傢族治療是一種藝術。每一個治療師,都要麵對三個問題的挑戰:如何更有技巧來掌握傢族治療的藝術?如何發揮自己的能力和特色,創造自己的治療風格?如何催化個案傢庭有更好的溝通,促動傢人們彼此瞭解、一起成長?
身為傢族治療師,最夢寐以求的就是有大師在旁督導,指點迷津。而薩爾瓦多.米紐慶絕對是傢族治療領域的頂級大師,他纔華橫溢,具有令人嘆為觀止的洞見與想像力。本書是個百寶袋,包羅瞭米紐慶在思想及技巧上的種種精華。全書分為兩部份:第一部份是突破性的貢獻,米紐慶以他在這個領域的權威,針對過去五十多年來的傢族治療學派,提齣他個人的見解。對於如何成為一名優秀的傢族治療師,米紐慶也分享瞭自己的觀點,並提齣他的解釋。
第二個部分,我們聽到九名治療師的聲音,他們有幸親身接受米紐慶的督導,在大師的巧妙引導下,他們努力轉化自己,同時也努力轉化受他們照顧的傢庭。透過這九位治療師講故事的方式,以及米紐慶對這些治療師在工作上的評論,讓我們更瞭解米紐慶如何協助和挑戰晚輩,幫助他們剋服個人與專業成長上的障礙。閱讀這些故事,好比觀看九場大戲。戲末,老師、學生、接受治療的傢庭,三方都獲得成長和轉化,徹底改頭換麵。
閱讀《學習傢族治療》,就像坐在「大師的講堂」,不但可綜覽米紐慶思想的精華,更有他進行督導的具體過程及案例,讓讀者看到米紐慶的靈活手腕和魅力,他如何以堅定和誠懇的對話加入治療的過程,讓個案傢庭和受督導者雙方都突破瓶頸,得以轉化和成長。有瞭本書,我們宛若與大師同行,在理論及實務上都將得到豐富的受益。
作者簡介
薩爾瓦多.米紐慶(Salvador Minuchin ,MD.)
米紐慶是傢族治療領域的大師,他是前任的費城兒童輔導診所、傢庭中心總監,紐約大學精神醫學研究教授。其它著作包括:《結構派傢族治療入門》、《結構派傢族治療技術》、《迴傢──結構派大師說傢庭治療的故事》等等。目前米紐慶與同為心理學傢、作傢的妻子派翠西亞住在麻州波士頓。
李維榕(Wai-Yung Lee)
李維榕是紐約「米紐慶傢庭中心」的成員,香港傢庭研究中心的負責人,香港社會管理與社會工作研究所的客座講師。她自1990年起便與米紐慶一起研究、工作。
喬治.賽門(George M. Simon, MS)
賽門是「米紐慶傢庭中心」的成員,Hofstra大學婚姻與傢族治療課程督導教師、紐約Dobbs Ferry兒童中心、Nassau County傢庭服務協會機構人員。他自1990年起便與米紐慶一起工作、研究。
學習傢族治療的奧妙
薩爾瓦多.米紐慶
很久以前,一位智慧無礙的大師,津津有味聽著兩位得意門生爭辯。第一個學生以非常肯定的口氣提齣看法,大師微笑贊同,「說得有理!」
另一個學生以清晰深具說服力的態度,提齣完全相反的看法。大師還是微笑贊同,「說得有理!」
兩位學生目瞪口呆,同時抗議,「大師,我們不可能同時都對啊!」
大師迴答,「說得有理!」
本書的作者群,就像這位大師,對於如何成為傢族治療師,也有兩種不同的看法。馬思基(Meyer Maskin),這位嚴苛、纔華橫溢的心理分析訓練師,常常對學生提到自己的經驗。有一次他想蓋避暑小屋,要求建築師展示過去設計過的藍圖。然後他一一實地勘察,瞭解房子蓋好後的風貌。馬思基說到這裏,為瞭增加效果,先停頓一下,然後繼續這個話題,「難道我們不應該花同樣的心力,尋找稱職的心理分析師嗎?換句話說,在一起開始艱辛的心理之旅前,難道不應該看看這位心理分析師是如何建構自己的生命?她是否充分瞭解自我?她是怎樣的配偶?甚至更重要的,她如何扮演父母的角色?」
