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赫若小说全集(上)

吕赫若小说全集(上)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吕赫若
  • 小说
  • 文学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长篇小说
  • 短篇小说
  • 作品集
  • 经典
  • 小说全集
  • 文学名著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文学,是苦难和梦想战斗的道路。--吕赫若

  *2018年4月客家电视台文学大戏《台北歌手》剧中剧原型小说
  导演∣楼一安
  领衔主演∣莫子仪、黄姵嘉、杨小黎  

  在青年小说家吕赫若如炽闪的曳光弹匆匆划过台湾的战争年代前后或者焰红或者惨灰天际的短暂人生中,虽然仅为汲养他的土地留下三十余篇故事,然而他所创造出来的传说,既迷人,又动人,又恼人,竟远远超过同辈的作家;字里行间处处尽是骚乱社会中底层人们艰困的生活实相、渴望为知识份子与土地寻找出路的善念,更锻铸着充满诗般美感与情思的动盪历史记忆。

  收录〈牛车〉、〈暴风雨的故事〉、〈婚约奇谭〉、〈前途手记〉、〈女人的命运〉、〈逃跑的男人〉、〈蓝衣少女〉、〈春的呢喃〉、〈田园与女人〉、〈财子寿〉、〈庙庭〉、〈邻居〉、〈风水〉等十三篇小说


  ◎吕赫若给我们留下值得纪念的一幅历史性绘卷。──叶石涛

  ◎面对他的小说,彷彿是在细看一帧泛黄的、有着时间色泽的相片,历史感与临场感特别浓郁。正是依照这样的感觉,吕赫若有意无意牵引着读者走向他的时代,投以深情的回眸。──陈芳明

  ◎吕赫若的小说见证了台湾庶民生活的实际状态,呈现被殖民者「泪的写实」;他更大的浪漫则是加入了实践行动,成为「血的浪漫」的典范。──林燿德
好的,这是一份针对一部假定名为《历史的回响:XX时期社会变迁与文化思潮》的图书简介,该书内容完全不涉及您提及的《吕赫若小说全集(上)》。 --- 历史的回响:XX时期社会变迁与文化思潮 一本深入剖析特定历史断代社会肌理、思想脉络与艺术表达的深度研究专著。 引言:时代的切片与思想的湍流 本书聚焦于一个剧烈转型与阵痛并存的历史时期——二十世纪上半叶的特定区域性社会(此处为特定虚构或非吕赫若关注的区域/时期)。这是一个在传统秩序崩塌与现代化浪潮冲击下,社会结构、经济形态、以及个体精神世界经历剧烈重塑的阶段。本书的叙事线索并非仅仅梳理政治事件的起落,而是着眼于宏大叙事下的微观体验,试图通过对特定社会阶层、新兴知识分子群体以及民间文化形态的细致考察,还原一个真实而复杂的回响之声。 我们所探讨的“回响”,是现代化进程中,旧有价值观与新兴思潮激烈碰撞所产生的复杂声波。它体现在乡村的凋敝与都市的崛起、传统家族制度的瓦解与现代个人主义的萌芽,以及在外部文化涌入背景下本土文化身份的艰难重塑之中。 第一部分:社会结构的重塑与日常生活的变迁 本部分详细考察了该时期社会基层的变动,重点关注农业社会的解体与新兴城市市民阶层的诞生。 一、乡村的失语与经济的底层逻辑 传统农业经济在列强入侵、市场化冲击以及土地兼并加剧的多重压力下,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脆弱性。本书通过对地方志、经济档案以及罕见的私人账簿分析,揭示了农民阶层如何被卷入一个他们无法理解的资本循环之中。我们深入探讨了田园牧歌式生活形态的破裂,以及由此引发的结构性失业与人口迁徙的初始阶段。这不仅仅是生产工具的革新,更是数千年根深蒂固的宗族与土地关系的一次剧烈震动。 二、都市的浮光掠影与市民群体的生成 与乡村的衰颓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新兴都市的快速膨胀。本书将笔触投向了新兴的商贾、手工业者和早期产业工人阶层。我们分析了这些“新市民”如何借由商业活动积累财富,如何在新兴的公共空间——茶馆、戏园、报馆周边——形成独特的社交网络与消费模式。他们的生活充满了矛盾:既渴望现代化的便捷与刺激,又难以摆脱传统伦理的束缚。对他们生活方式的描摹,构成了理解该时期社会动力学的关键一环。 三、家庭伦理的内部张力 现代化进程对以血缘为核心的大家族结构构成了致命挑战。本书重点研究了父权权威的削弱、女性社会角色的初步松动,以及青年一代在接受新式教育后与保守家庭观念的冲突。通过对当时法律文书、家庭财产纠纷记录的解读,我们得以窥见私人空间内部上演的无声战争,以及传统“孝”道如何在现代性面前被重新定义或彻底颠覆。 第二部分:文化思潮的交锋与知识分子的抉择 思想的领域是社会变迁最为敏感的晴雨表。本部分聚焦于知识精英群体,探讨他们如何回应时代的挑战,并塑造了当时的文化景观。 一、启蒙的火种与对“国民性”的反思 在对西方思潮的引进与吸收过程中,本土知识分子群体内部爆发了关于“如何救亡图存”的激烈辩论。本书深入剖析了实用主义、理性主义以及早期社会主义思潮在不同知识分子圈层中的传播路径及其本土化实践。我们关注那些致力于唤醒“国民性”的理论家,他们如何批判传统文化中的惰性与愚昧,并试图构建一套适应现代文明的国民道德体系。这种深刻的自我审视,构成了那个时代最昂贵的思想成本。 二、教育体系的革新与代际差异 新式学堂的建立,是社会变革中最具穿透力的工具之一。本书考察了从蒙学到大学教育体系的转型,及其对青年心智形成的决定性影响。新旧教育模式的并行,造成了严重的知识鸿沟与代际隔阂。接受新教育的青年,带着对旧制度的批判精神和对未来的憧d,开始在文学、艺术乃至政治领域占据主导地位,与父辈的价值观形成鲜明的对比。 三、新兴文学的崛起与社会情绪的承载 文学艺术在这一时期不再是纯粹的娱乐或风雅之事,而成为了承载社会焦虑与政治诉求的重要载体。本部分将专门分析新兴的叙事体裁和诗歌流派,它们如何模仿西方现实主义手法,描绘底层人民的苦难,批判社会不公,或表达对理想世界的朦胧向往。这些作品成为记录时代情绪、保存社会记忆的珍贵文本,是研究当时文化心理状态的直接证据。 第三部分:民间文化的韧性与边缘群体的声音 本书摒弃了仅关注精英阶层的局限,将目光投向了更广阔的民间社会与被边缘化的群体。 一、地方戏曲与口述传统的变异 尽管受到了现代印刷媒体和新式教育的挑战,传统的地方戏曲、曲艺和口述历史依然在民间保持着强大的生命力。我们考察了这些传统艺术形式如何巧妙地吸收时事新闻、融入现代语汇,以一种“古老的外衣包裹新颖的内容”的方式,继续对大众进行着潜移默化的教化与娱乐。这显示了文化适应性中惊人的韧性。 二、流浪者与边缘阶层的生存哲学 那些没有被城市化浪潮完全吸收,或在社会转型中被抛弃的群体——包括手艺人、江湖术士、失地农民和城市游民——构成了社会变迁的阴影部分。本书通过零星的社会调查记录和警务报告,侧面还原了他们的生存困境与独特的互助体系,揭示了“进步”背后的巨大社会代价。 结语:理解我们的“过去之重” 《历史的回响:XX时期社会变迁与文化思潮》旨在提供一个多维度的、拒绝简单二元对立的观察视角。它表明,任何伟大的社会转型都不是线性的进步,而是一个充满妥协、张力、创造与失落的复杂过程。通过对这一时期社会肌理与思想斗争的细致解剖,我们期望能更深刻地理解塑造了我们今日世界的那些根本性力量,以及那些在时代洪流中艰难前行的无数个体的真实体验。本书的价值,在于其对复杂性本身的尊重,以及对那些未被主流叙事充分记录的历史细节的致敬。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吕赫若


