遮蔽的伊斯兰:西方媒体眼下的穆斯林世界

遮蔽的伊斯兰:西方媒体眼下的穆斯林世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Edward W. Said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从伊朗人质事件、波湾战争,到纽约世贸中心大楼爆炸案,美国一直被一个名叫「伊斯兰」的阴魂苦苦纠缠。正如新闻媒体的描述,加上政府、学界与企业界专家的应和,「伊斯兰」竟沦为恐怖主义与宗教狂热的同义词。在这同时,伊斯兰国家也运用「伊斯兰」这个词语,来为不具代表性而且通常是暴虐无道的政权张目。

  爱德华.萨依德为《遮蔽的伊斯兰》这部里程碑之作写了一篇新的导论。在本书中,这位顶尖的公众思想家针对伊斯兰被媒体塑造出的僵固形象,检视其渊源与影响。萨依德结合政治月旦与文学批评而揭示出,就算是对伊斯兰世界最「客观」的报导,其中也潜藏着隐而不显的假设以及事实扭曲。在这么做的同时,《遮蔽的伊斯兰》持续萨依德终身以之的探讨:语言不仅能描述政治现实,更能够界定政治现实。

  关于书名:COVER 兼具「报导」与「掩饰」之意。Covering Islam 就本书内容而言乃是一语双关,本书名可译为「报导伊斯兰」或「遮蔽的伊斯兰」,本处採用后者。

作者简介

爱德华.萨依德

  出生于巴勒斯坦的耶路撒冷,先后在当地与埃及上小学与中学。他从普林斯顿大学毕业后,在哈佛大学取得文学硕士与博士学位,并曾荣获「鲍德因奖」(Bowdoin Prize)。一九七四年,萨依德担任哈佛的「比较文学访问教授」;一九七五年至七六年间任职于史丹福大学的「行为科学高等研究中心」(Center for Advanced Study in the Behavioral Sciences);一九七七年担任普林斯顿的「高斯批评讲座」;一九七九年则是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人文学访问教授」。目前萨依德是哥伦比亚大学的英国文学与比较文学教授。

  萨依德的作品已被迻译为廿四国语言,并在欧洲、亚洲、非洲、澳洲等地区出版。他的《开始:意图与方法》(Beginnings: Intention and Method)曾赢得哥伦比亚大学第一届「莱诺.屈林奖」(Lionel Trilling Award);《东方主义》(Orientalism)在一九七八年入选「国家图书评论家奖」(National Book Critics Circle Award)的批评类。萨依德尚着有《世界.文本.批评家》(The World, the Text, and the Critic)、《最后的天空之后》(After the Last Sky)以及《文化与帝国主义》(Culture and Imperialism)等书。

译者简介

阎纪宇

  台大中文研究所硕士,翻译工作者。

责任编辑

李国维

  资深编辑。

文字校对

关惜玉

  文字工作者。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图书序言

Covering Islam

新闻中的伊斯兰教
ISLAM AS NEWS

伊斯兰教与西方
Islam and the West


为了向美国人说明替代性能源来源的重要,纽约的「联合爱迪生」(Consolidated Edison)电力公司在一九八○年夏天推出一部引人注目的广告。影片片段带出几个一望即知的石油输出国家组织人物──阿合马.雅曼尼(Ahmed Z. Yamani,译注:沙乌地阿拉伯前任石油部长,石油输出国家组织代表人物)、格达费;还有一些较不知名、身着长袍的阿拉伯人,照片与影片并交替呈现其他与石油及伊斯兰教有关联的人物:何梅尼、阿拉法特、哈费兹.阿塞德(Hafez al-Assad,译注:叙利亚已故独裁者)。广告中虽然没有提到这些人物的名字,但是严肃警告我们:「这些人」控制着美国的石油来源。阴沉的背景旁白并未说明「这些人」到底是谁、来自何方,只是让人觉得这批清一色男性的恶棍已经使美国人落入极度虐待狂的掌握之中。「这些人」只要像过去出现在报章电视上一样再度现身,就能够令美国观众感受到混合着愤怒、憎恨与恐惧的情绪。而联合爱迪生公司为了其商业理由,就是要激发并利用这些感受。曾任卡特总统内政顾问、后为柯林顿政府高层官员的斯图亚特.艾森斯泰特(Stuart Eizenstat),他在一九九六年曾敦促柯林顿总统採取「强势步骤,动员全国来因应真正的危机与明确的敌人──石油输出国家组织。」

