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久以來,人們以為憂鬱癥隻發生在成年人身上,因此對青少年憂鬱癥掉以輕心,不是認為「孩子有什麼好憂鬱的」,就是簡單歸因為「課業太重,放鬆一下就好瞭」。但最新的研究打破瞭這個迷思;臨床上的資料顯示,青少年期的憂鬱癥越來越普遍,而且可能比成人期發病的憂鬱癥更難治療。青春期自殺率的不斷攀升,就是一個讓人驚心的警訊。
據估計,有五分之一的人在一生當中某個時期,會經曆到嚴重憂鬱癥,其中有許多人早在青春期就經曆第一次發作,卻不自知。身為父母和師長,到底要如何判斷,孩子的情緒低落隻是「為賦新詩強說愁」,或潛藏著憂鬱癥的風暴?孩子的消瀋、暴怒、身心病痛、各種上癮行為,隻是叛逆期的狂飆,或者隱含著情緒疾患的徵兆?如果懷疑孩子有憂鬱癥,要如何求診?如何協助並陪伴孩子尋求適當的治療?以往有太多不幸的案例,不是沒有被正確診斷,就是延誤就醫。正確的態度及知識,纔可以幫助孩子穿越風暴,邁嚮健康的成長人生。
《我的孩子得瞭憂鬱癥:給父母、師長的實用指南》是國內第一本專門討論青少年憂鬱癥的專書,內容詳盡,清晰易懂,是一份完整而實用的入門好書。書中包含許多案例,讓讀者從實際的個案描述來瞭解憂鬱癥,同時也說明常見的相關癥狀,如學習障礙、藥物濫用、自殘行為,一併解釋這些癥狀的大腦成因及其與憂鬱癥的關係,顯示瞭作者學識的淵博及用心的良苦。
本書分為四大篇,共十八個章節。第一篇介紹青少年憂鬱癥的定義、癥狀及診斷,可釐清父母的擔心及睏惑。第二篇說明治療的步驟及方法,並分析目前常用的各種抗憂鬱劑、情緒穩定劑,其藥效的優缺點及副作用及各種心理治療的方式,提供父母選擇參考。第三篇說明青少年憂鬱癥的病因,及常見的閤併癥狀,如過動疾患(注意力不足)、飲食疾患(暴食癥或厭食癥)、酒精或藥物濫用、自殘行為、自殺傾嚮等,列舉各種閤併癥狀之處理原則,同時,也觸及一般不太願意討論的遺傳問題,讓大傢減少不必要的疑慮及恐懼。第四篇提齣成功治療的策略,說明如何好轉並保持健康,希望讀者懷抱正嚮的希望,陪孩子安渡難關。
作者再三強調,憂鬱癥像其他疾病一樣,及早診斷,適當治療,纔能確保身心健康。當然,最好的康復之道,必須有傢長的充分瞭解與支持,一起參與治療計畫。本書是青少年憂鬱癥大眾教育的最佳指南,也是專業人員再教育的一本好書,閱讀之後,父母和師長將更瞭解青少年憂鬱癥,以充分的準備協助孩子進行治療,帶著信心陪同孩子邁嚮快樂健康成人的道路。
作者簡介
法藍西斯.孟迪爾(Francis Mark Mondimore,M. D.)
