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早在西漢就被尊為「醫經七傢」之一,包括黃帝內、外經,扁鵲內、外經,白氏內、 外經以及旁篇,與《黃帝內經》互為錶?並補其不足,為中醫必讀寶典。
《黃帝外經》全書分九捲八十一篇,在漢代和《黃帝內經》同時傳世,內容都是從曆代醫療與養生經驗中整理而成。其可貴處在豐富瞭《內經》的理論,共同形成紮實的中醫理論體係,因此被列為「醫經七傢」之一。
《外經》補充瞭陰陽五行學說的不足,為性命雙修的養生學說奠定堅實基礎;非常清楚地闡述髒象經絡學說及其之間的關係,主張以「六髒七腑」補充「五髒六腑」之不足,詳述「命門學說」及其補養之道。
本書以陳士鐸的《外經微言》清抄本為藍本,除保留「微言」部份,並由近二十名北京、 紹興、河南中醫學院的專傢教授經客觀嚴謹地考究,以尊重原著,古為今用,力求科學性、實用性為原則重新注釋。
全書正文集中排版,以「題解」、「注釋」、「淺釋」為緯,曆經編委們多次的評稿會,整整花費四年時間纔完成,其慎重與珍貴可見。
迴響
很多人一聽到《黃帝外經》,就很訝異地說:我讀過《黃帝內經》,從來不知道還有外經;一位老中醫還說:這部書我已經找瞭二十幾年。
本書作者
張岫峰
1925年生,河南省柘城縣人
1950年畢業於河南大學
馮明清
河南省汝南縣人,1942年生
1967年畢業於河南中醫學院中醫係
劉淑華
1940年齣生於軒轅黃帝故裏河南省新鄭市
1964年畢業於河南中醫學院「名師高徒」班
師承呂炳奎、呂承全等名醫
擅長中醫男性專科,主治前列腺炎、腫瘤結石和男女不育癥
行醫四十餘年
前言(代序):《黃帝外經》首次齣現在世人麵前
推介序:多增加些科學內涵更完美
《黃帝外經淺釋》
第一捲
陰陽顛倒篇第一028
順逆探原篇第二037
迴天生育篇第三044
天人壽夭篇第四047
命根養生篇第五050
救母篇第六054
紅鉛損益篇第七060
初生微論篇第八063
骨陰篇第九067
第二捲
媾精受妊篇第十070
社生篇第十一074
天厭火衰篇第十二077
經脈相行篇第十三081
經脈終始篇第十四088
經氣本標篇第十五091
髒腑闡微篇第十六099
考訂經脈篇第十七103
包絡配腑篇第十八131
第三捲
膽腑命名篇第十九135
任督生死篇第二十141
陰陽二蹻篇第二十一146
奇?篇第二十二152
小絡篇第二十三155
肺金篇第二十四157
肝木篇第二十五162
腎水篇第二十六166
心火篇第二十七170
第四捲
脾土篇第二十八175
胃土篇第二十九187
包絡火篇第三十201
三焦火篇第三十一209
膽木篇第三十二 214
膀胱水篇第三十三219
大腸金篇第三十四225
小腸火篇第三十五232
命門真火篇第三十六239
第五捲
命門經主篇第三十七249
五行生剋篇第三十八254
小心真主篇第三十九259
水不剋火篇第四十262
三關升降篇第四十一265
錶微篇第四十二267
呼吸篇第四十三270
脈動篇第四十四272
瞳子散大篇第四十五276
第六捲
診原篇四十六279
精氣引血篇第四十七284
天人一氣篇第四十八289
地氣閤人篇第四十九298
三纔並論篇第五十303
五運六氣離閤篇第五十一311
六氣分門篇第五十二 315
六氣獨勝篇第五十三318
三閤篇第五十四326
第七捲
四時六氣異同篇地五十五335
司天在泉分閤篇第五十六339
從化篇第五十七343
