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承受过创伤或压力的人们所不能错过的好书。笔者希望借着本书的出版,能引起各界的重新重视,解离症绝对不是精神病,也不是少见的疾病,更重要的是:只要有正确的认识,它并非不可治癒的疾病,如此病人幸甚。--陈登义(台中仁爱之家附设静和医院院长)
本书在探讨解离性疾病领域的丰富性已经远胜于一般的精神医学教科书中的内容,无疑的将会成为有意研究解离性疾病的一本必备书籍。--梅当阳(花莲凤林荣民医院精神科主任)
《镜子里的陌生人》属于适合普罗大众的书籍,本书有不少有趣的答案做为举证,笔者阅读本书时,亦可能说明何以在自己身上可以找出类似的现象。--蔡荣裕(台北市立疗养院精神科主治医师)
本书作者玛琳‧史坦伯格博士是研究解离症的先行者。史坦伯格获得美国国家心智健康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 of Mental Health)的资格认可,是解离症领域第一人。首创诊断解离症的方法SCID-D,广为全球治疗师採用。
在佛洛伊德的年代(1856~1939),最主要的疾病是歇斯底里症;近20年以来,忧郁症大为盛行;在今日,解离症则是隐藏的流行病,不容忽视。
其实解离经验在每个人的生活中并不陌生,最常见的情形如专注看书或看电影时,完全感受不到时光流逝;不确定某个记忆是梦境还是现实。解离也是一种正常的防御机制,以缓解压力、受虐、暴力、创伤、突发事件等难以面对的生活情境或记忆。
解离症常被误诊为忧郁症、焦虑症、注意力障碍及过动异常等其他精神疾病。解离症状的光谱从最自然不过的生活体验,到轻微或中度丧失记忆、丧失自我感 (depersonalization)、丧失现实感 (derealization)、认同混淆、人格变化(alternating personality)等,严重者可能影响日常作息,出现多重人格。
本书将釐清一般人的误解,揭开解离症的真相。如果你关切自己或亲人的心理健康,这本书的资讯正是你需要的。这本书都可以帮助你了解自己,追求更丰富的人生。
作者简介
Marlene Steinberg 玛琳‧史坦伯格博士,1982年开始研究解离症,1989年获得美国国家心智健康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 of Mental Health)资格认可,是此一领域第一人。精神医疗界普遍採用的《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the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Steinberg Clinical Interview)第四版,即收录她的临床研究,专业地位备受肯定。目前史坦伯格博士在耶鲁大学医学院主持解离症的先驱性研究,并在康乃狄克和西麻萨诸塞执业。
玛琳‧史坦伯格另外着有《Handbook for the Assessment of Dissociation: A Clinical Guide》《Structured Clinical Interview for Dsm-IV Dissociative Disorders》《Interviewer’s Guide to the Structured Clinical Interview for Dsm-IV Dissociative Disorders》《Interviewer’s Guide to Structured Clients》四本书,皆由美国精神医学会出版。
Maxine Schnall玛辛‧史诺,普立兹奖提名的知名作家,1974年创立妻子自助基金会(Wives Self Help Foundation),设立美国第一条婚姻热线,并担任执行总监至今。许奈尔曾在费城、纽约主持极受欢迎的广播节目,担任《Woman’s Day》刊物编辑,着有《What Doesn’t Kill You Makes You Stronger》等五本书。目前定居宾州Wynnewood。
译者简介
张美惠,台大外文系毕,辅大翻译研究所肄业。曾获梁实秋文学奖译诗组佳作,译有《德国短篇小说精选》《资讯焦虑》《真实的谎言》《EQ》《美之为物》《国家公园之父:蛮荒的谬尔》《这就是男人》《用心去活》《父母离婚后──孩子走过的内心路》《爱上M型男人》《重建》等,现从事专职翻译。
讀到「镜子里的陌生人:解离症:一种隐藏的流行病」这个书名,我脑海中立刻浮现出一幕幕画面。镜子,是我们最常用来认识自己的媒介,而当这个媒介不再呈现熟悉的自我,而是一个陌生的个体时,那该是一种多么巨大的冲击和幻灭感。解离症,这个词汇本身就充满了疏离、切割的意味,仿佛人的整体性被打破,一部分自己游离在外,不属于整体,也不再被“自己”所掌控。这让我联想到,在人际交往中,我们有时也会感受到一种隔阂,但这本书所触及的,或许是更深层次的,关于自我认同的断裂。而“隐藏的流行病”,更是将这种个体体验上升到了社会层面,暗示着许多人可能正默默承受着类似的困扰,只是不被外界所察觉,甚至连自己都未能完全理解。我很好奇,作者将如何以一种引人入胜的方式,来呈现这种“隐藏”的痛苦?是透过一个跌宕起伏的故事,还是通过深入浅出的分析?我希望这本书能让我对解离症有更清晰的认识,不仅仅是病理上的理解,更能体会到患者内心的孤寂、恐惧,以及他们在这个“陌生人”阴影下,所付出的努力。这本书,或许会让我重新审视“我是谁”这个哲学命题,以及我们在这个看似紧密相连的社会中,可能存在的隐形隔阂。