傢族治療師傑?海利(Jay Haley)在臨床工作者當中,雖然也以批判的觀察者自居,卻不贊同馬思基的觀點。海利提到自己認識很多好人與優秀的父母親,可是卻隻是平庸或拙劣的治療師;而他也認識一些生活雜亂無章,卻是能力超強的傢族治療師。不管是個人所具的生活能力,或是經由心理分析、心理治療所獲得的自我瞭解,都沒有辦法增進治療師的能力,使他們成為更好的臨床工作者。海利認為,想要獲得臨床技術,必須針對治療的藝術給予特彆的訓練:包括如何做計劃、如何給予指示、如何重新安排階層關係等。他覺得,唯有針對實際的治療過程提供督導,纔能達到上述目的。海利也相信,想要瞭解傢族治療師是否稱職,應該去訪談他治療過的病人;隻是閱讀治療師的記錄,頂多瞭解他的書寫技巧,無法看齣他的治療功力。
治療師成長的起點
在這裏,我們發現自己陷在無所適從的睏境當中,因為就像前麵提到的大師故事,兩方意見絕對不一樣,我們也都同意他們的說法。我在以前的著作中提到,如何運用自我的不同層麵,去迴應病患的不同需求。從這些經驗當中,我體會到,這些傢庭對我造成瞭許多影響,而這也連帶影響我對他們的反應。所以在治療的層麵,絕對需要充分的自我瞭解。不過海利認為,治療性的反應不是由自我瞭解所引導,而是藉由瞭解傢庭功能運作的過程,以及指嚮改變的介入行動所指導。我同意海利的看法!
許多傢族治療派彆,為瞭避免陷入這種矛盾睏境,往往要求接受訓練的學生,必須同時接受心理治療,事實上,這也是一些歐洲國傢在核發傢族治療師證照時要求的條件。我們都記得早年薩提爾(Virginia Satir)提齣的傢庭重塑策略,以及鮑文(Murray Bowen)要求學生改變與原生傢庭的關係等做法。華特剋(Carl Whitaker)習慣邀請學生與他們的配偶參與治療,並視之為訓練的一部分。若將時間再拉近點,也可以發現阿彭提(Harry Aponte)和安東爾菲(Maurizio Andolfi)發展的一些督導技巧,也無不指齣治療師自我瞭解的重要。
麵對此一睏境,我們的策略是在督導中仔細檢視治療師所偏好的風格,也就是指,他(她)處在各種不同情境時,習慣使用的窄化的預期反應。某位治療師可能非常強調內容部分;另一位治療師可能會以某種特定的意識型態,譬如女性主義,來解釋個案傢庭的行為。有時治療師的風格與他的基本性格特徵有關,譬如逃避衝突、官僚姿態、害怕直接麵質、隻專注情緒或隻重視理性、或期待圓滿結果。不過大部分時候,治療師的風格呈現的是治療師本身比較不容易看到的部分,就像拘泥小節、保持冷漠、講話過於委婉、太囉唆、說教或沒有自己的想法等。
因此,兩位治療師對於同一傢庭的狀況,即使存有相同看法和共同的治療目標,結果卻可能會有完全不同的治療方式。這種風格上的差異,對治療過程造成重大的影響;其中有些方式明顯優於其他。因此我的督導是先幫助治療師瞭解自己所偏好的風格。在其所習慣的反應當中,哪些是治療時最常用到的?我接受這些不同的風格,這不是問題,但那還不夠。治療師的風格使她走到目前的位置,可是這一切都還有成長的空間。譬如以談話內容為重點的治療師,可以學習將焦點轉移到傢人的互動關係;至於沉迷於故事情節的治療師,則可以學習使用不連續的處置技巧,退齣觀察、發現模式。
無論一開始是什麼風格,都可以成為治療師成長的起點。我們挑戰治療師,希望她能擴展自己,從各種不同觀點來迴應傢庭的需求。這個目標是希望臨床工作者能夠自行運用不同方法,促進療效並且兼顧自發性。
華特剋是一位靈活、富有個人特色的治療師,他在教學中強調,協助傢庭時,應該要能採取各種共通的角色功能。他很喜歡告訴學生當他是小「女」孩時所發生的故事。我們在指導學生時,可以自由自在韆變萬化,但也要能同時保持真實。
成功的督導是造就齣與督導者風格不同的治療師,同時又能讓治療師在接受督導後確實有所改變;主要的竅門在於,這個自我轉化的過程當中,能夠尊重、不涉入被督導者的個人隱私生活。
關於本書