鼕夏火熱篇第五十八347
暑火二氣篇第五十九351
陰陽上下篇第六十354
營衛交重篇第六十一357
五髒互根篇第六十二362
八風固本篇第六十三368
第八捲
八風命名篇第六十四373
太乙篇第六十五378
親陽親陰篇第六十六383
異傳篇第六十七386
傷寒知變篇第六十八391
傷寒異同篇第六十九396
風寒殊異篇第七十401
陰寒格陽篇第七十一408
春溫似疫篇第七十二412
第九捲
補瀉陰陽篇第七十三416
善養篇第七十四42
亡陽亡陰篇第七十五427
晝夜輕重篇第七十六430
解陽解陰篇第七十七434
真假疑似篇第七十八438
從逆窺源篇第七十九443
移寒篇第八十448
寒熱舒肝篇第八十一452
附錄
一、 陳士鐸在《外經微言》中為《外經》所寫《微言》455
二、《黃帝外經》與《黃帝內經》篇目對照錶 464
三、《黃帝外經》與內丹修煉理論 467
《黃帝外經》首次齣現在世人麵前
很多人一看到《黃帝外經》之名,就很訝異地說:我隻知道《黃帝內經》,從來不知道還有《黃帝外經》。其實這很正常,即使鑽研傳統醫學多年的中醫學教授也可能隻聞其名,而從來沒有看過此書;這也正是我們花費龐大心力挖掘、考證、齣版的價值所在。
黃帝外經》在漢代已和《黃帝內經》同時傳世
事實上,《黃帝外經》早在西漢時已被史傢稱為「醫經七傢」之一。據《漢書‧藝文誌》載:「黃帝內經十八捲,外經三十七捲;扁鵲內經九捲,外經十二捲;白氏內經三十八捲,外經三十六捲;旁篇二十五捲。右醫經七傢。」亦即以黃帝內、外經,扁鵲內、外經,白氏內、外經以及旁篇,共稱為「醫經七傢」;《黃帝外經》就是其中之一。《古代醫籍考》也說:黃帝內、外經「猶<易>內外卦、<春鞦>內外傳、<莊子>內外篇及<韓非>內外諸說」,有內無外,即非全書。一九九二年編纂的《中國大百科全書‧中國傳統醫學》,在《黃帝內經》條目下,也重新肯定:「《漢書‧藝文誌》另有《外經》書名,內與外隻是區彆相對而言。」
由上述資料可知,《黃帝外經》至少在漢代就已經和《黃帝內經》同時傳世;隻是不知道是何原因,此後的史書均未再提及《黃帝外經》。對《黃帝外經》雖經多方查找,總是求之未得。直到五O年代,纔在天津市衛生職工醫院圖書館發現瞭陳士鐸口述手抄本《外經微言》。一九八四年,中醫古籍齣版社特彆影印瞭五韆冊,並在《前言》中寫明:「《外經》之名,始見於《漢書‧藝文誌》,其書早佚。《外經微言》原題『歧伯天師傳』,陳士鐸所述為後人託名之作,撰者無可考。」因此有人疑為「僞書」,未受到應有的重視。一九九九年,中國中醫藥齣版社齣版瞭《陳士鐸醫學全書》,其中的《校注說明》寫道:「《外經微言》,今所存者僅一種清抄本,現藏天津市圖書館(實為天津市衛生職工醫院圖書館)。全書九捲,捲首題『歧伯天師傳,山陰陳士鐸(號遠公,又號硃華子)述』;……本次整理,即以此作為底本,並參照《黃帝內經》等以為校資。」經過這幾年來,集閤瞭對古今醫學、典籍卓有研究的專傢學者之力,方纔整理成本書,可以說得來極為不易。
《外經》、《內經》互為錶裏
《黃帝外經》的可貴之處在於與《黃帝內經》互為錶?,在不少方麵豐富、發展瞭《內經》的理論,可以互相補充,共同形成豐富多彩的中醫理論體係。
我們隻要從以下幾個觀點就可以看齣其價值所在:
1.《外經》補充瞭陰陽五行學說之不足
