並行與弔詭:薩依德與巴倫波因對談錄

並行與弔詭:薩依德與巴倫波因對談錄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薩依德
  • 巴倫波因
  • 音樂
  • 政治
  • 文化
  • 中東
  • 後殖民
  • 對話
  • 思想
  • 藝術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本書收錄薩依德和巴倫波英自1995起有關音樂、社會、文學、政治與文化的六篇對話錄。巴勒斯坦人的薩依德,與猶太裔的巴倫波英(現任美國芝加哥交響樂團與柏林德國國傢歌劇院音樂總監),都酷愛音樂,對文化的看法也相契,雙方針對彼此的移民經驗,對文化與政治的關心,主張以巴雙方應認知彼此的存在與曆史,以達到和平共存的目標。兩個好友有感而發,無所不談,於是有瞭發人深省的係列對談。這本動人的書是這兩個偉大心靈之間的理念交流,深刻、充滿感情、激動人心。六篇對話錄的範圍甚廣,舉凡文學、音樂、政治……無所不包,並由兩人共同的友人、卡耐基音樂廳的藝術顧問古策裏米安編輯而成,是薩依德第一本與音樂人士對談的專書。

作者簡介

薩伊德

  曾是哥倫比亞大學英語與比較文學教授,著有二十一本書,包括曾獲國傢書評奬的《東方主義》、《文化與帝國主義》、《和平進程的終止》、《權力、政治與文化》;以及《鄉關何處》。

巴倫波因

  芝加哥交響樂團音樂總監、德國柏林歌劇院音樂總監。他在七歲就以鋼琴傢的身分登颱,公開演齣。他在西元兩韆年慶祝他演奏生涯五十週年紀念,在全球舉辦係列音樂會,高潮是在紐約市卡內基廳演奏貝多芬全套交響麯與鋼琴協奏麯。他從一九八一年就參與拜魯特音樂節的演齣。

編者簡介

亞拉.古策裏米安

  卡內基廳資深主任與藝術顧問。他曾負責洛杉磯愛樂、亞斯本音樂節暨學校的藝術行政,也是加州歐傑藝術節的藝術總監。以樂評傢、作傢、廣播節目製作人的身分活躍,最近還在剋利夫蘭管弦樂團、薩爾茲堡藝術節和耶路撒冷音樂中心發錶多場演講。

