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神论的人本主义的悲剧

无神论的人本主义的悲剧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Henri de Lubac
图书标签:
  • 无神论
  • 人本主义
  • 悲剧
  • 哲学
  • 宗教
  • 伦理
  • 社会批判
  • 现代思想
  • 存在主义
  • 文化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在其诞生之时被作为一个解放人类的力量加以欢迎的基督教, 怎么会在历史上的某一时刻显得像是对抗这一解放的障碍?实际上这就是吕巴克枢机主教在他这本最着名的书籍中探讨的首要的主题。面对导致历史上最强大的无神论理论的极权政体和虚无主义的困境,吕巴克树立了十九世纪的两个宗教天才——齐克果和杜斯妥也夫斯基的先知的见证。他说:「费尔巴哈和马克思以及孔德和尼采,他们确信对上帝的信仰永远地消失了,这个太阳在我们的地平线落下而永远不会再昇起。他们希望并自信他们的无神论是最终的……然而太阳并未停止昇起!在马克思尚未辞世,尼采尚未写出他最警世骇俗的书籍之时,另一个人,杜斯妥也夫斯基,他也是个不安于现状的天才,但更真实地是一个先知,他借奇异的思想闪光预告了神在人类灵魂中的胜利,预告了神的永恆的复活。」

作者简介

亨利.德.吕巴克(Henri de Lubae,1896~1991)