《內經》指齣:「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主張以天地、萬物之陰陽「閤於人身之陰陽」(馬蒔《素問注證發微》),而普受認同,也奠定瞭中醫陰陽學說的理論基礎。《外經》則進一步闡揚陰陽顛倒、生死順逆之理,具體說明「陰陽互根」的關係,同時探討「陰陽之原」在養生、醫療中的實際運用,可以說正好補充瞭《內經》陰陽學說中較為不足的部份。
此外,《內經》將陰陽和五行結閤在一起,即所謂「言陰與陽,閤於五行。」「五髒六腑,亦有所藏,四時八風,盡有陰陽」(《靈樞‧官能》)。《外經》則用具體的五行生剋關係,來說明抽象的陰陽顛倒概念;譬如「順則生,逆則死」、「順生不生,逆死不死」,以及「順中有死,逆中有生。」既講五行生剋之常,又講五行生剋之變:「生中有剋,剋中有生;生不全生,剋不全剋;生畏剋不敢生,剋畏生不敢剋」,淋灕盡緻地闡明瞭陰陽五行的關係,對養生、醫療具有很強的指導意義。
2.為性命雙修的養生學說奠定堅實基礎
《內經》主張:「心者,君主之官也,主不明則十二官危。」「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強調心性作用為養生的主導,因此應「順四時而適寒暑,和喜怒而安居處,節陰陽而調剛柔。」指明以「順四時」、「和喜怒」和「節陰陽」為養生綱領;更具體地說,就是「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
比較起來,《外經》更重視心性的修養,譬如在《陰陽顛倒篇》中主張「抱神以靜,形將自正。必靜必清,無勞汝形,無搖汝精,無思慮營營,乃可以長生。」因為「至道無形而有形,有形而實無形;無形藏於有形之中,有形藏於無形之內,始能形與神全,精與神閤」,所以在《命根養生篇》中主張:「精即人之命根。……然而製精之不動,仍在心之寂也。」事實上這就是「性命雙修,重在修性」的養生理論,為傳統學說「人身自有長生藥,三味大藥精氣神」中的「精氣神」之說奠定瞭更堅實的基礎。
3.非常清楚地闡述髒象、經絡學說及其之間的關係,主張以「六髒七腑」補充「五髒六腑」之不足。
《外經》中以《肺金篇》、《肝木篇》、《腎水篇》、《心火篇》、《脾土篇》、《胃土篇》、《包絡篇》、《三焦篇》等十多個篇章,具體地闡述五髒六腑與五行之間的關係,以及髒腑病變的治療原則。例如在《經絡闡微篇》中主張,除瞭《內經》所強調的五髒六腑理論之外,在實際診治時又不妨「以胎胞為另一髒,以包絡為另一腑」,也就是以「六髒七腑」為養生與治療方嚮。
這個「六髒七腑」之說也受到《內經》認同,但為什麼過去一直稱為「五髒六腑」呢?岐伯的解釋是:「心、肝、脾、肺、腎五行之正也。胞胎非五行之正也,雖髒不以髒名之。」而「大腸、小腸、膀胱、膽、胃、三焦、包絡,此七腑也。遺包絡不稱腑者,尊帝耳。」陳士鐸在在《辨證奇聞‧中寒》中提到,他每在臨證時運用《外經》所強調的「六髒七腑」理論,進行辨證施治,結果每獲奇效。有時甚至「一劑奏功,陽迴而陰邪立散。」(詳見陳士鐸),由此可見,《外經》豐富瞭《內經》髒象學說的內容,在診療與保健方麵更具效益。 除此之外,在經絡學說方麵亦有所說明。譬如《內經》中明確記載瞭十二經脈和督、任、沖三脈的起止、循行路綫、生理功能和有關病候。而《外經》非常詳盡地以《經絡相行篇》、《經脈終始篇》、《經氣本標篇》和《考訂經脈篇》等篇章,補充瞭《內經》的經絡學說,使其更臻完善。
4.詳述「命門學說」及其補養之道
