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经历了一些范畴性的转变:在经学上,否定了过去两千年的经学传统,认为它们都是围绕着一批「伪经」而积累的学问(康有为)。在文化上,充分了解到儒家文化始终存在着一个不安定层(傅斯年)。在道德上,发现过去两千多年所有的道德教训,关涉私德者居十分之九以上,而关于公德者不到十分之一(梁启超)。在政治上,认为过去两千年是无治状态(刘师培),国其实不成其为国,因而有建立一个现代「国家」的追求,希望由「皇朝」转化为「国家」,将「臣民」转化为「国民」。对专制体制的深刻反省则发现中国没有「社会」,并认为过去两千年的政治理论都是「在空架之上层描摹」。除了上述之外,社会上的文化菁英也由传统的「士大夫」变为「知识分子」。不管近代中国的社会政治有多少实质的转变,但至少在思想或理念的层次上这是一个断裂和跳跃。而这些断裂或跳跃并不是突然而来的,它们有深远的文化、学术根源。本书基本上认为从道光以来,中国思想界便进入不安定期,每一种学问都因内外的挑战,而产生了分子结构的变化。收在这本论文集中的文章,除了都触及上述种种问题之外,并讨论现代学术风格的形成与现代学术社会的建立。
作者简介
王汎森先生,台湾大学历史系、历史研究所毕业、普林斯顿大学博士,历任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获杰出人才讲座(1999-2004),并任教于台大历史研究所及清大历史研究所,着有中英文专书数本及学术论文多篇。
《中国近代思想与学术的系谱》这本书,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向导,引领我穿越了中国近代思想史的重重迷雾。我最喜欢的一点是,作者在梳理庞杂的学术脉络时,始终保持着一种批判性的视角,而不是简单地将各个流派并列。他会深入分析这些思想在历史实践中的遭遇,以及它们在面对现实问题时所显露出的局限性。举个例子,书中对“科学”在中国近代被引入时所面临的困境的探讨,就让我深思。它不只是一个单纯的学术问题,更是一个文化、社会甚至政治层面的多重挑战。作者通过细致的史料爬梳,展现了知识分子在试图将西方思想与中国现实对接时所付出的努力与牺牲,这让我对那个时代知识人的担当有了更深的敬意,也对我们今天如何看待和继承这些思想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体验,与其说是在“读”一本理论著作,不如说是在“逛”一座思想的博物馆。作者以其深厚的学养,将林林总总的中国近代思想与学术名家,如鲁迅、胡适、梁启超、陈独秀等等,一个个栩栩如生地呈现在读者面前,仿佛他们就活在书页之间。更难得的是,作者并没有满足于简单的介绍,而是着力于揭示他们思想之间的联系与传承,如同在星空中勾勒出一幅幅星座图。当我看到某个流派的兴起,如何受到前代思想的影响,又如何为后来的思潮埋下伏笔时,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是无与伦比的。特别是对于我这样身处台湾的读者而言,能够从一个更宏观的视角,审视中国近代思想的发展,并反思其对两岸三地乃至整个东亚文化圈的深远影响,这本身就是一种非常宝贵的经验。
评分坦白说,《中国近代思想与学术的系谱》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着实让我感到震撼。我曾以为自己对中国近代史已有一定了解,但读完这本书,才意识到许多认知都还停留在表面。作者以极其严谨的态度,将那些曾经模糊不清的学术争论、思想演变,一条条清晰地梳理出来,如同庖丁解牛,游刃有余。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于不同思想家之间的学术渊源和师承关系的阐释,这让我看到,即使在激烈的思想碰撞中,也存在着一条隐秘的传承脉络。这种对思想“生命史”的关注,让我觉得非常有启发性。对于身在台湾的我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个宝贵的视角,让我能更深入地理解,我们今天所处的文化与思想环境中,究竟承载了哪些来自中国近代的身影,又有哪些是真正被扬弃或改造过的。
评分读完《中国近代思想与学术的系谱》之后,最深的感受就是,原来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思潮和概念,背后竟然有着如此丰富而错综复杂的谱系。书里梳理的脉络,让我第一次如此清晰地看到,那些闪耀着启蒙光辉的思想火花,是如何在晚清动荡的时代背景下,一点一点地播撒开来,又如何在知识分子的手中,经过激烈的碰撞与融合,最终塑造了我们今日所理解的“中国近代”。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不同学派之间的张力时,所展现出的那种审慎与客观,既不偏袒任何一方,又精准地捕捉到他们之间辩论的核心。例如,关于“中体西用”的争论,书中不只是简单地将之视为一种保守的保守,而是深入剖析了其背后所蕴含的复杂考量,以及它在不同历史节点上所扮演的不同角色。这让我对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思考方式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一直以来,我对中国近代思想史总有一种模糊的概念,觉得它像一团散乱的毛线球,难以理清头绪。直到读了《中国近代思想与学术的系谱》,我才发现原来可以用如此清晰且富有逻辑的方式来理解这段历史。作者的叙述,既有宏大的历史视野,又不失对细节的精准把握。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不同思想流派之间相互影响、相互批判的描绘,这让整个思想图景变得生动而富有张力。阅读的过程中,我时常会联想到台湾自身的历史经验,思考这些中国近代的核心思潮,是如何在不同的社会土壤中生长,又会产生怎样独特的变异。这种跨地域的对比与反思,让我觉得这本书的价值,远不止于对中国大陆近代思想史的梳理,更是一种促使读者进行自我反思与文化认同的契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