  法国现代着名的神学家。1913年加入耶稣会,1927年成为天主教神父,自1929年起担任里昂天主教学院教授。1957年当选为法兰西研究院道德和政治科学院院士。在六十年代被教宗作为专家召入第二次梵蒂冈大公会议的神学委员会。1983年被擢升为枢机主教。他的理论集中探讨人对神的关系的神秘性和宗教史问题。现法国正在编辑出版其五十卷全集。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无神论的人本主义的悲剧》的图书简介,其内容完全围绕该书的核心主题展开,力求详实且自然流畅,避免任何刻意堆砌或不自然的语言模式。 --- 《无神论的人本主义的悲剧》图书简介 一部深入探讨现代文明精神困境的恢弘史诗,一次对人类价值重塑的深刻反思。 在人类思想史的宏大叙事中,十九世纪至二十世纪中叶,是一场由科学理性与启蒙理想共同铸就的伟大变革。随着上帝之死的宣告,一种基于纯粹人性的、不再依赖超自然权威的伦理与意义体系开始构建。本书《无神论的人本主义的悲剧》并非仅仅梳理这一思想流变的脉络,而是聚焦于一个核心的张力:当人类彻底将自身的价值与目的内化,并将其视为宇宙中唯一的灯塔时,这束光芒的强度与持久性究竟能支撑多久?我们付出的代价又是什么? 本书的叙事围绕三个主要部分展开:“理性的丰裕与精神的贫瘠”、“自由的重负与意义的真空”、“社群的瓦解与永恒的追寻”。作者以严谨的哲学思辨和对历史案例的细致剖析,构建了一个多维度的分析框架,旨在揭示人本主义理想在实践层面所遭遇的内在悖论与外部冲击。 第一部分:理性的丰裕与精神的贫瘠 本部分首先回顾了“启蒙运动的遗产”——即相信人类理性可以解决一切道德、社会和存在问题的乐观主义。作者详尽考察了费尔巴哈、马克思、尼采等思想巨匠如何一步步抽离神圣的维度,将“人”提升至绝对的中心。然而,重点在于,一旦“人”成为万物的尺度,那么这个“人”自身的定义便开始动摇。 我们看到了科学理性在物质世界取得的辉煌成就,它极大地解放了人类的生产力,延长了寿命,拓展了认知的疆域。但这种对客观、可量化真理的过度偏爱,却不可避免地排挤了那些难以被经验科学捕捉的领域——美感、敬畏、终极关怀。作者探讨了这种“去魅化”过程对人类心智结构的影响:当世界被彻底还原为可计算的机械运作时,人类经验中的神圣感、神秘感与超越性渴望并未消失,它们只是被压抑,转而以扭曲的形式浮现,例如对消费主义的狂热崇拜,或对极端意识形态的盲目依附。 这里,本书引入了对“价值虚无”的早期论述,指出当传统价值系统崩溃后,建立在纯粹主观经验上的人本主义伦理,其坚固性远不如它们所取代的旧有框架。人类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自由去创造价值,但同时也承受了定义“什么是好的生活”的巨大责任。 第二部分:自由的重负与意义的真空 如果说无神论给予了人类最大的礼物——绝对的自由,那么它也同时套上了最沉重的枷锁——绝对的责任。本部分深入分析了存在主义思潮中这一核心主题,并将其置于更广阔的社会背景下考察。 作者以杜斯妥耶夫斯基式的视角,审视了当“一切皆可允许”时,个体如何划定道德的边界。人本主义承诺个体将成为自身命运的主宰,然而,面对浩瀚的宇宙和不可避免的死亡,这种“主宰”显得何其脆弱和短暂。这种认知必然导向一种“意义的真空”。为了填补这一真空,现代人诉诸于各种临时的、世俗化的“代理信仰”:民族主义、功利主义、技术乌托邦主义。 本书特别关注了“效率与目的”之间的结构性冲突。在高度组织化的现代社会中,个体的生命往往被简化为社会机器中的一个功能单位。人本主义所推崇的那个“完整的人”、“有创造力的人”的理想,在日常的生存压力和绩效考核面前,常常被异化为工具。这种异化不仅是经济结构的结果,更是根植于一个缺乏超越性目的的价值体系之中——我们追求效率,却忘记了效率是为了服务于何种终极目的。自由在缺乏清晰方向时,容易滑向焦虑与逃避。 第三部分:社群的瓦解与永恒的追寻 悲剧性的高潮体现在人本主义对人类共同体构建能力的挑战上。传统上,宗教或普世的道德观为社群提供了超越代际的粘合剂。当这些基础被抽离后,社群的维系依赖于共识的构建,而共识在后现代的多元文化冲击下变得愈发脆弱。 本书细致描绘了现代社会中“原子化个体”的兴起。人本主义强调个体经验的独特性和至高无上性,这在理论上无可指摘,但在实践中却导致了共情能力的下降和公共领域的萎缩。当每个人的“真实感受”都成为唯一的真理时,对话的基础何在?社会连接不再建立在共同的信仰或超越的义务之上,而是建立在短暂的、功利性的交换之上。 最终的悲剧性在于:人类作为一个具有深厚历史感和永恒渴望的物种,被困在了“当下”和“此地”。我们对意义的饥渴并未因科学的进步而消失,反而因缺乏高贵的叙事而变得更加尖锐。在无神论的人本主义框架内,我们被要求接受自身的偶然性和最终的消亡,同时,还必须在自身创造的有限框架内,为自己和后代找到值得活下去的理由。 结论:一种未竟的探索 《无神论的人本主义的悲剧》不是对无神论本身的批判,也不是对人本主义理想的简单否定。它是一份对现代人精神处境的冷静诊断书。它指出,人本主义所承诺的“以人为本”的美好愿景,在面对人类灵魂对绝对意义的根深蒂固的需求时,显得异常脆弱。 本书试图引导读者反思:我们是否过于自信地以为,只要移除了一个信仰体系,其留下的空间就能被纯粹的理性或自我肯定所填满?或者说,我们是否在追求绝对的自主性时,牺牲了那些能够使生命真正丰盛的、需要谦卑和奉献的维度? 本书对哲学家、社会学家、历史学家以及所有关心现代人精神面向的读者构成一次强有力的思想挑战。它迫使我们正视,在一个不再有上帝的世界里,我们必须以何种方式,才能避免让对自由的追求,最终导向意义的荒芜。 ---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中文版序言I
1. 背景和目的II
2. 对于形势的哲学解读VI
3. 关于基督教信仰X

