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外经

黄帝外经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中医
  • 养生
  • 黄帝内经
  • 经络
  • 道家
  • 古籍
  • 养生之道
  • 健康
  • 传统文化
  • 医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书早在西汉就被尊为「医经七家」之一,包括黄帝内、外经,扁鹊内、外经,白氏内、 外经以及旁篇,与《黄帝内经》互为表?并补其不足,为中医必读宝典。

  《黄帝外经》全书分九卷八十一篇,在汉代和《黄帝内经》同时传世,内容都是从历代医疗与养生经验中整理而成。其可贵处在丰富了《内经》的理论,共同形成扎实的中医理论体系,因此被列为「医经七家」之一。

  《外经》补充了阴阳五行学说的不足,为性命双修的养生学说奠定坚实基础;非常清楚地阐述脏象经络学说及其之间的关系,主张以「六脏七腑」补充「五脏六腑」之不足,详述「命门学说」及其补养之道。

  本书以陈士铎的《外经微言》清抄本为蓝本,除保留「微言」部份,并由近二十名北京、 绍兴、河南中医学院的专家教授经客观严谨地考究,以尊重原着,古为今用,力求科学性、实用性为原则重新注释。

  全书正文集中排版,以「题解」、「注释」、「浅释」为纬,历经编委们多次的评稿会,整整花费四年时间才完成,其慎重与珍贵可见。

回响

  很多人一听到《黄帝外经》,就很讶异地说:我读过《黄帝内经》,从来不知道还有外经;一位老中医还说:这部书我已经找了二十几年。

本书作者

张岫峰

  1925年生,河南省柘城县人
  1950年毕业于河南大学

  • 曾任
      河南省学联首届主席、《河南青年报》总编室主任、
      河南社会科学院《中州学刊》编辑等
  • 现任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特邀研究员、传统养生学研究所所长
  • 着述:
      《向古人学养生》(台湾元气斋出版社出版)
      《道家养生精华》(台湾元气斋出版社出版)
      《中国传统养生学》(新华出版社出版)
      《历代养生诗词选》(新华出版社出版)
      《黄帝阴符经评注》(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

    冯明清

      河南省汝南县人,1942年生
      1967年毕业于河南中医学院中医系

  • 现任
      河南中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从事《黄帝内经》的教学与研究,至今已34年。
  • 曾任
      中医系副主任、河南中医学院副院长
      中华中医药学会第三、四届理事
      河南中医药学会副会长
      主编、副主编、参编着作十余部,获省级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三等奖两项。

    刘淑华

      1940年出生于轩辕黄帝故里河南省新郑市
      1964年毕业于河南中医学院「名师高徒」班
      师承吕炳奎、吕承全等名医
      擅长中医男性专科,主治前列腺炎、肿瘤结石和男女不育症
      行医四十余年

