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洋百位哲学家

西洋百位哲学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哲学
  • 西方哲学
  • 思想史
  • 哲学家
  • 历史
  • 文化
  • 学术
  • 传记
  • 知识
  • 经典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以往读哲学史最大的困难,就是不知如何能从卷帙浩繁的大部头着作中,很快的掌握该时代、该学派或哲学家的中心思想。本书即针补时弊,从哲学家的观点来介绍每一位哲学家的生平、着作与学说,以便读者循序而进窥堂奥。深盼本书的出版,能帮助哲学教育的广泛推展。

作者简介

邬昆如

  • 学历╱国立台湾大学文学士
     奥地利银色堡大学神学硕士
     德国慕尼黑大学哲学博士
  • 经历╱行政院国科会客座教授
     国立台湾大学哲学系客座副教授
     国立台湾大学哲学系副教授、教授、系所主任
     中央研究院三民主义研究所研究员
     辅仁大学哲学系教授
  • 现职╱辅仁大学士林哲学研究中心研究员
  • 着作╱《希腊哲学趣谈》、《中世哲学趣谈》、《近代哲学趣谈》、《现代哲学趣谈》、《哲学十大问题》、《西洋哲学十二讲》、《西洋哲学史话》、《文化哲学讲录》(一至六册)等专书48本,另有论文数百篇散见海内外学报杂志。
  • 《古希腊的智慧之光:苏格拉底、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的哲学遗产》 导言:西方文明的摇篮与思想的源泉 人类对世界、自身以及存在的终极追问从未停歇,而这些深刻的思辨,在古希腊的土地上,找到了其最辉煌的开端。当我们回溯西方思想的源头,便无法绕开那群在雅典的广场上,或是在斯巴达的阴影下,用理性之光照亮蒙昧时代的先驱者们。 本书并非旨在描绘一部包罗万象的哲学史,而是聚焦于西方哲学“三巨头”——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及其对后世产生的不可磨灭的影响。我们将深入剖析他们各自的哲学体系,探寻他们如何奠定了西方形而上学、认识论、伦理学和政治哲学的基石。 --- 第一部分:苏格拉底——“认识你自己”的探问者 苏格拉底(Socrates),一个不留下任何文字记录,却以其言行深刻影响了整个西方思想史的哲人。他不是高高在上的理论家,而是行走在市井之间的灵魂助产士。 1. 诘问的艺术:助产术(Maieutics) 苏格拉底的哲学实践核心在于“诘问”(Elenchus)。他坚信,智慧并非来自知识的灌输,而是通过一系列尖锐而有逻辑的提问,使对话者自我发现自身的无知。这种方法,他称之为“助产术”,旨在“接生”人们心中已有的真理,而非植入新的观点。我们将详细考察其对话录中展现的辩证过程,及其对“概念清晰化”的执着追求。 2. 知识即美德(Knowledge is Virtue) 苏格拉底的伦理学建立在一个大胆的断言之上:没有人会故意作恶。他认为所有的恶行都源于对“善”的无知。真正的幸福(Eudaimonia)不是外在的财富或权力,而是灵魂的健康状态,而这种健康状态,只能通过对“何为正义”、“何为勇敢”等伦理范畴的深刻理解来实现。 3. 灵魂的关怀 在苏格拉底看来,肉体是暂时的牢笼,而灵魂才是人的本质。他对城邦政治的参与,并非为了权力,而是为了引导雅典公民关注自身灵魂的完善。他的生命最终以对城邦法律的尊重和对真理的坚持而告终,他的殉道,确立了哲学家对真理的忠诚典范。 --- 第二部分:柏拉图——洞见永恒的理想国度 苏格拉底的学生柏拉图(Plato),继承了其师对理性的推崇,但更进一步,构建了一个宏大而精密的形而上学体系,试图解释我们所感知到的变动不居的世界与超越性的永恒实在之间的关系。 1. 实在的二元论:理型论(Theory of Forms) 柏拉图哲学的核心是“理型论”或“相论”。他区分了现象界(我们用感官经验到的世界)和理型界(独立于时空、完美、永恒的范本世界)。例如,我们看到的无数美丽的物体,都只是对那个唯一的、绝对的“美”的理型(Form of Beauty)的模仿或参与。