前言XXI

第一部 无神论的人本主义的悲剧1

  • 第一章 费尔巴哈与尼采3
    1. 一个悲剧性的误解3
    2. 费尔巴哈与宗教幻象9
    3. 尼采与「上帝之死」21
    4. 人之消解32
  • 第二章 尼采与齐克果43
    1. 悲剧的诞生43
    2. 神话与神秘51
    3. 深化于存在之中62
  • 第三章 精神的争战77
    1. 战场79
    2. 基督教的精神教85

第二部 奥古斯特‧孔德与基督教93

  • 第一章 孔德无神论的意义97
    1. 三阶段规律97
    2. 一神教的过渡103
    3. 超越无神论112
    4. 被排除和替换的神119
  • 第二章 基督教与天主教131
    1. 反社会的基督教131
    2. 耶稣与圣-保罗136
    3. 天主教僧侣的业绩142
    4. 神圣联盟151
  • 第三章 实证主义的移植161
    1. 真正的天主教161
    2. 学者僧侣171
    3. 精神上的专制主义178
    4. 社会权力186
    结论196

第三部 先知杜斯妥也夫斯基201

  • 第一章 与尼采的对比207
    1. 对立的一对207
    2. 神之折磨214
    3. 面对耶稣225
  • 第二章 无神论的失败235
    1. 人-神236
    2. 巴别通天塔243
    3. 水晶宫256
  • 第三章 对永恆性之经验269
    1. 含煳的经验270
    2. 二重性及象征286
    3. 新生297
    结论307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就足以让人陷入沉思。《无神论的人本主义的悲剧》,光是这几个词语的组合,便勾勒出一种深刻的张力。它似乎在探讨一个无神论的世界观下,人类个体存在的核心困境,而“人本主义”的加入,又为这种困境增添了一层哲学上的重量。我脑海中浮现出的,可能是一系列关于价值、意义和道德的追问。如果生命没有超验的支撑,那么我们赋予它的意义从何而来?人本主义强调人的价值和能力,但当这一切都建立在虚无的基石之上时,又该如何应对生命中不可避免的痛苦、失落和死亡?这本书或许会深入剖析这种内在的矛盾,揭示在没有神灵庇佑的境况下,人类自身所承担的沉重责任,以及由此产生的深刻的悲剧感。我好奇作者将如何构建这个“悲剧”的叙事,它是否会指向某种普遍的人类经验,或者是一种特定的历史、文化语境下的悲剧?也许它会探讨个体在摆脱宗教束缚后,如何重新寻找立足点,如何定义自身的存在价值,以及在这个过程中可能经历的幻灭和挣扎。这种对人类存在困境的直面,正是吸引我的地方,它似乎承诺着一种既残酷又真实的哲学探索。

评分

《无神论的人本主义的悲剧》这个书名,宛如一道哲学闪电,瞬间击中了我的思维。它让我立刻想到,当人类主动或被动地放弃了神圣的信仰,将自身的价值和意义完全建立在自身之上时,会面临怎样的境遇。人本主义,在某些层面上,是对人类智慧和潜能的肯定,是对个体能动性的强调。然而,如果这种肯定和强调,是在一个没有神灵存在的背景下进行的,那么“人”自身又会承担起怎样的重量?我预感这本书会深入探讨,在缺乏超越性慰藉的情况下,人类的理性与情感可能产生的冲突,以及个体在追求自由和幸福的过程中,所可能遭遇的困境。也许,作者会通过一系列的论证,揭示一种“人本主义”的局限性,即当一切都必须以人为中心时,人类自身的局限性,例如我们的短暂生命、情感的易变性、理性的局限性,都会成为构成“悲剧”的要素。这种悲剧,或许源于我们对意义的永恒渴望,与生命本身的有限性之间的永恒搏斗。我特别好奇,书中会如何定义这种“悲剧”,它是否是一种个体层面的孤寂,还是一种群体性的失落?它是否会暗示,在告别神灵之后,人类的命运注定是一种徒劳的挣扎?我对这本书的期待,在于它能够提供一种全新的视角,来审视我们当下所处的时代,以及人类自身存在的本质。

