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认为这本优异的着作将成为所有临床人员和研究心理治疗者的经典。但是若以为这本书只限于精神治疗和心理学的范畴可就错了──任何对人类行为感兴趣的人都会从本书得到助益。我发现它如此吸引我,一旦阅读就很难放下。」--罗洛‧梅(Rollo May)
「对于每天面临众多工作的心理治疗者而言,本书提供许多价值……对于每一位省思人类生活宽广议题的人,也将是极丰富的阅读经验。」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精神科教授杰洛米‧法兰克(Jerome D. Frank)
「亚隆教授的着作是心理治疗不可或缺的经典──睿智、感性、具学术专业、行文优美、幽默。」
--生物学家、精神科学者艾力斯‧康福特(Alex Comfort)
「在生活中,丑陋的现实不可避免地在我们的外在和内在世界出现。我已接受并认定除了更多扰人的现实之外,并没有答案。亚隆的书以我不曾见过的出色、清晰的笔触,探索此一危险的领域。两年前我从头到尾读完一遍,此后又分段读了好多遍。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本书改变了我的生命。」
--Amazon网站读者留言2001/9/25
「总算要出版这本书了!我是欧文‧亚隆最大的崇拜者,他在临床治疗领域的号召力强、影响力大,本来我有心想翻译这本书,实在因太忙而作罢。我们进行心理治疗时,一定会遇到存在主义的议题,目前国内还没有这一类的书。」--台中仁爱之家附设静和医院院长 陈登义医师
「这本书是经典,经典不受时间的影响,二、三年前我在国外就买了原文书。亚隆以团体治疗知名,本书可以让读者看见他的另一个面向,存在主义是亚隆的老本行,所以他才会写出《当尼采哭泣》这样的着作。学习心理治疗的人都会学到这门课,以目前台湾的情况,在临终关怀、young adult的应用很多。」--知名医师、作家 王浩威医师
欧文‧亚隆,当代心理治疗大师、美国团体心理治疗权威,专业能力备受推崇,曾获美国精神医学会「Foundation’s Fund Award」、洛克菲勒基金会「Fellowship Award」、加州行为科学研究中心「Fellowship Award」等奖项;其写作功力亦不遑多让,多次荣获欧美小说和非小说文类奖项。这部经典自80年代出版以来,不只成为学术圈、心理实务界教科书级的鉅作,也广受大众读者喜爱,至今仍是Amazon网站畅销、长销的书种,特别的是亚隆也以本业为心理学家的身分荣登美国PopularAuthorBooks.com畅销作家之列(http://www.bestsellerreviews.com/index.html)。
这部着作具有大师级作品的高度和深度,从每个人无可回避的四大终极关怀主题切入——死亡、孤独、自由和生命的意义,充分展现亚隆在心理治疗、哲学思维和写作铺陈的功力。美国存在心理学之父罗洛‧梅(Rollo May)赞赏:「我认为这本优异的着作将成为所有临床人员和研究心理治疗者的经典。但是若以为这本书只限于精神治疗和心理学的范畴可就错了──任何对人类行为感兴趣的人都会从本书得到助益。我发现它如此吸引我,一旦阅读就很难放下。」
亚隆非常擅于说故事,有绝佳的本事将复杂、难处理的主题写得生动、好看。70年代他撰写的团体治疗经典《团体心理治疗的理论与实务》,30年来经常有学生对亚隆说读他的书好似看小说般精采,本书亦不例外,吸引想追求心灵成长或对人生议题有兴趣的读者。此外,Gerald Corey(1996)在《谘商与心理治疗的理论与实务》一书中,提及存在主义治疗法特别适用于正面临危机及身处生存转捩点的人,因此生命教育、临终关怀、young adult,死亡、自杀防治与辅导、哀恸辅导和所有心理谘商辅导工作者都是本书的潜在读者。
本书的独特性:
作者简介
欧文‧亚隆(Irvin D. Yalom)
1931年生于华盛顿,美国团体心理治疗权威、当代精神医学大师,与维克多‧法兰可(Viktor Frankl)、罗洛‧梅(Rollo May)并称存在主义治疗法三大代表人物。
欧文‧亚隆目前担任史丹福大学精神病学荣誉教授,持续在全美各地发表演讲并投入临床治疗工作,其主讲的录音带广泛使用于治疗师的训练工作。除了撰写专业教科书如《团体心理治疗》、《团体心理治疗的理论与实务》、《住院病人团体心理治疗》之外,亚隆也擅写心理治疗小说和故事,如《诊疗椅上的谎言》、《当尼采哭泣》、《生命的意义》、《爱情刽子手》等,曾多次荣获欧美小说和非小说文类奖项,如《当尼采哭泣》荣获1992年the Commonwealth Club小说类金牌奖,亚隆定居加州Palo Alto,个人网站为http://www.yalom.com/ 。
译者简介
易之新
阳明大学医学院毕业,曾服务于台北荣总神经内科,后于台中仁爱之家附设静和医院接受精神科训练。
目前任职私人诊所,并投入相关书籍翻译工作。译有《心理治疗入门》、《叙事治疗》、《圣徒与疯子》(张老师文化)、《当医生变成病人》、《夜骤然降临-了解自杀》(天下出版)
*荣获Barnes & Noble书店五颗星评价、The PsyCom.Net推荐。
