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历之际,学风四起。」(《宋元学案》、《士刘诸儒学案》)范仲淹、欧阳修、胡瑗、孙复、石介等振兴了「反佛归儒」的新学风,到了北宋元祐、熙宁之际,周敦颐的濂学、张载的关学、二程的洛学、邵康节的象数学、乃至王安石的新学、三苏的蜀学,同时并兴。而能提出完整的学说系统,蔚为两宋学说思想的主流,当然属于上述周、张、邵、二程子,后世所谓「北宋五子」的「道学」(后来称为「性理学」、「理学」,近代又称之为「新儒家」)。
周敦颐是以本体论及宇宙论的传统知识来论说圣人境界的儒学建构型态;张载则是在本体论、宇宙论、功夫论、及境界论各个哲学基本问题上都有创造性命题建构的体系型哲学家;邵雍则是借由易经哲学与历史哲学进路建构儒学理论的哲学家;程颢是在圣人境界的胸怀上展现境界风范的义理型态;程颐则进入易学义理世界进行形上学与功夫论的理论创作,并展开对道德主体概念分析的特殊形上学问题。
本书作者以「北宋五子」为「北宋儒学」之「典范」,而以他们的思想为本书的基本内容,就其哲学源流予以剖析,认为其各有重点,互不妨碍;这是基于史观上的特殊见解,也是合理的哲学诠释。
作者简介
杜保瑞
台湾大学哲学博士。曾任华梵大学文学院院长、哲学系主任;中国哲学会秘书长、中华民国易经学会理事长;淡江大学中文系兼任讲师、佛光山佛学研究所授课教师、慈明佛学研究所授课教师。现任职华梵大学哲学系副教授。
着有:《刘蕺山的功夫》。
这本书在探讨古代城市管理和市民生活方面,展现出了令人耳目一新的视角。我本以为会看到很多宏大的制度叙事,但出乎意料的是,作者将笔墨大量倾注于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街头巷尾。例如,书中对宋代夜市的描写,不仅细致到了夜市摊贩的吆喝声、商品的种类,甚至还包括了管理夜市的条规,以及市民如何在夜色中寻找生活的乐趣。我了解到,当时的城市并非刻板的衙门林立,而是充满了生机勃勃的市井气息。书中对“瓦舍勾栏”的介绍,更是让我惊叹于古代市民娱乐生活的丰富多样,从杂耍、说唱到戏剧表演,无一不备,足以证明当时的社会文明程度已相当之高。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通过对这些细节的梳理,揭示了城市管理并非仅仅是自上而下的指令,也包含了市民的参与和自发形成的秩序。这种将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使得整本书的论述既有深度又不失趣味,读起来丝毫不会感到枯燥。
评分读完之后,我对古代社会商业的繁荣程度有了颠覆性的认知。我原以为古代的商业活动相对保守,规模有限,但这本书所展现的景象完全不同。作者通过对当时商品流通、市场交易、以及商人阶层的日常生活进行深入剖析,勾勒出了一个充满活力与机遇的商业世界。书中关于各种商品的产地、价格、以及销售渠道的描述,都非常详实,让我看到了商品经济在古代的实际运作。例如,书中对丝绸、茶叶、瓷器的贸易往来的描写,不仅涉及国内,甚至远销海外,这表明当时的商业网络已经相当发达。我尤其对书中关于“行会”制度的论述很感兴趣,它揭示了商人如何通过组织来保护自身利益,规范市场行为,这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商业的有序发展。而且,作者还探讨了商人的社会地位,以及他们对社会文化的影响,这让我意识到,古代的商人并非仅仅是逐利的个体,他们也是社会结构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评分本书对古代社会权力运作和知识传播的探讨,颇具启发性。我一直以为古代的权力都集中在皇权和官僚体系中,但这本书却揭示了隐藏在这些表面之下的更复杂的权力网络。作者通过对官场潜规则、文人集团之间的互相影响,以及民间舆论的形成过程进行细致的梳理,展现了古代权力运作的多元性。我尤其对书中关于“清议”的描述印象深刻,它让我了解到,在君权至上的时代,仍然存在着一股强大的社会监督力量,能够对政治产生一定的影响。同时,本书在知识传播方面也提供了新的视角。我本以为知识的传播主要依靠官方的教育体系,但书中对私人藏书、私人讲学、以及手抄本流传等方式的介绍,让我认识到,在古代,知识的传播渠道是多种多样的,而且民间力量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种对知识传播方式的深入挖掘,也让我对古代社会的文化活力有了更深的认识。
评分这本书在分析古代社会阶层流动和文化传承方面,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解读方式。以往对古代社会的理解,常常侧重于门阀制度或科举考试的单一维度,但作者却将目光投向了更广阔的领域,比如艺术家、工匠、甚至是僧侣等群体,他们的生活经历和精神追求,在书中得到了生动的展现。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古代书画艺术发展的论述,它不仅介绍了当时的艺术风格和名家名作,更深入探讨了艺术家们的创作心路历程,以及他们如何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寻求自我价值的实现。这种对边缘群体和社会多样性的关注,让我对古代社会的复杂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书中对不同社会阶层之间文化交流的描写,也让我看到,文化并非是孤立存在的,而是随着人群的迁徙和交流而不断演变和融合。这是一种更加立体和全面的历史观,让我受益匪浅。
评分翻开这本书,首先吸引我的是它对中国古代社会日常生活细致入微的描摹。作者以一种近乎考古般的耐心,从零碎的史料中挖掘出了关于宋代文人雅士的衣食住行、宴饮游乐、乃至他们私下的情感世界。读到书中对一次文人雅集的生动刻画,从梅花的点缀,到席间的诗词唱和,再到茶歇时的点心种类,一切都栩栩如生,仿佛身临其境。我尤其惊叹于作者如何将那些看似不起眼的琐事,串联成一幅幅鲜活的社会画卷,让我们得以窥见那个时代人们的真实生活状态,以及他们精神世界的丰富度。不仅仅是表面的物质享受,更重要的是,这些细节背后折射出的价值观和审美情趣,都得到了深刻的展现。这让我对“文人”这一群体有了更全面的认识,他们并非总是高高在上,而是有血有肉,有喜怒哀乐的个体,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对雅致的追求,都深深地打动了我。这本书让我感受到了历史的温度,也激发了我对那个遥远时代的好奇与向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