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共分七章,主要是對中國儒傢思想的自然觀與日本德川思想界的氣論、自然觀做比較。作者先以橫嚮的角度,將中國的老莊、王充、孟子、硃子及王陽明,和日本以氣反理的德川儒者做深入的分析與探討;接著再專就日本儒學思想中「忠」與「孝」的思維典型做耙梳,並以當中的衝突與閤一為研究重點,指明陽明學者與兵學者之忠、孝思維的異同。本書秉持「取道日本,迴到中國」的精神,為國內學術圈中仍欠缺對話的日本思想史領域,開啓一扇窗。
自序…………………………………………………………………………………i
壹、緒論…………………………………………………………………………1
一、研究課題…………………………………………………………………1
二、「忠」「孝」概念研究的三種偏嚮……………………………………..12
三、研究進路與章節概要……………………………………………………18
貳、德川思想界的氣論與自然觀的流派………………………………………37
一、前言:丸山真男「自然觀」之問題……………………………………37
二、中國儒道思想的自然觀略論……………………………………………43
三、日本傳統自然觀的特徵:神性與感性的自然…………………………54
四、以氣反理:德川儒者「自然觀」中「氣論」的多元與互通…………63
五、結論………………………………………………………………………91
參、「孝」思維的典型:從陽明學者中江藤樹到大鹽中齋…………………97
一、前言…………………………………………………………………………97
二、陽明學者的「太虛」與「孝」之本體性與宗教性………………………98
三、自然觀思維下的宗教意識…………………………………………………128
四、自然觀思維下的「萬物一體」論:以大鹽中齋為中心…………………153
五、結論
肆、「忠」思維的典型:從兵學者山鹿素行到吉田鬆陰……………………167
一、前言………………………………………………………………………167
二、「武士道」精神對幕府政權之衝擊………………………………………168
三、「忠」思維下的「神皇」意識:從《中朝事實》到《講孟餘話》……179
四、自然觀下的「忠」思維模式………………………………………………192
五、結論:兼論天皇製與國傢主義……………………………………………203
伍、「忠」「孝」思維的衝突與閤一……………………………………………209
一、前言………………………………………………………………………209
二、古代日本「忠」「孝」思想之特色…………………………………210
三、日本德川社會是否「忠」優於「孝」?…………………………222
四、陽明學者之「孝」與兵學者之「忠」思維的衝突焦點…………230
五、「忠」「孝」概念的同質點與「忠孝一體」論……………………257
六、結論…………………………………………………………………275
陸、大鹽中齋與吉田鬆陰的「知行閤一」之行動論精神……………………279
一、前言………………………………………………………………………279
二、幕末的時代與精神:兵學與陽明學昂揚的時代…………………280
三、幕末維新「知行閤一」實踐精神的代錶者:大鹽中齋、吉田鬆陰、西鄉隆盛…………………………………………………………………285
四、中日生死觀之比較…………………………………………………310
五、結論:兼論吉田鬆陰的思想特質…………………………………326
柒、結論…………………………………………………………………………331
一、引言………………………………………………………………………331
二、道德性實踐、政治性實證、宗教性實在的實學…………………333
三、日本德川儒學思想研究的展望……………………………………345
從學術研究的角度來看,這本書給我帶來的啓發是巨大的。作者在“忠”“孝”這兩個概念的形成與發展上,並非僅僅停留在文獻的羅列和概括,而是展現齣瞭一種嚴謹的治學態度和深刻的洞察力。尤其是在以兵學和陽明學為中心進行探討時,作者能夠精準地把握住這兩種思想流派的核心要義,並將其與德川日本的社會現實緊密聯係起來。我尤其贊賞作者在分析過程中所展現的細節挖掘能力。例如,對於兵書中關於“忠”的錶述,作者會追溯其曆史淵源,分析其在不同時期可能的變異;對於陽明學“知行閤一”的論述,作者則會探討它如何具體地體現在實踐“忠孝”的行為中。這種細緻入微的分析,使得“忠”“孝”這兩個概念不再是抽象的詞語,而是有瞭具體的思想載體和行為實踐。此外,作者在論證過程中所引用的史料之豐富,以及對不同觀點的辨析,都體現瞭其學術功底的深厚。這本書無疑是研究德川日本思想史,特彆是關於其核心價值觀的必備參考。
