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不开的人道关怀
电影是一种艺术,无论是戏梦人生或创意幻想的极致,无不深深牵引着观众的喜怒哀乐,使观众不必身历其境也能有所启发,其对人们的影响是深远的。影片中所传递的讯息,又因观赏者人生阅历与文化差异而有不同的领悟。本书作者利用e化电影从事生命教育,借由影片探讨导入不同理论,使读者对于影片的感受与认知迈向更高的层次。
此书最特别的地方是浓郁的人道关怀。于第二章,作者强调电影制作者的良知与气节,应适度的负起社会责任,将镜头对准平凡、弱势民众,为他们说句公道话,并且,以视觉媒体无所不在的强大优势,来彰显人性的良善面,引导我们超越躁动,回归真、善、美的人性本质。
由于充塞于书中,浓的化不开的人道关怀,这本书适用于一些经常与人接触的行业-教师,医护人员、社会工作者...等等,同时,也由于电影的趣味陆、多元性,使此种呈现方式倍觉亲切,可以融入从国中至大学的族群中,教导相关生命教育的概念,在此推荐。
第一篇 电影的魅力
第1章 电影的魅力
电影中的颜色
电影的时空脉络
电影的气势
电影的象征
感官刺激的极限
电影的声音
剧情的张力
电影是一部时光机器
电影的风格
电影的幽默感
第2章 电影的人道关怀
对权威的控诉
电影制作者的良知与气节
第3章 电影对心理的影响
电影的气氛
移情作用
电影作为一种宣泄
完美的结局
电影为观众带来希望
以电影彰显人性良善面
电影中的性与暴力
同理心
角色冲突
观察学习
第二篇 e化电影式生命教育之理论与实践
第4章 e化电影式生命教育之理论与实践
e化电影式生命教育课程的三个向度与视角
e化电影式生命教育之理论分析架构与立体模型
具体而言,e化电影式生命教育是什么?应如何实践?
第三篇 e化电影式生命教育之理论分析架构
第5章 社会学的视角
结构功能论
冲突理论
社会交换论
象征互动论
意义与象征的学习
戏剧分析
第6章 教育学的视角──杜威
进步主义 做中学
教育即生活
教育是终生的历程
全人教育
统合
观察学习与自我规范
后设认知
第7章 心理与辅导学观点
精神分析论
人本论
第四篇 影评
第8章 春风化雨──把握今朝
良心也可能违反人性
「符应原理」──选择性地将意识型态合理化与大众化的历程,不管此意识型态的本质或传递过程是否正当
教育是一种文化的选择与传递──文化是活动的,会因人、因时、因地而有不同的风貌与解读
回归教育的本质
以破坏教育来建设教育
爱孩子就不要一味的把孩子推给学校或补习班
台湾教育追求表相而丧失实质
以批判思考破除教育的迷思,在行动中重建全人教育 自我认同对角色混淆
自由不是放任,而是在管教与自由之间组成和谐的韵律
以创造力来丰富教育内涵并促进学习
破坏是为了超越
教师应如何解读权威?支配─从属或批判─重建?
个人如何在集体的架构上尽情的开展?