  • 现任
      南省社会科学院传统养生学研究所研究员
      是编撰《黄帝外经浅释》的发起者、组织者和资助者
  • 曾任
      北京光明中医学院常务副院长
  • 《河图洛书探源:古代数理与哲学思想的交织》 一、本书概述:追溯上古之源,探寻数理之秘 《河图洛书探源》并非一部寻常的术数或命理著作,它是一部致力于深入挖掘和系统梳理中国古代“河图”与“洛书”这两大核心符号体系的文化根源、数学内涵及其哲学意义的学术专著。本书旨在剥离千百年来附着于二图一书之上繁复玄奥的迷信色彩与后世推演的芜杂,回归至其最初的文化形态与认知结构,探究它们如何作为早期中华文明的思维模型,影响了哲学、天文学、历法、乃至社会治理的方方面面。 本书的基调是严谨的考据与审慎的思辨。作者穷尽了上古文献、先秦典籍、汉代经学以及魏晋隋唐时期的道家、阴阳家论述,力求勾勒出一个清晰的脉络:河图与洛书究竟起源于何种自然现象的观察?它们是如何从朴素的数理几何图形,演变为影响深远的宇宙观的载体? 二、章节细分与核心内容: 第一部分:符号的诞生与早期形态的考证 本部分聚焦于“河图”与“洛书”的物质形态与文献记载的首次出现。我们首先分析了流传于不同学派中的河图、洛书的“异本”现象。通过对《尚书·顾命》、《周易·系辞》中相关记述的细致比对,辨析了早期文本对“龙马负图”、“神龟献书”等传说的记载差异。 重点在于对“图”与“书”的原始结构进行复原性考察。河图的“圈线结构”与洛书的“九宫排列”并非空中楼阁,而是早期先民对自然秩序(如水流规律、大地方正性)的抽象表达。我们详细分析了不同学者对洛书“九宫格”中数字排列的数学对称性与逻辑结构的解读,论证其可能与早期的度量衡体系、乃至兵法中的阵法思想存在早期关联。 第二部分:河图洛书的数理逻辑与几何基础 这一部分是本书的学术核心。它超越了单纯的数字罗列,深入探讨了河图与洛书背后的数理规律。 河图:阴阳对立与五行生克模型的确立。 本章解析了河图“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为肩,六八为足,五居中”的结构,重点剖析了其如何清晰地展现了“生数”(1、2、3、4、5)与“成数”(6、7、8、9、10)的互补关系,以及由此衍生的“相生”与“相克”的动态平衡观。作者提出,河图的结构是早期中国人理解物质世界运行模式的“拓扑图”,是朴素的系统论雏形。 洛书:空间秩序与时间推演的框架。 洛书的特点在于其“横竖皆十五”的严密性。本书从几何学的角度分析了九宫的轴线对称性,探讨了它在古代历法制定中的潜在应用——即如何通过一个固定的三乘三矩阵来推演周期性的变化。我们还对比了洛书与古代城市规划(如里坊制)的对应关系,暗示了它作为“方正秩序”的象征意义。 第三部分:哲学思想的渗透与形上学意义的构建 在确立了河图洛书的数理基础后,第三部分探讨了它们如何被儒家、道家及阴阳家吸纳,升华为影响深远的哲学体系。 从数理到易学: 本章详细梳理了汉易学(如京房易学)如何利用河图洛书的数理结构来建构其卦序与占验体系。洛书九宫演化为“后天八卦”的方位系统,这标志着一套以人为中心的时空观念的确立。我们分析了“九宫配二十四节气”的理论模型,说明了古人如何试图用这一数学框架来统一“天人合一”的哲学诉求。 与道家思想的隐秘联系: 本部分比较了河图洛书的结构与《道德经》中关于“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生成论思想的契合点。河图的五行生克,被视为“道”在具体世界中显化运动的“可见法则”。 第四部分:影响的衍射与现代视角的重估 最后一部分,本书将目光投向了后世。我们审视了在宋明理学兴起后,河图洛书如何被进一步“抽象化”和“内化”为心学的基础模型,以及它们在传统中医(如脏腑与经络的对应关系)、风水堪舆等应用领域中的具体体现。 在总结部分,作者试图提供一个现代的、去神秘化的视角:河图与洛书是中国古代认知科学的伟大遗产,它们代表了早期人类对复杂世界进行建模、简化和预测的尝试。它们不是关于未来的预言,而是关于世界内在秩序的深刻洞察。 三、本书特色与价值: 1. 跨学科的综合研究: 本书整合了文献学、数学史、哲学史和科技史的研究成果,避免了以往研究中常见的“孤立解读”倾向。 2. 强调结构而非占验: 彻底摒弃了对具体“算命”方法的介绍,专注于解析图与书背后的逻辑结构与思维范式。 3. 回归语境的考证: 致力于将河图洛书还原至其产生的文化与历史语境中,以更清晰地理解其作为古代科学萌芽的价值。 《河图洛书探源》旨在为所有对中国古代文明的底层逻辑、数理哲学及其演变过程感兴趣的读者,提供一部扎实、深入且富有启发性的导读之作。它邀请读者一同重返上古之源,亲手触摸那决定了中华文明数千年思维模式的最初符号。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前言(代序):《黄帝外经》首次出现在世人面前
    推介序:多增加些科学内涵更完美

    《黄帝外经浅释》

    第一卷
    阴阳颠倒篇第一028
    顺逆探原篇第二037
    回天生育篇第三044
    天人寿夭篇第四047
    命根养生篇第五050
    救母篇第六054
    红铅损益篇第七060
    初生微论篇第八063
    骨阴篇第九067

    第二卷
    媾精受妊篇第十070
    社生篇第十一074
    天厌火衰篇第十二077
    经脉相行篇第十三081
    经脉终始篇第十四088
    经气本标篇第十五091
    脏腑阐微篇第十六099
    考订经脉篇第十七103
    包络配腑篇第十八131

    第三卷
    胆腑命名篇第十九135
    任督生死篇第二十141
    阴阳二硚篇第二十一146
    奇?篇第二十二152
    小络篇第二十三155
    肺金篇第二十四157
    肝木篇第二十五162
    肾水篇第二十六166
    心火篇第二十七170

    第四卷
    脾土篇第二十八175
    胃土篇第二十九187
    包络火篇第三十201
    三焦火篇第三十一209
    胆木篇第三十二 214
    膀胱水篇第三十三219
    大肠金篇第三十四225
    小肠火篇第三十五232
    命门真火篇第三十六239

