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记忆

西藏记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西藏
  • 记忆
  • 文化
  • 历史
  • 旅行
  • 人文
  • 藏族
  • 雪山
  • 宗教
  • 风土人情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西藏记忆

二十三位耆老口述西藏文革──
一段被遮蔽的记忆,一道深刻烙印的伤痕
一些人一生中最值得纪念的故事

  发生在西藏的文革,其实存在于千家万户的故事里,存在于民间每个角落的记忆中。本书和图文书《杀劫》互为表里,唯色为了还原父亲所遗留下来的珍贵影像,花六年时光访谈七十余位耆老,收录其中具代表性的二十三位,凝聚成这本可说是迄今最完整的西藏文革口述历史。这些受访者多数是藏人,也有汉人跟回族。

  他们如今或者是退休干部、军人、工人,或是在位官员、学者、僧侣等等,但当年,他们当中有红卫兵、造反派、「牛鬼蛇神」、「积极分子」……他们唯一的共通点就是生命中的大半岁月与西藏天翻地覆的几十年历史紧密相连。作者强调,当她倾听,当她记录,当她公布,「最大的希望就是让更多的人记住,而不是忘却。」这段「西藏记忆」无疑是一次贴近人类良心与历史真相的回溯与反省。

作者简介

  唯色,女。藏人。一九六六年出生于「文革」中的拉萨。籍贯为藏东康地的德格。一九八八年毕业于成都西南民族学院汉语文系,曾长期在拉萨担任《西藏文学》杂志的编辑。作品包括:诗集《西藏在上》(青海人民出版社,一九九九年)、散文集《名为西藏的诗》(原名《西藏笔记》,花城出版社,二○○三年;出版后旋遭查禁,二○○六年大块文化重新出版)、游记《西藏:绛红色的地图》(台湾时英出版社,二○○三年)、图文书《绛红色的地图》(中国旅游出版社,二○○四年)。
  二○○六年除了这本收录完整西藏文革口述历史的《西藏记忆》外,同时出版记录西藏文革珍贵影像的图文书《杀劫》,以及曾被查禁的《名为西藏的诗》(均为大块文化)。另有诗歌、散文等选入十多种选集,在中国多家出版社出版,并被译为英文和法文。现为自由写作者。她的创作理念:「写作即游历;写作即祈祷;写作即见证。」

