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精神分析史上,梅兰妮?克莱恩被誉为继佛洛伊德后,对精神分析理论发展最具贡献的领导人物之一。本书收录了梅兰妮.克莱恩从1946年以后到1960年过世之前的着作,也包括了在1963年她辞世以后才出版的未完成作品。这些是克莱恩毕生中最重要的文献,也是其着述的高峰。
在〈对某些类分裂机制的评论〉一文中,克莱恩引介了偏执-类分裂心理位置的概念,她主张婴儿从一开始就具有自我,能够经验焦虑、形成关系,并且使用防卫的机制,这样的自我大部分尚未整合,而且在焦虑的刺激下,容易被强力的分裂机制所分裂而碎裂化。这个心理位置是精神分裂相关疾病的固着点。
偏执-类分裂心理位置及忧郁心理位置是克莱恩所创的最重要概念,本书中的其他论文,都是她在此新理论概念下的着作,显示了这样的架构如何扩展而且深化了她的视野。有些是关于技术的,有些探讨了比较广泛性的精神分析主题。两篇她在过世前写的未完成论文显现了一种反思,并且涉及了更广泛的议题。
在〈嫉羡和感恩〉中她引介了新的观念:嫉羡在生命初期即已运作,也是死之本能的最初表现;嫉羡与感恩是相冲突的,在偏执-类分裂心理位置运作的嫉羡,是精神病理的强力因素。在精神分析着作中一向都强调嫉羡的重要性,例如佛洛伊德发现的阴茎嫉羡,但是,克莱恩对于嫉羡的概念完全是革命性的。
今日大部分的分析师视克莱恩所述的早期客体关系为当然,许多分析师甚至使用她的发现与概念而不知其渊源。她的许多思想已经被纳入主流精神分析的思维当中,且仍在世界各地增长中,其着作的启发性与重要性是不容置疑的。为了向这位无与伦比的儿童精神大师致敬,心灵工坊将陆续推出《克莱恩全集》,全套四本,完整呈现一代大师的实务及理论精随。喜欢心理分析的读友,绝对值得珍藏!
作者简介
梅兰妮‧克莱恩(Melanie Klein)(1882-1960)生于维也纳。
在精神分析史上,克莱恩被誉为继佛洛伊德后,对精神分析理论发展最具贡献的领导人物之一;她不仅扩展了佛洛伊德理论和治疗的范畴,其独立并富原创性的思考系统,更影响了精神分析的发展趋势。克莱恩对幼儿心灵的探索,以及对儿童精神分析技巧与理论之开拓,百年来无人能出其右。她被誉为儿童精神分析与客体关系发展的先驱。毕生着作收录于《克莱恩全集》。
译者简介
刘慧卿
现为宏慈疗养院院长、心理工作室主持人,在仁爱医院和市立疗养院担任特约精神科医师,目前从事精神分析取向心理治疗。译作有《母性精神分析》、《论女性》(合译)、《朵拉》(心灵工坊)。
吕煦宗
精神科专科医师,台湾艺术治疗学会专业会员。曾任台北市立仁爱医院精神科主任,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临床研究员,现任职居善医院主治医师。
引言
汉娜.西格尔(Hanna Segal)
本书中所含的论文包括了梅兰妮.克莱恩从1946年以后到1960年过世之前的着作,也包括了在1963年她过世以后才出版的未完成作品。第一册中较晚出版的论文〈论躁郁状态的心理成因〉(1935)、〈哀悼及其与躁郁状态的关系〉(1942),以及〈从早期焦虑的观点看伊底帕斯情结〉(The Oedipus Complex in the Light of Early Anxieties, 1945),介绍了「忧郁心理位置」,标示了梅兰妮.克莱恩在思想上新的发展。
本册中第一篇论文,〈对某些类分裂机制的评论〉(1946),引介了进一步的发展,也就是偏执?类分裂心理位置。梅兰妮.克莱恩在她早期与儿童的工作中,描述了儿童与部分客体的关系——主要是乳房与阴茎。她观察并分析被害感,以及介于高度理想化与迫害性客体之间的分裂,她也发现了投射与内摄之间持续不断的互动,不过她尚未将那些特征视为连带相关的现象,在〈对某些类分裂机制的评论〉中,她将这些特征视为一种反覆再现之组态所具有的各种相关部分。在1936年她描述忧郁心理位置时,曾表示:在这个心理位置发生之前,主要的焦虑具有偏执的本质,偶尔她提及偏执的心理位置。开始的时候,她相当随意地使用「心理位置」这个词,例如,在描述躁症防卫时,她说躁症心理位置,提到强迫防卫时,则说强迫心理位置。1946年的论文确立了两个心理位置的观念,也就是两种精神组织的基本模式,她在本论文中,详实探讨了最初婴儿期的焦虑与防卫——也就是偏执?类分裂心理位置,她以偏执?类分裂心理位置名之,是因为主要存在的焦虑具有迫害的本质,而且主导的心智机制具有分裂的本质。她描述了迫害焦虑与心智机制,这些是佛洛伊德提到的,而被她视为从最初的婴儿期就已经开始运作了,她认为这些焦虑与相互关联的防卫机制是一个系统,她也介绍了一个新的防卫机制——投射性认同,克莱恩的观点认为(苏珊.伊萨克斯在《潜意识幻想的本质与功能》(〔The Nature and Function of Phantasy, 1952〕文中更明白地加以阐述)「机制」一词是对潜意识幻想更为抽象与概括性的描述,潜意识幻想是机制的心智内容。