    第五卷
    命门经主篇第三十七249
    五行生克篇第三十八254
    小心真主篇第三十九259
    水不克火篇第四十262
    三关升降篇第四十一265
    表微篇第四十二267
    唿吸篇第四十三270
    脉动篇第四十四272
    瞳子散大篇第四十五276

    第六卷
    诊原篇四十六279
    精气引血篇第四十七284
    天人一气篇第四十八289
    地气合人篇第四十九298
    三才并论篇第五十303
    五运六气离合篇第五十一311
    六气分门篇第五十二 315
    六气独胜篇第五十三318
    三合篇第五十四326

    第七卷
    四时六气异同篇地五十五335
    司天在泉分合篇第五十六339
    从化篇第五十七343
    冬夏火热篇第五十八347
    暑火二气篇第五十九351
    阴阳上下篇第六十354
    营卫交重篇第六十一357
    五脏互根篇第六十二362
    八风固本篇第六十三368

    第八卷
    八风命名篇第六十四373
    太乙篇第六十五378
    亲阳亲阴篇第六十六383
    异传篇第六十七386
    伤寒知变篇第六十八391
    伤寒异同篇第六十九396
    风寒殊异篇第七十401
    阴寒格阳篇第七十一408
    春温似疫篇第七十二412

    第九卷
    补泻阴阳篇第七十三416
    善养篇第七十四42
    亡阳亡阴篇第七十五427
    昼夜轻重篇第七十六430
    解阳解阴篇第七十七434
    真假疑似篇第七十八438
    从逆窥源篇第七十九443
    移寒篇第八十448
    寒热舒肝篇第八十一452

    附录
    一、 陈士铎在《外经微言》中为《外经》所写《微言》455
    二、《黄帝外经》与《黄帝内经》篇目对照表 464
    三、《黄帝外经》与内丹修炼理论 467

    图书序言

    《黄帝外经》首次出现在世人面前

      很多人一看到《黄帝外经》之名,就很讶异地说:我只知道《黄帝内经》,从来不知道还有《黄帝外经》。其实这很正常,即使钻研传统医学多年的中医学教授也可能只闻其名,而从来没有看过此书;这也正是我们花费庞大心力挖掘、考证、出版的价值所在。

    黄帝外经》在汉代已和《黄帝内经》同时传世

      事实上,《黄帝外经》早在西汉时已被史家称为「医经七家」之一。据《汉书‧艺文志》载:「黄帝内经十八卷,外经三十七卷;扁鹊内经九卷,外经十二卷;白氏内经三十八卷,外经三十六卷;旁篇二十五卷。右医经七家。」亦即以黄帝内、外经,扁鹊内、外经,白氏内、外经以及旁篇,共称为「医经七家」;《黄帝外经》就是其中之一。《古代医籍考》也说:黄帝内、外经「犹<易>内外卦、<春秋>内外传、<庄子>内外篇及<韩非>内外诸说」,有内无外,即非全书。一九九二年编纂的《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传统医学》,在《黄帝内经》条目下,也重新肯定:「《汉书‧艺文志》另有《外经》书名,内与外只是区别相对而言。」

      由上述资料可知,《黄帝外经》至少在汉代就已经和《黄帝内经》同时传世;只是不知道是何原因,此后的史书均未再提及《黄帝外经》。对《黄帝外经》虽经多方查找,总是求之未得。直到五O年代,才在天津市卫生职工医院图书馆发现了陈士铎口述手抄本《外经微言》。一九八四年,中医古籍出版社特别影印了五千册,并在《前言》中写明:「《外经》之名,始见于《汉书‧艺文志》,其书早佚。《外经微言》原题『歧伯天师传』,陈士铎所述为后人託名之作,撰者无可考。」因此有人疑为「伪书」,未受到应有的重视。一九九九年,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了《陈士铎医学全书》,其中的《校注说明》写道:「《外经微言》,今所存者仅一种清抄本,现藏天津市图书馆(实为天津市卫生职工医院图书馆)。全书九卷,卷首题『歧伯天师传,山阴陈士铎(号远公,又号朱华子)述』;……本次整理,即以此作为底本,并参照《黄帝内经》等以为校资。」经过这几年来,集合了对古今医学、典籍卓有研究的专家学者之力,方才整理成本书,可以说得来极为不易。

    《外经》、《内经》互为表里

      《黄帝外经》的可贵之处在于与《黄帝内经》互为表?,在不少方面丰富、发展了《内经》的理论,可以互相补充,共同形成丰富多彩的中医理论体系。

      我们只要从以下几个观点就可以看出其价值所在:

