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OO一年二月,科學傢宣布人類基因體中隻含有三萬個基因,而不是原先預期的十萬個。這個驚人的衝擊讓某些科學傢開始相信,光是基因不足以讓人類成為萬物之靈,我們的獨特性是經由後天教養而來的。於是,生物學界又陷入削足適履的先天與後天爭論中。
廣受好評的科普作傢馬特.瑞德利認為,不斷新齣現的證據遠比這個迷思有趣多瞭。後天教養必須依賴先天的基因,而基因仍需要後天的教養纔能發揮作用。基因不隻是建造大腦構造的工程師,它也會吸收發展中的經驗,對社會綫索作反應,甚至參與記憶的過程。基因對人類心智而言,是原因也是結果。
在發現DNA雙股螺鏇結構的五十年後,《天性與教養》記錄瞭我們對基因認識的又一新革命。作者細述百年來先天論與後天論者的爭執,解釋人類為何可以同時擁有自由意誌,又能受本能及文化的驅動。對於基因如何建造大腦來吸收經驗,《天性與教養》中有最新的精采論述。
作者簡介
馬特.瑞德利(Matt Ridley)是一位科學傢、記者、專欄作傢,目前擔任英國新堡國際生命中心(International Centre for Life)的主任,他也是紐約冷泉港實驗室(Cold Spring Harbor Laboratory)的客座教授。他的著作曾入圍六種文學奬項,書著有《紅色皇後》、《德性起源》、《23對染色體》。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