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乃对先秦显学──墨家哲学的专题研究,特别着重其理论建构的思路与方法,内容包括对台湾五十多年年墨学研究的回顾、对中国哲学研究方法的分析与比较、以新的研究方法呈现墨学的理路系统、建构「兼爱」伦理学,并将「兼爱」思想与西方「宽容」、佛家「慈悲」相比较、且尝试与儒家人文思想相整合。基本上,本书是以方法的进路呈现墨家哲学的现代意义。
作者简介
李贤中
1957年生于台湾省基隆市,辅仁大学哲学博士,曾任辅仁大学共同科副教授、辅仁大学中西文化研中心研究员、研究中心主任。现任东吴大学哲学系副教授。着有《先秦名家「名实」思想探析》等书,发表专着及论文共二十余种。
着作∕墨学-理论与方法
这本书的标题《墨学:理论与方法》极具吸引力,我满怀期待地认为它能为我打开一扇认识墨家思想的全新大门。我一直对墨家思想的理性、务实以及其对社会公正的追求深感认同,并且渴望能够学习到一套系统性的思维方式,来应对现实生活中的各种挑战。我期望书中能够详细阐述墨家的逻辑学体系,例如“名辩”之术,学习如何清晰地界定概念,如何进行有效的推理,以及如何避免逻辑上的陷阱。同时,我也希望能深入理解墨家在伦理道德方面的思想,特别是“兼爱”和“非攻”的理论基础,并学习如何在实践中践行这些原则。我设想,这本书能够提供一种“实践指南”,让我能够将墨家的智慧转化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然而,当我翻阅书页,却发现其内容更侧重于对墨家理论的学术性梳理和历史性介绍,对于如何将这些理论转化为一套易于操作的“方法论”,则显得较为抽象和概括。我期望的是能够获得一套“工具箱”,能够让我立即在思考和表达中加以运用,但目前的感觉,更像是对墨家思想的一次深度导览,让我对墨家有了更全面的认识,但如何“用”墨家,依然是一个需要我自行探索的问题。
评分拿到这本书,我怀着一种近乎虔诚的心情,期待能在这字里行间,寻找到通往古圣先贤智慧殿堂的密径。我尤其对书中可能涉及的墨家在逻辑学、认识论方面的贡献深感兴趣,想象着那些严谨的推理过程,能够帮助我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辨别真伪,洞察真相。我曾设想,这本书或许会像一把精密的尺子,量度我们思想的局限;又或者像一盏明灯,照亮我们思维的盲区。我渴望学习如何运用墨家独特的“公输子”式的思维模式,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无论是生活中的小烦恼,还是工作中的大挑战。我希望能够从书中提炼出一些普适性的方法,比如如何进行有效的因果分析,如何识别和避免常见的逻辑谬误,如何构建具有说服力的论证。然而,当我沉浸其中,却发现这本书的叙事方式,更像是一位温和的导游,带领我漫步在墨家思想的长廊,细致地介绍每一件展品,却很少提供实际操作的指南。我期望的是能够“上手”的技艺,而不是仅仅欣赏艺术品。我试图在字句中寻找那些能够点燃我思维火花的“火种”,但似乎它们更像是被精心收藏的古董,虽然珍贵,却难以直接融入我的生活实践。我希望这本书能让我感受到一种“醍醐灌顶”的顿悟,能够立刻提升我的思维能力,但目前的感觉,更像是知识的积累,而非能力的飞跃。
评分我购买这本书,是源于对中国古代哲学,尤其是墨家思想的浓厚兴趣。我期待能够在这本书中,找到关于墨家“尚同”、“兼爱”、“非攻”等核心思想的深入剖析,以及它们在历史上的影响和现实意义。我希望了解墨家如何构建其一套独特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如何通过逻辑推理来认识世界和指导行为。我尤其希望能够学习到墨家在辩论和说服方面的技巧,例如如何运用“三表”来判断是非,如何进行严谨的逻辑论证。我设想,这本书会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循循善诱地引导我进入墨家的智慧世界,让我能够深刻理解其思想的精髓,并将其应用于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中。然而,当我仔细阅读后,发现书中更多的是对墨家思想史的梳理和理论层面的阐释,对于如何将这些复杂的理论进行简化、提炼,并转化为易于理解和操作的实践方法,则有所保留。我渴望的是一种能够立即“上手”的能力提升,一种能够帮助我清晰地分析问题,有条理地表达观点的“利器”,但我所感受到的,更多的是对一种博大精深思想体系的欣赏和理解,而非能够直接转化为行动的“方法论”。
评分坦白说,我购入这本书,是带着一种强烈的学习动机,我希望能够深入理解墨家学派的独特哲学思想,特别是其在逻辑、伦理和认识论方面的创新之处。我期待书中能够详细阐述墨家“兼爱”、“非攻”等核心理念的理论基础,以及它们是如何通过严谨的论证来支撑的。我渴望学习如何像墨家那样,以一种务实、功利且充满社会责任感的方式来思考问题,如何在现实生活中应用这些思想原则。我尤其好奇书中是否会提供一套系统的方法论,指导读者如何运用墨家的思想来分析社会现象,如何做出符合“兼爱”原则的道德判断,以及如何有效进行“非攻”的论证。我曾想象,读完这本书,我应该能够更清晰地认识到墨家思想在今天依然具有的现实意义,并能够将这些智慧融入自己的日常思考和行为中。然而,阅读过程中,我发现这本书更像是一次学术性的研究报告,对墨家思想进行了深度的梳理和解读,但对于如何将这些理论转化为实际的分析工具和实践指南,则显得较为含蓄。我渴望获得的是一种“学以致用”的即时反馈,能够让我立刻感受到理论的强大力量,但我所获得的,更多的是对墨家思想脉络的清晰了解,而非能够立即运用于实践的“工具箱”。
评分这本书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我的求知欲,但却让我感觉镜中之人并非我期待的那个。我本以为这是一次关于逻辑与辩驳的智力探险,渴望在墨家严谨的体系中找到思想的锐利武器,学习如何构建滴水不漏的论证,或是解构那些看似坚不可摧的谬论。然而,当我翻开扉页,迎接我的并非想象中那般刀光剑影的辩论,而是仿佛置身于一片沉寂的古老园林。我试图捕捉那些闪耀着智慧光芒的“墨家三表”和“名辩”的精髓,期待它们能如同精准的手术刀,剖析语言的肌理,揭示事物本质。但读来读去,总感觉隔靴搔痒,那些深奥的理论,在字里行间显得有些缥缈,像是隔着一层薄雾,我能看到轮廓,却无法触摸其质感,更遑论将其内化为自己的思考工具。我想学习如何运用逻辑的力量去辨明是非,去推导事物的因果,但这本书似乎更侧重于对墨家思想的梳理和介绍,而非提供一套立即可用的方法论。我渴望的是一种“授人以渔”的体验,能让我走出书本,在日常的思辨中也能游刃有余,但现在,我感觉自己像一个站在渔具店门口,看着琳琅满目的渔具,却不知从何下手,更不知道如何真正去捕鱼的人。这种落差感,让我对这本书的实用性产生了些许疑虑,我期待的是一种能够激发我主动思辨、解决问题的钥匙,而非仅仅是对一种思想体系的百科全书式解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