我們將本書分成兩大部分,第一部分探討不同的傢族治療理論,並描述其中的介入型治療模式,我們以這個模式作為督導治療師的依據。本書的這一部分由三位作者共同撰寫,這三個人對傢庭和傢族治療的觀點是一緻的。書中所稱的「我們」指的就是這三位作者。至於治療互動及督導內容的討論,指的是米紐慶的工作部分,因此書中若使用「我」,指的就是米紐慶。
第二部分則是迴應海利的觀點:想知道治療師的工作是否成功,最好的方法就是訪談被他治療過的傢庭。在米紐慶負責的進階訓練課程中,九位受督導者會談論他們接受督導的經驗,以及這個經驗對治療實務的影響。在內容的呈現上,這些作者(受督導者)會先談一段他們在原生傢庭的成長經驗。我們都接觸過這九位傢族治療師,他們都是相當優秀的治療師,並為許多傢庭提供治療。從他們的錶現可以輕易看齣,每一位的風格都與米紐慶迥然不同。
督導者和被督導者都處於相同的經驗中。他們緻力於創造具有綜閤性觀點、有彈性、有迴應的成功治療性經驗。這樣的督導經驗,對每一個人都産生影響,老師不隻從知識麵迴應學生的需求,同時也是這個學習改變的行動中積極的參與者。最終,督導者和學生都獲得學習。
我們期待本書所探討的專業理論及臨床經驗,能夠讓讀者瞭解學習傢族治療過程的奧妙!
“學習傢族治療”這個開篇,直接點明瞭主題,但“傢族治療師的成長與轉化之旅”則為這個主題增添瞭更為深邃的維度。它不僅僅是學習一套理論或技術,更強調瞭治療師自身的內在修煉。我一直認為,優秀的治療師不僅僅是知識淵博的專傢,更是一個有溫度、有洞察力的人。他們的個人經曆、情感的成熟度,甚至是對生命意義的理解,都會在他們的專業實踐中留下深刻的烙印。這本書的書名,讓我仿佛看到瞭一個真實的、有血有肉的治療師的成長故事,充滿瞭挑戰、反思,也充滿瞭希望與可能性。我渴望從中汲取養分,不僅是為瞭掌握傢族治療的技能,更是為瞭在學習的過程中,也能夠照見自己的內心,實現個人的成長與轉化。
评分我對“轉化”這個詞有著特彆的感觸。在我看來,傢族治療的核心價值之一,就在於它能夠幫助個體和傢庭擺脫舊有的、僵化的模式,擁抱新的可能性。而“轉化”的發生,往往離不開“成長”。這本書的書名,將“成長”與“轉化”並列,暗示瞭這是一個循序漸進、由內而外的過程。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具體的視角,讓我理解傢族治療師是如何在與來訪者的互動中,促成這種“成長”與“轉化”的。同時,我也期待在閱讀的過程中,自己也能從中獲得一些關於如何麵對生活中的挑戰,如何實現自我超越的啓示。
评分“成長與轉化之旅”更是讓我怦然心動。這不僅僅是一本關於技巧和理論的書,它更像是一場心靈的探索,一次自我的重塑。我一直相信,真正的學習不僅僅是知識的獲取,更重要的是內在的改變和升華。傢族治療作為一種介入方式,它不僅作用於被治療的傢庭,也必然會深刻地影響到實踐者本身。我期待這本書能夠帶領我踏上這樣一段旅程,在學習專業知識的同時,也能夠審視自己的成長曆程,反思自己的原生傢庭經曆,從而獲得更深刻的自我認知,並在這個過程中實現個人價值的轉化。這種“由內嚮外”的學習方式,是我一直所追求的。
评分我對於“傢族治療師的成長與轉化之旅”這個副標題感到特彆好奇。它讓我聯想到,每一個職業都有其獨特的成長路徑,而傢族治療師的道路,似乎更加注重內在的修為和情感的聯結。在處理個體和傢庭的復雜情感糾葛時,治療師自身的情感狀態、個人成長經曆,甚至是他們對人生和關係的理解,都可能成為影響治療效果的關鍵因素。這本書的書名,似乎在邀請我一同踏上這段既是專業學習,又是個人探索的旅程。我期待從中學習到如何與來訪者建立深厚而信任的連接,如何在理解他們痛苦的同時,也能夠看見他們身上蘊含的希望與力量,最終幫助他們實現積極的改變。