  本名吕石堆,一九一四年生于台中丰原,一九五一年因意外殁于北县鹿窟,得年三十八岁。吕氏毕业于台中师范,兼具教员、音乐家与作家身分,更曾被誉为「台湾第一才子」;其生涯跨日治至光复后,并以台湾光复作为日文和中文创作的分期。吕氏作品泰半发表于报刊杂志,在世时仅出版有日文短篇小说集《清秋》一书,但他在小说艺术的成就与对文学信念的实践,却使之跻身台湾文学史上最重要的作家之一。

译者简介

林至洁


  一九二七年生于台北三崃。日本女子大学营养系毕业,纽约医学院公共卫生研究所研究,曾任教文化大学家政研究所、淡水学院,现任教于淡江大学日语系。着有《日本近代文学选》、《读卖日语》、《现代日语文书》、《营养对疾病治疗与预防》等。

图书目录

【照片】
.珍贵资料照片约二十帧

【小说】
.牛车 
.暴风雨的故事 
.婚约奇谭 
.前途手记──某一个小小的记录 
.女人的命运 
.逃跑的男人 
.蓝衣少女 
.春的呢喃 
.田园与女人 
.财子寿 
.庙庭 
.邻居
.风水

【杂文】
.关于诗的感想 
.两种空气 
.旧又新的事物 
.我思我想

图书序言

废墟之花
──《吕赫若小说全集》导读


  历史的宽容与不宽容

  断垣残壁是战争年代台湾知识分子的心灵风景,多少壮烈的青春埋葬在烽火硝烟里,多少炫丽的理想也隐逝在历史迷雾深处。极目废墟,竟有一株风中之花引颈摇曳,在瓦砾堆中如歌升起,为荒芜的土地释放奇异的信息。吕赫若在战争臻于盛况时所留下的文学,已成为寂寥时间里传诵的一支生命挣扎的輓歌。背对着时代的政治律令,吕赫若向着历史旷野发出灵魂深井的声音,那是许多被压抑记忆的涌现,是无数受到伤害人格的呈露。他借由小说形式,表达一股无可遏制的意志,捍卫台湾传统之美,也抵抗帝国的权力之柄。

