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生存体验为视角,一改传统比较文学的思路,通过中国现代作家留日「体验」的研究,总结了中国现代文学发生的一系列内在规律。在过去的研究中,我们比较注意借助比较文学「影响研究」的角度,在中外文化交流的巨人背景上来分析、阐述中国现代文学的发生发展问题。本书作者通过对一系列文学史现象的深入考察后提出,传统比较文学的所谓「影响研究」并不足以完全阐述中国作家自己的心态变化,而心态的变化又根植于生存体验的文化,因此,从生存体验出发将能够更加清晰地描述一个时代文学与文化的真实变迁。
本书试图通过对中国现代留日作家「日本体验」的分析,总结中国现代文学发生的内在规律。作者认为,我们有必要对作家自身的「体验」加以深入的剖析,从晚清到「五四」,留日中国作家与知识分子的丰富体验,最终推动了现代中国文学的发生。从生存体验入手,我们将有可能更具体地揭示中国现代文学发生的若干细节。
今天,在世纪之交,随着中国文化与中国文学发展状况的变化,留日中国知识份子的这一独立性似乎已经丧失,倒是与之相异的英美「海归」派继续在中国社会的发展中扮演着他们固有的「知识精英」角色,然而,这一切是否就那么的「理所当然」?我们是否真的只能在「大江东去」的感叹中接受历史「转折」的现实?中国现代文学的精神传统是否就应当按照今天英美学术的「规范」进行重写?这都是一些难以解决却又必须解决的问题。正是这些问题提醒我们再次回望历史,重新在历史自我演化的程式?婺唹[辨析,究竟是什么构成了中国现代文化与文学的内在脉络?究竟是什么可能对历史造成更大的遮蔽与扭曲?在中国现代文学发生发展的历史中,究竟曾经发生过什么?究竟什么是所谓的「激进」?什么又是中国现代文学发展中弥足珍贵的传统?
作者简介
李怡,1966年6月生于重庆。文学博士,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博士生导师。先后担任西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理事、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理事,中国郭沫若研究会常务理事,海崃两岸梁实秋研究会副会长,重庆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
出版过学术专着《中国现代新诗与古典诗歌传统》、《现代四川文学的巴蜀文化阐释》、《七月派作家评传》、《现代:繁复的中国旋律》、《大西南文化与新时期诗歌》、《阅读现代——论鲁迅与中国现代文学》、《?了现代的人生——鲁迅阅读笔记》、《中国现代诗歌欣赏》等。《日本体验与中国现代文学的发生》系作者的博士学位论文,该论文被评?2005年中国百篇优秀
总 序 ╱宋如珊i
引 子1
导 论 「日本体验」与中国现代文学的发生7
一 现代文学、比较文学与「体验」7
二 什么是「日本体验」12
三 异域╱本土22
四 日本体验与英美体验30
第一章 「新语句」遭遇中的新观念的滥觞──留日中国知识界的关键词语与关键思想35
一、「民族」的主义与「革命」的排满37
二、「世界」体验与「进化」学说52
三、「新民」理想与「心力」追求73
四、菊花与刀:词语与文化遭遇的个体差异82
第二章 初识日本与中国文学的「新路」89
一、生存实感的引入与中国「新」诗89
二、生存实感的规避与「小说界革命」的曲折103
三、日本艺术资源与中国戏剧改革113
四、中国散文新貌:本土需要与日本经验的契合121
第三章 1907:鲁迅兄弟的深度体验与中国文学的「别立新宗」141
一、1907年前后143
二、鲁迅:从体验日本到「入于自识」153
三、周作人:体验与日本的「协和」185
四、《新生》:孤独的「深度」193
第四章 立场与格局的嬗变──从《甲寅杂志》到《新青年》的思想经验199
一、《甲寅》月刊与现代民族国家体验的嬗变200
二、《新青年》的思想立场与中国新文学的开端210
三、新的「格局」与新的体验224
主要参考文献231
后 记239
这本书的书名《日本体验与中国现代文学的发生》,实在是勾起了我极大的好奇心。我一直觉得,在任何文化的发展过程中,外部的借鉴和吸收是不可避免的,而中国现代文学的诞生,恰逢一个剧烈变革的时代,它如何与世界接轨,又如何吸取外来养分,这是非常值得深思的问题。而“日本体验”这个词,让我联想到在那个特定的历史时期,日本作为中国近代以来最早接触西方文明并实现转型的国家,它无疑成为了中国知识分子一面特殊的镜子。这本书大概率会探讨,中国作家们是如何通过日本,间接或者直接地接触到西方现代文学的思潮、理论以及创作技法的。比如,一些西方现代小说的翻译,可能首先是通过日文转译成中文的,那么这种转译过程中,是否就已经潜移默化地带入了日式的理解和诠释?再者,日本文学本身在明治维新之后,也经历了深刻的现代化转型,其本土的文学创作,比如自然主义、象征主义等等,是否也对中国早期现代作家产生了直接的影响?我期待书中能有具体的文本分析,对比中日两国在某个时期内的文学作品,找出其内在的联系和差异。例如,从某位中国作家早期的作品中,是否能看到模仿日本某一类小说的痕迹?或者,他在作品中对某个社会现象的描写,是否能看到与当时日本社会思潮的共鸣?这本书,就像是提供了一个连接中国现代文学发生源头与日本这一重要中介的桥梁,让我有兴趣去探究其间错综复杂的文化互动。