联合爱迪生公司广告中有两项因素,构成这本书的主题。其中之一当然就是伊斯兰教,或者应该说是伊斯兰教在西方──尤其是美国──的形象。另一项则是这幅形象在西方──特别是在美国──的运用。我们即将看到,这两项因素之间的关联性,最终会使得它们揭露西方、美国与揭露伊斯兰教的程度不相上下,后者的具体性与趣味还略逊前者一筹。不过在我们检视现阶段情况之前,先来回顾一下伊斯兰教与基督教西方的历史关系。

从至晚十八世纪末直到今日,现代西方对于伊斯兰教的反应一直被一种极端简化的思考模式所主宰,我们或许可以称之为「东方学专家」。东方学专家思考模式的共通基础是一道想像的但泾渭分明的地理界线,将世界画分成两个不对等的部分,比较大的、「不一样的」那部分叫做东方;另外一个也就是「我们的」世界,则称之为西方(the Occident或the West)。当一个社会或文化认定另一个社会或文化不同于它自身时,必然会出现这种分别。不过有趣的是,尽管东方向来被看做是这世界上较弱势的一部分,它总是被认定为比西方更广大、更有潜力(通常是毁灭性的力量)。伊斯兰教一直被归类于东方,它在东方主义整体架构中的命运,首先是被当成一个庞大坚定的实体,然后饱受极不寻常敌意与恐惧的对待。这种现象背后当然有许多宗教、心理与政治的原因;不过所有的原因都出于一种意识:就西方而言,伊斯兰教不仅代表可怕的竞争者,更代表对基督教后来居上的挑战。

中世纪时代大部分时期以及文艺复兴早期,欧洲都视伊斯兰教为一种叛教、亵渎、晦涩的邪恶宗教。穆罕默德在穆斯林心目中是先知而不是神,这点似乎并不重要;基督教徒在乎的是认定穆罕默德为一个假先知、混乱的播种者、好色之徒、伪君子与魔鬼代言人。这种对穆罕默德的观点并不完全属于教义层面。真实世界中的真实事件使伊斯兰教化身为一股可观的政治力量。数百年来,强大的伊斯兰陆、海军威胁着欧洲,摧毁其前哨站,在其领域中殖民。它犹如一种更年轻、更刚健、更有活力的基督教在东方崛起,具备了古希腊的学术知识,单纯、无畏与好战的信念使它朝气蓬勃,准备要一举摧毁基督教。尽管后来伊斯兰世界江河日下,欧洲则蒸蒸日上,但是对于「穆罕默德教」(Mohammedanism,译注:西方近代对伊斯兰教的误称,穆斯林认为此名违背其一神论信仰)的恐惧一直阴魂不散。伊斯兰世界比全球其他非基督教宗教更接近欧洲,就是这种毗邻关系唤起了对于伊斯兰入侵欧洲以及其潜藏力量的记忆,一而再再而三,令西方困扰不已。东方其他伟大文明──诸如印度与中国──都被视为落居下风且距离遥远,因此不会让西方寝食难安。只有伊斯兰教似乎从来不曾全然降服于西方,而且原油价格在一九七○年代前期一飞沖天之后,穆斯林世界早年的征服大业似乎又将卷土重来,令整个西方世界不寒而慄。一九八○与九○年代「伊斯兰恐怖主义」(Islamic terrorism)的勃兴,更深化、强化了这种震惊感。

图书试读

None

用户评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