      1.《外经》补充了阴阳五行学说之不足

      《内经》指出:「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主张以天地、万物之阴阳「合于人身之阴阳」(马莳《素问注证发微》),而普受认同,也奠定了中医阴阳学说的理论基础。《外经》则进一步阐扬阴阳颠倒、生死顺逆之理,具体说明「阴阳互根」的关系,同时探讨「阴阳之原」在养生、医疗中的实际运用,可以说正好补充了《内经》阴阳学说中较为不足的部份。

      此外,《内经》将阴阳和五行结合在一起,即所谓「言阴与阳,合于五行。」「五脏六腑,亦有所藏,四时八风,尽有阴阳」(《灵枢‧官能》)。《外经》则用具体的五行生克关系,来说明抽象的阴阳颠倒概念;譬如「顺则生,逆则死」、「顺生不生,逆死不死」,以及「顺中有死,逆中有生。」既讲五行生克之常,又讲五行生克之变:「生中有克,克中有生;生不全生,克不全克;生畏克不敢生,克畏生不敢克」,淋漓尽致地阐明了阴阳五行的关系,对养生、医疗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2.为性命双修的养生学说奠定坚实基础

      《内经》主张:「心者,君主之官也,主不明则十二官危。」「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强调心性作用为养生的主导,因此应「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指明以「顺四时」、「和喜怒」和「节阴阳」为养生纲领;更具体地说,就是「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比较起来,《外经》更重视心性的修养,譬如在《阴阳颠倒篇》中主张「抱神以静,形将自正。必静必清,无劳汝形,无摇汝精,无思虑营营,乃可以长生。」因为「至道无形而有形,有形而实无形;无形藏于有形之中,有形藏于无形之内,始能形与神全,精与神合」,所以在《命根养生篇》中主张:「精即人之命根。……然而制精之不动,仍在心之寂也。」事实上这就是「性命双修,重在修性」的养生理论,为传统学说「人身自有长生药,三味大药精气神」中的「精气神」之说奠定了更坚实的基础。

      3.非常清楚地阐述脏象、经络学说及其之间的关系,主张以「六脏七腑」补充「五脏六腑」之不足。

      《外经》中以《肺金篇》、《肝木篇》、《肾水篇》、《心火篇》、《脾土篇》、《胃土篇》、《包络篇》、《三焦篇》等十多个篇章,具体地阐述五脏六腑与五行之间的关系,以及脏腑病变的治疗原则。例如在《经络阐微篇》中主张,除了《内经》所强调的五脏六腑理论之外,在实际诊治时又不妨「以胎胞为另一脏,以包络为另一腑」,也就是以「六脏七腑」为养生与治疗方向。

      这个「六脏七腑」之说也受到《内经》认同,但为什么过去一直称为「五脏六腑」呢?岐伯的解释是:「心、肝、脾、肺、肾五行之正也。胞胎非五行之正也,虽脏不以脏名之。」而「大肠、小肠、膀胱、胆、胃、三焦、包络,此七腑也。遗包络不称腑者,尊帝耳。」陈士铎在在《辨证奇闻‧中寒》中提到,他每在临证时运用《外经》所强调的「六脏七腑」理论,进行辨证施治,结果每获奇效。有时甚至「一剂奏功,阳回而阴邪立散。」(详见陈士铎),由此可见,《外经》丰富了《内经》脏象学说的内容,在诊疗与保健方面更具效益。 除此之外,在经络学说方面亦有所说明。譬如《内经》中明确记载了十二经脉和督、任、沖三脉的起止、循行路线、生理功能和有关病候。而《外经》非常详尽地以《经络相行篇》、《经脉终始篇》、《经气本标篇》和《考订经脉篇》等篇章,补充了《内经》的经络学说,使其更臻完善。

      4.详述「命门学说」及其补养之道

      《内经》中有六处提到「命门」一词,指的都是「两目」,而且多数轻轻带过。《外经》则以《命门经主篇》、《小心真主篇》、《命门真火篇》、《命根养生篇》等篇章,详细说明其特出之处,如「主在肾之中」、「命门为十二经之主,有此主则十二官治,无此则十二官亡。」丰富了命门学说。