《西藏记忆》图书简介 一部穿越时空,探寻灵魂深处的西藏史诗 《西藏记忆》并非仅仅是一部关于地理、风俗或旅游的指南,它是一部深入西藏历史的肌理,剖析其精神内核与世俗百态的宏大叙事。本书以时间为轴,以人心为镜,力图还原一个在世人眼中充满神秘光环,却又鲜活、复杂、充满矛盾的雪域高原。 第一部:高原的远古回响与文明的初啼 本书开篇,我们将一同追溯西藏文明的源头。这绝非枯燥的考古学报告,而是一场对青藏高原史前人类活动的深沉回望。从新石器时代的先民如何在极端环境下筚路蓝缕地建立最初的聚落,到吐蕃王朝在雅鲁藏布江畔的崛起,本书细致描绘了这一过程中,环境如何塑造了藏族坚韧的民族性格。 重点章节将聚焦于象雄文化的谜团与兴衰。象雄,这个在苯教传说中与佛教同源并存的古老国度,其兴盛与衰亡,至今仍留给后人无尽的想象。本书通过整合近年来的考古新发现与民间史诗的碎片,勾勒出象雄的政治结构、宗教信仰以及它对后世藏传佛教产生的影响。我们不满足于表面的介绍,而是深入挖掘其对“天”与“地”的独特理解,以及这种宇宙观如何渗透进藏族人的日常生活与艺术表达之中。 接着,吐蕃的强盛时期被详尽地描绘。从松赞干布的横空出世,到文成公主与金城公主的到来,本书不再将这些事件视为简单的政治联姻,而是将其置于唐蕃交流的宏大背景下进行审视。我们探讨了西藏如何吸收外来文化,并将其本土化,形成独具特色的吐蕃文化体系。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本书对《贤者喜宴》等重要史料的解读,揭示了吐蕃王朝鼎盛时期的军事部署、法律制度以及贵族阶层的权力制衡,呈现出一个统一、强悍而富有活力的早期藏族国家形象。 第二部:信仰的洪流——教派兴衰与精神构建 西藏的精髓在于其宗教信仰。《西藏记忆》用大量篇幅,细致梳理了藏传佛教自印度传入,并在本土经历“前弘期”与“后弘期”的艰难发展历程。这部分内容,绝非对佛经教义的简单阐述,而是关注信仰如何成为社会结构的粘合剂和文化转型的驱动力。 本书深入探讨了宁玛派、萨迦派、噶举派乃至后来的格鲁派的形成过程。每一种教派的诞生,都伴随着伟大的上师、艰苦的辩论、甚至是血腥的冲突。例如,对米拉日巴传奇的解读,不仅仅是讲述一位修行者的故事,更是揭示了藏族民间对“即身成佛”这一终极理想的渴望与实践。对于后弘期,本书详述了阿底峡尊者对西藏宗教改革的深远影响,以及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大师如何整合各派教义,建立起影响后世数百年的寺院制度和信仰体系。 在描述寺院制度时,作者没有回避寺院在历史中扮演的世俗角色。这些宏大的宗教中心,如何从纯粹的精神殿堂,逐渐演变为集经济、行政、教育于一体的强大实体,以及这种权力结构在历史转折点上的反应,构成了本书探讨历史复杂性的重要维度。 第三部:世俗的脉搏——高原上的生活与挣扎 要理解西藏,必须走进普通藏族人的生活。《西藏记忆》将视角从庙堂和高僧转向广袤的牧区和农耕地带。这一部分,是对藏族社会经济形态的立体考察。 我们关注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的生存哲学,他们与严酷自然环境的持续博弈,以及由此催生的独特畜牧技术和社群互助模式。同时,对于农区,本书则描绘了在宗教和世俗贵族统治下,农奴阶层的生活状态、他们的辛勤劳作以及对来世的期盼。这种描绘力求客观与平衡,不偏废任何一方,旨在呈现一个基于现实的社会切面。 此外,本书对藏族传统艺术的分析也是一大亮点。从唐卡绘画中象征意义的色彩运用,到民间史诗歌手(格萨尔史诗)对英雄事迹的口头传承,再到独特的藏医体系,这些文化现象被视为高原人在独特环境下所迸发出的创造力证明。我们试图揭示,看似封闭的文化内部,实则蕴含着一套精妙自洽的生存智慧。 第四部:近代风云与记忆的重塑 历史进入近代,西藏的命运开始与外部世界紧密交织。《西藏记忆》坦诚地记录了这一时期的剧变。从17世纪以来,西藏在与清朝中央政府的关系中微妙的权力动态,到西方探险家和传教士的到访所带来的冲击,再到20世纪初的政治动荡,本书以审慎的态度梳理了这一段充满变数的历史。 这一部分的叙事核心在于“记忆的重塑”。面对外部世界的强大压力和内部社会结构的惯性,西藏精英阶层、宗教领袖和普通民众如何理解和应对这些前所未有的变化?本书不再以简单的“开明”或“保守”来标签化个体或群体,而是通过对多方文献的交叉比对,呈现出不同阶层在历史洪流面前的焦虑、挣扎与选择。 《西藏记忆》最终的价值,在于它试图超越单一视角的解读,提供一个多维度的、充满生命力的西藏图景。它记录的不仅是历史的事件,更是高原之上,一代又一代人的信仰、坚韧与对“香巴拉”理想的永恒追寻。阅读此书,如同翻开了一卷厚重的历史长卷,每一页都承载着高原风雪的洗礼与人心不灭的光芒。它邀请读者,以一种更深沉、更具同理心的方式,去理解这片土地的复杂性与永恒魅力。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久吉
「一看见五星红旗心里就害怕」