我们将深入分析“洞穴寓言”(Allegory of the Cave),它是对这一理论最生动的阐述。 2. 认识的层次:回忆说(Anamnesis) 柏拉图认为,真正的知识不是学习新事物,而是对灵魂在进入肉体之前所见到的理型的“回忆”。《米诺篇》中的奴隶男孩,在苏格拉底的引导下,无需外在教导便能推导出几何定理,正是这一理论的佐证。我们将探讨这种认识论对教育和真理探寻的深远意义。 3. 政治与正义的蓝图:《理想国》 在《理想国》(The Republic)中,柏拉图以城邦(Polis)为模型,探讨了正义的本质。他提出了著名的“哲人王”概念:只有那些经过严酷的理性训练,能够洞察“善的理型”的哲学家,才配统治城邦。书中对心魂(理性、激情、欲望)的划分,与城邦的三个阶层(统治者、护卫者、生产者)形成了完美的对应,构建了一个追求绝对正义的乌托邦蓝图。 --- 第三部分:亚里士多德——经验世界的系统构建者 亚里士多德(Aristotle),柏拉图最著名的学生,却选择了与导师不同的道路。他将目光从超验的理型世界转向了我们所栖居的经验世界,开创了逻辑学、生物学、物理学等诸多学科的先河。 1. 逻辑学的奠基:三段论 亚里士多德是形式逻辑的鼻祖。他系统地研究了推理的结构,特别是三段论(Syllogism)。例如:“凡人皆有一死,苏格拉底是人,所以苏格拉底有一死。”这种对有效推理规则的建立,为后世一切科学和哲学论证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工具。 2. 形而上学与四因说 与柏拉图将实在置于彼岸不同,亚里士多德将“实体”(Substance)置于感官世界之中。他提出了著名的“四因说”来解释万物的存在和变化: 质料因(Material Cause): 构成事物的东西(如雕像的青铜)。 形式因(Formal Cause): 事物的本质或设计(如雕像的形状)。 动力因(Efficient Cause): 造成事物改变的力量(如雕刻家)。 目的因(Final Cause): 事物存在的终极目标(如雕像的功用)。 我们将分析“潜能与实现”(Potency and Actuality)的概念,这是理解亚里士多德动态宇宙观的关键。 3. 伦理学的实践智慧:中道(The Golden Mean) 在伦理学上,亚里士多德的《尼各马可伦理学》强调实践而非纯粹的理论沉思。他认为,幸福(Eudaimonia)是人生的最高目的,它通过实践德性(Virtue)来实现。德性并非天赋,而是通过习惯养成的。每个德性都存在于两种极端恶行之间——即“中道”,例如,勇敢是鲁莽和懦弱之间的中道。实现中道需要依靠实践智慧(Phronesis)。 --- 结语:理性的持久回响 古希腊三贤的哲学探索,如同三条主要河流,汇入了西方文明的广阔海洋。苏格拉底的自我审视,柏拉图对绝对真理的向往,以及亚里士多德对经验世界的系统建构,共同构成了西方理性思辨的最初光谱。他们的遗产至今仍在形塑着我们对真理、美德与治理的理解。通过对这三位巨人的思想进行细致的考察,我们不仅是在回顾历史,更是在重新点燃那份源自爱琴海畔,永不熄灭的求知之火。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吸引了我,那种复古的墨绿色搭配烫金的字体,一下子就勾起了我对哲学史的兴趣。翻开第一页,我被作者的文字功底折服了,他用一种非常流畅且富有诗意的语言,描绘了西方哲学思想的源远流长。虽然我不是哲学专业出身,但读这本书时,我感觉就像是在与那些伟大的思想家们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作者在介绍每一位哲学家时,都会先从他们的生平经历入手,将他们的思想深深地植根于那个时代的社会背景和个人境遇之中,这使得那些抽象的哲学概念变得鲜活起来。我尤其喜欢作者在解读柏拉图的“理型论”时,那种既严谨又不失想象力的阐述,仿佛我真的看到了那个理想国在我的眼前徐徐展开。同时,作者并没有回避哲学史上的争议和不同学派之间的碰撞,反而通过对比和分析,让读者更清晰地认识到哲学思想是如何在辩论中不断发展和完善的。每一章节的结尾,作者都会留下一些引人深思的问题,鼓励读者去独立思考,而不是被动接受。这种互动式的阅读体验,让我在享受阅读乐趣的同时,也大大提升了我的哲学素养。