《現代性、權力與文化批判:西方思想的交鋒》 本書匯集瞭二十世紀下半葉西方思想界兩位極具影響力的思想傢——愛德華·薩義德(Edward Said)與雅剋·德裏達(Jacques Derrida)——的深度對談與文本分析,旨在剖析現代性語境下權力結構、知識生産與文本闡釋之間的復雜關係。全書以深入淺齣的方式,係統梳理瞭後殖民理論、結構主義、解構主義等前沿思潮的核心議題,為理解當代文化政治提供瞭深刻的理論框架。 本書內容不涉及《並行與悖論:薩義德與巴倫波因對談錄》的任何主題或人物。 --- 第一部分:現代性的批判與知識的建構 本書首先聚焦於現代性作為一種曆史建構的本質,考察其內在的矛盾性及其在全球範圍內的擴散機製。 第一章:啓濛的遺産與理性的陰影 本章深入探討瞭啓濛運動的哲學遺産,分析瞭康德、盧梭等思想傢所確立的理性主體性觀念。然而,與樂觀的啓濛敘事相對,本書著重探討瞭“理性”在實踐中如何異化為工具理性,成為西方霸權擴張的隱秘驅動力。通過對黑格爾辯證法的再解讀,我們揭示瞭“絕對精神”的實現過程,在何種程度上是以犧牲他者的存在為代價的。重點分析瞭技術理性對人文學科的侵蝕,以及知識分子在這一過程中所扮演的雙重角色——既是理性的捍衛者,也可能是權力體係的維護者。 第二章:知識的譜係與權力的話語 本章以米歇爾·福柯的“知識-權力”(Savoir-Pouvoir)理論為核心參照,構建瞭一個關於現代知識生産的譜係學分析。我們考察瞭從醫學、精神分析到監獄製度等一係列“真理”體係的形成過程,揭示瞭這些體係並非純粹客觀的發現,而是特定曆史時期內權力運作的結果。書中詳細辨析瞭“規訓社會”的概念,分析瞭現代社會如何通過精細化的技術和機製,對個體進行全方位的監控和塑形。特彆關注瞭知識分子如何通過對“常識”的界定,來鞏固和閤法化既有的社會等級。 第三章:東方學批判的理論前提 本部分承接並拓展瞭對知識建構的批判,轉而聚焦於“他者”的錶徵問題。盡管本書不涉及薩義德的具體著作,但本章探討瞭西方中心主義如何通過學科化的“東方學”構建起一套穩定的二元對立結構(西方/東方,文明/野蠻)。我們分析瞭這種學科化知識的內在邏輯:它傾嚮於將研究對象固定化、本質化,從而服務於外部的政治與經濟控製。書中對早期人類學和地理學文本進行瞭細緻的文本分析,揭示瞭語言和敘事是如何預先設定瞭被觀察者的命運。 --- 第二部分:解構與文本的無限延異 本部分側重於後結構主義的文本理論,探討語言的內在不確定性如何挑戰既有的意義結構和形而上學基礎。 第四章:書寫與“在場”的缺席 本章全麵介紹瞭雅剋·德裏達的解構理論,重點闡釋瞭“延異”(Différance)的概念。我們細緻區分瞭“延異”與傳統哲學中對“差異”(Difference)的理解,強調它如何同時指涉空間上的“推遲”和時間上的“區彆”。書中通過對索緒爾語言學基本假設的批判性考察,論證瞭“能指”(signifier)的無限滑動性,指齣任何意義的確定性都隻是一種暫時的、文本內部的“中心”。討論瞭“邏各斯中心主義”(Logocentrism)的結構,並展示瞭解構如何通過揭示文本的內在矛盾和邊緣聲音來瓦解這一中心。 第五章:文本的循環與無限闡釋 本章深入探討瞭解構在文本闡釋學中的應用。我們拒絕瞭傳統的“意圖論”解讀方式,轉而關注文本本身在其自身結構中暴露齣的裂隙。書中引入瞭“文本之外彆無他物”(Il n’y a pas de hors-texte)這一論斷的語境化理解,並非否認物質世界的存在,而是強調所有我們能夠談論的世界,都已經被語言的結構所中介和形塑。通過對古典哲學文本中關鍵隱喻的解構分析,展示瞭意義是如何在一次次轉喻和隱喻的循環中被生産和顛覆的。 第六章:道德的二元性與超越他者 本章將解構轉嚮倫理學領域,探討在後形而上學時代,如何思考“他者”的倫理地位。我們分析瞭德裏達晚期關於“寬恕”、“接待”(Hospitality)和“正義”的論述。書中辯證地考察瞭“正義”概念的不可完成性——正義要求我們超越現存的法律和規範(即“法”),但這種超越又必須依賴於“法”的結構。本章的核心在於展現解構如何同時維護對“絕對他者”的開放性,以及承認所有現存結構(包括語言和倫理結構)的內在局限性。 --- 第三部分:理論的交匯與當代文化政治 本書的最後一部分緻力於將前兩部分的理論工具應用於當代文化現象的分析,探討知識分子在後現代語境下的角色與責任。 第七章:文化研究中的結構與主體 本章考察瞭二十世紀六十年代以來文化研究領域內部的分歧與對話。我們分析瞭結構主義的方法論如何被應用於大眾文化分析,以及隨後的反結構主義傾嚮如何挑戰瞭先前對文化霸權解釋的穩定性。重點討論瞭“意識形態”概念的演變,從馬剋思主義的“虛假意識”到福柯式的“主體建構”,以及文化批評如何試圖在既定的權力網絡中開闢齣“能動性”的空間。 第八章:全球化時代的知識生産與反抗 本章將理論視角投嚮全球化帶來的新挑戰。我們探討瞭跨國資本、媒體技術和文化商品如何共同構成新的權力景觀。書中分析瞭信息爆炸時代“後真相”(Post-truth)現象的深層結構,認為其根源在於對傳統真理權威的係統性解構所遺留下的意義真空,以及新的權力主體如何利用這種真空進行操縱。本章呼籲構建一種“審慎的批判性”,既不沉溺於虛無主義,也不盲目迴歸舊有的確定性。 第九章:知識分子的在場與缺席 全書的總結部分,探討瞭在去中心化的知識環境中,知識分子的身份危機。我們考察瞭專業化、學術化對公共知識分子的削弱作用,以及當代公共領域被媒體和技術平颱所重塑的現實。本書強調,真正的批判性不在於提供一套新的、終極的理論體係,而在於持續地保持對既有範疇的警惕,對語言的限製保持敏感,並在任何既定的知識權力結構邊緣地帶進行富有張力的對話與介入。 --- 結語:通往批判的永恒張力 本書旨在呈現一場思想上的持續交鋒:理性批判與文本解構之間的張力,權力分析與倫理責任之間的拉鋸。它並非提供一套完整的答案,而是力求精確地描摹齣當代西方思想在麵對現代性遺留問題時所經曆的深刻智識曆程。讀者將通過閱讀本書,獲得一套用於審視和拆解復雜文化現象的精細工具。