      总之,《外经》和《内经》互为表?,互相补充,共同形成了中医的理论体系,其在中医理论上的地位和价值不容忽视。这也是我们力主编写《黄帝外经浅释》的重要原因。

    考证力求严谨、客观

      在考虑编纂《黄帝外经》之前,最重要的是考证工作。因为过去一直有人提到,《外经》一书「乃陈氏托其名以阐发自己的医学思想」,为了确认这样的推论是否正确、公允,我们做了很多功课。结果发现,不久前「重见天日」的《黄帝外经》一书,出自陈士铎的《外经微言》清抄本,而《外经微言》包括两大部份:主要为陈士铎所引述的《外经》,加上他个人意见的《微言》;也就是说《黄帝外经》原本就已存在,只是经由陈士铎之手流传下来而已,也许依照过去医家的习惯,可能在一些语意不明处稍加註明,或更动一两字(虽然在《黄帝外经》一书中看不出有此现象),再另以一个篇章「微言」一下,但不能因此而认为是「托名之作」,亦即不会因此而减损其价值。我们之所以敢做这样的论断,主要基于以下几个理由:

      1.陈士铎对着述的署名十分认真。有的称「着」,有的称「述」,有的称「敬习」,有的写明是别人的着述。如:

      《石洞秘录》署:山阴陈士铎远公甫敬习。

      《洞天奥旨》署:山阴陈士铎敬之甫号远公着。

      《外经微言》署:山阴陈士铎号远公又号朱华子述。

      《辩证奇闻》署:陈士铎远公父原本,甯乡文守江南纪氏敬述。

      (着重点均为笔者所加,下同)

      陈士铎曾经表示,他的着作有相当一部份「得之于异人」,故而称「述」;如《辩证录‧自序》说:「铎,尼山之弟子也,敢轻言着作乎?闻二先生教,亦述之而已矣。」再如,他在《辩证录‧凡例》中写到:「歧伯天师传书甚丰,而《外经》一编尤奇。篇中秘奥,皆采之《外经》,精鉴居多,非无本之学也,铎晚年尚欲笺释《外经》,以求正于大雅君子也。」由此可知,陈士铎晚年所写的《外经微言》只是整理、保存了《外经》原貌,再加上一点自己的意见,所以称「述」。

      2.陈士铎为《外经》所作「微言」,皆与自己的医疗实际经验有关,可以说是真实感受,因此下笔充满自信,例如:�在《经络相行篇》之后写道:「十二经走手、走足、走头、走腹之异,各讲得凿凿。其讲顺逆不同处,何人敢措一词。」�如在《顺逆探原篇》之后写道:「顺中求生,不若于逆处求生之为得也。」似不如《外经》本文所讲「五行之顺,相生而相克」,「逆而顺之,必先顺而逆之」那么全面。可见「微言」只是他的见解之一。�他对别人所传的《外经》文字,也不是一味赞同。如对《红铅损益篇》中所谓「方士采红铅接命」之说,即提出质疑:「红铅何益于人?」从这些语气看起来,陈士铎应该不至于在写了《外经》之后,再「微言」来批评自己;也就是说《外经》系古人之作,他只负责传承,个人意见则发表在「微言」之中。

      3.综观《外经》内容,很多观念都曾经出现在典籍之中,比如《阴阳颠倒篇第一》的「广成子答黄帝问」,老早就出现在《庄子》;而《善养篇第七十四》介绍的「养阴养阳」之说,可说与《内经》同出一源,而且早在汉唐时即被养生学家互相授受。类似的内容还有不少,显见《黄帝外经》与《黄帝内经》可能为同时期之作。

      如果上述的分析为真,那么陈士铎引述、传承《外经》,使这些早就存在的保健养生理念得以发阳光大,不但不宜怀疑,而且可以说功不可没。

    陈士铎的传承功不可没

      由于可资佐证的文献还是有些不足,因此陈士铎在《外经微言》中保存下来的《外经》文字,目前尚无法肯定就是《汉书‧艺文志》所载的《外经》原貌;然而不管有无更易其中的一两个文字,或即使真是「托名之作」,其实亦无损于陈士铎的传承功劳与价值。因为:

      1、古时的「托名之作」相当常见,譬如大家熟知的《黄帝内经》就不是岐黄原着;何况古时候不但不讲究着作权,还要谦虚、避讳,编纂成书之后总要说「不敢贪天之功以为己功」,或「不敢掠人之美」,而冠上「述而不作」之名。如果是古代医疗和养生理论精华,就假託中华人文始祖黄帝之名,以增强其权威度;这方面可以《外经》和《内经》作为代表性作品。也就是说「托名之作」为古代的着书惯例,后人所要关心的应该是能否经得起时间的考验,是否具有时代意义与参考价值,而不用太在意真正的作者。

      2、可以肯定的是,《内经》和《外经》在汉代以后都做了不少改动,例如唐代的王冰和南宋的史松,就曾对《内经‧素问》和《内经‧灵枢》做过较大幅度的改动和增补。《外经微言》中保存下来的《外经》文字,的确有后代改动的痕迹,也增加了道家的内丹词语。但一部千古流传的着作,本来就不可能一成不变地应用下去,随着时代演变与技术上的突破,有些人对于原文中的不明之处,巧妙地略加增删调改,反而有利于后人的深入研究;虽然未完全忠于原文,但瑕不掩瑜。