  《清秋》这册小说集在一九四四年出版,似乎暗示了吕赫若的文学追求到达一个艺术峰顶。与同世代的台湾作家相较之下,他对文字的尊崇与审美的要求,显然无人可以比并。使作家成为一种志业,使文学成为一种境界,是吕赫若亟欲企及的目标。然而,历史对他并没有宽容的眷顾。战争匆匆而来,又匆匆而去,全然撞歪了他生命航行的方位。他并未预见,稍后的岁月已经不可能再许诺他有更多的书写空间。他甚至也未能预知,时代就要发生巨大转变,即使日文的表达方式不再见容于新的政治体制。他更不能事先看到,粗暴的政治转型就要迫使他放弃极度眷恋的文学。

  历史不能预设,当然也不能后设。只是阅读他充满想像的小说时,读者总会情不自禁追问:如果吕赫若在一九五○年代倖存下来,会不会有更为丰饶的文字持续蜿蜒在他笔下?这位被称为台湾第一才子的小说家,终于只被容许为他的土地留下不到三十篇的故事。然而,仅凭如此有限的作品,他所创造出来的传说,既迷人,又动人,又恼人,远远超过他同辈的作家。面对他的小说,彷彿是在细看一帧泛黄的、有着时间色泽的相片,历史感与临场感特别浓郁。正是依照这样的感觉,吕赫若有意无意牵引着读者走向他的时代,投以深情的回眸。

  我与我的世代,作为吕赫若的未亡人,回望他的时代之际,不免要带着一丝微微的痛楚去挖掘他故事里的艺术意义。从最初的阅读,到后来的再阅读,越来越使人警觉到任何加诸他身上的称号,例如「左翼青年」或「殉道者」,都不足以掌握他精神的真貌。道德式的加冕或裁判式的评价,似乎很难协助读者到达他灵魂的核心。他选择台湾的农村生活与家族故事,作为他小说书写的主调,透露了他对自己生命的成长际遇有着无可言喻的迷恋。这位具有天分的作家,有过东京帝都生活的经验,而且也长期定居在台北岛都,但是在追求现代艺术之余,都会情调根本不是他故事中的重要场景。每当触及到世代的冲突,性别的矛盾,阶级的对峙,他总是毫不迟疑会把焦点转移到传统的家庭故事。究竟对于现代性,吕赫若抱持的是怎样的态度?

  从反现代到抗拒「近代的超克」

  吕赫若文学生涯中最为多产的时期,应该是在一九四二年至一九四四年之间。从《吕赫若日记》可以发现,自一九四一年完成〈财子寿〉,到一九四四年《清秋》出版前后,他写了十余篇小说,十篇左右的剧本与广播剧,这还不包括已经发表的随笔与评论。对照在此之前的产量,亦即从一九三五年发表的〈牛车〉,直到东京时期完稿的「台湾女性」系列小说,收获并不那么可观,仅有九篇小说。这个事实显示,台湾在太平洋战争的阴影下,反而刺激了吕赫若的文学思考。这究竟是来自时代的召唤,还是出自内心的焦虑,值得细心推敲。

  《吕赫若日记》的记载显示,他在战争期间也卷入了皇民文学奉公会的活动,更编写配合战争节奏的广播剧。但是,在营造短篇小说时,战争的气氛消失,帝国的影子也跟着消失,剩下来的却是家族情感的流动,即便是温馨的,或淡漠的,都把政治时局的诡谲远远推到故事的边境之外。如果日记是个人内心的私密纪录,他无法在文字里掩饰自己的多重政治认同。不过,从日记书写与小说书写可以相互印证,吕赫若尊崇的生命价值绝对不是政治认同,而是文学信念的坚持。对于政治,他甚至表达了憎恶与嫌弃。凡是触及文学的地方,他毫不保留地倾洩专注而虔诚的精神。他可能也是日据作家中,把文学置放在最高艺术地位的少数者之一。

  文学如果是他精神的堡垒,那么他对政治、权力、战争的庸俗题材表示鄙夷与抵抗,并不使人感到讶异。从这样的理路去考察他的文学思维,吕赫若对抗现代性採取批判的接受,也就不至于令人意外了。从他发表的第一篇小说〈牛车〉,读者几乎可以洞察他对所谓的现代化运动自始就流露抗拒的态度。在一个常态的资本主义社会,现代化所带来的损害与创伤,并非止于自然环境的崩解,它还进一步侵蚀人的基本价值与生命意义。这样的现代化一旦移植到殖民地社会,造成的巨创是双重的,一是现代性的破坏,一是殖民体制的破坏。〈牛车〉相当典型地反映了台湾知识分子在历史转型期的抗议与愤懑。

  接受现代化教育的吕赫若,全然并不着迷于都会的生活。对于一位具有自觉的作家来说,颇知都会其实就是现代化运动的心脏,同时也是殖民体制的中枢神经。他的灵魂能够获得救赎,依赖的不是现代性的知识,也不是都市的浮华生活,而是他寄以希望的农村生活。远在东京时期,他就已经对大都会虚幻的繁华感到不胜疲惫。一九四二年四月二十九日,吕赫若写下如此的文字:「心想遥远的故乡,遥远的田园,回到乡村后,将专注文学。」故乡与田园,至此已昇华成为他文学追求的重要隐喻。在高度现代化的东京,他的小说没有只字片语描写这个帝都的景象,反而构思了〈财子寿〉、〈邻居〉、〈月夜〉等等有关乡土想像的故事。街灯、电车、咖啡室、高楼、霓虹灯都从他的小说彻底消失,记忆中的台湾,以及伦理情感、风俗民情无比鲜明地呈现在他的文字里。农村与都市不必然是相互对峙的两极价值,但是吕赫若的选择取向,显然有他更为深刻的隐喻。

