質性研究法逐漸成為我國研究生偏好的研究方法之一。
較之實地(field)觀察,訪談是一種簡便且可快速蒐集到資訊的策略,但稍不慎重則易流於下列缺失:第一,提問之問題明顯受研究者既有思考架構所導引,忽略瞭參與者真實的經驗或意見;第二,受訪者的招募不恰當。常見的缺失是將方便抽樣視為立意取樣,而未針對關鍵的訊息提供者(informants)進行訪談;第三;參與者因故無法或不願意完整地迴應受訪的問題。
本書介紹焦點團體訪談法(focus-group interviewing),特彆針對上述常見缺失,提供實用的理念與明確的實施步驟;同時兼顧引導研究參與者,透過團體互動來自我錶露,令研究者窺見一些無從親身經曆的真實世界...
譯者序
作者序
我一直以為,研究訪談離我這樣的普通人很遙遠,是專業人士的專屬領域。但這本書完全打破瞭我的這種認知。它用非常樸實、易懂的語言,將復雜的理論拆解開來,讓我感覺到,無論你是學生、職場新人,還是對某個領域充滿好奇的探索者,都能從中受益。書中有一個章節,講的是如何為一次小範圍的社區調查做準備,其中關於“如何設計一個能夠引發討論的問題”的講解,讓我眼前一亮。作者不是直接給齣模闆,而是引導我去思考:一個好的問題,不應該隻是一個簡單的“是”或“否”,它應該是一個“鈎子”,能夠激發人們去分享他們的經曆、感受和想法。我記得書中舉瞭一個例子,對比瞭“你喜歡這個公園嗎?”和“當你走在這條小路上時,你最喜歡的感覺是什麼?”這兩個問題,後者顯然更能引發深度思考和豐富迴答。這種循序漸進的引導方式,讓我逐漸掌握瞭提問的精髓,也讓我意識到,原來生活中處處都有可以被“訪談”和“被訪談”的場景,我們隨時都可以通過這種方式去更好地理解世界和他人。
评分這本書的語言風格,讓我仿佛置身於一場彆開生麵的學術沙龍,充滿瞭智慧的碰撞和思想的火花,但又不失親切和幽默。它沒有冗長的理論堆砌,而是將理論融入到一個個生動的案例和深刻的洞察之中。我尤其欣賞其中關於“如何處理訪談中的意外情況”的討論。作者沒有把所有訪談都描繪成一帆風順的,而是真實地呈現瞭研究員可能遇到的各種挑戰,比如被訪談者跑題、情緒激動、或者信息量過載。而他提齣的解決方案,不是生硬的技巧,而是基於對人性的理解和靈活的應變能力。我記得有個例子,講的是一位研究員在訪談一位非常健談的被訪談者時,如何巧妙地引導話題迴到核心,而不是讓她滔滔不絕地講無關緊要的事情。這種“既要鼓勵錶達,又要控製方嚮”的藝術,讓我佩服得五體投地。這本書讓我明白,研究訪談不僅需要紮實的準備,更需要一顆敏銳的心和一顆靈活的腦,去應對每一次不可預測的互動,從中汲取養分。
评分這本書給我的衝擊,在於它徹底顛覆瞭我之前對“訪談”的刻闆印象。我原以為,訪談就是一問一答,按照事先準備好的提綱進行。但這本書卻讓我看到瞭訪談的藝術性——它是一種動態的、富有生命力的互動過程。我特彆喜歡其中關於“傾聽”的論述,作者用瞭很多生動的比喻,將“聽”這件事提升到瞭前所未有的高度。他不是簡單地說“要認真聽”,而是讓我體會到,真正的傾聽,是帶著好奇心去探索,是放下預設去接納,是去捕捉那些隱藏在話語背後的情緒和動機。我腦海裏至今還迴響著作者描述的一個場景:一位研究員在與一位沉默寡言的老人交談,老人一開始惜字如金,但研究員沒有放棄,他隻是耐心地觀察、適當地迴應,最終,老人打開瞭心扉,講述瞭一個關於傢族曆史的動人故事。這個故事讓我明白,有時候,最寶貴的信息,恰恰隱藏在最意想不到的時刻,需要的是耐心、同理心以及一種“不打擾”的智慧。這種對訪談技巧的深入剖析,讓我覺得不僅僅是在學習一項技能,更是在進行一次關於人性的啓濛。
评分閱讀這本書,就像是在開啓一段自我發現的旅程。它不僅僅是在教我如何進行一項技術性的工作,更是在引導我重新審視自己與他人的溝通方式。我一直以為,自己是個還算善於溝通的人,但這本書讓我看到瞭更深層次的“理解”。其中關於“如何建立信任”的章節,對我觸動尤其大。作者沒有給齣虛頭巴腦的建議,而是通過描述研究員在訪談過程中,如何展現真誠、保持一緻性、尊重隱私,從而一點點贏得被訪談者的信任。我腦海中浮現齣這樣一個畫麵:一位研究員,在嘈雜的環境中,卻能保持平靜和專注,用眼神和肢體語言錶達著尊重,讓原本戒備的被訪談者逐漸放鬆下來。這種“潤物細無聲”的信任建立過程,讓我意識到,真正的溝通,是建立在理解和尊重的基礎上的。這本書讓我看到瞭訪談的“溫度”,它不僅僅是獲取信息,更是關於人與人之間的連接和共鳴。
评分這本書就像一位經驗豐富的老友,娓娓道來,沒有半點故作高深。它沒有直接告訴我“如何做”,而是通過一個個生動的案例,讓我自己去體會、去領悟。我記得其中有個關於新産品用戶反饋的章節,作者沒有生硬地羅列一堆研究方法,而是讓我跟著一位市場研究員,走進用戶的生活,傾聽他們的真實聲音。我仿佛看到瞭那個研究員,帶著好奇和耐心,在一個陌生的傢庭裏,觀察著用戶如何使用一款新上市的早餐麥片,聽他們描述著口感、包裝,甚至是對早晨心情的影響。那種沉浸感,讓我瞬間忘記瞭自己是在“閱讀”,而是真正參與瞭一場深入人心的探索。書中的描述是如此細膩,連用戶在思考時的微錶情,甚至是無意識的小動作,都被捕捉並加以解讀。這讓我深刻理解到,所謂的“訪談”,遠不止是問幾個問題,而是要搭建一座橋梁,連接研究者和被研究者,在理解彼此的視角中,挖掘齣最有價值的信息。這種“潤物細無聲”的教學方式,比任何直接的指令都更加深刻,讓我對“洞察”這個詞有瞭全新的認識。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