      3、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黄帝外经》的理论就和《黄帝内经》一样,都是从历代医疗与养生经验中整理而成,传承至今,实属不易。对其内容,凡符合当代科学原理,又能指导当今实践的,都应视为精华,继承发展;反之,则加以扬弃。对于那些在理论上一时说不清楚,但在实践上还确实有用的东西,不妨放在较长的历史时期内继续检验,也不要轻易加以否定。比如,在《内经》和《外经》中最早提出的经络系统及其功能,西方医学一直不予承认,认为「经不起人体解剖的检验。」可是千百年来,中医根据这套经络理论,採用针灸穴位和按摩等手法,确实治好了无数疑难杂症;在寻常疾病的疗效上更无不待言。尤其六O年代,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发明了电击机械探测法、皮肤电阻探测法和电击声音探测法(主角为研究员祝总骧)之后,终于探明了多数经络的存在及其走向,也证实其理论与内、外经的所记载的完全一致。同时证明「人在停止唿吸后,经络也随之消失」,所以如果用当代的解剖学原理,根本无法检验、解释经络存在的事实。一九九七年,在英国伦敦召开的「国际经络生物物理学报告会」上,祝总骧应邀作了长达二百分钟的报告,引起国际轰动。当时着名的《中国科技史》作者,九十多岁的英国剑桥大学名誉会长李约瑟博士就感动地说:「我曾预言,经络之谜将由中国人自己解开。有幸言中,实是我余生之幸。」

      当然,就目前来看,《黄帝外经》虽已出土,毕竟不是最原始的篇章,我们很期待真正的《外经》珍本能很快出现;更盼望当代的有心人能像唐代王冰、南宋史松那样,对《黄帝外经》的研究下一番苦功,搜集更多资料,进行鉴别、整理,使其更加完善。如此一来,内、外二经珠联璧合,惠及当代,应足以造福人类。

    编纂《黄帝外经浅释》编纂工作缘起

      二OO二年初,河南省社会科学院传统养生学研究所研究员刘淑华,提出要为《黄帝外经》进行注释。她出生于河南省新郑市轩辕黄帝故里,一九六四年毕业于河南中医学院「名师高徒」班,受到着名中医学家吕炳奎、吕承全、崔雨生、刘国良等教授指点,对中医男科造诣尤深。她既盛赞《黄帝内经》的中医理论,又期望早日将《黄帝外经》注释出版。从收集、选定版本、动员编写力量,组织审稿、定稿,到提供经费支持,不遗余力。她的创议和行动受到该所所长张岫峰和全所同仁的一致赞同和支持。

      二OO三年八月三十一日,河南省社会科学院传统养生学研究所制定了《关于做好<黄帝外经>注释工作的意见》。其主要内容大意是:拟用一年时间做好《黄帝外经》的注释出版工作。…当代熟悉古代医学文献的专家学者已经硕果仅存,如不努力做好发掘、整理《外经》的工作,致使《外经》从此失传,既愧对于先人,也有负于后人。由于传统养生学研究所的人力有限,为了使内、外二经珠联璧合,惠及当代和后世,因而商请北京、绍兴和河南中医学院多位学者专家共襄盛举。

      《黄帝外经浅释》编委会的成员包括(以姓氏笔划为序):河南中医学院教授韦大文,河南中医学院教授、原河南中医学院副院长冯明清,社会科学院研究所研究员孙凯飞,原北京光明中医药学院常务副院长、河南省社会科学院传统养生学研究所研究员刘淑华,河南中医学院副教授朱现民,少林武术学院校长朱天喜,河南中医学院教授、全国医古文研究会副会长许敬生,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学者陈永木,河南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传统养生学研究所所长张岫峰,河南中医学院毕业中医师张俊峰,河南中医学院教授周发祥,黄河水利委员会高级工程师赵毓民,河南省社会科学院着名学者唐茂荣,郑州大学资讯工程学院副教授、博士徐江峰,河南中医学院教授韩志贞、袁占盈,浙江省绍兴市中医院主任中医师、中医内科主任董汉良,郑州市第二人民医院主任医师游高原,河南中医学院教授樊文友,河南中医学院副主任医师樊学中;而由唐茂荣任编委会主任,孙凯飞、袁占盈任副主任。

    《黄帝外经浅释》注释工作的分工是(以卷次为序)

