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共分十章,旨在豁显孔子礼乐教育思想的特质,并以「孔子礼乐观所蕴涵教育思想」一词含括之。
横贯古今,跨越西东,学习的天空,是无限的宽广,两千年前,孔子以有教无类、诲人不倦的精神,引领莘莘学子开启学习的门扉,进入知识的堂奥,化育三千学子,成就七十二高徒,更树立了以儒家思想为主流的中华文化。教育是百年树人的兴国大计,也是民族精神文化的标竿,负有绵延发皇文化传统与推动国家进步的神圣使命。我们中国自孔子以来的 历代先哲,都重视「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所谓「人文教育」就是一种生活态度、人生观及人格修养的教育;目的在陶铸人文精神,培育人文素养。展阅历史的长卷,可知中国数千年的教育思想实以儒家的伦理道德思想为主流。美国哲学家爱默生( Emerson )说︰「孔子不但是中华文化的中心,亦为世界民族的光荣,孔子的伦理道德和社会观念,实为世界大同的象征。」这的确是深中肯棨的言论。
近年来由于社会价值多元化,教师的地位日益低落,虽然传道、授业、解惑的责任不变,但各级学校班级学生人数众多,师生感情不易深入。益之以升学主义仍然主导教育风气,教师採高压式、权威式的管理,往往忽视个别辅导的重要性,因而伤害到青少年的自尊,造成师生感情的破裂。殊不知尊师与重道是一体两面,一个不尊重老师的学生,当然他也不会认真去吸取老师所传授的知识。身为教师若无孔子传道的使命感,只是把学校当作知识技术的训练场,如此,不但扭曲了校园伦理的品质,也势必造成社会问题,因此每位教师必须为校园伦理的重整,肩负起全部的责任,为师生的和谐关系,搭起可以沟通的桥樑。
至圣先师孔子(551BC-479BC)祖述尧舜,宪章文武,早年有志于世,知其不可而为之,担负起复兴宗周礼乐制度之道德使命、文化使命,成为传承中国儒家学术思想之一大宗师。晚年返回鲁国杏坛讲学,广授门人士子,以「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教育宗旨,实行「有教无类」的教育方针,化育三千弟子躬行践履,来开发生命的源头活水「仁」道。
孔子的学术思想、教育理念与道德言行,已为中华文化树立永恆的指标。因此本书以记录孔子话语的《论语》为写作论文的基础,深究其礼乐观所涵蕴的教育思想,并广纳《孟子》、《荀子》、《礼记》等书,阐述礼乐思想的谠论,兼容并蓄,综合归纳,比较分析,企盼能开拓宏观的视野,以发皇儒家的教育思想,作为重振人文教育的典范。
作者简介
谢淑熙,台湾省桃园县人。
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研究所硕士。
曾任台北市私立育达高商国文科专任教师,现任国立中坜家商图书馆主任。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独特,既有学术的严谨,又不乏文学的温度,使得阅读过程充满了惊喜。我一直对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德育”的强调非常感兴趣,而孔子的教育思想,恰恰是德育的集大成者。书中关于“君子人格”的构建,我读来格外受用。孔子所倡导的“君子”,并非高高在上,而是指那些在品德、学问、修养上都达到一定境界,并能为社会做出贡献的人。这种人格的养成,是教育的最终目标,也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石。作者通过对《论语》等经典文本的细致解读,展现了孔子是如何将道德规范、行为准则与人格塑造融为一体的。我尤其欣赏书中对“忠恕之道”的阐释,它不仅仅是一种处世哲学,更是一种教育方法,要求教育者以身作则,用真诚和宽恕去引导学生。当下教育中,我们常常看到一些过于严苛甚至压抑的教育方式,这与孔子所追求的“温良恭俭让”精神相去甚远。这本书让我深刻反思,我们究竟应该培养什么样的学生?是只会考试的机器,还是有品德、有担当、有温度的完整的人?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仅提供理论,更提供了一种关于“人”的深刻关怀,引领我们回归教育的本源。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虽然朴实,但散发着一种沉静而厚重的学术气息,这让我对它所要探讨的内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一直对古代哲学的智慧以及它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有着特别的关注,而孔子作为中国思想史上的巨擘,他的学说无疑是最值得深入挖掘的宝藏。书中“礼”与“乐”的结合,在我看来,并非简单的仪式或音乐,而是指向一种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和谐共处,乃至人与天道相融的理想状态。作者在序言中提到的“贯穿古今”,更是勾起了我的好奇心,究竟孔子在两千多年前提出的这些理念,如何在今天的教育实践中找到落点,又将如何启发我们重新审视当下的教育困境?我对书中对于“礼”的详细阐释尤为期待,它不仅仅是外在的行为规范,更是一种内在的道德修养和人格塑造,这与当下教育过于强调技能和知识灌输的倾向形成了鲜明对比。同时,“乐”的引入,我认为是点睛之笔,它暗示了教育并非枯燥乏味的刻板过程,而是应包含情趣、审美和情感的滋养,能够激发个体的生命活力和创造力。这本书的标题本身就构成了一个强大的引力场,我迫不及待地想在字里行间,去探寻那跨越时空的智慧光芒,理解其在现代教育语境下的独特价值。
