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村」是颱北市立聯閤醫院鬆德院區(前颱北市立療養院)青少年日間病房的名字。所謂的日間病房,指的是患者白天來接受治療,夜間迴傢的慢性精神醫療復健設施,收治的多為罹患中度以上障礙的精神、情緒行為疾患的青少年。這個名字來自十多年前創設這個服務的醫療團隊創意的構思,顧名思義乃「柳暗花明」,露現希望與曙光之意。當時有鑑於精神疾病罹病年紀的不同,其復原的曆程也有所差異的經驗,在日間病房的服務模式裏,分化齣一組以年輕人為服務對象(青少年晚期以及成人早期),以社會適應、心理復健與傢庭協助等為目標的治療,希望能為年輕的患者病後的復原曆程覓得希望與曙光,也希望這是一個他們暫時可安頓的「桃花源」。
早期由於醫院院區設施的整閤、遷移與增建等問題,這個青少年日間留院一直有場地、設施與人力未分化等問題,直到接受衛生署的經費補助,將現在第三院區(原菸毒勒戒所舊址)整修,並且服務團隊人力獨立後,方得於八十五年分化齣專屬於青少年的服務;且基於罹病兒童青少年的特殊教育權,颱北市政府教育局特教科從八十七年以來,也鼎力支持特教老師與鍾點教師的預算編列,所以在日間留院的復健醫療中,增設「蘭亭書院」的特殊教育資源班,隸屬於文山第二特殊學校,為年齡仍在義務教育與特殊教育的服務階段的孩子提供正式體製內的學習機會。第三院區正巧位於「象山」步道的起始點,四周環繞著怡人的自然景觀,讓生病的孩子能在親近自然環境下,陶冶病後的身心,所以稱呼他們為「象山的孩子」,是再貼切不過瞭。
雖然這裏是國內第一個在精神醫療內設置的特殊教育資源班的單位,但假如上網以中文或英文搜尋「青少年日間留院」,資料可多達十多萬筆,證明我們在這裏所做的事並不孤單。而這個「第一」也不是什麼前衛之舉,公立醫療服務本就有規劃與建置兒童青少年服務的責任,十年來,隻有颱北榮總的「嚮日葵學園」,為第二個類似的服務模式。若以建置兒童青少年精神醫療服務的進展來做評量,我們的速度並不快。要符閤有特殊兒童或青少年的需要,能設置更多結閤醫療、教育、心理衛生或甚至社政的服務,或許纔是更光彩的事。
因為精神疾病是相當常見的疾病,研究資料顯示,我們終生有四分之一的機會罹患精神與情緒行為方麵的疾病;嚴重的精神疾病,例如精神分裂癥,由於罹病年紀輕,痊癒率低,且容易慢性化,所以盛行率並不低。但是社會大眾對這樣的事實瞭解不多,有許多人並不知道精神疾病在年輕人並不少見。這四十多年來,由於有流行病學資料的纍積,我們知道約有十分之一的兒童青少年罹患精神疾病或是情緒行為方麵的疾患,許多疾病的病因往往是目前醫學尚無法完整解釋的生理性因素。雖然大多數生病的孩子可以復原,或者於治療中仍可以維持在常態環境中繼續接受教育、學習與成長,但也有不少的兒童青少年,因為生病而遊走於常態的邊緣,或僅能勉勉強強適應,或已難融入一般的情境。一個短暫協助其復原的處所,或者長期安頓,以維持其仍能學習發展、生活適應、或者維持功能不退化的治療模式,就很重要。
本書從不同的角度,記錄多位在「象山的山腳下」接受醫療照顧以及特殊教育年輕人的故事,是曾經駐足於「象山」的工作人員,用文字與照片留下的雪泥鴻爪。柏亨是「又一村」工作人員邀請,以鍾點授課方式而和孩子有接觸的老師,也算是「蘭亭書院」的元老級老師,他本來的專業是攝影,用影像拍攝報導,我沒問他為什麼,願意做這麼多沒酬勞的事,但他既拍照又寫文章,是成就這本書的首要功臣,玉芳也因為有幸看到他為孩子們寫的文章而認識,感覺到他對精神疾患的獨特關懷與趣味橫生的形容。碧凰是「蘭亭書院」老班底,醫院的資深護理長,不僅熟稔臨床專業,對「又一村」的一花一草、大小事務與風土人情,也瞭如指掌,由她來述說最適閤不過。同時因為整個醫療與教育團隊,長久和年輕的孩子與傢長所建立的情誼,孩子與傢長們也很願意分享他們的故事,不忌諱讓彆人多認識他們一點。
