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族治疗是一种艺术。每一个治疗师,都要面对三个问题的挑战:如何更有技巧来掌握家族治疗的艺术?如何发挥自己的能力和特色,创造自己的治疗风格?如何催化个案家庭有更好的沟通,促动家人们彼此了解、一起成长?
身为家族治疗师,最梦寐以求的就是有大师在旁督导,指点迷津。而萨尔瓦多.米纽庆绝对是家族治疗领域的顶级大师,他才华横溢,具有令人叹为观止的洞见与想像力。本书是个百宝袋,包罗了米纽庆在思想及技巧上的种种精华。全书分为两部份:第一部份是突破性的贡献,米纽庆以他在这个领域的权威,针对过去五十多年来的家族治疗学派,提出他个人的见解。对于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家族治疗师,米纽庆也分享了自己的观点,并提出他的解释。
第二个部分,我们听到九名治疗师的声音,他们有幸亲身接受米纽庆的督导,在大师的巧妙引导下,他们努力转化自己,同时也努力转化受他们照顾的家庭。透过这九位治疗师讲故事的方式,以及米纽庆对这些治疗师在工作上的评论,让我们更了解米纽庆如何协助和挑战晚辈,帮助他们克服个人与专业成长上的障碍。阅读这些故事,好比观看九场大戏。戏末,老师、学生、接受治疗的家庭,三方都获得成长和转化,彻底改头换面。
阅读《学习家族治疗》,就像坐在「大师的讲堂」,不但可综览米纽庆思想的精华,更有他进行督导的具体过程及案例,让读者看到米纽庆的灵活手腕和魅力,他如何以坚定和诚恳的对话加入治疗的过程,让个案家庭和受督导者双方都突破瓶颈,得以转化和成长。有了本书,我们宛若与大师同行,在理论及实务上都将得到丰富的受益。
作者简介
萨尔瓦多.米纽庆(Salvador Minuchin ,MD.)
米纽庆是家族治疗领域的大师,他是前任的费城儿童辅导诊所、家庭中心总监,纽约大学精神医学研究教授。其它着作包括:《结构派家族治疗入门》、《结构派家族治疗技术》、《回家──结构派大师说家庭治疗的故事》等等。目前米纽庆与同为心理学家、作家的妻子派翠西亚住在麻州波士顿。
李维榕(Wai-Yung Lee)
李维榕是纽约「米纽庆家庭中心」的成员,香港家庭研究中心的负责人,香港社会管理与社会工作研究所的客座讲师。她自1990年起便与米纽庆一起研究、工作。
乔治.赛门(George M. Simon, MS)
赛门是「米纽庆家庭中心」的成员,Hofstra大学婚姻与家族治疗课程督导教师、纽约Dobbs Ferry儿童中心、Nassau County家庭服务协会机构人员。他自1990年起便与米纽庆一起工作、研究。
学习家族治疗的奥妙
萨尔瓦多.米纽庆
很久以前,一位智慧无碍的大师,津津有味听着两位得意门生争辩。第一个学生以非常肯定的口气提出看法,大师微笑赞同,「说得有理!」
另一个学生以清晰深具说服力的态度,提出完全相反的看法。大师还是微笑赞同,「说得有理!」
两位学生目瞪口呆,同时抗议,「大师,我们不可能同时都对啊!」
大师回答,「说得有理!」
本书的作者群,就像这位大师,对于如何成为家族治疗师,也有两种不同的看法。马思基(Meyer Maskin),这位严苛、才华横溢的心理分析训练师,常常对学生提到自己的经验。有一次他想盖避暑小屋,要求建筑师展示过去设计过的蓝图。然后他一一实地勘察,了解房子盖好后的风貌。马思基说到这里,为了增加效果,先停顿一下,然后继续这个话题,「难道我们不应该花同样的心力,寻找称职的心理分析师吗?换句话说,在一起开始艰辛的心理之旅前,难道不应该看看这位心理分析师是如何建构自己的生命?她是否充分了解自我?她是怎样的配偶?甚至更重要的,她如何扮演父母的角色?」