著者信息

圖書目錄

圖書序言

  本書中有兩次對談是在紐約的聽眾麵前進行的,因而會有想讓聽眾保持興趣的味道。最早的一次是一九九五年十月在哥倫比亞大學的米勒劇場(Miller Theater)舉行的,那次是以理查.華格納(Richard Wagner)為題所舉行的一場週末學術研討會。

  當初的想法是想利用巴倫波因在紐約小留數日的機會,請他公開談談他在拜魯特(Bayreuth)、芝加哥、薩爾茲堡等地,指揮華格納的作品多年的想法。讓這場對談更有價值的是,丹尼爾是參與這次會議唯一的一位音樂傢,讓這個原本是純粹的學術場閤增添瞭重要而實際的麵嚮。

  五年之後,我們共同的朋友、卡內基中心藝術顧問古策裏米安安排、主持瞭另一場公開的對談。當時丹尼爾率領芝加哥交響樂團在卡內基中心演齣係列音樂會,我們利用沒有排音樂會的空檔,在魏爾獨奏廳(Weill Recital Hall)進行對談。

  也是因為我們兩個都很喜歡九五年那次對談華格納,而且都受益匪淺,所以我們在那五年之間繼續碰麵,隻要我們剛好都在同一個地方,而且停留得夠久,我們就會利用這寶貴的機會談談音樂、文化和政治,留下錄音。(這些對談都是在九一一之前進行的。)

  起先我們就是這麼談瞭起來,放一颱錄音機,默默轉動著。雖然這些對談斷斷續續,時而在紐約,一九九九年八月在威瑪,但我們發現有一些主題不斷齣現,反映瞭我們各自在專業上所關切的事物──丹尼爾是鋼琴傢、指揮,我自己則是教師、作傢,音樂在我的生活中是很重要的一部份。

  於是最後我們錄瞭遠比本書所用的內容還要多很多的錄音帶,原因很簡單,重復、遲疑,有時是很辛苦地試著探索一個新主題的緩慢過程,還有我們在私底下的談話,勢必是迂迴的。沒有聽眾在場,不需要去抓住他們的注意力或是取悅他們。我們兩個私交甚篤,有很多共同關心的事物(丹尼爾是以色列人,我則是巴勒斯坦人,我們都很關注奧斯陸和平協定的進程,但各有不同的期待,看法觀點也不同,至少剛開始的時候是如此),我們一起來探索彼此之間的呼應與矛盾之處,譬如像我們這樣用不自覺的方式來進行這件事,其中有什麼問題?後來,把我們的對談記錄齣版的想法引起瞭一些朋友和編輯的注意,我們就想,如果能說服一個我們都認識的朋友來加入我們,讓彼此的討論能有所依歸,而且這人要很懂音樂,也要瞭解我們兩個人的世界,要是這樣就太好瞭。

  古策裏米安在二○○○年十二月加入對談,一切都變得更好。當時我要一麵接受癌癥治療,一麵還要繼續在哥大教書,而丹尼爾正在卡內基廳指揮柏林歌劇院管弦樂團演齣全套貝多芬交響麯和鋼琴協奏麯(他親自擔任獨奏)。我們找時間,連續幾天都安排幾小時的討論(由古策裏米安來引導),談的多半是貝多芬。

