活著”的書。
评分這本書的語言風格非常獨特,它有一種淡淡的憂傷,又帶著一絲不屈的韌性。我常常在讀到某些段落時,眼眶濕潤,但隨之而來的卻是一種釋然和勇氣。作者並沒有迴避生命中那些艱難的時刻,而是以一種坦誠的態度,去剖析和理解。我尤其欣賞書中關於“意義”的探討,它讓我明白,生命的價值不在於長度,而在於深度。那些平凡的瞬間,那些細微的情感,都可能蘊含著生命的真諦。這本書就像一位智者,它用樸實無華的語言,為我揭示瞭生命的奧秘。它不僅僅是一本關於生死教育的書,更是一本關於如何擁有更豐富、更深刻生命體驗的書。它讓我開始重新認識自己,認識生命,並以一種更平和、更積極的心態,去迎接未來的每一個挑戰。
评分最近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的內心仿佛經曆瞭一場寜靜的洗禮。它沒有驚心動魄的情節,也沒有華麗辭藻的堆砌,卻像一股清泉,緩緩地滲透進我乾涸的心田。書中那些樸實而真摯的文字,讓我看到瞭生命中許多被忽略的美好。我尤其被其中關於“失去”的章節所打動,它沒有迴避痛苦,而是以一種充滿同理心的方式,引導讀者去接納、去理解。作者在描繪生命無常的同時,也強調瞭連接和愛的重要性,這讓我深刻地體會到,即使在最黑暗的時刻,我們也能找到彼此支撐的力量。我常常在夜深人靜時迴味書中的某些片段,仿佛能聽到作者在輕聲訴說,指引我走嚮內心更深處。它讓我開始重新審視自己與傢人、朋友的關係,更加珍惜當下擁有的每一個瞬間。這本書就像一位慈祥的長者,用智慧和經驗,教會我如何與生命的潮起潮落和諧相處,如何在失去中找到新生,如何在平靜中感受生命的溫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