评分这本书的篇章结构安排得非常巧妙,每一部分都紧扣主题,层层深入,引人入胜。我对中国传统教育中关于“学以致用”的理念一直有着强烈的认同感,而孔子的教育思想,在这方面有着极其深刻的体现。书中关于“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的阐释,让我对“学”的意义有了更深的理解。孔子认为,学习不仅仅是为了增长知识,更是为了承担责任,为了改造社会。这种“使命感”的教育,是现代教育中比较欠缺的。作者通过对孔子教育实践的分析,展现了他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如何引导他们将所学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关于“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论述,这不仅是对教育者自身的严苛要求,更是对教育过程的生动描绘。孔子本人就是最好的例子,他一生都在不断学习,同时也孜孜不倦地教导他人。这种“学”与“教”的良性循环,是教育得以传承和发展的关键。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孔子思想在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的公民方面的巨大潜力,这对于我们当前面临的社会发展挑战,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评分我一直对中国古代教育家们如何平衡知识与品德的传授非常着迷,而孔子的教育思想,无疑是其中的典范。这本书的讨论,让我对“成人之美”这个概念有了更深的体会。孔子在教育中,不仅仅传授知识,更注重发掘学生的潜能,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书中关于“叩而 Thus, if you don't open it, I'll open it for you."(“叩而 Thus, if you don't open it, I'll open it for you.”)这句话的解读,让我看到了孔子作为一位教育家的智慧和耐心,他懂得如何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而不是强行灌输。这种“启迪式”的教育,在我看来,是教育的最高境界。作者通过对孔子教育思想的深入剖析,揭示了其在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独立精神以及创新能力方面的独特价值。特别是在处理“礼”与“法”的关系上,书中给出了发人深省的见解,它提醒我们,教育不能仅仅依靠外在的强制,更要注重内在的自觉和认同。这与当下社会对规则和制度的过度强调形成了有趣的对照。这本书让我认识到,孔子思想并非陈旧的古董,而是蕴含着生生不息的生命力,其在现代教育改革中,具有不可估量的借鉴意义。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作者对于孔子思想的解读,跳出了传统儒家经学的框架,而是从一个更具普适性和实践性的角度,去发掘其教育的深层意涵。书中对于“仁”的阐释,我尤其印象深刻,它不仅仅是爱人,更是对他人的尊重、理解和体谅,这种“仁爱”精神如何渗透到教育的每一个环节,如何塑造学生的品德,是我一直以来思考的问题。作者没有止步于理论的梳理,而是通过大量的史料和对当下教育现象的分析,将孔子的教育思想具象化。尤其是在关于“因材施教”的论述上,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引用“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而是深入探讨了孔子在不同弟子身上展现出的教育策略差异,以及这些差异背后所体现出的对个体差异的尊重和发掘。这让我联想到当下教育中普遍存在的“一刀切”现象,很多孩子因为不适应统一的教学模式而被埋没,而孔子两千多年前的智慧,却为我们提供了深刻的启示。书中对“学”与“思”关系的辩证处理,也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孔子强调“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看似简单,却道出了学习的真谛。我们现在的教育,往往更侧重于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导致很多学生虽然“学”了很多,却“思”得很少,最终陷入迷茫。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是简单地复述经典,而是激活经典,让古老的智慧在现代教育的土壤中焕发新的生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