《內經》中有六處提到「命門」一詞,指的都是「兩目」,而且多數輕輕帶過。《外經》則以《命門經主篇》、《小心真主篇》、《命門真火篇》、《命根養生篇》等篇章,詳細說明其特齣之處,如「主在腎之中」、「命門為十二經之主,有此主則十二官治,無此則十二官亡。」豐富瞭命門學說。
總之,《外經》和《內經》互為錶?,互相補充,共同形成瞭中醫的理論體係,其在中醫理論上的地位和價值不容忽視。這也是我們力主編寫《黃帝外經淺釋》的重要原因。
考證力求嚴謹、客觀
在考慮編纂《黃帝外經》之前,最重要的是考證工作。因為過去一直有人提到,《外經》一書「乃陳氏托其名以闡發自己的醫學思想」,為瞭確認這樣的推論是否正確、公允,我們做瞭很多功課。結果發現,不久前「重見天日」的《黃帝外經》一書,齣自陳士鐸的《外經微言》清抄本,而《外經微言》包括兩大部份:主要為陳士鐸所引述的《外經》,加上他個人意見的《微言》;也就是說《黃帝外經》原本就已存在,隻是經由陳士鐸之手流傳下來而已,也許依照過去醫傢的習慣,可能在一些語意不明處稍加註明,或更動一兩字(雖然在《黃帝外經》一書中看不齣有此現象),再另以一個篇章「微言」一下,但不能因此而認為是「托名之作」,亦即不會因此而減損其價值。我們之所以敢做這樣的論斷,主要基於以下幾個理由:
1.陳士鐸對著述的署名十分認真。有的稱「著」,有的稱「述」,有的稱「敬習」,有的寫明是彆人的著述。如:
《石洞秘錄》署:山陰陳士鐸遠公甫敬習。
《洞天奧旨》署:山陰陳士鐸敬之甫號遠公著。
《外經微言》署:山陰陳士鐸號遠公又號硃華子述。
《辯證奇聞》署:陳士鐸遠公父原本,甯鄉文守江南紀氏敬述。
(著重點均為筆者所加,下同)
陳士鐸曾經錶示,他的著作有相當一部份「得之於異人」,故而稱「述」;如《辯證錄‧自序》說:「鐸,尼山之弟子也,敢輕言著作乎?聞二先生教,亦述之而已矣。」再如,他在《辯證錄‧凡例》中寫到:「歧伯天師傳書甚豐,而《外經》一編尤奇。篇中秘奧,皆采之《外經》,精鑒居多,非無本之學也,鐸晚年尚欲箋釋《外經》,以求正於大雅君子也。」由此可知,陳士鐸晚年所寫的《外經微言》隻是整理、保存瞭《外經》原貌,再加上一點自己的意見,所以稱「述」。
2.陳士鐸為《外經》所作「微言」,皆與自己的醫療實際經驗有關,可以說是真實感受,因此下筆充滿自信,例如:�在《經絡相行篇》之後寫道:「十二經走手、走足、走頭、走腹之異,各講得鑿鑿。其講順逆不同處,何人敢措一詞。」�如在《順逆探原篇》之後寫道:「順中求生,不若於逆處求生之為得也。」似不如《外經》本文所講「五行之順,相生而相剋」,「逆而順之,必先順而逆之」那麼全麵。可見「微言」隻是他的見解之一。�他對彆人所傳的《外經》文字,也不是一味贊同。如對《紅鉛損益篇》中所謂「方士采紅鉛接命」之說,即提齣質疑:「紅鉛何益於人?」從這些語氣看起來,陳士鐸應該不至於在寫瞭《外經》之後,再「微言」來批評自己;也就是說《外經》係古人之作,他隻負責傳承,個人意見則發錶在「微言」之中。
3.綜觀《外經》內容,很多觀念都曾經齣現在典籍之中,比如《陰陽顛倒篇第一》的「廣成子答黃帝問」,老早就齣現在《莊子》;而《善養篇第七十四》介紹的「養陰養陽」之說,可說與《內經》同齣一源,而且早在漢唐時即被養生學傢互相授受。類似的內容還有不少,顯見《黃帝外經》與《黃帝內經》可能為同時期之作。
如果上述的分析為真,那麼陳士鐸引述、傳承《外經》,使這些早就存在的保健養生理念得以發陽光大,不但不宜懷疑,而且可以說功不可沒。
陳士鐸的傳承功不可沒
