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个安静的房间里唿喊自己的名字,你边喝水边尿尿,跟着蚂蚁动,并凝视一只鸟的死尸,或是寻找一种蓝色的食物,称赞一位陌生女人很美……。首先,你得将「我」视为另一个人,把世界当成幻觉,并以时间做诱饵,把形同薄纱般的语言给彻底掏空。透过最简单而纯粹的日常体验,感受如何从现实界剥离。你将发现再平凡不过的日常生活里,潜藏着无数令人惊异的哲思。它可能是一种冥想,接近于玩乐消遣,或是某种颠覆及思辨,甚至什么都不说、不看、不听、不想,但依旧是十足感官的。每一项体验的过程不同,也没有固定的结论,但你终究会有一些答案,并且体验到:我们厚实拥抱下的世界,其实是如此轻盈而澄透的。
作者简介
法国当代哲学家、国立科学研究中心(Centre National de la Recherche Scientifique)研究员,《世界报》专栏作家,访谈过二十世纪诸位哲学大师,如Michel Foucault,Umberto Eco,Paul Ricoeur,Claude Levi-Strauss,Jacques Derrida,Pierre Bourdieu,Jurgen Habermas等。着有《哲学家俱乐部》(La Compagnie des Philosophes)。
本书曾荣获「法国电视评论奖」(Prix Essai France Television)(由法国最有名的读书节目「勐浪谭」(Apostrophes)主持人Bernard Pivot主导的奖项),并荣登法国畅销书排行榜(Livres Hebdo以及L’Express)前十名。
序1
日常生活的小探险
这是一本消遣性质的书。它试着以轻松的方式点出生命要义。不同于巴斯卡(Pascal)的理论,书中强调重要的问题不一定与无聊琐事相对立。虽然前者需要我们付出关注与精力,后者则会分散我们的注意力。但无意义的事也能发人省思,微不足道的事会引领你思考严肃的课题。深度本是源于浅薄。当然,这不是定律,并非必然如此。因为鸡毛蒜皮的小事不见得一出现就富含哲思。
日常生活中有许多再平凡不过的情境,或不断出现的动作、行为,都可能引发无数令人惊异的哲思。如果我们愿意承认哲学不是一种纯粹的理论,如果我们接受它可以从看待生命的独特态度,以及哲人在感情、感知、意象、信仰、权力、思想观点等各方面奇特的经验汲取灵感,那么这些留待我们亲身体会的生活经验,绝对可能成为激发哲思的诱因。
这本书主要目的就是制造小小的契机,让你借由做某事、说某些话或透过梦想,有惊讶的发现,或觉察到自己对某个问题的困惑。换句话说,即创造一些微不足道的启动事件,一些极小的推进力,让你在玩的过程中,贴近事物的根本。
书中一页页描述的每一项体验,都要靠你亲自去体会。你可以去做比较、更动或加上自己的创作。但是绝对要亲身经历,去感受对所谓明显事实的剥离感。这是有哲学家以来一直存在的问题:只要变换距离、变化角度,即使开始时仅止于极小范围改变,都能让你以全然不同的观点看事情。
如果这本消遣性的书籍是有用的,主要还是因为它为你起了个头。设计一些异乎寻常、故意的,必要时还略带荒诞的小体验。每一次的体验的目的,都是要让一般认定的明显事实为之动摇。譬如,人的定位问题,外在世界的稳定性,或是文字的意义。每一种体验的过程不同,最后的结论也不尽相同。好极了。你只要去实践就成了。
当然,这些经验建立在某些假设与信念上。尤其是将「我」视为另一个人,把世界看做是一种幻觉,以时间做为诱饵,而对说不出的事物来讲,语言犹如一层脆弱的薄纱,礼貌是暴行的延期偿付令,喜悦是道德的表现,爱是人生追求的唯一境界。没有人被迫要同意这所有的观点,最重要的是每个人必须体验它们在你心底掀起的涟漪。
当然,每一位女士也是如此。我根本不认为哲学是男性的专利,即使过去曾经是如此。而且我也不认为在书中的每个篇章,都必须有系统地加註「每个男人(或女人)」、你(妳)累了,指明以男(或女)读者为对象。女性朋友如果要的话,可以自行调整内容。
总而言之,这本消遣书可以用下面两个短句做结:
-「你到底要怎么样?」
-「你要往何处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