現任職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醫學院精神科,另有作品:《The Mood Disease》、《Bipolar Disorder: A guide for Patients and Families》。
譯者簡介
陳信昭
颱北醫學大學醫學係畢業。現職:國立成功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兒童青少年精神科主任等,專長:兒童及青少年精神疾病之診斷、藥物治療及心理治療。譯有《行為障礙癥兒童的技巧訓練》、《策略取嚮遊戲治療》、《婚姻治療》、《悖論心理治療》、《沙遊治療》等書。
林維君,颱大社會學係、心理學係雙學位,成大行為醫學研究所臨床心理碩士,現任職奇美醫院柳營分院安寜病房臨床心理師,專長為心理治療、心理衡鑑、安寜療護。譯有《兒童遊戲治療法》等。
造命者天,立命者我
洪蘭(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陽明大學神經科學研究所教授)
這是一個自殺的世代,每天翻開報紙都有人自殺:有小學生因貪玩被傢人責罵而自殺,有中學生因課業壓力不堪負荷而自殺,有大學生因畢業後不知如何就業而自殺,假如這些孩子僥倖熬過青春期的磨難,齣瞭社會成傢立業,他們依然會因財務問題而自殺,為事業挫摺而自殺,更多的是為感情問題而自殺,更糟的是,近年來流行父母攜帶子女一起步上黃泉。很多人都誤以為死亡是個解脫,不瞭解死亡是個逃避,自殺並沒有解決問題,它是對生者的懲罰。在這些自殺的個案中,有很多是憂鬱癥者,憂鬱癥是自殺最主要的原因,許多人不知道自己得瞭憂鬱癥,許多人也不知道自己周邊的人得瞭憂鬱癥,如果不知道有病,又如何會去求醫?因此,一本介紹憂鬱癥的癥狀及治療(包括藥物及心理治療的成效)的書對陷在漩渦中的人來說就是一根救命索,靠著它,患者可以脫離苦海。本書對輕重憂鬱癥的癥狀介紹得很詳細,這是第一個可取的地方。
第二個可取的地方是它將治療憂鬱癥藥物的藥效及副作用都陳述得很清楚,病人自己可以評估要不要服這種藥。颱灣大部分的醫生不告訴(或是沒有時間告訴)病人他所吃的藥究竟是什麼,為什麼開這個藥,吃瞭又會有什麼副作用。我記得我父親因病住院時,一天要吃十二顆藥,我們隻好去買《醫生桌邊手冊》(physician’s desk references)來查這些藥的成分和作用,因為父親吃瞭多年的中藥,我們很怕中西藥並用時會不會有不好的作用。經過這次經驗,我對任何肯把藥的作用及副作用列齣來的書,好讓病人傢屬可以一目瞭然都覺感激萬分。「選擇」是基本人權,過去病人沒有選擇,因為沒有疾病的知識,現在,資訊的發達使病人也可以有疾病的知識,所謂「久病成良醫」,再加上本書把治療憂鬱癥的藥一一列齣,病人可以依自己體質,跟醫生討論調藥的各種可能性。任何藥物不論多新多好都不是仙丹,如果能找到適閤自己體質又對自己病情控製有效的藥物其實是件很幸運的事。當然所有疾病都是預防勝於治療,所以本書的第二部分為治療,第三部分為找齣病因,最後一部分為保持健康,讓讀者最後有個正嚮的希望,圓滿地闔上這本書。
這本書第三個可取的地方是它的學術性,雖然裏麵也有許多案例,讓讀者從實際的個案描述中去瞭解憂鬱癥,但是它比坊間各種憂鬱癥的書更進一步的地方是,它把學術研究帶瞭進來,不但知其然,並且知其所以然。作者將經常與青少年憂鬱癥併發的一些相關癥狀,如注意力缺失或過動、酗酒和藥物濫用都包括進來,一併解釋這些癥狀的大腦成因及與憂鬱癥的關係,顯示瞭作者學識的淵博及用心的良苦,這是本書第三個可取之處。
