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性研究法逐渐成为我国研究生偏好的研究方法之一。
较之实地(field)观察,访谈是一种简便且可快速蒐集到资讯的策略,但稍不慎重则易流于下列缺失:第一,提问之问题明显受研究者既有思考架构所导引,忽略了参与者真实的经验或意见;第二,受访者的招募不恰当。常见的缺失是将方便抽样视为立意取样,而未针对关键的讯息提供者(informants)进行访谈;第三;参与者因故无法或不愿意完整地回应受访的问题。
本书介绍焦点团体访谈法(focus-group interviewing),特别针对上述常见缺失,提供实用的理念与明确的实施步骤;同时兼顾引导研究参与者,透过团体互动来自我表露,令研究者窥见一些无从亲身经历的真实世界...
译者序
作者序
我一直以为,研究访谈离我这样的普通人很遥远,是专业人士的专属领域。但这本书完全打破了我的这种认知。它用非常朴实、易懂的语言,将复杂的理论拆解开来,让我感觉到,无论你是学生、职场新人,还是对某个领域充满好奇的探索者,都能从中受益。书中有一个章节,讲的是如何为一次小范围的社区调查做准备,其中关于“如何设计一个能够引发讨论的问题”的讲解,让我眼前一亮。作者不是直接给出模板,而是引导我去思考:一个好的问题,不应该只是一个简单的“是”或“否”,它应该是一个“钩子”,能够激发人们去分享他们的经历、感受和想法。我记得书中举了一个例子,对比了“你喜欢这个公园吗?”和“当你走在这条小路上时,你最喜欢的感觉是什么?”这两个问题,后者显然更能引发深度思考和丰富回答。这种循序渐进的引导方式,让我逐渐掌握了提问的精髓,也让我意识到,原来生活中处处都有可以被“访谈”和“被访谈”的场景,我们随时都可以通过这种方式去更好地理解世界和他人。
评分这本书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友,娓娓道来,没有半点故作高深。它没有直接告诉我“如何做”,而是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案例,让我自己去体会、去领悟。我记得其中有个关于新产品用户反馈的章节,作者没有生硬地罗列一堆研究方法,而是让我跟着一位市场研究员,走进用户的生活,倾听他们的真实声音。我仿佛看到了那个研究员,带着好奇和耐心,在一个陌生的家庭里,观察着用户如何使用一款新上市的早餐麦片,听他们描述着口感、包装,甚至是对早晨心情的影响。那种沉浸感,让我瞬间忘记了自己是在“阅读”,而是真正参与了一场深入人心的探索。书中的描述是如此细腻,连用户在思考时的微表情,甚至是无意识的小动作,都被捕捉并加以解读。这让我深刻理解到,所谓的“访谈”,远不止是问几个问题,而是要搭建一座桥梁,连接研究者和被研究者,在理解彼此的视角中,挖掘出最有价值的信息。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方式,比任何直接的指令都更加深刻,让我对“洞察”这个词有了全新的认识。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冲击,在于它彻底颠覆了我之前对“访谈”的刻板印象。我原以为,访谈就是一问一答,按照事先准备好的提纲进行。但这本书却让我看到了访谈的艺术性——它是一种动态的、富有生命力的互动过程。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倾听”的论述,作者用了很多生动的比喻,将“听”这件事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他不是简单地说“要认真听”,而是让我体会到,真正的倾听,是带着好奇心去探索,是放下预设去接纳,是去捕捉那些隐藏在话语背后的情绪和动机。我脑海里至今还回响着作者描述的一个场景:一位研究员在与一位沉默寡言的老人交谈,老人一开始惜字如金,但研究员没有放弃,他只是耐心地观察、适当地回应,最终,老人打开了心扉,讲述了一个关于家族历史的动人故事。这个故事让我明白,有时候,最宝贵的信息,恰恰隐藏在最意想不到的时刻,需要的是耐心、同理心以及一种“不打扰”的智慧。这种对访谈技巧的深入剖析,让我觉得不仅仅是在学习一项技能,更是在进行一次关于人性的启蒙。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让我仿佛置身于一场别开生面的学术沙龙,充满了智慧的碰撞和思想的火花,但又不失亲切和幽默。它没有冗长的理论堆砌,而是将理论融入到一个个生动的案例和深刻的洞察之中。我尤其欣赏其中关于“如何处理访谈中的意外情况”的讨论。作者没有把所有访谈都描绘成一帆风顺的,而是真实地呈现了研究员可能遇到的各种挑战,比如被访谈者跑题、情绪激动、或者信息量过载。而他提出的解决方案,不是生硬的技巧,而是基于对人性的理解和灵活的应变能力。我记得有个例子,讲的是一位研究员在访谈一位非常健谈的被访谈者时,如何巧妙地引导话题回到核心,而不是让她滔滔不绝地讲无关紧要的事情。这种“既要鼓励表达,又要控制方向”的艺术,让我佩服得五体投地。这本书让我明白,研究访谈不仅需要扎实的准备,更需要一颗敏锐的心和一颗灵活的脑,去应对每一次不可预测的互动,从中汲取养分。
评分阅读这本书,就像是在开启一段自我发现的旅程。它不仅仅是在教我如何进行一项技术性的工作,更是在引导我重新审视自己与他人的沟通方式。我一直以为,自己是个还算善于沟通的人,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其中关于“如何建立信任”的章节,对我触动尤其大。作者没有给出虚头巴脑的建议,而是通过描述研究员在访谈过程中,如何展现真诚、保持一致性、尊重隐私,从而一点点赢得被访谈者的信任。我脑海中浮现出这样一个画面:一位研究员,在嘈杂的环境中,却能保持平静和专注,用眼神和肢体语言表达着尊重,让原本戒备的被访谈者逐渐放松下来。这种“润物细无声”的信任建立过程,让我意识到,真正的沟通,是建立在理解和尊重的基础上的。这本书让我看到了访谈的“温度”,它不仅仅是获取信息,更是关于人与人之间的连接和共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