陶长松
「藏族人太老实了,枪毙他们的时候说『突几切』(谢谢),给他们二百元『安慰费』的时候也说『突几切』……」

久尼
「军队对西藏整个局势的稳定起了很大的作用」

次仁玉珍
「那时候是秋天,风一吹,破碎的经书就和树叶一起漫天乱飞」

达瓦次仁
「在那时候,像信仰宗教一样地信仰共产党」

阿旺次仁
「什么样的干部路线,就会决定西藏往哪里去」

鞑瓦
「那一天,大昭寺只是表面被砸了,后来才是真正的被毁了」

茨松
「我们是历史的罪人」

叶星生
「我认为『破四旧』真的是中央、国家给藏族人民造成的一个悲剧」

米玛
「居然看见仓库的一半全乱堆着佛像」

扎原
「我们两个学校的红卫兵师生,……一起去国子监班禅大师的住处抓他」

阎振中
「那时候没什么民族情绪,藏族和汉族都一样在闹革命」

拉巴
「别看他们今天的位置坐得高高的,全都是文革当中两派争斗时候上去的」

强巴仁青
「我砸过塔,没有资格再穿袈裟了」

某居委会组长
「有的当官的家里还有两三个保姆,他们跟过去的剥削者有什么区别?」

洛桑尼玛
「我们在扎木抢的武器,听说在拉萨和昌都的武斗中起了很大的作用」

普卜
「我觉得两派都一样,半斤八两……都是『极左』分子」

巴尚
「但是杀了那么多解放军,恐怕就不能说是武斗了」

边巴
「他已经成佛了,会说话的佛,……这样的佛是没有过的」

赤白啦
「当时我刚生我的女儿才三四天,血还没有流干净,就把我揪去批斗」

大昭寺老喇嘛
「可怜啊,那么多的西藏人,已经有那么多年没进过大昭寺了」

才旺欧珠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我们奴隶们的今天」

德木.旺久多吉
「文革给我带来了不能用语言来表述的灾难……但是文革也教给了我不少东西」

附录一:对西藏文革的两种解释

王力雄:西藏问题的文化反思
次仁夏加:血染的雪域

附录二:西藏文革大事记

附录三:一九六六年十月十五日周恩来与中央民族学院西藏学生的谈话纪要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西藏记忆
前言
为了复原一段被遮蔽的记忆,我用了几年的时间,带着我父亲留下的数百张西藏文革照片在拉萨走街串巷,把照片一幅幅打开,一幅幅传递。每取出一幅照片,往往就能引发一段苦涩回忆。但有时也犹豫,不敢把照片从包里拿出来,毕竟文革在今天的西藏,仍然是官方和许多当事人的忌讳。
前后大概採访了七十多人,他们基本上与我的父母同辈,生命中的大段岁月是与西藏天翻地覆的几十年历史紧密相连的。他们多数是藏人,也有汉人和回族。如今或者是退休干部、退休军人、退休工人、居民,或者是还在位的官员、仍在工作的学者、虔心祀佛的僧侣等等,但当年,他们中有红卫兵、有造反派、有「牛鬼蛇神」、有「积极分子」……
他们有的用汉语讲述,有的用藏语讲述。同意录音的,我在事后根据录音一一整理;不愿意录音的,我只能通过回忆尽量记录。听不懂的,我请母亲帮助翻译,逐字逐句地听,不放过哪怕一声叹息。
在採访中,我曾经写下这样的感受:
假如……不,我当然不可能目击当时。除非时光倒流,而我须得保持如今的状态和心态,我并不愿意成为其中一员。在那些支离破碎、断断续续的叙述中,有过那个当年的他们渐渐面目模煳。虽然很多时候,他们的语调和神情亦如往常,但总会有突然失控的一瞬,某一扇记忆之门突然开启,通向一个埋葬在记忆深处的世界,而在那剧变中的世界的中心或角落,孤单地伫立着他或她的青春时节的身影:惊诧,兴奋,昏了头,甚至迷狂间形影混乱。这身影如此突兀的显现使他们无法持守如今已知天命之年的矜持和稳重,终于难以控制而突然语不成句,突然泪光闪烁,但都是瞬间即逝。
他们有的是足够的叹息,遮遮掩掩的悔恨,以及将残留的恐惧蔓延到今天的时局,用一句「不敢说」就为那一段历史挽上一个不易解开的结。但说实话,我很少从他们中的哪个人身上,看到谁拥有比较完整的良心。是不是,通过对那一段历史的回顾和总结,我们所要寻找的仅仅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寻找一个人的良心,进而扩大到寻找一个民族的良心?然而,这个「良心」何以鑑别?它是否仅仅是一种对于「是非善恶的评判」?有时候,似乎只能从一个小人物的行为上看到这一点。比如,洛旺叔叔这个「当权派」(文革中对官员的通称)在挨批斗时,一个不知名的炊事迢悄悄地给他送上一缸子盛满糌粑和酥油的热乎乎的茶。
不过,寻找良心就是我们探究那一段历史的目的吗?何况我们又有什么资格来进行这种审判性的工作?假如……我们生逢其时,毫无疑问地,肯定也是其中一员,肯定谁也逃脱不过、洗刷不掉,肯定谁都是那被当然选择的,而不是自己就可以作主选择的。或者说,我们在工作中应该记住的,只是这样一句话:「道德主义者必赞扬英勇,谴责残酷,可是不能解释事故」(法国历史学家勒费尔)。换言之,假如我们能够做到这一点,也即努力地「解释事故」,那已经是极其难得。而这显然困难重重,所需依凭的外在和内在的条件甚多。