第9章 心灵点滴──超越问题本身
在医疗体系与病人的对立中医师升格为神
「移情作用」──医疗体系以自己「人性本恶」的防卫心态来解读众生
「反制约刺激」──打断冷漠的习性,再接上温暖的人性
问题通常是由主观与客观因素交之而成
表相不等于实质
预设立场,以及「二分法」是僵化的思考
自逼绝境──多数烦恼是自找的
超越问题本身──从不同(或正面)的角度看问题
「情境释义」──用创造力破除命定,以寻找生机或合理化自我的存在
人因为感觉自己重要而觉得存在是有意义的
顺其道而行则民从之
一个人也可以改变全世界
第10章 钢琴师──再度闪耀 存在是一种荒谬
「良心」不一定都是善的
中庸不是执着于「成人」的理性,而是能够在「父母」、「成人」与「儿童」的自我状态中,视情境灵活的运用各种人格状态
不变的父母(排斥)
「高峰经验」──生命的活水
退化──试图以小孩的纯真状态抗拒现实世界的冷酷
创伤经验──生命中难以承受之重
「再倾洩」──打破原来被(创伤)压抑与限制的能量,使转向正面
以温暖溶化冰雪
自我实现──个人潜能发挥至极限,是生命的终极意义
自我实现者倾向于孤独
危险的自我实现
动机
人类的动机是复杂的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慾求
走出生命的幽谷
第11章 真爱伴我行──在跌倒的地方站起来
人无法遁逃于天、地之间
越被禁止,越想尝试
道德偏见的代罪羔羊
活着才有希望
指责别人比指责自己容易 伪装是人的天性
为生存而放弃自我将导致自我的毁灭
每个人都需要「家」
以不变应万变
绝望导致重生
以人格分裂来维护自我的完整
窗外有蓝天
虽然客观的情势无法更改,但人可以选择反映的方式
绝对的自由也表示绝对的孤独
人其实是善恶同体的
不患寡而患不均
女人作为「第二性」(比男性差的性别)
女人安于「第二性」以确保自己的存在不受威胁
以幻想来满足不可能达成的慾求
弱者以压迫弱者而成为强者
群众是盲目的
伪善──人的悲剧性格使人无法做自己
「他人就是地狱」──人之悲剧源于其所存在的社会结构
在跌倒的地方站起来
第12章 美梦成真──有时输了,却是赢
爱的本质──爱的色彩缤纷,包含各种正、负面的情绪
专注──价值观的重组与定位
超越时空──真爱是超越地理与时间的限制的,即使是死者,仍将因为爱而存活于生者的记忆中
「否认作用」──借由扭曲现实来保护自我的完整
「结晶化」──思想的沉淀与转化
「第一印象」与「铭印现象」──剎那就是永恆
爱与控制──真爱是保存对方的完整性
爱的滋养──亲密关系的转变、妥协与维护
死后余生──确有其事或只是人渴求永恆的心理投射?
中阴与轮回──宗教的进(净)化观
活在当下──勿悲过去,不贪未来
无常与当下──轮回就在日常生活中显现
无常其实是一种常态
失落感──对存在与执着之撞击
真爱是唯一的,永远无法被复制或取代
「老士官长症候群」──严重失落后的冷漠(心死)
矛盾感──爱中潜伏着恨
生命回顾──以反省来超越痛苦,达到净化
在「执着」与「放下」间以智慧找到平衡点
孤独──一种暂时的隐退,以重新涵养生命力
活着就是不放弃希望
绝望也可以是重生的契机
「放下」才能自在
倖存者罪恶感──沉痛中的钻牛角尖与自虐
积极的死亡态度与消极的死亡态度
尽兴而活──每一天就是最后一天
以创意、智慧与勇气超越生命的重复与无聊
自杀是否不道德?
放弃生命不一定都是违反自然或自私的
失之东隅,收之桑隅
《附录》影片资料来源
参考书目
索 引
我看到这本书的名字,眼睛就亮了。《以电影开启生命智慧:e化电影式生命教育之理论与实践》,这个书名真的太有吸引力了。我一直认为,电影是一种非常强大的叙事工具,它能够让我们在短时间内体验不同的人生,感受不同的情感,从而拓展我们的视野,深化我们对世界的理解。而「生命教育」这个概念,对我来说,一直是生活中一个需要不断探索和学习的领域。这本书巧妙地将这两者结合起来,而且还加上了「e化」,这意味着它可能不仅仅是纸上谈兵,而是有更现代、更互动、甚至更灵活的学习方式。我非常好奇,它会如何定义「e化电影式生命教育」?是利用线上平台来讨论电影?还是有配套的在线课程或工作坊?又或者,它会提供一些让读者能够在家中就能进行的实践活动,比如写观影日记、小组讨论等等。更重要的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让我对接下来的内容充满期待。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套系统性的方法,不仅教我们如何去「看」电影,更教我们如何从电影中「学」到关于生命成长的智慧,并将这些智慧真正地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去解决问题,去面对挑战,去成为更好的自己。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以电影开启生命智慧:e化电影式生命教育之理论与实践》,给我的第一感觉就是非常贴近现代生活,而且具有很强的普适性。