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神而战》的作者凯伦.阿姆斯壮教授是一位文学家,也是一位在英语世界中杰出的宗教比较学者。不但是有高度文学价值,而且内容有深度及独到之处。本书的主题是讨论犹太教、基督宗教和伊斯兰三大宗教中最近所产生的「原教旨主义」。作者从社会背景、心理因素、宗教信仰等分析「原教旨主义」的形成、发展及暴行的动机,颇有独到的见解及警世作用。--台湾区枢机主教 单国玺
人类最为宝贵的精神文明──真宰的仁慈──在祂的经书中不断的唿吁着仁慈、谦让、关怀、中庸、正义、和气的重要。
二十一世纪在超现代的物质神圣与宗教优越的作祟下,掀起的是一波又一波为真宰╱真神而战、为祂经书而战的原教旨主义者的天下,带领着世人闯进不知是非为何、不能情绪控管的泥沼中。世人站在真宰╱真神前,只有先学会为祂而「活」,落实经书教诲,谦卑的回归经书中的善良精神里,世人才有美好的明天。--台北市清真寺 马孝棋教长
基要主义是所有宗教共有的一种信仰型态。有人视此称唿为恭维,有人则将之污名化。尤其是在九一一美国纽约双塔攻击事件之后,宗教基要主义引发世人强烈的关注与疑虑。对基要主义的研究也一时成为显学。凯伦阿姆斯壮的「为神而战」从历史的角度,持平的为基要主义之形成缘由,娓娓道来,为后九一一时代的我们提供了认识基要主义的洞见与线索,是一本可读性甚高,且很有助益的作品。究竟出版社在这个时候将之翻译成华文,对华语读者很有贡献,值得赞扬、喝采。
--台南神学院院长 黄伯和牧师
凯伦.阿姆斯壮继其书《圣战:十字军与其对今日世界之影响》之后,又写作一本探讨现代原教旨主义的书:《为神而战》。前一本书她探讨伊斯兰与基督教在中世纪与现代的冲突。在《为神而战》她则提出一些当代学者或常人对原教旨主义的误解,并为之澄清。就事实而言,所谓的原教旨主义并非只存在于伊斯兰教,今日的世界各大宗教皆有之,甚至吾人所熟悉的儒教亦然。《为神而战》一书将一神教中三大分支(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中的原教旨主义运动,根据历史发展脉络交叉分析解释。阿姆斯壮的文笔流畅、文思清晰令读者容易了解此一复杂的论题,对于今日一神宗教的现代运动有较客观的概念。--政治大学宗教研究中心 林长宽博士
单国玺枢机主教、黄伯和院长、蔡彦仁所长、林长宽博士等人诚挚推荐!凯伦阿姆斯壮全面探讨督宗教、犹太教、伊斯兰三大宗教中基本教义派的权威经典。《纽约时报》《洛杉矶时报》年度好书。从堕胎医生遭受谋杀、作家性命受到威胁,到飞机撞进摩天高楼、将引发世界大战的阴谋,宗教恐佈攻击事件已跨越了国界樊篱,随时可能发生在你我身边。劝人为善的虔诚信徒,如何会摇身变成血腥无情的凶残杀手?他们到底要拯救世界还是摧毁世界?
《为神而战》是一本讨论基督宗教、犹太教、伊斯兰三大宗教中的基本教义派(fundamentalism,又称「原教旨主义」、「基要主义」)的学术着作。作者以1492年发现新大陆的时代当作序场,分别叙述三个宗教在面临无神的「现代化」社会日渐兴起,面临的种种对立与冲突。
作者除了对基本教义派的历史发展作了一番详尽的介绍外,更重要的是,点出了某些狂热激进的宗教人士,在他们的行为背后其实也怀有一颗虔诚的心灵,只因自觉身处一个日渐趋于无神的现代社会,在遭受排挤下才开始悍卫自己的宗教。同时作者也再三陈述:宗教性的思惟或许未必能处理现代社会中所有实际事务,却在人类的心灵思考中佔有不可取代的重要性。
作者简介
凯伦.阿姆斯壮(Karen Armstrong)
原为天主教修女,后于牛津大学研究文学,并曾在伦敦大学贝佛(Bedford)学院教授十九与二十世纪文学。她是英美两地最负盛名的宗教事务评论家之一,目前任教于里欧.贝克(Leo Baeck)学院,教授犹太教相关课程。1999年获颁「穆斯林公共事务委员会媒体奖」。
阿姆斯壮女士着作甚丰,除本书外,尚有《穿越窄门》《穆罕默德》《万物初始》《第一个基督徒》《女性观点福音书》《圣战》《神的历史》《耶路撒冷》《伊斯兰》《佛陀》等着作。
其中,《穆罕默德》《万物初始》繁体中文版已由究竟出版社出版。
译者简介
王国璋
台大政研所硕士,曾于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担任助理。着作《马来西亚的族群政党政治,1955~1995》,译有《法国大革命》《地理大发现(1400~1600)》《1995年马来西亚大选:结果与评论》《荳蔻的故事》,目前专职翻译。