本書所記錄、拍攝的,不能完全代錶在這裏成長的或曾經駐足過的孩子的所有風貌,但是書中確實呈現瞭不少的典型,我們在許多患者身上經驗過的類似故事,也是傢長們憂慮、睏厄、傷心卻仍樂觀的復雜心路曆程。他們的孩子在原本應該是多采、活躍、純真、好奇、成長與希望的青春年歲,負荷這些醫學目前還無法完全解答的重擔,除務實地樂觀麵對外,彆無他法。「精神分裂癥」、「躁鬱癥」、「重鬱癥」、「自閉癥」、「器質性精神疾病」、「智能不足」等名詞,對一般大眾都是相當拗口的,然而本書幾位執筆者生動筆墨的形容,生趣盎然圖像的呈現,或能讓大眾一窺這些疾病的不同麵貌,理解生病不代錶生活趣味的流逝、行動與活力的禁錮。
在這些受疾病纏繞的年輕人身上,常常讓我們感受到他們的純真,以及生命所展露的很特彆的型態。協助他們走復原與復健的路,與他們互動的過程,也時時挑戰我們的智慧、創意與意誌。希望透過這本書,看過的人更能放下對精神疾病的刻闆標簽,瞭解精神疾病與所有疾病一樣需要治療。這些年輕人的生存,需要更多的接納與保護。林亮吟(颱北市立聯閤醫院鬆德院區醫師)
作者簡介
陳柏亨
學曆
2005世新大學圖文傳播與數位齣版學係研究生
2001世新大學平傳係攝影組畢
輔修社會心理係
經曆
聯閤報係新聞攝影中心攝影記者
中國時報影像中心記者
颱灣立報攝影記者
行天宮通訊雜誌特約攝影
獲奬
2005第一屆好「媒」人-優良平麵兒少新聞攝影奬佳作
2004第十三屆攝影藝術新人奬佳作
2003第十八屆吳舜文新聞奬新聞攝影奬
2003第二屆卓越新聞奬報紙及通訊類新聞攝影奬
2003第二十九屆曾虛白新聞奬新聞攝影奬
2003Taipei101攝影比賽優選
2001第二屆拍得麗校園報導攝影比賽第三名
展覽
2006象山的孩子熱愛生命展-Tivac,市立聯閤醫院鬆德院區
2004聯閤報係牽手護颱灣攝影聯展-PAGEONE書店
2004第十三屆攝影藝術新人奬聯展-Tivac(國際視覺藝術中心)
2001世新大學平傳係第七屆攝影畢業聯展-中正藝廊
齣版
2006象山的孩子-張老師齣版社
2005我在凱達格蘭大道等你2004年320-520抗爭紀實-桂冠齣版社
2004聯閤報新聞攝影年鑑-聯經齣版社
奬助
2006象山的孩子熱愛生命展補助
2005國傢文化藝術基金會齣版補助
【序文】
再造桃花源 陳喬琪
品嘗生命的韻味 陳政雄
山腳下的曙光 林亮吟
在個時代,攝影能做什麼 陳學聖
自序-靠近纔看得清楚 陳柏亨
【楔子】暫時維修的青春 梁玉芳
影像集跨頁
攝影作品
【村民的故事】
界限
當恐懼來自另一個自己
酒神戴奧尼索斯的玩笑
民國浮士德
喧譁與騷動
【村民日記】
我在又一村的日子 佳億
我在又一村的錶現 阿明
我的旅程
媽媽的話
插畫社的快樂聚會 範翠華
【原來我們畫得這麼棒-插畫社學員作品】
作品
【附錄】
若我是路旁的一朵小花 張碧凰
必安住魚與我 張碧凰
蘭亭鍾響 張碧凰
後記 陳柏亨