我个人本身就是个电影爱好者,常常会在观影后有种说不出的感触,但又不知道如何将这些感触系统化,转化为真正的成长。这本书提出的「以电影开启生命智慧」正是我一直以来渴望的。而且「e化」这个词,让我觉得这本书不是一本老旧的教材,而是紧跟时代步伐,可能会运用到很多数字化的工具和资源,让学习过程更加生动有趣,也更容易进行。我特别好奇的是,「电影式生命教育」具体指的是什么?它会不会提供一些经典的电影片单,然后通过引导性的问题,帮助我们去分析电影中的人物、情节、冲突,从而挖掘出其中蕴含的生命道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也让我对这本书的内容有了更高的期待,它应该会提供一套完整的框架,既有理论上的支撑,又有实际操作的方法,让我们不仅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做,更能知道「如何」去实践,真正将电影的智慧融入到自己的生命体验中,让自己的生命变得更加丰盈和有意义。
评分说实话,我平常看书的类型比较杂,但「生命教育」这个主题一直在我关注的范围里。这本书的书名《以电影开启生命智慧:e化电影式生命教育之理论与实践》,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提供了一个非常现代且具象化的切入点——电影。我一直觉得,很多时候我们对抽象的人生道理感到迷茫,但当这些道理呈现在银幕上,通过角色的经历、情感的起伏来展现时,我们就能更容易理解和体会。尤其是在这个数字时代,「e化」这个词也暗示了这本书可能运用了一些比较新颖的教学或学习方式,也许会结合线上资源,或者有互动性的设计,让阅读体验更丰富。我很好奇,它究竟是怎么把电影和生命教育结合起来的?是挑选特定的电影片段进行分析?还是以某部电影为案例,深入剖析其所蕴含的生命智慧?而且「理论与实践」的表述,让我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停留在理论层面,更有可能是提供了具体的实践方法和工具,让我们能够将从电影中获得的启发,真正融入到自己的生活中,去实践,去改变。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是,它不是一本枯燥的教科书,而更像是一扇通往自我成长和生命探索的窗户,透过电影的视角,让我们看到更广阔的人生风景。
评分光是看到《以电影开启生命智慧:e化电影式生命教育之理论与实践》这个书名,我就被深深吸引了。我一直觉得,电影不仅仅是消遣,更是一种强大的艺术形式,它能够触动人心,引发思考,甚至改变我们看待世界的方式。而「生命智慧」这个概念,更是我们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都需要不断追寻的宝藏。这本书将两者巧妙地结合在一起,而且还加上了「e化」这个前沿的词汇,让我觉得它一定是一本非常现代、非常具有创新性的读物。我很好奇,它究竟是如何运用电影来开启生命智慧的?是会挑选一些具有深刻人生寓意的电影进行深入解读?还是会提供一套完整的电影观赏和反思的方法论?「e化」的设计,也让我充满了想象,它是否会结合线上资源,例如电影片段的分析、虚拟讨论区,甚至是互动式的学习平台,让读者在享受电影的同时,也能进行深度思考和交流?「理论与实践」的组合,更让我看到了这本书的实用价值,它不仅仅是停留在纸上谈兵,而是希望读者能够真正地将电影中的智慧,转化为自己生活中的实际行动,从而实现生命的成长和蜕变。这本书给我一种感觉,它是一本能够真正陪伴我们,引导我们,让我们在电影的光影世界里,找到属于自己的生命答案的好书。
评分哇,这本书光看书名就觉得很有意思。「以电影开启生命智慧:e化电影式生命教育之理论与实践」,光是「e化」和「电影式」就让人充满好奇。我一直觉得电影不只是娱乐,更是一种很强的媒介,里面常常蕴含着许多人生哲理和情感的触动。每次看完一部好电影,都会忍不住思考很多,甚至会去对照自己的生活。所以,如果能把这种观影体验系统化,变成一种学习方式,那真的太棒了!特别是「生命教育」这个词,感觉这本书应该会触及一些很深刻的人生议题,比如如何认识自己、如何与他人相处、如何在困境中找到力量等等。而且「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听起来就不会是空泛的讲道理,而是有方法、有实例,甚至可以让我们在生活中实际运用。我很好奇它会介绍哪些电影,又是如何将电影情节与生命议题结合起来的。不知道这本书会不会提供一些观影清单,或者具体的引导方法,让读者可以跟着书本的指引,真正地从电影中汲取智慧,提升生命的品质。这种跨领域的结合,让我觉得它绝对是一本值得深入探索的好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