这本书的书名简直像一颗重磅炸弹,立刻勾起了我对历史深层驱动力的探究欲望。我一直在思考,为什么有些思想体系能够如此顽固地坚持某种“基本”原则,并且在现代社会依然拥有如此强大的生命力?“基本教义派”这个词汇,常常伴随着一些刻板印象,但我坚信,任何一种重要的社会文化现象,背后都一定有着复杂的历史原因和深刻的社会根源。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带我走进那个时代的思想摇篮,去理解那些“回归本源”的呼唤究竟是对什么的回应,是对现实不满的抗议,还是对失落传统的追寻?书中对“起源与发展”的侧重,让我预感到它不仅仅会罗列事实,更会深入分析这些思想的演变轨迹,它如何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吸收、转化、再传播。我尤其好奇,在不同的地域和文化语境下,基本教义派是如何呈现出多样性的,以及它们之间是否存在某种共通的逻辑和模式。这本书仿佛一个邀请,邀请我一同踏上一段探索之旅,去揭开那些被时间尘封但依然具有现实意义的历史谜团,理解那些看似固执的信念是如何在历史舞台上一步步塑造现实的。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如同一声悠远的号角,立刻唤醒了我内心深处对历史深层结构的探究欲。“基本教义派”这个词,本身就带着一种复杂且充满张力的意味,常常引发人们的联想,但也容易陷入标签化的误区。我最期待这本书能够做到的,是剥开那些浮于表面的印象,带领读者真正走进其“起源”的殿堂。我想了解,在它诞生的那个年代,究竟是怎样的社会、政治、文化背景,孕育了那些“回归本源”的呼声?是什么样的思想火花,点燃了那一场场的论辩与坚持?而“发展”二字,则预示着这本书不会止步于历史的开端,更会深入剖析这一思潮如何一步步演变、壮大,甚至在不同的地域和时代绽放出迥异的花朵。我希望它能揭示其内部的演进逻辑,理解那些不同派系之间可能存在的张力与融合,以及它在现代世界中所扮演的复杂角色。这本书仿佛承诺给我一把钥匙,去解锁那个常常被误解的群体背后,那段充满韧性与争议的历史画卷。
评分从封面上那股扑面而来的气势,我就知道这绝对是一本不甘于平淡的书。我一直对那些在历史进程中扮演着关键角色的思想潮流抱有浓厚的兴趣,而“基本教义派”无疑是其中一个备受关注却又常常被简单化的概念。这本书的副标题——“起源与发展”,听起来就像是一份详尽的历史调查报告,承诺要深入挖掘这一思潮的根基,并追踪其漫长的演变之路。我特别想知道,那些构成“基本教义派”核心的信念,究竟是如何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孕育而生的?是社会变革的阵痛,还是文化断裂的呼唤?这本书似乎就是要带我们穿越时空的迷雾,去探寻那些塑造了它最初面貌的土壤,去理解那些推动它走向不同分支和形态的动力。我期待它能够提供一种更加 nuanced(细致入微)的视角,让我们看到“基本教义派”并非铁板一块,而是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适应、转化、甚至分裂的动态过程。它似乎不仅仅是关于宗教,更是关于信仰、身份认同以及社会变迁的复杂交织。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充满了力量感,黑底上跃动着火焰般的红色字体,副标题“基本教义派的起源与发展”更是直击主题,让人好奇这股力量究竟源自何处,又将如何演变。我在浏览书店时,目光瞬间就被它吸引住了。作为一名对宗教史略有了解的读者,我一直对那些在历史长河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的思潮充满兴趣,而“基本教义派”无疑是其中一个极具争议性却又影响深远的概念。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深入浅出地剖析这个概念的形成过程,从其萌芽时期的思想根源,到如何一步步壮大,直至在全球范围内产生广泛影响。我想了解那些塑造了基本教义派的核心信念是如何确立的,是哪些历史事件和人物推动了它的发展,又是在怎样的社会文化背景下,这些观念得以扎根并流传。这本书似乎承诺提供一个清晰而系统的梳理,帮助读者理解这个复杂现象背后的逻辑和动力,而非仅仅停留在表面的标签化认知。从书名来看,它似乎不仅仅是简单的历史陈述,可能还会涉及其在不同地区、不同宗教派别中的具体表现形式,以及它们之间可能存在的共性和差异。
评分在我眼中,这本书的标题如同一扇通往未知世界的窗户,让我对“基本教义派”这一概念充满了好奇和探究的冲动。我一直认为,任何一种大规模的思想运动,其背后都必然隐藏着深刻的历史根源和社会土壤。这本书似乎承诺要揭示那些塑造了“基本教义派”的初始信念是如何形成的,以及这些信念又如何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发展壮大。我非常期待能够通过这本书,了解那些让人们坚守某种“基本”原则的动力究竟是什么?是对于现代社会某种疏离感的反抗,还是对一种失落精神的回归?书名中的“起源与发展”字样,让我觉得它不仅仅是简单地陈述历史事实,更会深入剖析这个概念的演变过程,包括其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具体表现形式,以及这些不同形态之间可能存在的内在联系。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个清晰的脉络,帮助我理解这一复杂现象背后错综复杂的社会、政治和文化因素,从而打破一些固有的偏见,更全面地认识这个对世界产生深远影响的思想流派。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