    评分

    老实说,我购买这本书时,并没有抱有太高的期望,只是觉得它是一个不错的“哲学入门读物”。但事实证明,它远远超出了我的预期。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仅是简单地介绍哲学家的生平和思想,更是对这些思想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批判性的解读。作者在介绍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时,并没有止步于此,而是探讨了其哲学体系的局限性,以及后世哲学家对其的修正和发展。这种深入的探讨,让读者能够更全面、更客观地认识每一位哲学家及其思想。我尤其喜欢作者在处理斯宾诺莎的“泛神论”时,那种既尊重其思想的独特性,又指出其可能引发的宗教和伦理困境的平衡态度。此外,本书的语言风格也非常多样化,时而严谨求实,时而引人入胜,时而又带有几分文学色彩,读起来一点也不会感到单调。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哲学并非是陈旧的理论,而是一种活生生的思想实践,它一直在不断地被挑战、被重塑。

    评分

    从这本书中,我收获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一种对思考的尊重和对智慧的崇敬。作者以一种非常宏大的视角,梳理了西方哲学史的脉络,让我在阅读中能够感受到思想的传承与碰撞。他并没有将哲学家们孤立起来,而是将他们置于历史的长河之中,展现了不同思想家之间是如何相互启发、相互辩驳的。例如,在介绍马克思的哲学思想时,作者巧妙地将其与之前的唯物主义和黑格尔的辩证法联系起来,揭示了其思想的独创性和革命性。这本书最让我感动的是,它让我看到了那些哲学家们在面对人类终极问题时,那种永不放弃的探索精神。无论是在对真理的追寻,还是对人生意义的探讨,他们都付出了毕生的努力。作者在描述这些思想家的坚持和困境时,充满了人文关怀,让我感受到一种跨越时空的共鸣。这本书不仅是哲学知识的普及,更是一种精神的洗礼,让我更加珍视思考的价值,也更加敬畏那些为人类思想进步做出贡献的伟大灵魂。

    评分

    我是一位对西方哲学一直感到好奇却又不知从何入门的普通读者,这本书简直就是我的“救星”。过去,我尝试过阅读一些哲学原著,但往往因为语言晦涩、概念艰深而望而却步。然而,这本书用一种非常平易近人的方式,将那些看似高不可攀的哲学思想一一解读。作者的叙述方式非常巧妙,他不会一上来就抛出复杂的理论,而是循序渐进,从最基本的概念入手,逐步深入。例如,在介绍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时,他巧妙地运用了一些日常生活的例子来解释“实体”、“本质”等概念,让我瞬间茅塞顿开。而且,作者在介绍不同哲学家时,还会穿插一些有趣的历史故事和轶闻趣事,让阅读过程变得轻松愉快,一点也不枯燥。我特别欣赏作者对苏格拉底的描绘,那种“我一无所知”的智慧,以及他通过不断提问来引导人们思考的方式,至今仍然让我感到震撼。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西方哲学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不再是那些遥不可及的理论,而是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能够启发我们思考人生、认识世界的智慧。

    评分

    这本书给我带来的,不仅仅是知识的增长,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转变。作者在阐述哲学思想时,总是能够抓住其核心精髓,并将其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例如,在解读尼采的“权力意志”时,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将其标签化为“强权”,而是深入剖析了其背后对生命力、自我超越的追求,让我对“权力”的理解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他善于运用类比和比喻,将那些抽象的哲学概念具象化,使得即便是初学者也能轻松理解。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作者在讲述康德的“绝对命令”时,用了一个非常生动的例子,来解释“普遍法则”的意义,让我明白了道德判断的根基所在。这本书还让我看到了哲学思想的演进过程,从古希腊的神话思维,到中世纪的神学思辨,再到近代科学精神的影响,每一个时代都有其独特的哲学印记,而这些印记又层层叠加,共同构建了我们今天的思想世界。阅读过程中,我时常会停下来,反复思考作者提出的观点,并试图将它们应用到自己的生活中,这是一种非常宝贵的体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