克莱恩较早期的着作里,已经预示了投射性认同的潜意识幻想或机制,在她的论文〈象征形成在自我发展中的重要性〉(The Importance of Symbol-Formation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Ego, 1930)中,她描述了一个精神病男孩如何在他的潜意识幻想中把自己坏的部分裂解出去,将之视同自己的尿液、粪便、甚至阴茎,这些裂解的部分也被投射到母亲的身体内,因而母亲的身体也被感知为充满了坏客体,在这篇论文中,她认为这是最早期而且基本的潜意识幻想与机制之一。婴儿将自己无法忍受的部分裂解、投射进入母亲体内,这些部分在潜意识幻想中如同拥有了母亲的身体,而母亲则变成等同于它们。在某些特定的情况下,自体好的部分可能会以类似的方式被投射出去,导致了自我的贫弱,也就是类分裂人格的特征。就其重要性而论,本篇论文是出乎意外地简短,对于投射性认同的描述所佔的篇幅只稍稍多于两段文字而已,然而它却是几篇最具发展性的论文之一,它开启了理解精神分裂与类分裂病患的路径,这些病例在此之前被认为是无法分析的。它激发了精神分析在精神病方面的开创性工作,在本文出版后,旋即有一些人将这些新的洞视运用在他们对精神病患的临床工作上,并且发表了重要的论文。
本篇关于类分裂机制的论文完成了一个新的后设心理学理论,克莱恩主张婴儿从一开始就具有自我,能够经验焦虑、形成关系,并且使用防卫的机制,这样的自我不只是大部分尚未整合,而且在焦虑的刺激下,容易被强力的分裂机制所分裂而碎裂化。婴儿与部分客体发生关系,因为分裂与投射的过程使得这些客体变得极度理想化或是非常具有迫害性。被害感、分裂的机制、投射性认同,以及在强烈焦虑时发生的碎裂化,这些都代表了偏执?类分裂心理位置的特征,这个心理位置是精神分裂相关疾病的固着点。若是儿童只有部分达到、修通忧郁心理位置,那么某些上述特质的持续,是形成妄想症、自恋与类分裂人格的潜在因素,即使他们并未明显地表现出精神病的样子。
当婴儿开始将他(或她)的客体影像合成为一个完整的人,在自我的整合、客体关系以及焦虑的本质上发生了根本的改变,此婴儿或儿童变得具有感觉罪恶以及关心客体的能力。克莱恩最早是在两篇关于忧郁心理位置的论文中(1935, 1940)描述了这点。延续着1946年那篇论文,在〈关于焦虑与罪恶感的理论〉(On the Theory of Anxiety and Guilt, 1948)与〈关于婴儿情绪生活的一些理论性结论〉(Some Theoretical Conclusions Regarding the Emotional Life of the Infant, 1952)当中,她详细探讨了从偏执?类分裂心理位置移动到忧郁心理位置的过程中发生的改变,以及这个过程容易发生的波动(由于忧郁的痛苦一再地导致某种程度地退化到偏执与类分裂的防卫)所隐含的意义。一位与克莱恩女士同时代的人士表示:当被问及她认为自己最重要的发现为何时,她说是发现了应付罪恶感的偏执防卫。
在本书中的其他论文,都是在她心理位置的新概念理论架构之下的着作,我认为它们显示了这样的架构如何扩展而且深化了她的视野。有些是关于技术的,有些探讨了比较广泛性的精神分析主题,例如〈移情的根源〉(The Origins of Transference, 1952),有些是属于应用精神分析的领域。两篇她在过世前写的未完成论文〈《奥瑞斯提亚》的某些省思〉(Some Reflections on 'The Oresteia')与〈论孤独的感受〉(On the Sense of Loneliness),显现了一种反思的情绪,并且涉及了更广泛的议题。
对于偏执?类分裂与忧郁心理位置概念的阐述,提供了详尽而完整的理论架构,可说是她着述的高峰。这个架构是个创新的观念,促成了对于精神分析思考有深远影响的理论。