自殘是情緒性疾病患者常見的現象,也是最讓老師和傢長觸目驚心的動作,我曾見過一個二十四歲的甜美女孩,手腕上有和她年齡一樣多的割痕,即使戴佛珠手環也蓋不住這些刀痕,現在越來越多的年輕孩子變成自殘的高危險群,連戴安娜王妃都曾自殘過,可見它的氾濫,這一章是國中輔導老師一定要看的。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治療憂鬱癥或防止憂鬱癥沒有彆的法子,唯一就是告訴自己「嚮前看」。人生不可能樣樣如意,不然怎麼會有「人生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這種話呢?不如意之事既然十之八九,錶示挫摺是免不瞭的,如果是免不瞭的就不應該一直浸淫在失敗中,應該要眼光放到成功的一二上麵。過去佛洛伊德的心理治療法是讓病人一直去迴憶童年不愉快的創傷記憶,後來神經學上的研究發現,不斷地活化那些不愉快記憶的神經迴路,會使病人在一點點相關的刺激下,立刻活化該迴路,帶來悲傷、痛苦的情緒,不但沒有治療病人反而使病情惡化。因此,現在知道不應該讓病人一直去迴顧過去,而是放眼未來,用正嚮的情緒神經連接去取代負嚮的情緒迴路。目前,洛杉磯加大醫學院精神醫學教授傑佛瑞.史瓦茲(Jeffrey. M. Schwartz)已經成功地用神經迴路取代方式治療瞭一位強迫癥的患者,如果這是一條可行之路,那麼憂鬱癥患者就可以用認知治療法去拯救自己於絕望的深淵。
要不要嚮前看是自己可以決定的。我們應該讓所有的人知道壓力來自於自己,而非彆人,當自己不願承擔這個壓力時,彆人其實沒有辦法硬把壓力加在自己身上,或許我們應該從小訓練孩子如何婉轉拒絕非分的要求。父母應該在孩子很小的時候便教導他為自己的行為負責,凡是自己不能有主控權的事,不去做。如果能切實做到這一點,壓力會立刻減少,煩惱也就消失。
三十六年前,我從颱大法律係畢業時,係主任韓忠謨先生送我們兩句話,告訴我們切實執行,一輩子就不會有煩惱,他叫我們一不作媒,二不作保,因為這兩者都是自己沒有主控權的事。我有切實遵守韓主任的囑咐,再加上父親平日的教誨:晚食以當肉,安步以安車,無罪以當貴,歸真返璞,終身不辱。如果把生活慾望壓低,無慾則剛,就不必為五鬥米摺腰,不必做自己不願做的事,心情自然愉快,就不會有憂鬱癥瞭。憂鬱癥雖然是這個世紀的隱形殺手,並非不可防範,瞭解疾病成因,勇於求醫是抵抗殺手最好的方式。希望每個讀者都能從這本書中瞭解「造命者天,立命者我」,坦蕩蕩地接受生命對自己的挑戰!
作為一名小學老師,我接觸過各式各樣的孩子,也見過一些學生齣現情緒上的睏擾。但是,「我的孩子得瞭憂鬱癥:給父母、師長的實用指南」這本書,還是讓我大開眼界。書裡有一章,專門討論瞭校園環境對孩子心理的影響。它不僅僅談論瞭霸淩,還提到瞭競爭激烈的升學環境,老師的教學方式,甚至同學之間的相處模式。這些都讓我意識到,我們在學校裡,扮演的角色不僅僅是傳授知識,更是影響孩子心理健康的重要人物。書中提到,很多時候,孩子齣現的憂鬱癥狀,可能源於學校裡的人際關係問題,或是對學習的挫敗感。它給齣瞭非常具體的建議,比如如何觀察學生行為的變化,如何與傢長進行有效溝通,以及如何在課堂上營造一個更支持性的學習氛圍。我記得書中有一個案例,是關於一個原本活潑的孩子,突然變得沉默寡言,老師以為是叛逆期,後來纔發現是因為他在一次考試中成績不理想,覺得辜負瞭傢長的期望。這個案例讓我印象深刻,也讓我更加警惕,不要輕易對學生的行為下定論。這本書讓我更深刻地理解到,關注孩子的心理健康,是學校教育不可或缺的一環,而作為老師,我們有責任去學習如何更好地支持他們。
评分我一直認為自己是個很開明的傢長,我常常跟孩子說,有什麼煩惱都可以跟我說,我們一起想辦法。但當孩子真的開始錶現齣憂鬱的跡象時,我卻發現自己束手無策。這本「我的孩子得瞭憂鬱癥:給父母、師長的實用指南」的齣現,真的讓我這個「開明」傢長,看到瞭自己的不足。書裡有一部分,特彆講到社會觀感對孩子的影響。在颱灣,我們常常聽到「別人傢的孩子」有多優秀,或者傢長會拿自己的孩子跟親戚、朋友的孩子比較。書中就直接點齣瞭,這種無形的壓力,其實是壓垮孩子心靈的最後一根稻草。它讓我反思,我是否在不經意間,也給孩子施加瞭過度的期待?書裡也提到瞭,很多時候,憂鬱的孩子並不是「不懂事」,而是他們可能遭受瞭我們不知道的打擊,或者他們內在的某些需求沒有被滿足。它鼓勵我們用一種偵探的角色,去發掘孩子內心深處的睏惑,而不是直接下達指令。我還特彆喜歡書中關於「自我關懷」的部分。這本書不僅僅是教我們如何幫助孩子,也提醒我們,父母和師長在照顧孩子的同時,也需要照顧好自己的情緒和心理健康。畢竟,隻有我們自己夠強大,纔能更好地支撐起孩子。這本書讓我明白,教育孩子,尤其是麵對心理健康問題,需要的是同理心、耐心,以及不斷學習的勇氣。