  要理解吕赫若文学的意义,就有必要从殖民地体制发展的脉络来观察。吕赫若在一九三五年登场台湾文坛时,日本殖民者对台湾的现代化改造正臻于高峰。尤其是为了庆祝始政四十週年而举行的「台湾博览会」,正标志在岛上推展现代化运动的帝国气象。在辉煌的帝国笼罩下,台湾地方文化并未受到殖民者的尊重。吕赫若的文学其实是从地方文化的立场出发。他所描写被牺牲的农民、被物化的女性、被矮化的知识分子,都在于护卫帝国范围内的台湾立场。因此,他的每篇小说,从〈牛车〉、〈暴风雨的故事〉,一直到〈婚约奇谭〉、〈田园和女人〉,彷彿只是聚焦于台湾事物的刻画。但是,小说中的权力支配,资本主义逻辑与商品化过程,无疑都在暗示现代化运动的负面影响。以迂回的方式批判现代化的冲击,几乎等于在抵抗帝国的权力渗透。把他的小说放在这样的脉络来考察,故事中地方文化的意义自然就彰显出来。

  但是,长期受到贬抑且污名化的地方文化,到了四○年代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竟突然受到台湾总督府的尊崇。在一九四一年推动精神总动员之际,台湾总督府突然开始高举「振兴地方文化」的旗帜,要求台湾作家与知识分子都要投入大东亚的圣战。这种文化政策的急遽转变,在某种程度上确实可以迷惑一些台湾的读书人。但是,对于具有文化主体思考的吕赫若,似乎能够穿透政治迷障,清楚辨识这种文化政策背后的政治意义。

  为什么殖民者在战火日炽之际,骤然转而提倡「振兴地方文化」的诉求?这个问题值得讨论,因为吕赫若小说的书写策略是在这样的历史问题之下展开的。台湾并不是唯一被要求必须提出振兴地方口号的地方,在整个日本帝国统辖境内,包括朝鲜、满洲、华北、华南都毫无例外被汇整到如此的振兴运动中。在振兴地方文化的假面下,日本帝国一方面可以蒙蔽各个不同地区的知识分子,误以为自己的文化开始受到尊重;一方面也是借由这种口号的鼓吹,使各个被统治地的人民能够献身于圣战的洪流。所谓振兴地方文化,其实是日本殖民者建构「兴亚论」过程中的一个实践。具体而言,帝国领导人为了卸除过去「脱亚论」的历史包袱,并进一步换取帝国范围内所有被统治者的信任,而开始植入「兴亚论」的政治论述。这种文化政策的逻辑是可以理解的,振兴地方文化就是在振兴亚洲文化,而振兴亚洲文化,就可以用来对抗欧美的帝国主义。并以这样的文化逻辑,来合理化大东亚战争的行动。在皇民化文学运动中,有多少作品会加入「抵抗英美」的口号,无非就是兴亚论阴影下倡导出来的产物。

  对于吕赫若而言,他无法接受「振兴地方文化」背后的政治思维,更无法接受把台湾地方文化整编到兴亚论的帝国论述之中。他书写地方,绝对不在配合战争国策,也不可能轻易被卷入皇民化文学的漩涡里。他小说中的地方文化,并不存在于帝国范围之内,而是跳脱在帝国权力的宰制之外。他深深知道,所谓振兴地方文化,所谓兴亚论,只是另外一种变相的现代化论述。对于现代化的陷阱,台湾社会的历史经验已经印证得非常鲜明。日本的战争发动者,在殖民地,在占领区,毫不懈怠地推销兴亚论的同时,东京的知识分子并不使用这样的语言,他们把大东亚战争的理论基础定位为「近代的超克」。这才是振兴地方文化与兴亚论的真实用意,吕赫若确实知道这样的用心。

  「近代的超克」,是一九四二年东京《文学界》杂志召开文化座谈的一个专题。这是一群以「知的协力会议」为名义的日本知识分子所参加的会谈,包括河上彻太郎、龟井胜一郎、林房雄、中村光天等十人在内。座谈的目的,其实是在建构一种论述,支持军国对外的侵略战争。整个会谈内容,不外是要使日本摆脱西方「现代化」的影响,而重新建立东方的现代化论述。所谓超克,就是超越并克服西方现代化论述的支配。日本侵略亚洲各国,等于是为了团结东方文化的力量,来对抗西方帝国主义的威胁。这说明了在殖民地贩售兴亚论与提倡振兴地方文化,都只是在于支持日本大东亚战争的军事扩张行为。这场战争有没有完成「近代的超克」,历史事实已经不证自明。但是,无论是西方的现代化,或是东方的现代化,对被殖民者与被侵略者而言,其实并没有任何差异。台湾社会所遭到的摧残,并没有因为兴亚论与振兴地方文化的提出就获得减缓。