不过,后来又有一个更基本的发现,也就是原初嫉羡。在1957年,延续着一篇发表在会议的较短论文,她以相同的主题出版了专题论文〈嫉羡和感恩〉,她向来就关注嫉羡的议题,在她早年的着作里经常提及它,不过,在〈嫉羡和感恩〉中她引介了新的观念:嫉羡在生命初期即已运作,也是死之本能的最初表现;嫉羡与爱以及感恩是相冲突的,在偏执?类分裂心理位置运作的嫉羡是精神病理的强力因素,例如:由于嫉羡攻击一切的「好」,它干扰了正常的分裂过程,于是阻碍形成好的客体关系,如此又导致了无法辨别好客体与坏客体的困惑状态。在精神分析着作里一直都强调嫉羡的重要性,例如,佛洛伊德发现的阴茎嫉羡,但是,认为「嫉羡运作于原初的部分客体关系,而且导向供给生命的乳房」这样的概念完全是革命性的。
精神分析的发现向来都是充满了争议的,即使对于佛洛伊德的着作亦然。事实上,他最后提出的重要概念:生之本能与死之本能,从来就没有被大多数的分析师完全接受。
克莱恩的着作从一开始就引起很激烈的争论,她的儿童分析技术、对于前性器期以及攻击性的强调,引起了与根据安娜.佛洛伊德(Anna Freud)着作的维也纳学派的早期争论。当克莱恩在1926年移居英伦时,她发现英国精神分析学会更能接受她的想法,但是她对于忧郁心理位置的阐述激起了新的争论,而且有些热烈接受她早年着作的人,例如葛若佛(Edward Glover),感觉她对婴儿赋予了太多的精神复杂性。不断升高的歧异性导致了在英国精神分析学会内一系列的「论战」,她的两篇论文(1948, 1952)就是她在这些讨论中提出的论文修订版,关于嫉羡的着作引起了一场新的风暴。
新观念的价值,可以从它们如何承受所引起的骚乱而能够继续生存来加以检验,许多早年对克莱恩着作的争议现在几乎已被淡忘,今日大部分的分析师视克莱恩所述的早期客体关系为当然,许多分析师甚至使用她早年的发现与概念而不知其渊源,她的许多思想已经被纳入主流精神分析的思维当中。那些被称为克莱恩学派的人,也就是明显运用了她的概念与技术的分析师,已经发展、甚且更进一步继续扩展她的论述;对于其思想的兴趣仍在世界各地增长中,其着作的启发性与重要性是不容置疑的。
汉娜.西格尔(Hanna Segal),1987年于伦敦
我最近读到一本名为《嫉羡和感恩》的书,虽然这本书的主题听起来有些哲学化,但我被它所传达的那种深刻而细腻的人性洞察深深吸引。作者在书中并没有直接给出什么“鸡汤”式的解决方案,而是通过一系列引人入胜的故事和发人深省的思考,将我们带入一个关于自我认知和情感世界的探索之旅。我尤其喜欢作者在描绘人物内心挣扎时所使用的语言,那种既克制又饱含情感的笔触,让我仿佛能看到那些纠结、矛盾、甚至有些笨拙的爱与恨在字里行间跳跃。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曾经的一些过往,那些曾经让我耿耿于怀的情绪,在读完这本书后,似乎都找到了一个新的解读角度。它不是那种读完就能立刻豁然开朗的书,更像是一坛老酒,需要慢慢品味,每一次的品读都会有新的体会。它提醒我们,那些看似负面的情绪,如嫉妒,并非全然是洪水猛兽,它们有时也是人性的一部分,甚至能折射出我们内心深处真实的渴望。而感恩,则不仅仅是一种礼貌的表达,更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积极看待世界的方式。这本书的文字非常有力量,能够触动人心最柔软的部分,让你在阅读过程中,不断与自己的内心进行对话。
评分《嫉羡和感恩》这本书带给我的感受,就像是经历了一场细致入微的心理扫描。我从未想过,一个关于“嫉妒”和“感恩”的主题,能够被挖掘得如此深入,触及到人性中最隐秘的角落。作者并没有选择那些激昂的叙事,而是用一种更加内敛、更加接近生活本身的方式,来展现人物的情感波动。我记得其中一个章节,描绘了一个人如何在无意识中,将对他人成功的微妙嫉妒,转化成了激励自己前进的动力。这个过程的刻画,简直是神来之笔,让我惊叹于人性的复杂与韧性。再比如,书中对于“感恩”的探讨,也不是那种流于表面的感谢,而是深入到感恩的本质,探讨了它如何能够改变一个人的视角,如何能够抚平内心的创伤,甚至如何能够带来真正的喜悦。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极其独特,既有诗意的细腻,又不失理性的深度。读它的时候,我常常会停下来,反复咀嚼其中的某句话,仿佛在那句话里,看到了自己曾经的影子,或者,看到了未来可能成为的样子。它让我意识到,我们内心的情感,即使是那些我们试图回避的,也蕴含着巨大的能量,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去理解和转化它们。