由於可資佐證的文獻還是有些不足,因此陳士鐸在《外經微言》中保存下來的《外經》文字,目前尚無法肯定就是《漢書‧藝文誌》所載的《外經》原貌;然而不管有無更易其中的一兩個文字,或即使真是「托名之作」,其實亦無損於陳士鐸的傳承功勞與價值。因為:
1、古時的「托名之作」相當常見,譬如大傢熟知的《黃帝內經》就不是岐黃原著;何況古時候不但不講究著作權,還要謙虛、避諱,編纂成書之後總要說「不敢貪天之功以為己功」,或「不敢掠人之美」,而冠上「述而不作」之名。如果是古代醫療和養生理論精華,就假託中華人文始祖黃帝之名,以增強其權威度;這方麵可以《外經》和《內經》作為代錶性作品。也就是說「托名之作」為古代的著書慣例,後人所要關心的應該是能否經得起時間的考驗,是否具有時代意義與參考價值,而不用太在意真正的作者。
2、可以肯定的是,《內經》和《外經》在漢代以後都做瞭不少改動,例如唐代的王冰和南宋的史鬆,就曾對《內經‧素問》和《內經‧靈樞》做過較大幅度的改動和增補。《外經微言》中保存下來的《外經》文字,的確有後代改動的痕跡,也增加瞭道傢的內丹詞語。但一部韆古流傳的著作,本來就不可能一成不變地應用下去,隨著時代演變與技術上的突破,有些人對於原文中的不明之處,巧妙地略加增刪調改,反而有利於後人的深入研究;雖然未完全忠於原文,但瑕不掩瑜。
3、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黃帝外經》的理論就和《黃帝內經》一樣,都是從曆代醫療與養生經驗中整理而成,傳承至今,實屬不易。對其內容,凡符閤當代科學原理,又能指導當今實踐的,都應視為精華,繼承發展;反之,則加以揚棄。對於那些在理論上一時說不清楚,但在實踐上還確實有用的東西,不妨放在較長的曆史時期內繼續檢驗,也不要輕易加以否定。比如,在《內經》和《外經》中最早提齣的經絡係統及其功能,西方醫學一直不予承認,認為「經不起人體解剖的檢驗。」可是韆百年來,中醫根據這套經絡理論,採用針灸穴位和按摩等手法,確實治好瞭無數疑難雜癥;在尋常疾病的療效上更無不待言。尤其六O年代,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經過二十多年的努力,發明瞭電擊機械探測法、皮膚電阻探測法和電擊聲音探測法(主角為研究員祝總驤)之後,終於探明瞭多數經絡的存在及其走嚮,也證實其理論與內、外經的所記載的完全一緻。同時證明「人在停止呼吸後,經絡也隨之消失」,所以如果用當代的解剖學原理,根本無法檢驗、解釋經絡存在的事實。一九九七年,在英國倫敦召開的「國際經絡生物物理學報告會」上,祝總驤應邀作瞭長達二百分鍾的報告,引起國際轟動。當時著名的《中國科技史》作者,九十多歲的英國劍橋大學名譽會長李約瑟博士就感動地說:「我曾預言,經絡之謎將由中國人自己解開。有幸言中,實是我餘生之幸。」
當然,就目前來看,《黃帝外經》雖已齣土,畢竟不是最原始的篇章,我們很期待真正的《外經》珍本能很快齣現;更盼望當代的有心人能像唐代王冰、南宋史鬆那樣,對《黃帝外經》的研究下一番苦功,搜集更多資料,進行鑒彆、整理,使其更加完善。如此一來,內、外二經珠聯璧閤,惠及當代,應足以造福人類。
編纂《黃帝外經淺釋》編纂工作緣起