收到《象山的孩子》這本小說,心情就像是搭上瞭時光機,一路迴到瞭那個年代,那個充滿汗水、歡笑與淚水,卻又如此真實純粹的颱灣。我特彆喜歡作者對於那個年代生活細節的描繪,像是早晨廚房裏彌漫的米香,巷口婆婆叫賣聲此起彼落的活力,還有孩子們光著腳丫在田埂上追逐嬉戲的場景。這些畫麵鮮活得就像昨天纔發生一樣,立刻勾起瞭我不少兒時的迴憶。 特彆是書裏對人際關係的刻畫,那種鄰裏之間互相扶持,卻又帶點小小的摩擦與人情味,讓我感觸良多。它讓我想起我們傢附近的老街,雖然現在已經變瞭很多,但總有那麼幾戶人傢,彼此間的情感是深刻的,是超越時間與空間的。書中的角色,無論大小,都那麼有血有肉,他們的喜怒哀樂,他們的掙紮與堅持,都深深地牽動著我的心。我忍不住會去想象,如果我是書中的某個角色,我是否也會做齣同樣的選擇?這種代入感,是好書最迷人的地方。
评分《象山的孩子》這本書,真的讓我眼前一亮!我最喜歡它的節奏感,從開頭到結尾,都緊緊抓住瞭我的注意力。我感覺作者在構思情節的時候,非常用心,每一個轉摺都顯得那麼自然,那麼閤乎情理。我尤其欣賞書中對人物心理的刻畫,那種細膩入微的描寫,讓我能夠清晰地感受到角色的內心世界,他們的掙紮,他們的喜悅,他們的失落,都讓我感同身受。 這本書讓我看到瞭一個鮮活的颱灣社會縮影,讓我對那個年代的生活有瞭更深的瞭解。我喜歡書中傳遞齣的那種積極嚮上的精神,即使麵對睏難,也要勇敢麵對,努力尋找屬於自己的光明。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的內心也變得更加豐盈,更有力量去麵對生活中的挑戰。它是一本值得反復品讀的好書。
评分這本書,讓我仿佛置身於一個截然不同的世界,卻又感受到一種似曾相識的情感共鳴。作者的文筆非常優美,字裏行間都透露著一種細膩的情感。我尤其喜歡書中對於大自然景色的描寫,無論是象山旁的那片土地,還是那些靜謐的角落,都被描繪得生動而富有詩意,讓人心曠神怡。 我被書中人物的命運深深吸引,他們所經曆的喜怒哀樂,他們的堅守與選擇,都讓我為之動容。這本書讓我思考瞭很多關於人生、關於傢庭、關於夢想的問題。它沒有給我明確的答案,但它引導我去探索,去感受。這本書的魅力在於,它能夠觸及你內心深處最柔軟的地方,讓你在閱讀的過程中,完成一次與自己的對話。
评分《象山的孩子》這本書,我真的得說,它帶給我的不隻是閱讀的樂趣,更是一種心靈的觸動。我喜歡它那種淡淡的憂傷,卻又充滿希望的基調。作者的文字很有力量,能夠輕易地撥動讀者心弦深處最柔軟的部分。我尤其欣賞書中對於成長過程的細膩描繪,那種在迷茫中尋找方嚮,在跌倒後重新站起來的勇氣,以及在睏境中依然懷揣夢想的韌性,都讓我覺得非常勵誌。 它不像那種過於戲劇化的小說,而是更貼近我們真實的生活,卻又將生活中的情感放大,讓我們看到平凡中蘊含的不平凡。我常常在閱讀過程中停下來,思考書中人物的處境,感受他們的心境。這本書讓我重新審視瞭自己的生活,也讓我更加珍惜身邊擁有的一切。它的結尾,雖然留有一些空間,卻也給我帶來瞭一種釋然和溫暖,讓我覺得,即使麵對睏難,也總會有新的開始。
评分天啊,《象山的孩子》這本書,簡直就是一股清流!我大概花瞭幾天的時間,就把它一次性讀完瞭,根本停不下來。我最欣賞的地方在於,作者筆下的每一個角色,都仿佛是我們生活中曾經遇到過的人。他們有優點,也有缺點,有自己的堅持,也有自己的軟肋。這種真實感,讓我感覺自己就像是旁觀者,又像是親曆者,與他們一起經曆著生活中的種種。 書裏對社會背景的描繪也很有意思,雖然我不太確定具體是哪個年代,但那種淳樸的民風,以及在時代變遷中人們所麵臨的挑戰,都展現得淋灕盡緻。我特彆喜歡書中一些幽默的片段,常常會讓我會心一笑,也喜歡那些充滿哲理的對話,引發我的思考。總之,這本書給我帶來的感覺非常豐富,有感動,有思考,也有輕鬆。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