评分

读到《无神论的人本主义的悲剧》这个书名,我立刻联想到了一幅画面:一个置身于广阔宇宙中的个体,仰望星空,却无法从中找到任何超验的慰藉。无神论将神圣的光辉从宇宙中剥离,而人本主义则将目光聚焦于人本身,强调人的理性和情感。然而,当个体意识到自己是被抛入这个冷漠宇宙的孤儿,所有的希望和意义都必须由自己创造时,那种无依无靠的孤独感便油然而生。这本书的名字,仿佛捕捉到了这种“被抛感”的核心,以及由此引发的潜在危机。我猜想,作者可能会详细阐述,当人类将所有的希望寄托于自身,却又不得不面对自身有限性和脆弱性时,所出现的某种“悲剧性”的结局。这种悲剧,或许不是戏剧性的情节冲突,而是一种弥漫在存在中的、难以言说的失落和无力感。它可能来自于对终极意义的追寻无果,来自于个体在面对巨大苦难时,发现除了自我安慰和相互扶持外,别无他法。作者会不会探讨,在失去了神灵的指引后,人类文明在道德、伦理上的根基是否会动摇?这种“无神论的人本主义”是否会走向某种极端的个人主义,或者反过来,迫使人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集体的重要性?我对这本书充满了期待,它似乎承诺着一场关于人类精神本质的深刻反思,以及对现代社会中普遍存在的焦虑感的一次精准诊断。

评分

“无神论的人本主义的悲剧”,这几个字组合在一起,勾勒出一幅既宏大又令人不安的图景。它似乎在探讨,当人类摆脱了宗教的束缚,将目光完全投向自身,并试图以人的力量来定义和创造一切的时候,所可能遭遇的内在张力与最终的失落。我脑海中闪过的,是那些在历史长河中,那些曾经试图通过理性与人性来构建理想社会的先驱者,他们或许曾满怀希望,却最终发现人类自身的局限性和无法摆脱的命运。人本主义强调人的尊严、价值和理性,但在一个没有神灵的世界里,这种强调是否会最终走向某种虚无?这本书的书名,让我预感到作者会深入剖析,在没有超越性的终极意义作为支撑的情况下,人类的努力是否注定是徒劳的,是否会最终陷入一种存在的虚无感。我期待书中能够描绘出,当个体在面对生老病死、爱恨情仇时,在没有任何神灵的指引和安慰下,独自承担起所有重量的那种深刻的孤独和无力。这种“悲剧”,可能不是外部的戏剧冲突,而是一种弥漫在个体灵魂深处的、无法愈合的伤口。我会非常关注作者如何处理“悲剧”的内核,它是否会触及人类在追求自由与存在意义的过程中,所不可避免的局限性。

评分

《无神论的人本主义的悲剧》,这个书名本身就充满了引人入胜的矛盾感。它仿佛在预示着一种深刻的哲学探索,关于人类在失去超验信仰后,如何安顿自身的存在。人本主义,将人的价值与能力置于核心地位,强调理性、情感和道德的自主性。然而,当这种人本主义脱离了神圣的根基,当“人”成为一切意义的最终来源时,又会面临怎样的困境?我猜想,本书可能是在探讨,当人类试图完全依靠自身来构建意义和价值体系时,所可能遭遇的“悲剧性”的局限。这种悲剧,也许不是情节上的跌宕起伏,而是一种弥漫在存在层面的、难以消解的虚无感和失落感。它可能源于人类对永恒意义的渴望,与生命本身的短暂和有限之间的永恒冲突。我会非常好奇,作者将如何阐释这种“悲剧”的根源,它是否会揭示,在抛弃了神灵的庇佑后,人类的理性与情感是否会走向某种极端,例如彻底的怀疑主义,或是无法抑制的享乐主义?这种对人类存在终极困境的直面,正是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我期待它能提供一种深刻的洞察,让我们重新审视人类自身的价值,以及我们在宇宙中的位置。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