家族治疗师杰?海利(Jay Haley)在临床工作者当中,虽然也以批判的观察者自居,却不赞同马思基的观点。海利提到自己认识很多好人与优秀的父母亲,可是却只是平庸或拙劣的治疗师;而他也认识一些生活杂乱无章,却是能力超强的家族治疗师。不管是个人所具的生活能力,或是经由心理分析、心理治疗所获得的自我了解,都没有办法增进治疗师的能力,使他们成为更好的临床工作者。海利认为,想要获得临床技术,必须针对治疗的艺术给予特别的训练:包括如何做计划、如何给予指示、如何重新安排阶层关系等。他觉得,唯有针对实际的治疗过程提供督导,才能达到上述目的。海利也相信,想要了解家族治疗师是否称职,应该去访谈他治疗过的病人;只是阅读治疗师的记录,顶多了解他的书写技巧,无法看出他的治疗功力。
治疗师成长的起点
在这里,我们发现自己陷在无所适从的困境当中,因为就像前面提到的大师故事,两方意见绝对不一样,我们也都同意他们的说法。我在以前的着作中提到,如何运用自我的不同层面,去回应病患的不同需求。从这些经验当中,我体会到,这些家庭对我造成了许多影响,而这也连带影响我对他们的反应。所以在治疗的层面,绝对需要充分的自我了解。不过海利认为,治疗性的反应不是由自我了解所引导,而是借由了解家庭功能运作的过程,以及指向改变的介入行动所指导。我同意海利的看法!
许多家族治疗派别,为了避免陷入这种矛盾困境,往往要求接受训练的学生,必须同时接受心理治疗,事实上,这也是一些欧洲国家在核发家族治疗师证照时要求的条件。我们都记得早年萨提尔(Virginia Satir)提出的家庭重塑策略,以及鲍文(Murray Bowen)要求学生改变与原生家庭的关系等做法。华特克(Carl Whitaker)习惯邀请学生与他们的配偶参与治疗,并视之为训练的一部分。若将时间再拉近点,也可以发现阿彭提(Harry Aponte)和安东尔菲(Maurizio Andolfi)发展的一些督导技巧,也无不指出治疗师自我了解的重要。
面对此一困境,我们的策略是在督导中仔细检视治疗师所偏好的风格,也就是指,他(她)处在各种不同情境时,习惯使用的窄化的预期反应。某位治疗师可能非常强调内容部分;另一位治疗师可能会以某种特定的意识型态,譬如女性主义,来解释个案家庭的行为。有时治疗师的风格与他的基本性格特征有关,譬如逃避冲突、官僚姿态、害怕直接面质、只专注情绪或只重视理性、或期待圆满结果。不过大部分时候,治疗师的风格呈现的是治疗师本身比较不容易看到的部分,就像拘泥小节、保持冷漠、讲话过于委婉、太啰唆、说教或没有自己的想法等。
因此,两位治疗师对于同一家庭的状况,即使存有相同看法和共同的治疗目标,结果却可能会有完全不同的治疗方式。这种风格上的差异,对治疗过程造成重大的影响;其中有些方式明显优于其他。因此我的督导是先帮助治疗师了解自己所偏好的风格。在其所习惯的反应当中,哪些是治疗时最常用到的?我接受这些不同的风格,这不是问题,但那还不够。治疗师的风格使她走到目前的位置,可是这一切都还有成长的空间。譬如以谈话内容为重点的治疗师,可以学习将焦点转移到家人的互动关系;至于沉迷于故事情节的治疗师,则可以学习使用不连续的处置技巧,退出观察、发现模式。
无论一开始是什么风格,都可以成为治疗师成长的起点。我们挑战治疗师,希望她能扩展自己,从各种不同观点来回应家庭的需求。这个目标是希望临床工作者能够自行运用不同方法,促进疗效并且兼顾自发性。
华特克是一位灵活、富有个人特色的治疗师,他在教学中强调,协助家庭时,应该要能採取各种共通的角色功能。他很喜欢告诉学生当他是小「女」孩时所发生的故事。我们在指导学生时,可以自由自在千变万化,但也要能同时保持真实。
成功的督导是造就出与督导者风格不同的治疗师,同时又能让治疗师在接受督导后确实有所改变;主要的窍门在于,这个自我转化的过程当中,能够尊重、不涉入被督导者的个人隐私生活。
关于本书
我们将本书分成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探讨不同的家族治疗理论,并描述其中的介入型治疗模式,我们以这个模式作为督导治疗师的依据。本书的这一部分由三位作者共同撰写,这三个人对家庭和家族治疗的观点是一致的。书中所称的「我们」指的就是这三位作者。至于治疗互动及督导内容的讨论,指的是米纽庆的工作部分,因此书中若使用「我」,指的就是米纽庆。
