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年机密的任务,
代价是两年空白的记忆。
当莫名陷入夺命追捕的危机时,
唯一的线索是七件互不关连的物品。
凭借破碎的记忆追查所有暗示,
幕后骇人的计画也随着慢慢浮现......
詹宁斯失去了两年的记忆,当他回到现实世界,便遭到SP的追捕。这位在机械工程业界是出名的顶尖人才,受雷斯瑞克建设公司所僱用,执行一项高机密任务。为了保密,他在任务完成后必须消除工作期间的记忆。詹宁斯原本以为这项为期两年的任务应该可以赚进大把钞票,但是他在完成任务后,并没有像往常一样收到一张支票,而是只拿到一封信封,里头装着七件看似毫无关联的小东西——密码钥匙、票根、包裹的收据、细金属丝、半个扑克牌筹码、一条绿色的布、公车代币,以及看似他亲笔写下的放弃酬薪同意书。这两年来已不复记忆,无从得知是否属实。直到他发现信封里装的小物件竟一件件地成为关键的「通关宝物」。于是他想出了一个计画,他和雷斯瑞克建设公司的办事员凯莉合作,想在被SP逮捕之前解开这段记忆裂痕之谜……
本书《记忆裂痕》是PKD的短篇小说集,除了《记忆裂痕》之外,还有十一篇短篇科幻小说。PKD的科幻小说,不仅有丰富的想像力,字里行间更流露出对科技发展与人性的强烈关注及反思。
相关评论
「我一直都是菲利普狄克的忠实读者,我特别喜欢他在《记忆裂痕》一书中探讨的道德议题。他小说中的主人翁都很有人性,很真实,不像很多科幻小说中的主角都像超人一样。」——电影《记忆裂痕》导演吴宇森
作者简介
菲力普狄克(Philip K. Dick)
1928年出生在芝加哥,他的一生几乎都在加州度过,他曾短暂就读加州大学,可是没上过几堂课便辍学。1952年成为专职作家,并陆续写了六本长篇小说和五本短篇故事选集。1962年以《高堡奇士》(The Man in the High Castle)获得雨果奖,1974年以《员警说:为我流泪吧》(Flow My Tears the Policeman Said)获得约翰‧坎贝尔纪念奖。1982年3月2日,在加州的圣塔安那市,因心脏病发与世长辞。
菲利普狄克的多部小说已被改编为电影,例如:改编自We Can Remember It For You Wholesale的《魔鬼总动员》(1990)、改编自Do Androids Dream of Electric Sheep?的《银翼杀手》(1982),以及同名电影《关键报告》(Minority Report, 2002)、《记忆裂痕》(Paycheck, 2003)及将于2006年上映的《心机扫描》(A Scanner Darkly)。其他延伸自PKD小说概念的电影,族繁不及备载。
译者简介
周慧萍,译作有《黑帮当家》(墨文堂SOFA 05)。
我最近很迷恋那种关于“身份认同”的题材,尤其是当一个人的过去被模糊,甚至被篡改的时候,他该如何重新找回自我?《记忆裂痕》这个名字就让我联想到很多关于身份的探讨,比如我们是谁?我们为什么是现在这个样子?是不是我们的经历决定了我们的身份?我喜欢看那种能够挑战读者固有认知,让大家开始审视自身存在的作品。如果这本书能通过一个跌宕起伏的故事,来展现主角在寻找失落的记忆,重塑自我身份的过程中所经历的挣扎与困惑,那我绝对会爱上这本书。我尤其期待那种能够引发深度思考的片段,不仅仅是停留在表面的故事,而是能够触及到我们内心深处,关于“我是谁”这个永恒的哲学命题。我希望读完之后,能够对“自我”有一个更深刻的理解,甚至能够重新审视自己与周围人的关系。