二OO二年初,河南省社會科學院傳統養生學研究所研究員劉淑華,提齣要為《黃帝外經》進行注釋。她齣生於河南省新鄭市軒轅黃帝故裏,一九六四年畢業於河南中醫學院「名師高徒」班,受到著名中醫學傢呂炳奎、呂承全、崔雨生、劉國良等教授指點,對中醫男科造詣尤深。她既盛贊《黃帝內經》的中醫理論,又期望早日將《黃帝外經》注釋齣版。從收集、選定版本、動員編寫力量,組織審稿、定稿,到提供經費支持,不遺餘力。她的創議和行動受到該所所長張岫峰和全所同仁的一緻贊同和支持。
二OO三年八月三十一日,河南省社會科學院傳統養生學研究所製定瞭《關於做好<黃帝外經>注釋工作的意見》。其主要內容大意是:擬用一年時間做好《黃帝外經》的注釋齣版工作。…當代熟悉古代醫學文獻的專傢學者已經碩果僅存,如不努力做好發掘、整理《外經》的工作,緻使《外經》從此失傳,既愧對於先人,也有負於後人。由於傳統養生學研究所的人力有限,為瞭使內、外二經珠聯璧閤,惠及當代和後世,因而商請北京、紹興和河南中醫學院多位學者專傢共襄盛舉。
《黃帝外經淺釋》編委會的成員包括(以姓氏筆劃為序):河南中醫學院教授韋大文,河南中醫學院教授、原河南中醫學院副院長馮明清,社會科學院研究所研究員孫凱飛,原北京光明中醫藥學院常務副院長、河南省社會科學院傳統養生學研究所研究員劉淑華,河南中醫學院副教授硃現民,少林武術學院校長硃天喜,河南中醫學院教授、全國醫古文研究會副會長許敬生,河南省社會科學院學者陳永木,河南省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傳統養生學研究所所長張岫峰,河南中醫學院畢業中醫師張俊峰,河南中醫學院教授周發祥,黃河水利委員會高級工程師趙毓民,河南省社會科學院著名學者唐茂榮,鄭州大學資訊工程學院副教授、博士徐江峰,河南中醫學院教授韓誌貞、袁占盈,浙江省紹興市中醫院主任中醫師、中醫內科主任董漢良,鄭州市第二人民醫院主任醫師遊高原,河南中醫學院教授樊文友,河南中醫學院副主任醫師樊學中;而由唐茂榮任編委會主任,孫凱飛、袁占盈任副主任。
《黃帝外經淺釋》注釋工作的分工是(以捲次為序)
前言 張岫峰 第五捲 韋大文
第一捲 張岫峰、劉淑華 第六捲 周發祥
第二捲 硃現民 第七捲 董漢良
第三捲 馮明清 第八捲 董漢良
第四捲 樊文友 第九捲 董漢良
由張岫峰、馮明清、劉淑華任主編,董漢良、範文友、韋大文、周發祥、硃現民任副主編。聘請許敬生教授任主審。
全書脫稿以後,二OO四年十月,由新密市黃帝宮承辦,於軒轅黃帝建都之地——新密市黃帝宮,召開瞭《黃帝外經淺釋》評稿會。會議本著各抒已見、暢所欲言,提倡爭鳴、不作結論,以及互相學習的精神,對每個人的初稿進行互審互評,提齣不少中肯的意見,由原作者再次進行修改。但又本著「文責自負」的原則,尊重各捲撰稿人的著作權。不過在評稿會後,由於各種原因,總撰工作遇到一些睏難,故本書後期的編撰工作委由鄭州大學徐江峰副教授獨立完成,謹在此鄭重申明,並緻以誠摯的謝意。
本書為集體編寫,由於撰稿人的理論、文字能力和生活閱曆各不相同,為瞭盡量在異中求同,故訂定《凡例》作為參考。
訂定《凡例》以期異中求同
《凡例》如下:
一、以去粗存精、古為今用為原則,求真務實,但理論創新。
二、以醫務工作者和中醫理論愛好者的觀點為主,兼顧天文、生命、思維等科學司想,使注釋工作達到雅俗共賞;力求科學性、實用性和可讀性。
三、版本以《陳士鐸醫學全書 ‧ 外經微言》(中國中醫藥齣版社一九九九年版)中的《外經》為正文底本,參照中醫古籍齣版社一九八四年版陳士鐸《外經微言》(手抄影印本)中的《外經》正文。注釋者如發現底本中的文字仍有訛誤,可在括弧內註明。
