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全球化浪潮的全面袭来,中国影视界也无法逃避与跨国资本合作的命运,除了好莱坞大片对中国消费市场的影响,近年来在中国内地吹起的「韩流」与「和风」,也为中国影视界开辟了另一条国际合作的道路。而像哥伦比亚公司这类的国际赞助商,在二十世纪末的中国,对电影人与消费者而言已不再陌生,这一切现象充分说明了中国的影像版图在消费社会已经进入一个国际的消费产业循环,它们借着相互作用、彼此联系或牵制,加速影像消费产业的进行。在这样的环境中,中国大陆的当代影像与消费社会构成一种复杂而多样的互动关系,而究竟中国大陆在进入消费社会后是如何在意识型态的生产上与影像文本发生联系,并且以各种不同形式的语言表达出来,是作者研究的重点所在。到底这些不同的影像语言构成了更为隐蔽的建构或解构中国大陆消费社会的意识型态的叙事,或者在不同层面上反映了中国消费社会的众生相及社会问题,则是作者亟欲探索的焦点。
本书的第一章先为题目进行不同层次的说明,以为整个研究的入口。第二章至第五章将影像叙事做主题式分类并对之进行论述和分析,第六章为结论,总结作者对中国大陆消费社会的影像叙事的研究发现与初步成果。必须说明的是,在电影和电视剧的研究对象(选材)上,做为一名台湾的研究者,作者近期所能的地购买影像光碟(DVD或VCD)来观看,在研究之前,进行筛选的工作,将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列为优先阅读的对象,并且将一些禁演的(俗称「地下电影」)作品让它们在论文中浮出历史地表。至于许多应该观看却因为未能取得而无法讨论,作者也希望在未来能有相遇的时刻,并逐步将它们纳入研究之中,以求更加完备。
在消费社会,中国大陆城市里的情感、需求、慾望、乃至于知识和文化都已经无可避免地在全球化的浪潮和资本主义的生产体制中被整合为商品,如同布希亚所说的,消费,永远是关系本身,即便是严肃地为影视文化催生新生命,那回头遥望的怀旧姿态,纵使是影像叙事的一次精彩回眸,但若自消费的观点观之,却同样让人惊心动魄,因为,「过去」也成为了消费体系中的一个符号,文革记忆、历史创伤或者创作人自身的悠悠岁月,全都成了抽象化的理念的消费——即便是个人化的、唯心的甚至是自相矛盾的,而这是身处消费社会的影视文化不得不面临的宿命。
作者简介
谢静国,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研究所博士。
现任国立北教育大学语教系助理教授。
第一章 序论
第一节 消费社会
第二节 中国大陆的消费社会
第三节 有关叙事
第四节 解题
第二章 影像叙事与审丑 / 丑美学
第一节 空白之书
第二节 纷杂叙事
第三节 另类语言
第四节 边缘战斗
第三章 影像叙事与消费美学
前言
第一节 酒吧
第二节 音乐
第三节 照片
第四节 漫画
第五节 手机
第六节 机场
第七节 网络
第四章 影像叙事与社会现实
前言
第一节 爱情万岁
第二节 家的寓言
第三节 与世界接轨
第四节 良心作证
第五节 向「南方」与「城里」奔驰
第五章 全球化语境中的中国影视文化
第一节 跨国资本与本土市场逻辑
第二节 广告:一种反客为主的操作模式
第三节 大中国主义的再现
第六章 结论
参考书目
附 录 影视文本及导演出生年份
这本书名《中国大陆消费社会的影像叙事》着实让我这个来自台湾的读者感到好奇。一直以来,我对中国大陆的社会变迁,尤其是其快速发展的消费文化,都抱有浓厚的兴趣。在台湾,我们接触到的中国大陆影像,无论是电影、电视剧、广告,还是近些年兴起的短视频,都深刻地反映了大陆社会在经济腾飞背景下,人们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以及身份认同的巨大转变。我特别想知道,这本书是如何捕捉和解读这些影像的。它是否会深入分析那些光鲜亮丽的商业广告背后,隐藏着怎样的社会心理和消费逻辑?又或者,它会聚焦于那些大众化的影像作品,比如网络流行文化、网红经济,来揭示普通人在消费社会中的挣扎与追逐?我预期这本书会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帮助我理解大陆消费者在物质极大丰富的同时,精神世界是如何被影像塑造和影响的。毕竟,影像的传播力量是如此强大,它不仅是记录,更是创造现实。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揭示影像与消费社会之间复杂而微妙的互动关系,展现出大陆消费者群体多元而又充满张力的面向。