评分最近在社群里看到好多人在讨论《记忆裂痕》,尤其是那些对于“选择”与“后果”的探讨,让我特别有感触。我一直觉得,我们的人生就是由无数个选择堆叠而成的,而每一个选择,无论大小,都可能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最终形成我们现在的人生轨迹。有时候,我会回过头去想,如果当初做了另一个选择,现在会是什么样子?会不会是完全不同的风景?这种“如果”就像是心底的一根刺,虽然不至于让人痛苦,但总是若有若无地存在。我特别希望这本书能深入挖掘人性中关于遗憾和救赎的部分。毕竟,谁没有过遗憾呢?谁又没有渴望过救赎呢?如果这本书能够通过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来展现这种复杂的人性纠葛,让我们在阅读的过程中,也能找到自己内心深处的答案,那绝对是一本值得反复品读的作品。我期待的是那种能够引发读者思考,甚至互相交流讨论的书,让大家能够分享自己的看法和经历,从而获得更深的理解。
评分哇,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真的很有质感,那种深邃的蓝色调,配上若隐若现的光影,一下子就勾起了我的好奇心。我平时就特别喜欢那种带点悬疑色彩,又有点人生哲理的书,感觉《记忆裂痕》这个名字就很有故事感,好像藏着什么不为人知的秘密,或者关于回忆的种种不可靠性。我常常觉得,我们对过去的记忆,其实就像是被打碎的玻璃,每一片都折射出不同的光,有时候清晰,有时候模糊,甚至会把一些不存在的东西也拼凑进去。不知道这本书会不会探讨到这个方面,会不会让我们重新审视自己的记忆,甚至发现一些被遗忘的真相。最近生活压力有点大,想找本书能让我彻底沉浸进去,跟着主角一起经历一场跌宕起伏的旅程,暂时忘却现实的烦恼。如果这本书的文笔细腻,节奏感好的话,绝对是我的菜。我尤其期待那种能够触及心灵深处,引发共鸣的叙述,读完之后能够留下点什么,而不是看完就丢在一边,变成书架上的摆设。这几天看了预告,感觉会是一场关于“真实”与“虚幻”的博弈,光是想想就觉得好刺激!
评分听朋友推荐说《记忆裂痕》的氛围营造特别出色,那种淡淡的忧伤,又带着一丝希望的基调,非常吸引人。我一直觉得,好的故事不只是情节有多么跌宕起伏,更重要的是它能构建出一个让读者能够感同身受的“氛围”。这种氛围,可能来自于细腻的景物描写,也可能来自于人物之间微妙的情感互动,又或者是作者独特的叙事风格。我喜欢那种读起来就像在看一部电影,每一个场景都在脑海中徐徐展开的书。如果这本书能够用文字为我们勾勒出一个充满魅力的世界,让我们在阅读的过程中,仿佛置身其中,去感受角色的喜怒哀乐,去体验他们的成长与蜕变,那我绝对会毫不犹豫地买下它。尤其是在经历了这段时间的疫情,感觉整个社会都笼罩在一层淡淡的阴影之下,如果能有一本书,能在这个时候给我们带来一些温暖和慰藉,那就太棒了。
评分《记忆裂痕》的书评里,好多人都提到了这本书的“反转”,这让我非常兴奋!我一直都是个“反转控”,特别喜欢那种在故事进行到高潮的时候,突然给你一个意想不到的结局,让你大呼过瘾。我记得以前看过一本小说,结局完全出乎我的意料,当时整个人都愣住了,但又觉得特别精彩。我希望《记忆裂痕》也能有这样的惊喜,不仅仅是情节上的反转,更希望是那种能够颠覆我之前所有设定的“真相”。我喜欢那种阅读过程中,一直在猜测,一直在推理,但最后却被完全打脸的快感。当然,反转也不能是为了反转而反转,一定要建立在合理的逻辑之上,否则就会显得生硬。如果这本书能够巧妙地埋下线索,让读者在不知不觉中被引导,然后在最后的时刻,将所有的谜团一一解开,那绝对是一本神作!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在“记忆裂痕”的背后,到底隐藏着怎样的惊天秘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