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主要詳細討論中醫切診的方法與技巧,脈象錶現的種類,及臨床切脈時如何分析各種不同脈象的變化。
書中詳細介紹切診的要領,脈象重要性質,左右寸關尺與五髒分布的關係,切診與氣血陰陽的關係。以及臨床切脈時,如何經由舉、按、尋、推、初持、久按、單按、總按的切診指法,將在左右寸關尺診到的不同脈象依屬性分析,依序確定病位、動能盛衰、脈管形質、髒氣盛衰,即由「位數形勢」四者一一分析,首先由寸口,左右寸關尺診不同髒器,浮、沉診錶裏、氣血、陰陽,先確定那一髒腑氣血陰陽有異常,位置一確立,再診脈次數的多寡以知脈氣的能量,再來確定脈形,即血量、津液的多少,血質與脈管的流暢,最後確定「勢」,即「氣」影響脈起伏於指下的原因與結果。
知道脈動的變化後,再以脈象不同的錶現進行分析,探知脈象變易之機轉,熟能生巧後,使診脈成為「在心易瞭,指下明瞭」的診斷方式。再依疾病發病原理,以「微甚兼獨」的觀念應用於臨床,因邪甚則脈甚,邪微則脈微,兩邪閤病,兩脈並見,三邪閤病,則三脈並見於臨床。每診一人,即於各部中按「位數形勢」、「微甚兼獨」此八字,次第求之,反復尋之,輔以現代脈理研究論述及真實脈波圖與臨床錶現註解的綜閤對照,使深奧不易理解的脈診得以得心應手,以分析百病之虛實寒熱,瞭解氣分血分之病,以及判斷癥狀之真假。
作者簡介
【學曆】
中國醫藥學院中醫學係醫學士、中醫研究所醫學碩士
【經曆】
中國醫藥學院附設醫院;西醫內科住院醫師,中醫診斷科住院醫師,
中醫內科住院醫師、住院總醫師、主治醫師、主任。
中國醫藥學院講師。
【著作】
《型肝炎中醫療法》(昭人齣版社)
《中醫脈診圖譜診斷》(知音齣版社)
這本書我一直想找一本能深入淺齣講解中醫基礎理論的書,但市麵上很多同類書籍要麼過於晦澀難懂,要麼過於淺嘗輒止。偶然的機會,我翻閱瞭這本書,被其細緻的講解所吸引。作者在梳理中醫脈象的形成、生理基礎時,並沒有迴避那些可能讓初學者望而卻步的專業術語,而是用非常巧妙的比喻和形象的描述,將復雜的概念層層剝開。例如,在講解“氣血”與脈象的關係時,作者並沒有簡單地說“氣血充盈則脈道充實”,而是深入到“氣之運行如水之流動,血之營運如舟之搖蕩”這樣的層麵,讓我對脈象的動態變化有瞭更直觀的感受。更讓我驚喜的是,作者在介紹不同脈象的臨床意義時,並非簡單羅列“浮脈主錶,沉脈主裏”等條目,而是結閤瞭大量的醫案實例,詳細分析瞭每一個脈象在不同病癥中的具體錶現,以及如何通過脈象的細微變化來判斷病情的輕重緩急。讀起來感覺像是在聽一位經驗豐富的老中醫娓娓道來,受益匪淺。
评分說實話,我一直對脈診有些力不從心,總覺得摸脈的感受很難描述清楚,也很難跟書本上的描述對上號。這本書在這方麵做得非常好。作者在描述每一個脈象時,都力求用最生動、最形象的語言來傳達“指下的感覺”。他並沒有使用很多空洞的形容詞,而是用比喻、類比,甚至是擬聲詞來幫助讀者理解。比如,在形容“弦脈”時,他用“如按琴弦”來形容,而形容“滑脈”時,則用“如珠走盤”來比喻。這些描述讓我一下子就能抓住脈象的特點,並且在實際切脈時,能夠更容易地去體會和辨彆。更重要的是,作者強調瞭“望、聞、問、切”四診閤參的重要性,並在講解脈象時,反復提醒讀者要注意結閤其他診斷方法來綜閤判斷,這讓我避免瞭陷入“唯脈論”的誤區。總而言之,這本書為我打開瞭脈診的大門,讓我在理論和實踐之間找到瞭很好的連接點。
评分我一直認為,中醫的精髓在於其“辨證論治”,而脈診又是辨證論治中非常重要的一環。這本書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它不僅僅是一本脈象的圖譜,更是一本關於“辨證思維”的入門指南。作者在介紹每個脈象時,都會深入到其背後的病理機製,以及與髒腑、經絡的關係。例如,在講解“數脈”時,他不僅僅說瞭“脈搏快”,而是深入分析瞭數脈多見於“熱證”的原因,以及數脈又可以細分為“熱入營血”、“食滯”等不同情況,並給齣瞭相應的辨證思路。這種由脈象到病因、到辨證的邏輯推導,讓我對脈診的臨床應用有瞭更深的理解。這本書的語言風格也非常親切,仿佛一位經驗豐富的老師在循循善誘,讓我能夠輕鬆地吸收那些看似復雜的醫學知識。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對中醫脈診的理解上升瞭一個颱階,對未來的學習也充滿瞭信心。
评分作為一個對中醫脈象充滿好奇的學習者,我一直在尋找一本能夠係統性地解答我所有疑問的教材。這本書恰恰滿足瞭我的需求。它不僅僅講解瞭基本的脈象,還深入探討瞭脈象的“變與不變”。作者在書中詳細闡述瞭“兼脈”的辨識,比如“浮而有力”、“沉而無力”等,這些復雜的脈象組閤,在書中都有詳盡的解釋和歸類。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講解“脈象的正常與異常”時,並沒有將它們割裂開來,而是強調瞭“正常脈象是相對的,異常脈象也並非一成不變”。他通過對生理性脈象變化的分析,比如運動後、情緒激動時脈象的變化,讓我對脈象的動態有瞭更深的理解,也對如何區分病理性和生理性脈象有瞭更清晰的認識。此外,書中還穿插瞭一些關於脈象的“疑難雜癥”討論,比如不同年齡段、不同體質的人的脈象特點,這些內容都讓我感覺這本書的內容非常全麵且實用。
评分拿到這本書的時候,我並沒有抱太大的期望,因為我之前讀過不少關於中醫診斷學的書籍,總是覺得缺少瞭點什麼。然而,這本書的內容卻給瞭我很大的驚喜。作者在論述脈象的辨彆方法時,非常注重細節的刻畫。他不僅僅告訴你應該如何“切”脈,更強調瞭“指下”的感覺,比如脈搏的搏動力量、速度、節律、形態等等,都進行瞭非常細緻的描述。我尤其喜歡他對“力度”的區分,比如“有力”和“無力”之間,還區分瞭“有力而勢弱”、“有力而形不利”等更精妙的差彆。這種細緻的辨析,讓我意識到脈診並非簡單的“摸脈”,而是需要高度的觸覺敏感度和辨彆能力。作者還引入瞭“觸覺記憶”的概念,鼓勵讀者通過大量的實踐來培養自己的辨脈能力,這對我來說是一個非常實用的建議。整本書的邏輯清晰,語言流暢,讀起來沒有絲毫的枯燥感,仿佛是在跟隨作者一步步走進一個博大精深的中醫世界。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