评分拿到《日本体验与中国现代文学的发生》这本书,我第一个想法就是,这绝对是写给对中国近代文学史有一定了解,并且对中日文化交流史抱有浓厚兴趣的读者的。书名中“日本体验”这个词,让我立刻联想到那个时代,中国知识分子频繁赴日留学、交流的背景,而日本本身又是一个在迅速吸收西方文明过程中,形成独特文化面貌的国家。所以,这本书很可能是在探讨,日本这个特殊的媒介,是如何在20世纪初,将西方现代文学的种子,或者说是现代性的思潮,更有效地传递给中国的。我猜想,书中会详细地列举出,那些早期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他们在日本的经历,阅读了哪些日本文学作品,又通过日本了解了哪些西方的文学理论和思潮。更进一步,我想作者应该会深入到文本层面,去分析中国现代文学作品中,有哪些元素,是可以追溯到其在日本的“体验”或“影响”的。比如,在小说叙事技巧上,人物心理刻画上,或者是对现代都市生活、知识分子困境等主题的处理上,是否能找到与日本同期文学作品的相似之处,甚至是直接的借鉴痕迹?这本书,对我来说,就像是一把钥匙,可能能够打开一扇新的大门,让我以一个更宏观、更具历史纵深的视角,去重新审视中国现代文学的起源和发展。我希望书中能有精彩的案例分析,能够让我清晰地看到,这种跨国界的文化互动,是如何真实地塑造了我们所熟悉的那些经典作品。
评分初次拿到《日本体验与中国现代文学的发生》这本书,就被这个书名吸引了。一直以来,我对中日两国之间文化交流的历史都颇感兴趣,总觉得在这两个东方邻国之间,一定存在着许多我们尚未深入了解的联系。《日本体验与中国现代文学的发生》这个书名,似乎就点明了其中一个重要的切入点——“日本体验”对于“中国现代文学的发生”所起到的作用。我想,作者一定在书中详细梳理了在近代中国文学转型期,有哪些作家、作品受到了日本文化、思想、甚至是具体文学作品的影响。这其中可能涉及到鲁迅、郭沫若等早期白话文学的奠基人,他们的思想观念、创作手法,是否与在日本的经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又或者是,日本文学的哪些具体流派、哪些代表性作家,成为了中国现代作家们模仿、借鉴甚至反思的对象?例如,从日本引进的西方文学思潮,又是如何在中国落地生根,并催生出独特的中国现代文学面貌的?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深入探讨这些具体的个案,比如某位中国作家在日本的游学经历,他/她在那段时期阅读了哪些日本翻译的西方名著,又从中汲取了哪些养分,最终体现在其创作之中。这种微观的研究,往往比宏观的论述更能打动人心,也更能展现历史的复杂与真实。同时,我也好奇作者是如何界定“日本体验”的,是仅仅指在日本的居住经历,还是包括了在日本接受教育、接触日本思想文化、阅读日本翻译的西方作品等更广泛的范畴?这本书或许能为我打开一扇全新的视角,去理解中国现代文学为何会走上如今的道路,而这个过程中,日本扮演了怎样的角色。
评分《日本体验与中国现代文学的发生》,光听名字就感觉这本书的学术深度不一般,而且聚焦的视角也非常特别。我一直认为,一个国家的文学发生,绝非空中楼阁,而是在特定的历史文化语境中,与外界发生复杂互动的结果。而“日本体验”这个关键词,无疑指向了近代中国文学在吸收外来文化时,日本所扮演的一个至关重要的角色。我觉得,这本书很可能是在梳理一段重要的历史,那就是中国现代文学如何从传统中蜕变,拥抱现代性,而在这个过程中,日本作为连接中国与西方现代文明的一个跳板,其影响力是不可忽视的。我想,作者应该会详细分析,在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中国的知识分子和作家们,是如何通过各种途径,接触到日本的文化、思想,尤其是文学。这其中,可能涉及到他们在日本的学习经历,对日本社会制度的观察,以及对日本翻译的西方文学作品的阅读。这本书大概率会深入探讨,这种“日本体验”具体是如何体现在中国现代文学的创作中的。比如,一些中国作家在叙事方式、人物塑造、主题选择等方面,是否受到了日本文学的启发?又或者是,日本所引进的西方现代主义思潮,是如何经过日本的消化,再传递给中国,并催生出中国独特的现代文学流派的?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一些扎实的例证,去证明这种联系,并且对这种影响进行细致的剖析,而不是停留在泛泛的论述。这本书,或许能帮助我更深刻地理解中国现代文学的“发生”过程,以及其中潜藏的,不那么为人所知的国际文化交流的密码。
评分《日本体验与中国现代文学的发生》,这个书名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它会是一本深入挖掘特定历史时期文化交流的学术著作。我一直觉得,任何一个国家的文化,特别是文学,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在与外部世界的互动中不断演进和发展的。中国现代文学的诞生,恰逢一个世纪性的转折点,而日本在近代扮演的角色,确实值得深入研究。这本书的焦点“日本体验”,让我猜测作者会着重分析,中国作家和思想家们,是如何通过在日本的经历,接触到不同于传统中国文化的现代性。这其中,可能包括了他们在日本所受的教育,对日本社会制度的观察,更重要的是,对日本文学和思想的接触。日本作为最早吸收西方现代文学的亚洲国家之一,它翻译和传播的西方文学作品,以及其本土的现代化文学创作,很可能成为了中国作家们学习和借鉴的重要来源。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具体的史料和文本分析,来论证这种“日本体验”是如何具体地影响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发生”。例如,书中会不会详细介绍某位作家在日本的求学经历,他/她阅读了哪些日本翻译的西方名著,又从中汲取了什么养分,最终体现在其作品的语言风格、叙事模式,甚至是思想内核上?又或者,这本书是否会梳理某些文学思潮,是如何通过日本这一渠道,被引入中国,并与中国本土的文化相结合,最终催生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文学?这本书,对我而言,就像是提供了一张藏宝图,指引我去寻找中国现代文学形成过程中,那些不为人熟知的,却至关重要的“日本印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