评分啊,光是看到「镜子里的陌生人」,就觉得好有画面感。平常我们照镜子,看到的都是自己熟悉的面孔,但如果有一天,镜子里出现的是一个完全陌生的人,那该是多么令人毛骨悚然的景象啊。尤其当这个「陌生人」又和我们内心深处某种难以言喻的恐惧、疏离感,甚至是一种失落的自我认同联系在一起的时候。这本书的书名就像一颗颗的石子,丢进平静的心湖,激起一圈圈涟漪,让人忍不住想探究,这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解离症」这三个字,更像是给这幅画面添上了一层沉重的色彩,它不是一个轻松的童话,也不是一个浪漫的爱情故事,而是触及了我们最脆弱、最不愿面对的一面。我常常在想,在现代社会的高压和快速变化之下,有多少人其实都藏着一些不为人知的挣扎?「隐藏的流行病」这个副标题,更是点出了问题的普遍性和严重性,它不像感冒发烧那样显而易见,却可能悄无声息地吞噬着我们的精神世界。读这本书,我期待的不仅仅是了解一个陌生的病症,更是希望透过作者的笔触,能够看见那些在镜子背后,那些我们可能忽略,甚至刻意回避的自己。它可能是一个关于身份认同的迷失,一个关于内心分裂的挣扎,又或者是一个关于在破碎中寻找完整的旅程。我很好奇,这个「陌生人」究竟是谁?他/她与「我」之间,又有着怎样错综复杂的关系?这本书,大概会是一次深入心灵的探险吧,准备好面对那些可能令人不安,却又无比真实的部分了。
评分「镜子里的陌生人:解离症:一种隐藏的流行病」,这书名简直像一道暗语,瞬间勾起了我强烈的好奇心。首先,「镜子里的陌生人」,这本身就充满了戏剧张力,好像一场潜意识的惊悚片,每个人都有可能在某个不经意的瞬间,在最熟悉的镜子里,看见一个不属于自己的脸孔。这绝对不是那种轻松愉快的阅读体验,而是直面内心深处最幽暗角落的探索。接着,「解离症」,这三个字就如同一个精准的标签,直接点明了问题的核心。它不是简单的精神压力,也不是一时的情绪低落,而是关于自我意识、记忆、甚至人格的整体性崩解,这听起来就让人觉得触目惊心。更别提副标题里的「一种隐藏的流行病」,这句话就更具警示意味了。它意味着,这并不是个别罕见的案例,而是在我们身边,可能正在蔓延,却又鲜为人知的精神困境。这让我忍不住去思考,在如今这个信息爆炸、节奏飞快的时代,有多少人因为承受着巨大的压力,而让自己的心灵产生了某种程度的「裂痕」,只不过这种裂痕是隐蔽的,不轻易显露。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深入浅出地解释什么是解离症,它会对患者的日常生活产生怎样的影响,以及最重要的,它能否给那些可能正处于这种困境中的人们,带来一丝希望和理解。这本书,可能是一次对人性最深层脆弱性的挖掘,也可能是一次关于如何与内心的「陌生人」和解的旅程。
评分坦白說,這本書名《鏡子裡的陌生人:解離症:一種隱藏的流行病》就讓我有點頭皮發麻。想像一下,每天早上起床,站在鏡子前,看到的卻是一個完全不認識的人,那種感覺肯定會讓人瘋掉吧?「解離症」這三個字,本身就帶著一種切割、分裂的意象,好像是人的意識、記憶,甚至人格被撕裂開來,一部分自己成了自己最陌生的存在。我很好奇,作者會怎麼描寫這種內心的分裂感?是從哪個角度切入?是透過第一人稱的視角,讓讀者身歷其境地感受那種迷失和恐懼?還是用旁觀者的角度,冷靜地剖析這種病症的成因和影響?「隱藏的流行病」這個說法,更讓我覺得這不是單一個案,而是普遍存在於社會中的問題,只是很多人可能沒有意識到,或者選擇忽略。現代生活步調這麼快,壓力這麼大,是不是有越來越多的人,在不自覺中,心靈的某個角落開始變得「陌生」了?我希望這本書能帶我進入一個非常寫實、非常細膩的世界,去觸摸那些深藏在心底的脆弱,去理解那些在光鮮外表下,可能正在經歷著內心崩解的人們。這本書,大概會是一次挑戰人心極限的閱讀體驗,但也許,正因為它的難以捉摸,才更顯得它的重要和價值。
评分这本《镜子里的陌生人:解离症:一种隐藏的流行病》,光是书名就充满了神秘感,而且也触及到了一个我一直以来都很好奇,但又觉得有点触碰不到的领域。解离症,听起来就好像一个人的一部分精神被剥离出去,变成了一个不认识的「陌生人」一样,这本身就够让人心生涟漪了。更何况,副标题还强调了这是「一种隐藏的流行病」,这让我联想到,在看似平静的社会表象下,可能隐藏着许多我们不曾察觉的心理困境。有时候,我们是不是也会在某个瞬间,感觉自己不像自己了?或者,会有一种好像在看着别人做事的抽离感?这些微小的、不被重视的感受,会不会就是解离症的冰山一角呢?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以一种清晰、易懂的方式,为我们揭开解离症的神秘面纱。我希望它不仅仅是医学上的诊断和描述,更能深入到患者的内心世界,让我们理解他们的痛苦、挣扎,以及他们如何努力地与那个「镜子里的陌生人」共存,或者与之抗争。也许,通过这本书,我们能够学会更好地理解自己,以及身边那些可能正在经历类似困境的人。它或许能让我们看到,那些看起来微不足道的日常感受,背后可能隐藏着多么巨大的精神挑战,并且提醒我们,关注心理健康,从来都不是一件可以被忽视的小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