第一本:存在心理治疗(上)--死亡
第一部 死亡
第二本:自由、孤独、无意义
第二部 自由
第三部孤独
第四部 无意义
后记
註释
这本书的厚重感,不仅仅体现在它的篇幅上,更在于它所触及的议题的深度。作者以一种极其敏锐的洞察力,捕捉到了人类在面对自身存在时所产生的种种困惑与不安。他并没有回避那些令人感到不适的议题,而是以一种坦诚而充满智慧的态度,去探讨它们。特别是关于“死亡”的章节,它以一种极其客观而又富有启发性的方式,将这一终极议题展现在读者面前。这本书并不是一本轻松读物,它需要读者投入相当的精力和思考,去消化其中的观点,去领悟作者的意图。然而,正是这种挑战,让阅读的过程变得格外有价值。它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内心深处的脆弱与坚韧,也让我们重新认识到,生命的意义并非唾手可得,而是需要我们主动去创造,去追寻。这本书,无疑为我提供了一个极其宝贵的思考工具,让我能够以一种更为成熟和深刻的方式,去理解生命,去面对存在。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体验,与其说是在“读”一本关于心理治疗的书,不如说是在与一位智者进行一场深刻的对话。作者的语言,既有学者般的严谨,又不失哲人般的诗意。他并没有直接给出“治疗”的药方,而是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带领我们穿梭于人类情感和存在的迷宫之中。书中所探讨的那些关于“无”的概念,起初确实让人感到一丝茫然,但随着阅读的深入,你会发现,正是对这种“无”的理解,才能让我们更清晰地认识到“有”的珍贵,以及个体存在的独特价值。那些对死亡的深入剖析,并非是为了制造恐慌,而是为了让我们更加清醒地认识生命的有限性,从而更积极地去拥抱当下,去创造属于自己的意义。在阅读过程中,我时常停下来,反复咀嚼作者的观点,并将之与自己的生活经历进行对照,从中获得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清晰感。它让我开始反思,自己究竟在为何而活?在追求着什么?这些问题,或许并没有标准答案,但这本书提供了一个思考的框架,一个可以去探索的无限可能。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带着一种沉思的意境,深邃的蓝色基调,中央是若隐若现的剪影,似乎在诉说着生命与虚无的交织。初读之下,便被它那严谨而又充满人文关怀的笔触所吸引。作者并非空泛地探讨抽象的概念,而是将深奥的哲学思想融入到对人类生存困境的细腻描摹中。书中对于个体在面对生命终结时的恐惧、焦虑以及对意义的追寻,有着极其深刻的洞察。读到某些段落,仿佛能感受到作者在字里行间留下的汗水与思考,字句间透着一股直击心灵的力量。它不是那种能够让你一蹴而就,获得轻松慰藉的书籍,更多的是一种引导,一种邀请,邀请读者去审视自己存在的根基,去理解那些隐藏在日常之下的、更为本质的生命体验。尽管我还没能完全消化其中的所有观点,但可以预见,这本书将成为我书架上反复翻阅的对象,每一次阅读,都会有新的体悟,新的启发。它挑战了我固有的认知,也拓宽了我对生命意义的理解维度,为我提供了一个思考人生终极问题的全新视角。
评分这是一本能够彻底颠覆你原有认知,并引发深度思考的书。作者在字里行间展现的,是一种超越具体心理疾病的宏大视角,他将目光投向了人类存在的根本性问题。书中关于“死亡”的探讨,并非是关于肉体的消亡,而是关于生命过程中的一种存在状态,一种无可回避的终极现实。作者以一种冷静而深刻的笔触,剖析了我们如何在这种现实面前,构建起自己的意义体系,或者又在逃避中迷失自我。阅读过程中,你会不断地被书中提出的观点所触动,甚至会产生一种“被说中”的共鸣感。它提供了一种看待生命的角度,让你意识到,很多时候,我们所谓的烦恼,并非源于具体事件,而是源于我们对自身存在的理解偏差。这本书的阅读过程,与其说是一种知识的汲取,不如说是一种精神上的洗礼,它迫使我去审视自己的价值观,去重新评估自己生活的方向。
评分不得不说,这本书打开了我认识“存在”和“治疗”的新维度。它不像市面上许多心理学书籍那样,急于给出解决方案,而是更加注重对问题根源的挖掘。作者以一种近乎哲学式的审视,探讨了人类在存在面前的根本性困境,以及这些困境如何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心理状态。特别是关于“死亡”的章节,它并不是一种简单地罗列恐惧,而是试图从更深层次去理解人类对死亡的本能反应,以及如何通过接纳这一终极真相,来重新获得对生命的掌控感。读这本书,需要一份沉静的心,也需要一份开放的思维。作者的文字逻辑缜密,论证过程也相当详实,但同时又充满了一种人性的温度,让人感觉不到冰冷的学术气息,反而在字里行间感受到一种深切的共情。这本书就像一位睿智的长者,用他的经验和智慧,引导我去面对那些潜藏在心底的、关于存在的种种疑问,并鼓励我去寻找属于自己的答案。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