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清代名医叶天士仅存的真实方案,由门人周仲升待诊时所录,清‧干隆三十四年(公元一七六九年),即天士归道山后二十三年,医者顾其年及其子侄借周仲升本抄录,使这些未经修饰的天士医案得以存世,顾氏子侄本湮没近二百年,公元一九六三年复见天日而付梓,名为《未刻本叶案》。本书阐发了叶天士的医学思想,剖析了其高古而精湛的用药妙谛,并探讨了其学术渊源及临床实用价值,引导读者入登堂天士医学之门庭。
作者简介
潘华信
大陆名中医,1938年生于上海,幼耽诗文书画,及长,奉祖、父命学医,先后师从沪上名医朱小南、严苍山、陈苏生、裘沛然诸公。“文革”前毕业于上海卫生局中医班。在医院工作十余年,主持病房医务,于心、肺、消化科证治,俱有深究。1979年起供职上海中医学院,执教各家学说研究生班课程十余年。处事敦和,治学缜密,戛戛独造。1997年赴日本讲学,折沖古今,显扬轩岐。主编《叶天士医案大全》,《中国医籍通考》、《中国医籍大辞典》副主编,撰有《未刻本叶案发微》、《评校柳选四家医案》,发表论文数十篇,医史批评、论述晋唐、阐扬金元明清诸子、总结临床学验等,能持己见,不拾牙慧。沈酣《千金》、《外台》、《圣惠》、《圣济》二十年,发覆前人,与及门撰写唐宋医方纂要中,期还历史本来面目,以酌古斟今,振兴吾道。
翻开这本《未刻本叶天士医案发微》,我立刻被它扑面而来的学术气息所吸引。作者在导言部分便展现了扎实的学术功底和严谨的研究态度,对“未刻本”的来源、价值以及研究的必要性进行了详尽的阐述,这让我对接下来的内容充满了信心。叶天士的医案,历来是中医界研习的重点,而“未刻本”的出现,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去审视这位医圣的临床智慧。我尤其关注书中对医案的“发微”之处,这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医案,更重要的是作者通过深入的分析和解读,揭示了医案背后隐藏的深刻道理。这包括对病因病机的精准把握,对证候的细致辨析,以及对治法方药的精妙运用。希望这本书能够引领我进入叶天士的思维世界,去感受他“神乎其技”的诊断和治疗过程,从中学习如何将理论知识转化为临床实践,真正地体会到中医的博大精深。
评分这本《未刻本叶天士医案发微》的书名,光是听着就让我对其中蕴含的古老智慧充满了好奇。叶天士,这位享誉千古的医圣,他的医案本身就是一座宝藏,而“未刻本”这三个字更是增添了一层神秘色彩,仿佛开启了一扇通往尘封过往的密室。我一直对中医的精髓深感着迷,尤其是那些流传下来的经典医案,它们不仅仅是疾病治疗的记录,更是医者对生命、对人体奥秘深刻洞察的凝结。这本书的出现,无疑为我提供了这样一个机会,去一窥那些可能因种种原因未能广为流传的珍贵经验。我期待着书中能够深入浅出地解读叶天士的临床思路,不仅展示治疗的方剂,更能剖析其背后的病机认识、辨证方法以及遣方用药的独到之处。希望它能帮助我更深入地理解中医的“道”,领略那些古老医术在现代医学面前依然闪耀的光芒。
评分这本书的名字《未刻本叶天士医案发微》,本身就充满了吸引力。作为一名中医爱好者,我一直对叶天士的医术怀有崇高的敬意,他的医案更是我学习中医的重要参考。而“未刻本”的字样,更是让我眼前一亮,这似乎意味着我能接触到一些更为原始、更为纯粹的医学思想。书中对医案的“发微”解读,是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我希望作者能够不仅仅是简单地陈述医案,而是能够深入地剖析医案背后的逻辑,比如叶天士是如何通过望闻问切,洞察到病机的关键;他是如何根据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的理论,进行精准辨证的;又是如何运用那些看似寻常的药物,达到起死回生的效果。我相信,这本书一定能带给我深刻的启发,让我对中医的理解更上一层楼,并且从中汲取宝贵的临床经验,为我未来的学习和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
评分《未刻本叶天士医案发微》这本书,对我来说,是一次难得的学术探险。我一直认为,真正的中医智慧,往往蕴藏在那些被时间淘洗过的经典之中,而“未刻本”更是充满了未知的惊喜。这本书的价值,不仅在于其“未刻本”的稀有性,更在于作者对这些珍贵医案进行的深入挖掘和解读。我期待书中能够展现叶天士在不同疾病治疗上的独到之处,例如他对疑难杂症的辨治思路,对一些常见病证的创新疗法,或者他对一些特殊体质人群的用药经验。通过“发微”的解读,我希望能更清晰地看到叶天士是如何将中医理论灵活运用于临床实践的,又是如何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治疗的。这本书的出现,无疑为我们学习和研究叶天士医学思想提供了一个宝贵的窗口,让我得以窥见这位医圣更加真实、更加鲜活的临床风采。
评分读完《未刻本叶天士医案发微》,我感觉自己仿佛经历了一场与古老智慧的深度对话。书中的医案,虽然篇幅不长,但每一则都蕴含着丰富的临床信息和深刻的医学哲理。作者在解读这些医案时,并没有生硬地照搬照抄,而是以一种非常具有启发性的方式,将叶天士的思路抽丝剥茧地呈现出来。我特别欣赏书中对每一个病案的“发微”解读,不仅仅是点到为止,而是深入剖析了当时的病因、病机、证候以及治法的选择,甚至还涉及到一些当时社会文化背景对医学实践的影响。这让我对叶天士的医术有了更立体、更全面的认识。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医案的著作,更是一部关于如何思考、如何学习中医的范本。它教会我,中医的学习不应止于记忆方药,更在于理解其背后的逻辑和思想精髓。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