评分我最近有幸拜读了《嫉羡和感恩》这本书,着实被它那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洞察力所折服。通常,一提到“嫉妒”,我们脑海中便会浮现出阴暗、负面的词汇,而“感恩”,则常常与被动和感激联系在一起。然而,这本书却以一种令人耳目一新的方式,打破了我们固有的认知。作者并没有选择回避人性中那些“不那么美好”的情感,反而将“嫉羡”描绘成一种复杂而微妙的人性侧面,它可能源于对自身不足的认知,也可能是一种渴望改变现状的动力。这种解读,极大地拓展了我对自我情绪的理解。与此同时,书中对“感恩”的阐述,更是超越了简单的“谢谢”,它强调的是一种积极的、主动的生活哲学,一种能够发现和珍惜生活中点滴美好的能力。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通过生动的故事,展现了感恩的力量是如何能够化解怨恨,带来内心的平静与满足。整本书的叙事风格非常流畅,语言朴实却蕴含深意,没有冗余的辞藻,却能直击人心。它不是那种让你读完立刻就能解决所有问题的书,但它一定会让你在合上书本的那一刻,对生活、对情感,乃至对自我,都有了更加深刻的思考和全新的认识。
评分我必须说,《嫉羡和感恩》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对这两个词语的刻板印象。在此之前,我总觉得“嫉妒”是一种不健康的负面情绪,而“感恩”则是一种被动的接受。但这本书,以一种全新的视角,将它们进行了重新的解读。作者通过一系列引人入胜的故事,细致地描绘了人们在面对他人优越时的复杂心态,那种不甘,那种渴望,那种在暗中滋生的嫉羡,原来并非全然是邪恶的,它们有时恰恰是内心深处对自我实现的强烈呼唤。而感恩,则被描绘成一种主动的选择,一种积极的生活哲学,它能够帮助我们看到生命中那些被忽略的美好,并从中汲取力量。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描写,那种微妙的情感变化,那种在现实与理想之间的挣扎,都描绘得淋漓尽致,让我感同身受。这本书的文字风格非常朴实,但字里行间却蕴含着巨大的力量,它不会给你空洞的道理,而是通过鲜活的案例,让你自己去体会,去领悟。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的内心仿佛经历了一次洗礼,对生活和情感都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评分《嫉羡和感恩》这本书,给我带来了一种前所未有的阅读体验。它并非一本情节跌宕起伏的小说,也不是一本提供具体指导的实用手册。相反,它更像是一位智者,以一种平静而深邃的口吻,与你进行着一场关于灵魂的对话。我被书中对于“嫉妒”的细致剖析所震撼,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将它归结为一种负面情绪,而是挖掘出了它背后可能隐藏的渴望、不甘,甚至是某种扭曲的自我肯定。这种解读方式,让我对自己的内心有了全新的认识,那些曾经让我感到羞耻的情绪,似乎也找到了可以被理解的空间。而对于“感恩”的阐述,更是让我受益匪浅。它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感激,更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一种能够看到生活中细微美好的能力。书中通过一个个鲜活的例子,展现了感恩是如何能够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如何能够带来内心的平静与满足。作者的文字功底极佳,语言简洁却富有哲理,常常能在不经意间触动人心最柔软的地方。读这本书,就像是在为自己的心灵做一次Spa,它能抚慰那些曾经的伤痛,也能点亮未来的希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