评分這本書的閱讀體驗,與其說是讀一本枯燥的學術著作,不如說是在與一位博學的學者進行一場深入的對話。作者在講解“忠”與“孝”這兩個概念時,並沒有使用過於晦澀的語言,而是將復雜的思想用清晰的邏輯和生動的例子呈現齣來。我尤其喜歡作者在探討兵學對“忠”的影響時,引用的那些充滿陽剛之氣的兵法典籍片段,以及陽明學部分對“孝”的闡述,那些關於敬愛父母、慎終追遠的思想,讀來讓人心生溫暖。作者並非隻是簡單地介紹這些學說,而是通過對它們在德川日本社會中的滲透和影響的分析,讓我們看到這些觀念是如何塑造瞭當時日本人的行為模式和價值取嚮。比如,作者分析瞭“忠”如何在武士階層中演變成一種近乎絕對的效忠,而“孝”又如何在傢庭倫理中發揮著重要作用。這種將抽象思想與具體社會實踐相結閤的寫作手法,使得閱讀過程既富有啓發性,又充滿趣味性。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對德川日本的社會文化有瞭更立體、更深入的理解。
评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我第一眼就覺得很吸引人。深邃的墨綠色背景,搭配上古樸的日式紋樣,隱約透著一種曆史的厚重感。書名“德川日本「忠」「孝」概念的形成與發展—以兵學與陽明學為中心”,光是看字麵就已經能感受到研究的深度和廣度。我對德川幕府時期的日本一直抱有濃厚的興趣,尤其是那個時代武士道精神的形成,而“忠”與“孝”無疑是其中最核心的價值觀念。這本書似乎就打算深入剖析這兩個概念是如何在那個特定曆史時期,通過兵學和陽明學這兩種重要的思想流派,被塑造、被推廣、被內化,最終成為支撐整個社會秩序的基石。兵學,自然與武士階層的生存和統治息息相關,而陽明學“知行閤一”的理念,又會如何與“忠孝”相融閤,從而影響到普通民眾的思想呢?這其中的聯係與張力,光是想象就足以讓人期待。我特彆好奇作者將如何解讀這些復雜的思想是如何在實踐中被運用,以及它們在不同社會階層中可能呈現齣的不同麵貌。這本書的齣現,無疑為我瞭解那個時代提供瞭一個全新的視角,讓我對日本的傳統價值觀有瞭更深刻的認識。
评分讀罷此書,我最大的感受是,曆史的厚重並非僅僅體現在事件的宏大敘事上,更在於那些深植於人心、塑造著行為準則的觀念。作者以“忠”和“孝”這兩個看似樸素的概念為切入點,卻勾勒齣瞭一個波瀾壯闊的德川日本的思想圖景。我一直認為,對一個時代的理解,離不開對其核心價值觀的探究,而“忠孝”在德川時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書中對兵學的論述,我尤其印象深刻。它不僅僅是軍事戰術的講解,更是將“忠”與“義”緊密結閤,賦予瞭武士階層一種道德上的使命感和榮譽感。想想那些為瞭效忠主君而赴湯蹈火的武士,他們的行為背後,正是這些觀念在驅動。而陽明學,作為一種內省式的、強調個人良知的哲學,又是如何與外在的“忠孝”規範相契閤的呢?這其中的辯證關係,作者的分析讓我豁然開朗。他並非簡單地將兩者並列,而是細緻地展現瞭陽明學如何滲透到“忠孝”的內涵之中,使其更具說服力和內在驅動力。這種對思想內部邏輯的梳理,是本書最令人稱道的地方。
评分我一直對日本武士的精神內核感到好奇,而這本書恰好為我揭開瞭“忠”與“孝”這兩大支柱的形成過程。作者沒有流於錶麵地描述武士的英勇事跡,而是深入到瞭思想層麵,探究瞭支撐這些行為的深層邏輯。兵學作為一種實踐性極強的學問,在“忠”的塑造上起到瞭至關重要的作用,這一點在書中得到瞭非常詳盡的闡述。我能想象到,在那個等級森嚴的時代,通過對兵法的研習,士兵們被灌輸瞭對領主的絕對忠誠,以及在戰場上不惜生命的“義”。而陽明學,這一在中國影響深遠的哲學思想,在日本的傳播與本土化,又是如何與“忠孝”相融閤的呢?書中對陽明學“緻良知”的解讀,讓我看到瞭“忠孝”可能存在的更深層次的道德基礎,它不再僅僅是外在的約束,而是源於內心的自覺。這種從外在規範到內在自覺的轉變,無疑是理解德川日本思想體係的關鍵。這本書的論述,讓我對日本傳統價值觀的形成有瞭全新的認識,也體會到瞭思想的力量是如何塑造一個時代的。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