用户评价

评分

第一段: “西藏记忆”——这个名字本身就充满了悠远的诗意和浓厚的神秘感,让人在翻开书页之前,就已经被它深深吸引。我一直对高原这片神奇的土地充满好奇,那里巍峨的雪山、澄澈的蓝天、神秘的寺庙,以及那里的人们淳朴而坚韧的生活,都在我脑海中勾勒出一幅幅令人神往的画面。拿到这本书,仿佛就获得了一把开启这片秘境的钥匙。我迫不及待地想通过文字的力量,去探寻那些不为人知的过往,去感受那些沉淀在岁月深处的灵魂。我期待书中能够展现出西藏独特的地理风貌,那里仿佛被上帝遗忘的角落,蕴藏着最纯粹的自然之美。更重要的是,我希望能在这本书中窥见西藏人民的精神世界,他们的信仰,他们的生活方式,以及他们如何在这片独特的土地上生生不息。我相信,每一个热爱探索、渴望理解不同文化的人,都会被“西藏记忆”所触动。

评分

第三段: “西藏记忆”——仅仅是听到这个书名,我的脑海中就涌现出无数关于雪域高原的想象。那是一片既遥远又亲切的土地,充满了神秘的色彩和引人入胜的故事。我一直渴望能深入了解西藏,不仅是它壮丽的自然风光,更是它独特而深厚的文化底蕴。这本书的出现,恰好满足了我这份期待。我希望它能像一位饱经沧桑的长者,娓娓道来那些属于西藏的陈年旧事,那些关于信仰、关于生活、关于人与自然之间微妙联系的叙述。也许,书中会描绘出那些在雪山之巅耸立的寺庙,它们是心灵的归宿,也是历史的见证。也许,会讲述那些在高原上辛勤劳作的人们,他们的脸上刻满了岁月的痕迹,却闪耀着淳朴的光芒。我期待着,通过这本书,能够更深刻地理解西藏,感受它独特的魅力。

评分

第二段: 从这本书的书名就能感受到一种时光沉淀的厚重感,仿佛一本泛黄的相册,里面珍藏着许多不为人知的瞬间。我一直觉得,每一个地方都有它独特的“记忆”,这些记忆或许是历史的烙印,或许是文化的传承,也或许是人们情感的寄托。“西藏记忆”这个名字,让我联想到那些在高原风中被吹拂了无数年的传说,那些在酥油灯下低语的故事,以及那些刻印在寺庙墙壁上的斑驳岁月。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带领我穿越时空,去触摸西藏的灵魂,去聆听那些被历史洪流冲刷过的声音。也许,书中会有关于那些古老建筑的细致描绘,它们承载着多少岁月的风霜和宗教的虔诚;或许,会有关于那些高原民族传统习俗的深入解读,让我们了解他们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方式。我期待它不仅仅是一份记录,更是一次与历史对话的邀请。

评分

第四段: “西藏记忆”——这个名字让我立刻联想到那些关于高原的传说、关于古老文明的痕迹,以及那些在纯净空气中流淌的信仰。我一直对那些能够触及灵魂深处的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而西藏,无疑是这一切的汇聚之地。我渴望在这本书中,找到通往那片神秘土地的另一扇门。我期待它能展现出西藏独特的自然景观,那海拔极高的峰峦,那澄澈得仿佛能洗涤心灵的湖泊,以及那广袤无垠的天空,这些都足以让人心生敬畏。但更吸引我的是,这本书能否深入挖掘西藏的人文情怀?那些世代居住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他们的生活哲学,他们的精神追求,以及他们如何在这片艰苦却美丽的土地上寻找内心的平静。我希望,通过这本书,我能够更真切地感受到西藏的呼吸,理解它无与伦比的生命力。

评分

第五段: “西藏记忆”,光是听这个名字,就能感受到一种穿越时空的厚重感,仿佛捧在手里的是一本凝结了岁月精华的古老卷轴。我对西藏的向往,更多地源于它那独特的文化魅力和精神力量。我总觉得,这片神秘的土地上,蕴藏着许多不为人知的故事,以及一种与现代文明截然不同的生活智慧。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像一位引路人,带我走进西藏的内心世界。我期待书中能有对西藏人民生活细节的描绘,那些在高寒环境下依然坚韧的生活态度,那些充满宗教色彩的日常仪式,以及那些代代相传的民间传说。我希望它不仅仅是记录,更是对一种精神的探索,是对一种独特生活方式的致敬。我渴望在这本书中,找到共鸣,找到一种宁静的力量。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