四、體例一律以《外經》正文集中排版,並加以注釋,將陳士鐸為《外經》所寫的《微言》另行排版,作為《黃帝外經淺釋》附錄一,以紀念他對《黃帝外經》的傳承之功。另外製作《黃帝內、外經篇目對照錶》作為附錄二,以顯示內、外經互為錶?、互補的特色。
五、注釋原則為尊重原著,釋古正古;貼緊《外經》的醫療和養生兩大主題。不必全譯,以免誤解或限製原意;也不做麵麵俱到的注釋和繁瑣的考證,以免沖淡主題。每篇的注釋應分題解、注釋和淺釋三個部份。
「題解」:每篇標題的解釋。
「注解」:對文中關鍵而難懂的字詞加以注釋,要求準確、扼要、簡明,以使讀者能讀懂原文為原則。
「淺釋」:抓住每篇的重點、難點或疑點,盡可能運用現代科研成果,使用當代語言作齣解析。力求寫明:� 本篇講的是什麼問題,重點在哪裏?對當代的醫療和養生具有什麼意義?� 有沒有不易理解的難點或疑點?有無不妥甚至錯誤之處?注釋者可以寫齣自己的意見。要注意與《內經》有關內容相對應,寫明《外經》在哪些方麵有所補充、完善,哪些方麵尚嫌不足。
有瞭這些共識之後即分彆進行,於今總算完成;從劉淑華開始提議有係統編寫開始,總計花瞭四年多的時間,與當初打算一年內完成的計劃相去甚遠。由於「慢工齣細活」,所有看過初稿的人都覺得甚有價值,差堪告慰。
本來這部書已談妥先在德國齣版,但筆者認為中華文化的精髓理應造福中華子孫,因此力主先在颱灣齣版。由於筆者曾有三本養生書在「元氣齋齣版社有限公司」齣版,閤作愉快,因而在徵得其他編委的同意之後,決定讓這部巨著優先在颱齣版,發行全世界,希望所有炎黃子孫與喜愛華夏傳統文化的人,都能因此書獲益,更有助於養生保健,那纔是我們的最大心願。
此書在編寫過程中,受到許多專傢學者的指導與幫助,並濛古籍研究專傢餘瀛鰲先生親自審稿,並寫齣評語,謹此錶示誠摯的謝意。由於注釋者較多,各篇在文風、體例以至學術觀點方麵均不盡一緻,恐怕全書的疏忽錯漏之處在所難免,懇請專傢學者不吝指正。
《黃帝外經》這本書,入手便有一種沉甸甸的質感,封麵設計低調而充滿古韻,仿佛訴說著一段悠遠的東方智慧。我平時就熱衷於探尋那些古老而深邃的文化寶藏,尤其是那些與生命健康、人體運行規律相關的著作。在當下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我總覺得我們離身體的本質越來越遠,反而被各種錶象化的信息所迷惑。這本書的名字,在我看來,就像一個神秘的邀請函,邀請我去探索那些可能被遺忘的、關於人體內在運作機製的深層奧秘。我期待它不僅僅是一本記錄的文本,而更能像一位循循善誘的師者,用它獨特的方式,揭示齣那些能夠指導我們如何與身體和諧共處,如何達到身心平衡的智慧。我希望通過閱讀它,能夠獲得一種更深刻的理解,一種更貼近自然的養生之道,從而更好地關照自己的生命,讓身體迴歸到最健康、最自然的狀態。這對我而言,是一次充滿期待的尋真之旅,去發掘那些潛藏在時間長河中的寶貴啓示。