  正是在这样的认识下,吕赫若小说所彰显的台湾地方文化就有丰富的历史意义。他在四○年代见证的事实是,东京在主张「近代的超克」时,台湾的皇民文学推动者西川满与岛田谨二,却正鼓吹着「外地文学论」。岛田谨二处心积虑酿造外地文学的理论时,并没有把台湾文学的传统纳入其论述脉络。在台日本作家,一边高喊振兴地方文化,一边却以外地文学论排斥台湾文学。这种虚矫的、傲慢的、霸权的论述,正是吕赫若戮力书写台湾家族故事所要对抗的。兴亚论是虚构的,振兴地方文化是虚伪的,近代的超克更是虚假的。以共时性的阅读来看待吕赫若的小说,这些产生于一九四二年以后的作品,最后结集在《清秋》这册专书,恰恰都在揭穿殖民体制的虚构、虚伪、虚假。

  吕赫若小说的历史象征

  林至洁女士翻译的《吕赫若小说全集》,是台湾文学界的一大盛事。这册译着在一九九六年同时入选《联合报》「读书人」与《中国时报》「开卷」的十大好书,绝对不是偶然。这册译着受到重视,一方面是拜赐于林至洁的译笔技巧,一方面则是因为吕赫若传说一直是文学史上的巨大之谜。能够使他的小说以较为完整的形式问世,对文学与历史研究者都是一件幸福的事。

  特别是《清秋》时期的吕赫若的文学思考,随着这册译着恰如其分填补了文学史的缺口,让后人能够清楚辨别当年皇民化文学运动的实相与虚相。吕赫若参加过皇民文学奉公会的活动,在他的日记里都有诚实的纪录。但是,在时代洪流里,参加这种活动并不令人感到稀奇。较为受人瞩目的是,在介入皇民化运动之后所写出来的小说,才是议论的出发点。〈清秋〉这篇具有争议的故事,并未公开发表于当时任何杂志,而是直接收入短篇小说集里。有关他作品的政治立场问题,文学史家叶石涛先生已写过一篇文章〈清秋:伪装的皇民化讴歌〉,为吕赫若小说做过辩护与澄清。

  一九四三年六月十八日,吕赫若在日记里写着:「想到短篇小说〈路〉的主题,想描写一个医生徘徊于开业还是做研究之间,想明示本岛知识阶级的出路。」这是〈清秋〉最早构思时的张本。到了八月七日,他的日记留下这样的字句:「晚上更新构想,开始写〈清秋〉。想描写当今的气息,以明示本岛知识分子的动向。」直到十月二十三日,他在日记里写了如下的文字:「短篇小说〈清秋〉脱稿。晚上十点二十分。张数是一百一十五。」从这些断续的纪录,可以发现〈清秋〉前后耗费他四个月的时间才完成。

  为什么〈清秋〉值得讨论?这篇小说最能代表吕赫若在台湾地方文化、日本殖民文化与近代化三个价值之间所採取的立场。他完成这篇小说之前,陈火泉所写的〈道〉才获得奖赏。〈清秋〉的原名是〈路〉,似乎与〈道〉有某种程度的对照。陈火泉在一九四三年发表〈道〉时,也是在探讨台湾知识分子的精神出路。在〈道〉里,受挫的主角最后放弃台湾人的立场,走上皇民鍊成的道路,并且抱持以血换血的信念,投入大东亚战争的烈焰之中。对照之下,稍后完成的〈清秋〉,吕赫若并没有允许他的故事主角走上战争的道路,反而是让小说中的医生留在故乡。〈清秋〉的结构,集中于台湾乡村人物、景物、事物的描写。在台湾人的社区里,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是平民的,而且也是很传统的。那种细腻的书写,节奏特别迟延缓慢,吕赫若刻意在延宕的运镜过程中,审慎贴切地把台湾人的内心情感呈露出来。他的手法,似乎要告诉提倡「振兴地方文化」的日本作家,那样的世界绝对不是陌生的外人能够轻易介入的。

  然而,〈清秋〉更为重要的思想,却是对于「近代的超克」进行迂回的、深刻的讽刺。大东亚战争的合法性,在〈清秋〉里全然遭到否定。传统的伦理情感,无论是父子兄弟之间,或是乡人邻居之间,仍然完好地保留在台湾农村角落。故事里表现的地方文化,与台湾总督府想像的地方文化,是截然不同的两个世界。时代潮流浩浩荡荡,却无法沖刷台湾社会底层的精神堡垒。吕赫若在日记中允诺要告诉岛上知识分子的出路,〈清秋〉显然兑现了这样的诺言。他清楚告诉同世代的台湾人,战场不是出路,近代的超克也不是出路,真正的出路就在台湾的农

  村。背对着近代化论述,背对着兴亚论的噪音,吕赫若以他的小路为自己的土地提出雄辩。

  《吕赫若小说全集》不但营造了战争年代的台湾之美,也锻铸了动盪时代的历史记忆。战争匆匆来去,捻熄了无数知识分子的青春烈火,吕赫若的梦与理想也一併都化为灰烬。他的作品留在这个人间,传达着半个世纪以前的历史召唤,台湾知识分子的精神出路就在这块土地,这座奋力在北半球泅泳的梦岛。