评分「我的孩子得瞭憂鬱癥:給父母、師長的實用指南」這本書,我真的是抱持著一種半信半疑的心情翻開的。身為一個從小就在颱灣長大的中年人,我們那個年代,孩子頂多就是不乖、叛逆、成績退步,誰會想到「憂鬱癥」這三個字會跟我們的下一代扯上邊?打開書,一開始看到那些描述孩子情緒低落、失去興趣、睡眠飲食異常的癥狀,我心裡其實有點抗拒,總覺得是不是小題大作?是不是孩子隻是青春期太敏感?但隨著閱讀的深入,作者以非常細膩且貼近颱灣社會的實際情況,一點一點地解開瞭我心中的疑慮。書中沒有用太復雜的心理學術語,而是用瞭很多我們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場景來舉例,比如孩子不再愛跟朋友齣去玩,總是關在房間裡,或是對過去熱愛的事物提不起勁。這些都讓我聯想到我自己的孩子,突然間,那些平常看似小小的反常行為,在我腦海裡就有瞭新的解釋。我開始反思,是不是我們大人在忙於工作、忙於生活的時候,忽略瞭孩子內在的吶喊?書中對於如何觀察、如何初步判斷,以及在什麼情況下需要尋求專業協助,都有非常清晰的指引。它不是一本告訴你「如何立刻治好」的書,而更像是一個耐心陪伴在你身邊的朋友,告訴你「該如何開始看見、開始理解」。尤其書中提到颱灣社會特有的升學壓力、補習文化,以及傢庭期待的沉重感,這些都是我們這代人深有體會,也深深影響孩子的因素。這本書讓我意識到,憂鬱癥不是一種「懶惰」或「想太多」,而是一種真實的疾病,需要我們用愛與智慧去麵對。
评分老實說,一開始我有點抗拒這本書的名字,感覺太沉重瞭,我寜願相信我的孩子不會有這種問題。但當我讀到「我的孩子得瞭憂鬱癥:給父母、師長的實用指南」的某一章節,它描述瞭孩子如何可能因為社會壓力而産生「假性堅強」,外錶看起來若無其事,內心卻已經韆瘡百孔。這本書並沒有給我太多驚嚇,反而給我一種安心感。它用一種非常平和、但不迴避的方式,告訴我,孩子會麵臨各種挑戰,而我們作為旁觀者,需要學會的是理解和支持,而不是焦慮和指責。書中還探討瞭許多關於「完美主義」和「自我價值感」的議題,這對於成長在颱灣這個重視成就的社會環境裡的傢庭來說,非常有共鳴。它讓我明白,孩子的價值,不應該僅僅建立在學業成績或彆人的評價上。這本書給瞭我很多關於如何幫助孩子建立健康自我認同的思路。我不再那麼害怕去麵對孩子可能齣現的低落情緒,反而覺得,這本書給瞭我一些「工具」,讓我可以更從容地去陪伴孩子走過人生的起伏。它讓我意識到,真正的愛,是看見孩子脆弱的一麵,並且願意和他們一起承擔。
评分拿到這本「我的孩子得瞭憂鬱癥:給父母、師長的實用指南」時,我正經曆著孩子在學校被霸淩的陰影,他變得沉默寡言,常常莫名其妙掉眼淚,功課更是直綫下降。身為媽媽,我心急如焚,但又不知從何著手。這本書的齣現,簡直就像及時雨。我記得書中有一章節,詳細描述瞭孩子如何因為內心的壓力過大,而齣現一些看似「行為偏差」的舉動,例如過度依賴、對外界事物漠不關心,甚至有些孩子會採取一些傷害自己的方式。閱讀那一段時,我幾乎是邊看邊流淚,因為我看到瞭我自己的兒子。書裡沒有責備,沒有指責,而是用一種理解和同情的口吻,告訴我們父母,我們不是孤單的。它強調瞭建立安全感和信任的重要性,教我們如何成為孩子可以傾訴的對象,而不是一味地批評或指責。書中還提供瞭一些非常實用的溝通技巧,比如如何傾聽孩子的內心話,如何迴應他們的負麵情緒,以及如何避免一些容易引發孩子反感的言語。我嘗試著書裡教的方法,慢慢地,我的兒子好像願意跟我多說一些話瞭。他會告訴我他在學校的不開心,會告訴我他覺得無助。雖然過程很緩慢,也很艱難,但至少,我們之間的距離拉近瞭。這本書給我最大的幫助,就是讓我明白,麵對孩子的憂鬱,我們需要的不是恐慌,而是耐心、理解和正確的支持。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