第二部分则是回应海利的观点:想知道治疗师的工作是否成功,最好的方法就是访谈被他治疗过的家庭。在米纽庆负责的进阶训练课程中,九位受督导者会谈论他们接受督导的经验,以及这个经验对治疗实务的影响。在内容的呈现上,这些作者(受督导者)会先谈一段他们在原生家庭的成长经验。我们都接触过这九位家族治疗师,他们都是相当优秀的治疗师,并为许多家庭提供治疗。从他们的表现可以轻易看出,每一位的风格都与米纽庆迥然不同。
督导者和被督导者都处于相同的经验中。他们致力于创造具有综合性观点、有弹性、有回应的成功治疗性经验。这样的督导经验,对每一个人都产生影响,老师不只从知识面回应学生的需求,同时也是这个学习改变的行动中积极的参与者。最终,督导者和学生都获得学习。
我们期待本书所探讨的专业理论及临床经验,能够让读者了解学习家族治疗过程的奥妙!
我一直对那些能够触及生活本质的书籍情有独钟。而“家族治疗”这个概念,在我看来,恰恰是触及了我们生命中最基础、也最深刻的“连接”。我们每个人都诞生于一个家庭,家庭是我们最初的港湾,也是我们学习如何与世界互动的第一课堂。然而,很多时候,家庭的纽带也可能成为束缚,那些无形的规则、未竟的情感、代际的创伤,都可能在我们身上留下印记。这本书的书名,让我感觉它能够深入挖掘这些“印记”,并提供一种有效的方式去理解和疗愈。我希望通过阅读这本书,能够更清晰地看到自己家族系统是如何塑造了现在的我,并且能够找到一种积极的方式去打破那些不良的循环,拥抱更健康、更和谐的人际关系。
评分我对于“家族治疗师的成长与转化之旅”这个副标题感到特别好奇。它让我联想到,每一个职业都有其独特的成长路径,而家族治疗师的道路,似乎更加注重内在的修为和情感的联结。在处理个体和家庭的复杂情感纠葛时,治疗师自身的情感状态、个人成长经历,甚至是他们对人生和关系的理解,都可能成为影响治疗效果的关键因素。这本书的书名,似乎在邀请我一同踏上这段既是专业学习,又是个人探索的旅程。我期待从中学习到如何与来访者建立深厚而信任的连接,如何在理解他们痛苦的同时,也能够看见他们身上蕴含的希望与力量,最终帮助他们实现积极的改变。
评分这个书名让我感到一种莫名的亲切感和认同感。我一直觉得,家庭是所有社会关系的根基,而家族治疗,正是对这最基础、也最核心的关系进行的深入探索。这本书的书名,没有使用过于学术化或冰冷的词汇,而是用了“成长”和“转化”,这让我感觉它是一种充满生命力的、积极向上的学问。我好奇,在这个“成长与转化之旅”中,家族治疗师会如何面对自己的局限性,如何与自身的原生家庭影响对话,又是如何在这种持续的自我反思中,变得更加成熟和富有智慧。这是一种双向的赋能,既赋能来访者,也赋能实践者。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非常吸引人,仅仅是“学习家族治疗”这几个字,就足以勾起我浓厚的兴趣。我本身对心理学领域一直抱有极大的好奇心,尤其对那些能够触及人内心深处、理解人与人之间复杂关系的学问更为着迷。家族治疗,听起来就像是打开了通往一个全新世界的钥匙,让我能够以一种更系统、更深入的方式去理解那些让我们感到困惑的人际互动,特别是家庭内部的动态。我常常在想,为什么有时候明明是出于好意,却会引发意想不到的冲突?为什么有些模式会一代代地在家族中延续?家族治疗似乎提供了一个框架,让我能够剥开层层迷雾,去探寻这些问题背后的根源。
评分“学习家族治疗”这个开篇,直接点明了主题,但“家族治疗师的成长与转化之旅”则为这个主题增添了更为深邃的维度。它不仅仅是学习一套理论或技术,更强调了治疗师自身的内在修炼。我一直认为,优秀的治疗师不仅仅是知识渊博的专家,更是一个有温度、有洞察力的人。他们的个人经历、情感的成熟度,甚至是对生命意义的理解,都会在他们的专业实践中留下深刻的烙印。这本书的书名,让我仿佛看到了一个真实的、有血有肉的治疗师的成长故事,充满了挑战、反思,也充满了希望与可能性。我渴望从中汲取养分,不仅是为了掌握家族治疗的技能,更是为了在学习的过程中,也能够照见自己的内心,实现个人的成长与转化。