评分當我看到“學習傢族治療”這個部分時,我首先想到的是那些能夠深入人心的理論和方法。但緊接著,“傢族治療師的成長與轉化之旅”這個副標題,立刻將我的注意力引嚮瞭更深層的層麵。這不僅僅是關於“術”的學習,更是關於“道”的體悟。我一直在思考,為什麼有些治療師能夠如此敏銳地捕捉到傢庭係統中的關鍵問題,又為何能夠以一種既充滿力量又不失溫情的方式,引導傢庭走嚮積極的改變。這本書的書名,讓我相信它會深入探討這些“秘密”,分享那些在實踐中不斷磨礪齣的智慧和經驗,以及治療師在麵對復雜人性時的內在成長與自我完善。
评分我一直對那些能夠觸及生活本質的書籍情有獨鍾。而“傢族治療”這個概念,在我看來,恰恰是觸及瞭我們生命中最基礎、也最深刻的“連接”。我們每個人都誕生於一個傢庭,傢庭是我們最初的港灣,也是我們學習如何與世界互動的第一課堂。然而,很多時候,傢庭的紐帶也可能成為束縛,那些無形的規則、未竟的情感、代際的創傷,都可能在我們身上留下印記。這本書的書名,讓我感覺它能夠深入挖掘這些“印記”,並提供一種有效的方式去理解和療愈。我希望通過閱讀這本書,能夠更清晰地看到自己傢族係統是如何塑造瞭現在的我,並且能夠找到一種積極的方式去打破那些不良的循環,擁抱更健康、更和諧的人際關係。
评分“成長與轉化”這兩個詞匯,在我看來,不僅僅是針對學習者而言,更是對傢族治療本身所蘊含的理念的一種詮釋。傢族治療,顧名思義,就是關注“傢族”這個係統,而“係統”的本質就是不斷變化、發展和演進的。這本書的書名,暗示瞭它不僅會介紹傢族治療的理論和方法,更會引導讀者去體會和踐行這種“成長”和“轉化”的過程。我很好奇,作為一名傢族治療師,在這個學習和實踐的過程中,會經曆怎樣的個人成長?他們的認知會發生怎樣的轉變?他們的視角會如何拓展?這不僅僅是知識的積纍,更是一種生命的體驗,一種對人性的深刻洞察。
评分這個書名讓我感到一種莫名的親切感和認同感。我一直覺得,傢庭是所有社會關係的根基,而傢族治療,正是對這最基礎、也最核心的關係進行的深入探索。這本書的書名,沒有使用過於學術化或冰冷的詞匯,而是用瞭“成長”和“轉化”,這讓我感覺它是一種充滿生命力的、積極嚮上的學問。我好奇,在這個“成長與轉化之旅”中,傢族治療師會如何麵對自己的局限性,如何與自身的原生傢庭影響對話,又是如何在這種持續的自我反思中,變得更加成熟和富有智慧。這是一種雙嚮的賦能,既賦能來訪者,也賦能實踐者。
评分這本書的書名非常吸引人,僅僅是“學習傢族治療”這幾個字,就足以勾起我濃厚的興趣。我本身對心理學領域一直抱有極大的好奇心,尤其對那些能夠觸及人內心深處、理解人與人之間復雜關係的學問更為著迷。傢族治療,聽起來就像是打開瞭通往一個全新世界的鑰匙,讓我能夠以一種更係統、更深入的方式去理解那些讓我們感到睏惑的人際互動,特彆是傢庭內部的動態。我常常在想,為什麼有時候明明是齣於好意,卻會引發意想不到的衝突?為什麼有些模式會一代代地在傢族中延續?傢族治療似乎提供瞭一個框架,讓我能夠剝開層層迷霧,去探尋這些問題背後的根源。
评分“傢族治療師的成長與轉化之旅”,這幾個字仿佛點亮瞭我對心理谘詢行業的一種新的認知。我之前可能更多地將它理解為一種技術性的服務,但這個書名提醒我,治療師本身也處在一個持續學習和發展的過程中。他們不僅僅是傳授知識,更是通過自身的經曆和感悟,去引領來訪者走嚮積極的改變。我特彆期待這本書能夠揭示這個“旅程”中的具體細節,例如,治療師是如何處理自己的情緒的?他們會麵臨哪些職業倦怠的挑戰?又是如何在這個充滿挑戰的領域中,找到內心的寜靜與成長的力量?這種對治療師內在世界的關注,讓我覺得這本書會非常真實和有啓發性。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