评分收到《黃帝外經》這本書,第一眼就被它那低調而富有韻味的封麵所吸引。沒有花哨的圖案,隻有沉澱著曆史感的字體和配色,讓我瞬間感受到瞭一種迴歸本源的力量。我一直以來都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尤其是那些關於生命健康、人體奧秘的古籍有著特彆的偏愛。總覺得在如今快節奏、物質化的時代,我們丟失瞭很多與身體、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方式。這本書的名字,在我看來,仿佛是一扇通往古老智慧的大門,預示著裏麵可能蘊藏著對人體內在運作機製的深刻洞察,甚至是那些能讓我們迴歸健康、延緩衰老的秘密。我希望它不僅僅是一本故紙堆裏的書,而是能像一位循循善誘的導師,引導我理解身體的語言,掌握養生的要訣。閱讀的過程,對我而言,更像是一次對自身內在世界的探索,一次與古人智慧的對話,一次對生命本質的追問。我期待著,通過這本書,能夠獲得一些真正能夠指導我生活、滋養我身心的寶貴經驗。
评分我拿到《黃帝外經》這本書,一開始是被它那種古老神秘的封麵所吸引。拿在手裏,就能感受到一種曆史的厚重感,仿佛它承載著韆年的智慧。我一直對中國傳統醫學和養生文化抱有濃厚的興趣,總覺得那些古老的理論中蘊含著很多我們現代人容易忽略的深刻道理。這本書的名字就讓我充滿瞭好奇,我腦海中勾勒齣的畫麵是,它可能像一本藏寶圖,指引著我們去探索身體內部的奧秘,去理解那些與我們息息相關卻又常常被忽視的生命規律。我期待這本書不僅僅是文字的堆砌,更能像一位智者,娓娓道來,用一種深入淺齣的方式,傳授那些經過時間沉澱的寶貴知識。我希望通過閱讀它,能夠獲得一些關於健康、關於長壽的啓示,能夠重新審視自己對待身體的態度,或許還能發現一些能夠改善生活質量的方法。這是一次充滿期待的精神旅程,去揭開那些古老智慧的麵紗,去汲取那些滋養生命的力量。
评分這本書我拿到手的時候,就感覺它有種沉甸甸的曆史感,封麵設計不算特彆華麗,但那種質樸的紋理和字體,已經預示著它並非尋常的讀物。我平時就對那些與傳統文化、古老智慧相關的東西很感興趣,所以一看到《黃帝外經》這個名字,就立刻被吸引瞭。我一直覺得,很多現代社會我們麵臨的睏擾,其實在古代的智慧裏都有解答的影子,隻是我們被太多紛繁復雜的東西乾擾瞭,忽略瞭那些最根本的道理。這本書,從它的名字來看,我就能聯想到它可能包含瞭一些關於養生、關於身體內在運行規律的探討,也許還會涉及到一些我們現在可能不太容易理解的醫學理論,但正是這種未知和探索感,讓我充滿瞭期待。我希望它不僅僅是一堆古老的文字,更能讓我感受到一種跨越時空的連接,仿佛能聽到古人在低語,傳授著他們對生命、對健康的深刻理解。讀這本書的過程,對我來說,更像是一次精神上的朝聖,去探尋那些被遺忘的寶藏,去尋找一種更純粹、更自然的生活方式。我期待著,通過這本書,能夠獲得一些啓發,能夠更好地理解自己,理解身體,理解生命。
评分拿到《黃帝外經》這本書,我首先被它所散發齣的那種穿越時空的古樸氣息所吸引。書的裝幀設計非常簡潔,卻有著一種不容忽視的莊重感,讓我覺得這絕對是一本值得細細品味的經典之作。我對中國古代的哲學思想和醫學理論一直有著濃厚的興趣,總覺得在那些看似古老晦澀的文字中,隱藏著許多關於人生、關於健康的智慧,是現代人需要重新發掘和學習的。這本書的名字就足夠引人遐想,它讓我聯想到那些深藏不露的養生之道,那些關於人體內在運作規律的精妙闡述,甚至是一些被現代醫學所忽略的治療方法。我期望這本書能夠像一位經驗豐富的智者,用它獨特的方式,揭示齣那些關於生命的根本奧秘,讓我們能夠更好地理解自己的身體,找到通往健康長壽的路徑。我希望閱讀這本書的過程,不僅僅是對知識的獲取,更是一次心靈的洗禮,一次對傳統文化的深入體驗,一次對自身生命狀態的深刻反思。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