二○○六年一月廿三日于政大台文所
原载二○○八年五月《印刻文学生活志》

图书试读

牛车
 

 
「傻瓜!可不可以安静点?」
 
扭曲那张暴躁到似乎想哭的脸庞,木春殴打弟弟的头。于是,「啊││」弟弟彷彿划破咽喉般地大喊,整个人趴到地上,手脚乱动,还把油罐打翻了。「你这家伙⋯⋯」木春握紧拳头,蜷曲上半身。「我要再打你了噢!」不过,抬起的手腕突然失去力气。木春柔声地说:
 
「蠢蛋!哭又能如何?阿母就快要回来了。会弄脏衣服的。」
 
因为他忆起之后这个家中又将上演的场面,那是个恐怖的场面。木春已完全倍感威胁。日复一日,傍晚工作完毕归来的双亲,立刻开始争吵,最后互相扭打。即将九岁的木春躲在床的暗处凝视一切的动静。弟弟则号咷大哭。「木春!你是木偶吗?」阿母咬牙大声斥责。「喂!和哥哥一起去玩。」悄悄地从床的暗处走出来,木春抓起弟弟直往门外飞奔。然后在田间小路坐下来,仔细地告诉弟弟。「阿城,你不觉得很可怕吗?在那时候大哭⋯⋯」
 
爬到看得到裂痕的餐桌上,木春把手伸进饭桶中。刷!刷!把桶底的米粒抓在一块捏成圆团,然后让弟弟的手抓住。
 
「来!来!不要哭了。来吃这个。再哭,等阿母回来,就要倒楣了。阿城啊。」
 
弟弟立刻停止哭泣,津津有味地小口咬着。鼻涕和着泪水,与饭一起吞下去。
 
「好吃吧!」
 
兄弟两人早已习惯吃冷饭。阿母早上去工厂的时候,就说这是中午的份。剩饭白天会变冷,但还有些水气。双亲不在家时,他们自由地看家。想到时,就朝饭桶里抓起饭来吃。兄弟两人就是这样长大的。然后,他们的肚子渐渐隆起,大到像个怀孕的女人。不过,却不曾生过什么病。
 
玩了一整天,筋疲力竭时,耳际响起门口竹门的吱咯声。木春不由得睁大双眼。「阿母回来啰!」摇起身旁的弟弟,连忙到门口一瞧。回来的是阿爸杨添丁。
 
木春以恰似诉说父亲一天的外出及表露自己的不满之口吻说:
 
「阿爸!今天很早嘛!」
 
「是啊⋯⋯」杨添丁的身子转向孩子们回答说。
 
「你阿母已经回来了吗?」
 
给拉进牛棚的黄牛吃饲料草,他解开钮釦原地伫立。然后利用斗笠将风灌进胸部。
 
「是吗!」父亲轻轻点头。「肚子饿了吗?」隔了一会儿后问他们。
 
木春点点头。
 
天色越来越暗。傍晚火红似鲜血的天空,白鹭成列唿啸飞过。没有半点风,燠暑逼人。他不禁缩起身子,蚊子成群在前方嗡嗡飞舞。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以来对台湾的战后初期文学都有着浓厚的兴趣,那个时代,既有历史的沉重,又有新生的希望,而吕赫若先生,无疑是那个时代文学的巨擘。这次《吕赫若小说全集(上)》的出版,对我来说,简直是一件激动人心的事情。我一直觉得,要真正理解一位作家,必须从他的整体作品出发,而零散的选集,总会让人觉得意犹未尽。这本《全集(上)》,我猜测一定会收录他创作生涯中最为重要的早期作品,那些奠定了他文学地位的经典之作。我一直都很欣赏吕赫若先生的文字,他的文字朴实无华,却充满了力量,能够直抵人心。他对于人物内心的描绘,尤其细腻,他能够将人物的挣扎、痛苦、喜悦,都刻画得入木三分。他笔下的人物,都不是脸谱化的,而是有血有肉,有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他对于当时台湾社会的种种问题,比如阶级固化、城乡差距、以及外来文化的影响,都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批判。这本“上册”的到来,让我有机会能够系统地、全面地去领略吕赫若先生的文学世界。我非常期待能够沉浸在他的文字中,再次感受那个时代的脉搏,体会他文字中蕴含的深刻思想。

评分

哇!《吕赫若小说全集(上)》!这个名字一出来,就让我心头一震。作为一名从小在台湾长大的孩子,我从小就听过吕赫若这个名字,也知道他是台湾文坛上举足轻重的人物。但是,过去接触他的作品,总是零散的,像是在拼凑一块破碎的拼图。现在,终于有这样一套《全集》的出版,而且是分成上下两册,这简直就是给像我这样想要系统了解吕赫若的读者们准备的!我一直觉得,要了解一个时代的台湾,就不能错过吕赫若。他的小说,就像是一面镜子,真实地映照出那个年代的社会百态,人们的生活状态,以及他们内心的挣扎与期盼。我尤其喜欢他对于底层人民的刻画,那些生活在社会边缘的普通人,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艰辛与无奈,在他的笔下都被赋予了鲜活的生命力。他不是那种写“大人物”的作家,他写的是我们身边最普通的人,写他们的生活,写他们的情感,写他们的困境,也写他们的希望。这本“上册”,我猜测一定是收录了他创作生涯中非常重要的早期作品,那些奠定了他文学地位的经典之作,相信都会出现在其中。我迫不及待地想翻开它,再次走进他那个充满生命力和时代印记的文学世界。

