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主要详细讨论中医切诊的方法与技巧,脉象表现的种类,及临床切脉时如何分析各种不同脉象的变化。
书中详细介绍切诊的要领,脉象重要性质,左右寸关尺与五脏分布的关系,切诊与气血阴阳的关系。以及临床切脉时,如何经由举、按、寻、推、初持、久按、单按、总按的切诊指法,将在左右寸关尺诊到的不同脉象依属性分析,依序确定病位、动能盛衰、脉管形质、脏气盛衰,即由「位数形势」四者一一分析,首先由寸口,左右寸关尺诊不同脏器,浮、沉诊表里、气血、阴阳,先确定那一脏腑气血阴阳有异常,位置一确立,再诊脉次数的多寡以知脉气的能量,再来确定脉形,即血量、津液的多少,血质与脉管的流畅,最后确定「势」,即「气」影响脉起伏于指下的原因与结果。
知道脉动的变化后,再以脉象不同的表现进行分析,探知脉象变易之机转,熟能生巧后,使诊脉成为「在心易了,指下明了」的诊断方式。再依疾病发病原理,以「微甚兼独」的观念应用于临床,因邪甚则脉甚,邪微则脉微,两邪合病,两脉并见,三邪合病,则三脉并见于临床。每诊一人,即于各部中按「位数形势」、「微甚兼独」此八字,次第求之,反复寻之,辅以现代脉理研究论述及真实脉波图与临床表现註解的综合对照,使深奥不易理解的脉诊得以得心应手,以分析百病之虚实寒热,了解气分血分之病,以及判断症状之真假。
作者简介
【学历】
中国医药学院中医学系医学士、中医研究所医学硕士
【经历】
中国医药学院附设医院;西医内科住院医师,中医诊断科住院医师,
中医内科住院医师、住院总医师、主治医师、主任。
中国医药学院讲师。
【着作】
《型肝炎中医疗法》(昭人出版社)
《中医脉诊图谱诊断》(知音出版社)
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并没有抱太大的期望,因为我之前读过不少关于中医诊断学的书籍,总是觉得缺少了点什么。然而,这本书的内容却给了我很大的惊喜。作者在论述脉象的辨别方法时,非常注重细节的刻画。他不仅仅告诉你应该如何“切”脉,更强调了“指下”的感觉,比如脉搏的搏动力量、速度、节律、形态等等,都进行了非常细致的描述。我尤其喜欢他对“力度”的区分,比如“有力”和“无力”之间,还区分了“有力而势弱”、“有力而形不利”等更精妙的差别。这种细致的辨析,让我意识到脉诊并非简单的“摸脉”,而是需要高度的触觉敏感度和辨别能力。作者还引入了“触觉记忆”的概念,鼓励读者通过大量的实践来培养自己的辨脉能力,这对我来说是一个非常实用的建议。整本书的逻辑清晰,语言流畅,读起来没有丝毫的枯燥感,仿佛是在跟随作者一步步走进一个博大精深的中医世界。
评分说实话,我一直对脉诊有些力不从心,总觉得摸脉的感受很难描述清楚,也很难跟书本上的描述对上号。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好。作者在描述每一个脉象时,都力求用最生动、最形象的语言来传达“指下的感觉”。他并没有使用很多空洞的形容词,而是用比喻、类比,甚至是拟声词来帮助读者理解。比如,在形容“弦脉”时,他用“如按琴弦”来形容,而形容“滑脉”时,则用“如珠走盘”来比喻。这些描述让我一下子就能抓住脉象的特点,并且在实际切脉时,能够更容易地去体会和辨别。更重要的是,作者强调了“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重要性,并在讲解脉象时,反复提醒读者要注意结合其他诊断方法来综合判断,这让我避免了陷入“唯脉论”的误区。总而言之,这本书为我打开了脉诊的大门,让我在理论和实践之间找到了很好的连接点。
评分我一直认为,中医的精髓在于其“辨证论治”,而脉诊又是辨证论治中非常重要的一环。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它不仅仅是一本脉象的图谱,更是一本关于“辨证思维”的入门指南。作者在介绍每个脉象时,都会深入到其背后的病理机制,以及与脏腑、经络的关系。例如,在讲解“数脉”时,他不仅仅说了“脉搏快”,而是深入分析了数脉多见于“热证”的原因,以及数脉又可以细分为“热入营血”、“食滞”等不同情况,并给出了相应的辨证思路。这种由脉象到病因、到辨证的逻辑推导,让我对脉诊的临床应用有了更深的理解。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也非常亲切,仿佛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师在循循善诱,让我能够轻松地吸收那些看似复杂的医学知识。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中医脉诊的理解上升了一个台阶,对未来的学习也充满了信心。
评分作为一个对中医脉象充满好奇的学习者,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系统性地解答我所有疑问的教材。这本书恰恰满足了我的需求。它不仅仅讲解了基本的脉象,还深入探讨了脉象的“变与不变”。作者在书中详细阐述了“兼脉”的辨识,比如“浮而有力”、“沉而无力”等,这些复杂的脉象组合,在书中都有详尽的解释和归类。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讲解“脉象的正常与异常”时,并没有将它们割裂开来,而是强调了“正常脉象是相对的,异常脉象也并非一成不变”。他通过对生理性脉象变化的分析,比如运动后、情绪激动时脉象的变化,让我对脉象的动态有了更深的理解,也对如何区分病理性和生理性脉象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此外,书中还穿插了一些关于脉象的“疑难杂症”讨论,比如不同年龄段、不同体质的人的脉象特点,这些内容都让我感觉这本书的内容非常全面且实用。
评分这本书我一直想找一本能深入浅出讲解中医基础理论的书,但市面上很多同类书籍要么过于晦涩难懂,要么过于浅尝辄止。偶然的机会,我翻阅了这本书,被其细致的讲解所吸引。作者在梳理中医脉象的形成、生理基础时,并没有回避那些可能让初学者望而却步的专业术语,而是用非常巧妙的比喻和形象的描述,将复杂的概念层层剥开。例如,在讲解“气血”与脉象的关系时,作者并没有简单地说“气血充盈则脉道充实”,而是深入到“气之运行如水之流动,血之营运如舟之摇荡”这样的层面,让我对脉象的动态变化有了更直观的感受。更让我惊喜的是,作者在介绍不同脉象的临床意义时,并非简单罗列“浮脉主表,沉脉主里”等条目,而是结合了大量的医案实例,详细分析了每一个脉象在不同病症中的具体表现,以及如何通过脉象的细微变化来判断病情的轻重缓急。读起来感觉像是在听一位经验丰富的老中医娓娓道来,受益匪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