评分“家族治疗师的成长与转化之旅”,这几个字仿佛点亮了我对心理咨询行业的一种新的认知。我之前可能更多地将它理解为一种技术性的服务,但这个书名提醒我,治疗师本身也处在一个持续学习和发展的过程中。他们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通过自身的经历和感悟,去引领来访者走向积极的改变。我特别期待这本书能够揭示这个“旅程”中的具体细节,例如,治疗师是如何处理自己的情绪的?他们会面临哪些职业倦怠的挑战?又是如何在这个充满挑战的领域中,找到内心的宁静与成长的力量?这种对治疗师内在世界的关注,让我觉得这本书会非常真实和有启发性。
评分当我看到“学习家族治疗”这个部分时,我首先想到的是那些能够深入人心的理论和方法。但紧接着,“家族治疗师的成长与转化之旅”这个副标题,立刻将我的注意力引向了更深层的层面。这不仅仅是关于“术”的学习,更是关于“道”的体悟。我一直在思考,为什么有些治疗师能够如此敏锐地捕捉到家庭系统中的关键问题,又为何能够以一种既充满力量又不失温情的方式,引导家庭走向积极的改变。这本书的书名,让我相信它会深入探讨这些“秘密”,分享那些在实践中不断磨砺出的智慧和经验,以及治疗师在面对复杂人性时的内在成长与自我完善。
评分“成长与转化”这两个词汇,在我看来,不仅仅是针对学习者而言,更是对家族治疗本身所蕴含的理念的一种诠释。家族治疗,顾名思义,就是关注“家族”这个系统,而“系统”的本质就是不断变化、发展和演进的。这本书的书名,暗示了它不仅会介绍家族治疗的理论和方法,更会引导读者去体会和践行这种“成长”和“转化”的过程。我很好奇,作为一名家族治疗师,在这个学习和实践的过程中,会经历怎样的个人成长?他们的认知会发生怎样的转变?他们的视角会如何拓展?这不仅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一种生命的体验,一种对人性的深刻洞察。
评分“成长与转化之旅”更是让我怦然心动。这不仅仅是一本关于技巧和理论的书,它更像是一场心灵的探索,一次自我的重塑。我一直相信,真正的学习不仅仅是知识的获取,更重要的是内在的改变和升华。家族治疗作为一种介入方式,它不仅作用于被治疗的家庭,也必然会深刻地影响到实践者本身。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带领我踏上这样一段旅程,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也能够审视自己的成长历程,反思自己的原生家庭经历,从而获得更深刻的自我认知,并在这个过程中实现个人价值的转化。这种“由内向外”的学习方式,是我一直所追求的。
评分我对“转化”这个词有着特别的感触。在我看来,家族治疗的核心价值之一,就在于它能够帮助个体和家庭摆脱旧有的、僵化的模式,拥抱新的可能性。而“转化”的发生,往往离不开“成长”。这本书的书名,将“成长”与“转化”并列,暗示了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由内而外的过程。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具体的视角,让我理解家族治疗师是如何在与来访者的互动中,促成这种“成长”与“转化”的。同时,我也期待在阅读的过程中,自己也能从中获得一些关于如何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如何实现自我超越的启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