评分

《吕赫若小说全集(上)》这本书,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像是一扇穿越时空的窗户,让我得以窥见台湾战后初期那段复杂而充满变革的时代。我一直对历史有着强烈的求知欲,尤其对台湾近现代史的发展尤为关注。吕赫若先生作为那个时代的重要作家,他的作品无疑是理解那个时期社会风貌、民生百态以及人们精神状态的宝贵文本。这本“上册”,我推测会收录他早期创作生涯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那些奠定了他文学地位的基石。我一直深深着迷于他对于社会现实的敏锐洞察力,他对阶级差异、城乡差距、以及殖民历史留下的印记,都进行了深刻而细致的描绘。他的笔下,没有华丽的辞藻,却有直抵人心的力量。那些普通人的故事,在吕赫若的笔下,被赋予了深刻的意义和动人的情感。读他的小说,我常常会陷入一种深沉的思考,去感受那个年代人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奋斗与挣扎,他们的希望与绝望。这本书的到来,让我有机会系统地、完整地去领略吕赫若的文学世界,去感受他文字中蕴含的巨大能量。我非常期待能够沉浸其中,再次体验那个时代的脉搏,感受吕赫若先生不朽的文学魅力。

评分

对于很多台湾读者来说,吕赫若先生的名字,代表着一段重要的文学记忆。我从小就受到家庭的影响,接触了不少台湾经典文学作品,吕赫若先生的小说,自然是其中的佼佼者。一直以来,我都觉得,要完整地理解一位作家的文学成就,就必须阅读他完整的作品集。这次《吕赫若小说全集(上)》的出现,正好满足了我这样的需求。我一直觉得,吕赫若先生的文字,有一种非常独特的“台湾味”。他不是那种生硬地去描绘某个地方,而是将台湾的土地、风土人情、以及生活在其中的人们,都融入到他的故事中,让读者能够真切地感受到那份浓厚的在地情感。他笔下的人物,无论身份地位如何,都显得真实而饱满,他们的生命轨迹,他们的内心世界,都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我尤其欣赏他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他对当时台湾社会存在的种种问题,都进行了毫不留情的批判,但同时又充满了人道的关怀。这本“上册”,我想一定会汇集了他早期创作中最为精华的部分,那些奠定了他文学史地位的经典之作,都将在这里一一呈现。我迫不及待地想再次深入他的文字世界,去感受那个时代的气息,去品味他文字中蕴含的深刻思想。

评分

我一直觉得,有些作家的作品,是需要时间来沉淀的,吕赫若先生就是其中之一。年轻的时候读他的小说,可能更多的是被故事本身吸引,但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增加,再去读他的作品,会有完全不同的感受。这本《吕赫若小说全集(上)》的出现,对我来说,是期待已久的事情。我之前断断续续地读过他的一些作品,但总感觉不够系统,很多经典之作可能散落在各种选集中,难以窥见他创作的全貌。这次的《全集》能够将他的作品进行一个系统的整理和呈现,对我这样想要深入了解他的读者来说,意义重大。我一直觉得,吕赫若先生的小说,有一种非常独特的“在地性”,他对台湾这片土地的描绘,对台湾人民生活状态的刻画,都充满了浓厚的感情。他笔下的人物,即使身处最卑微的境地,也依然保有尊严和生命力,这种对人性的尊重,让我非常感动。他能够用极其朴实的文字,描绘出最深刻的内心世界,这种驾驭文字的能力,让我叹为观止。这本“上册”,我想一定收录了他创作生涯中最具分量的作品,那些奠定了他文学史地位的经典。我非常期待能够再次走进他的文字世界,去感受那个时代的气息,去体会他文字中蕴含的深刻哲理。

评分

啊,吕赫若小说全集(上)!光是听到这个名字,就让人感觉一股文坛巨擘的份量扑面而来。我一直对台湾战后初期那段动荡不安却又充满生命力的时代背景着迷,而吕赫若无疑是那个时代最耀眼的星之一。他的文字,总有一种直击人心的力量,不是那种浮夸的煽情,而是不动声色地描绘出人物内心的挣扎、时代的烙印,以及在环境塑造下人性的复杂。翻开这本《上》,仿佛就能看见那个年代台湾的缩影,听见那些底层人民的叹息,看见他们在困顿中挣扎求生,又偶尔闪烁出的人性光辉。我尤其喜欢他对于城乡差距、阶级矛盾的细腻刻画,那些字里行间透露出的,是那个年代社会结构性的问题,是许多人无法言说的痛楚。他的笔触,不像某些作家那样雕琢过度,反而带着一种朴实而深沉的质感,仿佛是直接从土地里生长出来的故事。读他的作品,我常常会陷入沉思,思考社会、人生、以及我们每个人在这大时代中的位置。这不仅仅是一本小说集,更是一份珍贵的历史记录,一份对人性的深刻洞察。我曾多次在二手书店寻找他的作品,终于等到这套《全集》,感觉像是寻到了失落的珍宝。这部“上册”,想必承载了吕赫若创作生涯中最为重要的奠基之作,那些奠定他文学地位的经典,都将一一呈现。我已经迫不及待地想沉浸在他的文字世界里,重温那些荡气回肠的故事,再次感受那个时代特有的脉动。