    前言  张岫峰     第五卷 韦大文
    第一卷 张岫峰、刘淑华 第六卷 周发祥
    第二卷 朱现民     第七卷 董汉良
    第三卷 冯明清     第八卷 董汉良
    第四卷 樊文友     第九卷 董汉良

      由张岫峰、冯明清、刘淑华任主编,董汉良、范文友、韦大文、周发祥、朱现民任副主编。聘请许敬生教授任主审。

      全书脱稿以后,二OO四年十月,由新密市黄帝宫承办,于轩辕黄帝建都之地——新密市黄帝宫,召开了《黄帝外经浅释》评稿会。会议本着各抒已见、畅所欲言,提倡争鸣、不作结论,以及互相学习的精神,对每个人的初稿进行互审互评,提出不少中肯的意见,由原作者再次进行修改。但又本着「文责自负」的原则,尊重各卷撰稿人的着作权。不过在评稿会后,由于各种原因,总撰工作遇到一些困难,故本书后期的编撰工作委由郑州大学徐江峰副教授独立完成,谨在此郑重申明,并致以诚挚的谢意。

      本书为集体编写,由于撰稿人的理论、文字能力和生活阅历各不相同,为了尽量在异中求同,故订定《凡例》作为参考。

      订定《凡例》以期异中求同

      《凡例》如下:

      一、以去粗存精、古为今用为原则,求真务实,但理论创新。

      二、以医务工作者和中医理论爱好者的观点为主,兼顾天文、生命、思维等科学司想,使注释工作达到雅俗共赏;力求科学性、实用性和可读性。

      三、版本以《陈士铎医学全书 ‧ 外经微言》(中国中医药出版社一九九九年版)中的《外经》为正文底本,参照中医古籍出版社一九八四年版陈士铎《外经微言》(手抄影印本)中的《外经》正文。注释者如发现底本中的文字仍有讹误,可在括弧内註明。

      四、体例一律以《外经》正文集中排版,并加以注释,将陈士铎为《外经》所写的《微言》另行排版,作为《黄帝外经浅释》附录一,以纪念他对《黄帝外经》的传承之功。另外制作《黄帝内、外经篇目对照表》作为附录二,以显示内、外经互为表?、互补的特色。

      五、注释原则为尊重原着,释古正古;贴紧《外经》的医疗和养生两大主题。不必全译,以免误解或限制原意;也不做面面俱到的注释和繁琐的考证,以免沖淡主题。每篇的注释应分题解、注释和浅释三个部份。

      「题解」:每篇标题的解释。

      「注解」:对文中关键而难懂的字词加以注释,要求准确、扼要、简明,以使读者能读懂原文为原则。

      「浅释」:抓住每篇的重点、难点或疑点,尽可能运用现代科研成果,使用当代语言作出解析。力求写明:� 本篇讲的是什么问题,重点在哪里?对当代的医疗和养生具有什么意义?� 有没有不易理解的难点或疑点?有无不妥甚至错误之处?注释者可以写出自己的意见。要注意与《内经》有关内容相对应,写明《外经》在哪些方面有所补充、完善,哪些方面尚嫌不足。

      有了这些共识之后即分别进行,于今总算完成;从刘淑华开始提议有系统编写开始,总计花了四年多的时间,与当初打算一年内完成的计划相去甚远。由于「慢工出细活」,所有看过初稿的人都觉得甚有价值,差堪告慰。

      本来这部书已谈妥先在德国出版,但笔者认为中华文化的精髓理应造福中华子孙,因此力主先在台湾出版。由于笔者曾有三本养生书在「元气斋出版社有限公司」出版,合作愉快,因而在征得其他编委的同意之后,决定让这部巨着优先在台出版,发行全世界,希望所有炎黄子孙与喜爱华夏传统文化的人,都能因此书获益,更有助于养生保健,那才是我们的最大心愿。

      此书在编写过程中,受到许多专家学者的指导与帮助,并蒙古籍研究专家余瀛鳌先生亲自审稿,并写出评语,谨此表示诚挚的谢意。由于注释者较多,各篇在文风、体例以至学术观点方面均不尽一致,恐怕全书的疏忽错漏之处在所难免,恳请专家学者不吝指正。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拿到《黄帝外经》这本书,一开始是被它那种古老神秘的封面所吸引。拿在手里,就能感受到一种历史的厚重感,仿佛它承载着千年的智慧。我一直对中国传统医学和养生文化抱有浓厚的兴趣,总觉得那些古老的理论中蕴含着很多我们现代人容易忽略的深刻道理。这本书的名字就让我充满了好奇,我脑海中勾勒出的画面是,它可能像一本藏宝图,指引着我们去探索身体内部的奥秘,去理解那些与我们息息相关却又常常被忽视的生命规律。我期待这本书不仅仅是文字的堆砌,更能像一位智者,娓娓道来,用一种深入浅出的方式,传授那些经过时间沉淀的宝贵知识。我希望通过阅读它,能够获得一些关于健康、关于长寿的启示,能够重新审视自己对待身体的态度,或许还能发现一些能够改善生活质量的方法。这是一次充满期待的精神旅程,去揭开那些古老智慧的面纱,去汲取那些滋养生命的力量。