评分《中国大陆消费社会的影像叙事》这个书名,瞬间勾起了我对中国大陆消费文化变迁的浓厚兴趣。在台湾,我们长期以来都对大陆社会的发展保持高度关注,尤其是在经济快速增长的背景下,消费模式的转变是其中最显著的变化之一。我非常好奇,这本书会如何解读“影像叙事”在这一过程中扮演的角色?是纯粹的商业营销,还是包含了更深层的社会文化意涵?例如,电视广告、网络视频、甚至电影中的产品植入,它们在塑造消费者的欲望和价值观方面,究竟有多大的影响力?我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一些有深度、有见地的分析,不只是停留在表面,而是能深入挖掘影像背后的逻辑,探讨它们是如何与大陆的社会结构、意识形态以及人们普遍的心理需求相结合的。我想,这本书或许能为我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来理解一个正在被影像塑造和定义的新型消费社会。
评分坦白说,读到《中国大陆消费社会的影像叙事》这个书名,我的第一反应是它或许会探讨大陆社会转型期,影像作为一种新的“符码”,如何在消费主义的浪潮中被生产、传播和接受。在台湾,我们经历了相似的消费主义浪潮,对影像如何塑造欲望、建构身份有着深刻的体验。大陆的消费市场规模和速度是惊人的,其影像叙事必然也呈现出独特的面貌。我期待书中能够对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影像案例进行细致的解剖,比如那些成功的商业广告如何利用情感营销、身份投射来吸引消费者;或是那些描绘都市生活、家庭场景的影视作品,它们在潜移默化中传递了怎样的消费价值观和生活方式。更重要的是,我希望这本书能触及到影像叙事与权力结构、社会阶层之间的关系。消费本身就带有社会区分的意味,而影像则可能强化或颠覆这种区分。我非常好奇,这本书会如何解读那些试图通过消费来“晋升”或“认同”的影像叙事,以及它们在大陆社会中扮演的角色。
评分《中国大陆消费社会的影像叙事》这个书名,让我想到了我们台湾这边对于“消费社会”的种种讨论,特别是当它与“影像”这样一个极具时代感的媒介结合时。在我看来,影像不仅是消费的载体,更是消费欲望的催化剂,尤其在中国大陆这样一个经历着剧烈社会变革的背景下。我很好奇,这本书是否会深入挖掘那些隐藏在影像背后的叙事逻辑?例如,在商品广告中,人物的穿着、场景的布置、音乐的选用,甚至镜头的切换,都是精心设计的,它们共同构建了一种理想化的消费情境,诱导着观众产生购买的冲动。而另一方面,像是反映社会现实的纪录片或非虚构影像,它们又以怎样的视角来呈现消费行为?是批判、是观察,还是别的什么?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出现一些具体的影像分析,能够像剥洋葱一样,一层层地揭示出影像如何与大陆消费者的生活经验、情感需求产生共鸣,甚至塑造他们对美好生活的想象。
评分读到《中国大陆消费社会的影像叙事》这个书名,我不禁联想到这些年我们台湾在面对大陆消费市场崛起时所感受到的冲击与变化。过去,我们可能更关注中国大陆的政治经济发展,但现在,“消费”已经成为一个无法忽视的重要面向,而“影像叙事”更是其最直观的呈现方式。我猜想,这本书可能会探讨一些引人入胜的议题,比如,大陆的消费影像如何利用本土文化符号来吸引消费者?它是否会研究那些在网络上爆红的短视频,它们如何在短时间内构建出一种社群认同和消费潮流?或者,这本书是否会关注到消费社会对个人身份认同的影响,以及影像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我想,影像不仅仅是商品的展示,它更是关于“我应该成为怎样的人”的隐形指导。我很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具体的案例分析,让我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在大陆这个广阔而多元的消费市场中,影像是如何被用来构建、传播,以及如何深刻地影响着普通人的生活和选择。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