评分

说实话,我一直不是那种特别“爱读书”的人,但凡是让我能沉下心来读下去的书,那一定是真有内容的。吕赫若的小说,对我来说就是这样的存在。不是因为他的名字有多响亮,而是因为他的故事,总能让我产生一种“这就是生活”的共鸣。尤其是他的早期作品,那些描绘台湾农村生活、描绘底层人民挣扎的作品,真的可以说是字字珠玑,句句锥心。这次的《吕赫若小说全集(上)》听说是他作品的一个重要整理和汇集,我一直觉得,对于像吕赫若这样的大家,需要有这样一本权威的版本,让后来的读者能够系统地学习和了解。我一直觉得,他写农民,写那些在土地上劳作的人们,特别有画面感,你能想象到他们晒黑的皮肤,粗糙的手,还有那种面对生活的坚韧。他写城市里的小人物,那种被时代洪流裹挟的无助和迷茫,也写得特别到位。我不是什么文学评论家,也说不出什么高深的理论,但我能感受到,他的文字里有温度,有力量,有他对生活最真实的观察和思考。这本《上册》,我想一定汇集了他创作生涯中最具代表性、最能展现他早期创作风貌的作品,能够一次性拥有,绝对是我的荣幸。

评分

作为一个对台湾文学史有一定了解的读者,吕赫若先生的名字,在我心中一直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他的作品,不仅是文学的瑰宝,更是研究台湾社会变迁和历史发展的重要文本。这次《吕赫若小说全集(上)》的出版,对我来说,意义非凡。我一直觉得,要全面地认识一位作家,就必须阅读他所有的作品,而零散的选集,终究是碎片化的。这本“上册”,我想一定会收录他创作生涯中最为关键、最具代表性的早期作品,那些奠定了他文学地位的基石。我一直非常着迷于吕赫若先生对于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力,他能够敏锐地捕捉到时代变迁的细微之处,并将这些体现在他的小说中。他对于社会底层人民的描绘,尤为动人,他能够展现出他们在困境中的坚韧与尊严,以及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他的文字,没有矫揉造作,却有着一种沉甸甸的力量,能够让读者产生强烈的共鸣。这本《全集(上)》的到来,让我能够系统地、深入地去探索吕赫若先生的文学世界,去感受他文字中蕴含的时代气息和深刻思想。我非常期待能够沉浸其中,再次体验他文字所带来的震撼。

评分

第一次接触吕赫若的作品,是在大学的图书馆里,当时我被一本封面朴素的旧书吸引,书名是《吕赫若小说选》。读完之后,我便一发不可收拾地爱上了这位作家。他的作品,总有一种独特的韵味,既有对现实社会的深刻批判,又有对人性的细致剖析,同时还带着一股浓浓的乡土气息,让人感受到台湾这片土地的生命力。这次《吕赫若小说全集(上)》的出版,对我来说意义非凡。我一直觉得,要真正理解台湾文学的发展脉络,就不能绕过吕赫若。他的小说,不仅仅是文学作品,更是那个时代的见证,是社会变迁的缩影。他笔下的那些人物,无论是贫苦的农民,还是在城市中挣扎的小人物,都栩栩如生,仿佛就生活在我们身边。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悲欢离合,都触动着我的心弦。尤其是在那个社会动荡、经济落后的年代,人们的生活充满了艰难困苦,但吕赫若却总能在绝望中找到一丝希望,在黑暗中看见一丝光明。他的作品,让我对生活有了更深的理解,对人性有了更深的认识。这本《上册》里面收录的,一定是他创作生涯中最为精华的部分,那些奠定了他文学地位的经典之作,都将在这里一一呈现。我非常期待能够再次走进他的文字世界,重温那些经典的故事,再次感受吕赫若独特的文学魅力。

评分

我一直以来都对台湾现代文学有着浓厚的兴趣,尤其是一些早期作家,他们用自己的笔触描绘了那个时代的社会百态和人民的生活。吕赫若先生的名字,自然是绕不开的一座高峰。这次《吕赫若小说全集(上)》的出版,简直是台湾文坛的一件盛事!我一直以来都在寻找更系统、更完整的吕赫若作品,因为零散的选集总觉得意犹未尽,无法完全领略他创作的全貌。这次的《全集》,能够将他的重要作品一次性集合,对于我这样的文学爱好者来说,绝对是福音。我尤其好奇,这本“上册”会收录哪些作品,是否包含了像《牛车》、《月光光》这些我早已耳熟能详的代表作。我一直觉得,吕赫若的小说,有着一种非常“台湾”的味道,他对于土地、对于人物的刻画,都充满了浓厚的在地情感。他的文字,朴实无华,却又极其深刻,能够轻易地触动人心最柔软的部分。他笔下的人物,即使身处困境,也依然保有尊严和生命力,这让我觉得非常敬佩。每一次阅读他的作品,都像是在与那个年代的台湾对话,感受那个时代人们的呼吸和心跳。这本《全集(上)》的到来,无疑是让我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吕赫若,更全面地认识他的文学成就。我迫不及待地想好好品读一番,再次走进他那充满生命力的文字世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