    评分

    这本书我拿到手的时候,就感觉它有种沉甸甸的历史感,封面设计不算特别华丽,但那种质朴的纹理和字体,已经预示着它并非寻常的读物。我平时就对那些与传统文化、古老智慧相关的东西很感兴趣,所以一看到《黄帝外经》这个名字,就立刻被吸引了。我一直觉得,很多现代社会我们面临的困扰,其实在古代的智慧里都有解答的影子,只是我们被太多纷繁复杂的东西干扰了,忽略了那些最根本的道理。这本书,从它的名字来看,我就能联想到它可能包含了一些关于养生、关于身体内在运行规律的探讨,也许还会涉及到一些我们现在可能不太容易理解的医学理论,但正是这种未知和探索感,让我充满了期待。我希望它不仅仅是一堆古老的文字,更能让我感受到一种跨越时空的连接,仿佛能听到古人在低语,传授着他们对生命、对健康的深刻理解。读这本书的过程,对我来说,更像是一次精神上的朝圣,去探寻那些被遗忘的宝藏,去寻找一种更纯粹、更自然的生活方式。我期待着,通过这本书,能够获得一些启发,能够更好地理解自己,理解身体,理解生命。

    评分

    拿到《黄帝外经》这本书,我首先被它所散发出的那种穿越时空的古朴气息所吸引。书的装帧设计非常简洁,却有着一种不容忽视的庄重感,让我觉得这绝对是一本值得细细品味的经典之作。我对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和医学理论一直有着浓厚的兴趣,总觉得在那些看似古老晦涩的文字中,隐藏着许多关于人生、关于健康的智慧,是现代人需要重新发掘和学习的。这本书的名字就足够引人遐想,它让我联想到那些深藏不露的养生之道,那些关于人体内在运作规律的精妙阐述,甚至是一些被现代医学所忽略的治疗方法。我期望这本书能够像一位经验丰富的智者,用它独特的方式,揭示出那些关于生命的根本奥秘,让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自己的身体,找到通往健康长寿的路径。我希望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不仅仅是对知识的获取,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一次对传统文化的深入体验,一次对自身生命状态的深刻反思。

    评分

    《黄帝外经》这本书,入手便有一种沉甸甸的质感,封面设计低调而充满古韵,仿佛诉说着一段悠远的东方智慧。我平时就热衷于探寻那些古老而深邃的文化宝藏,尤其是那些与生命健康、人体运行规律相关的著作。在当下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总觉得我们离身体的本质越来越远,反而被各种表象化的信息所迷惑。这本书的名字,在我看来,就像一个神秘的邀请函,邀请我去探索那些可能被遗忘的、关于人体内在运作机制的深层奥秘。我期待它不仅仅是一本记录的文本,而更能像一位循循善诱的师者,用它独特的方式,揭示出那些能够指导我们如何与身体和谐共处,如何达到身心平衡的智慧。我希望通过阅读它,能够获得一种更深刻的理解,一种更贴近自然的养生之道,从而更好地关照自己的生命,让身体回归到最健康、最自然的状态。这对我而言,是一次充满期待的寻真之旅,去发掘那些潜藏在时间长河中的宝贵启示。

    评分

    收到《黄帝外经》这本书,第一眼就被它那低调而富有韵味的封面所吸引。没有花哨的图案,只有沉淀着历史感的字体和配色,让我瞬间感受到了一种回归本源的力量。我一直以来都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尤其是那些关于生命健康、人体奥秘的古籍有着特别的偏爱。总觉得在如今快节奏、物质化的时代,我们丢失了很多与身体、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方式。这本书的名字,在我看来,仿佛是一扇通往古老智慧的大门,预示着里面可能蕴藏着对人体内在运作机制的深刻洞察,甚至是那些能让我们回归健康、延缓衰老的秘密。我希望它不仅仅是一本故纸堆里的书,而是能像一位循循善诱的导师,引导我理解身体的语言,掌握养生的要诀。阅读的过程,对我而言,更像是一次对自身内在世界的探索,一次与古人智慧的对话,一次对生命本质的追问。我期待着,通过这本书,能够获得一些真正能够指导我生活、滋养我身心的宝贵经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