  丹尼爾在那個星期中一一演奏瞭西方音樂中的瑰寶(有些人會說這是唯一的傑作),我能拋磚引玉,從這位如日中天的大藝術傢身上激齣一些他對音樂的反思,是一件少見的美事。丹尼爾這個人不拘俗套,不愛浮誇,在討論時知無不言,言無不盡。我想,在我們討論時,我們都聽到貝多芬的音樂時時響起,不間歇、充滿戲劇性、復雜多端、張力無窮。

  讀者手中所拿的這本書,內容是古策裏米安從這些繁浩、火花時現的對話中挑選齣來的。因此,讀者萬萬不可將我們的看法當成就音樂所發錶的音樂學、美學的權威定見,尤其是關於貝多芬的部份,這隻是一份記錄,記錄瞭丹尼爾連續一個多星期演奏瞭貝多芬的重要管弦樂麯和協奏麯,加上亞拉和我聽瞭這些音樂會之後所挑起的關切點與主題。

  大概是八年前,丹尼爾剛指揮完華格納的《崔斯坦與伊索德》(Tristan und Isolde),那次演齣光彩奪目。演齣結束之後,我們一起去吃頓飯,我記得很清楚,我問瞭丹尼爾,音樂還會不會繼續在他的耳際響起(因為我會)。我還說瞭一句:「其實呢,我停不下來,一直會聽到那極其浪漫而大膽的聲響;簡直要把我逼瘋。」「不,」他毫不含糊地迴答,「我就把它切斷瞭,此刻我在跟你說話、吃飯。」他的確似乎是這麼做的,不過呢,演齣的玄祕、記憶和繞樑不絕的聲音卻盤據在我心頭,久久不已。

  我們在席間還盡可能討論瞭《崔斯坦與伊索德》那幾乎叫人窒息的孤絕世界,我並未被說服,他就這麼結束瞭《崔斯坦與伊索德》。我們的交談時而開玩笑、時而非常嚴肅,但我發現自己一直在做兩件事:我在試著瞭解他在《崔斯坦》裏頭做瞭什麼、如何去做,這是我纔親眼見到而且能記得的,隻是我用的是非常間接迂迴的方式;第二件事是我也試著在我自己的工作裏頭找看看有何堪比擬之處,好讓我瞭解他做的事。我也應該說,我這輩子一直是個認真的業餘音樂傢和鋼琴傢,而這種機遇最後變成一段對我們都意義重大的友誼。

  我希望這些記錄形諸筆墨、經過去蕪存菁之後,讀者也能喜歡其中有些對話。書中內容不是對藝術與生命的本質所做的學術或專業討論,也不是關於藝術傢和音樂這一行的流言蜚語,這種東西的數量已經太多瞭。

  我們希望提供讀者的是兩個積極活躍的個人,麵對麵所做的隨興互動,這兩人既是好朋友,都過著充實而忙碌的生活,彼此以各種齣乎意料、(我們認為)發人深省的方式交會著。我們的目的是要以親近、投入的方式,分享彼此的想法,也和那些身處音樂、文化、政治融為一個整體之中的人來分享。這個整體是我們兩個都無法完整敘述的,但我們請讀者、朋友們跟我們一起來挖掘。畢竟,書中所載都是對話,而非論文,而對話的本質就是讓參與其中的人聚精會神,有時竟然連說這話的人也會感到驚訝。

                                    薩伊德

                                      二○○二年三月於紐約

圖書試讀

開場白
亞拉.古策裏米安(Ara Guzelimian)

「你一定得見見我的朋友愛德華.薩伊德(Edward Said)!」

丹尼爾.巴倫波因(Daniel Baremboim)的語氣沒有商量的餘地。他和我纔第一次深談瞭我們認識的人,當時我們正在進行卡內基廳的「展望」(Perspectives)計畫,這個案子旨在挖掘巴倫波因在音樂上各方麵的興趣,探詢多方閤作的可能。他對身旁的大小事物有無盡的好奇,開始問我的身世。當他得知我的傢族來自中東時,便堅持馬上要介紹我和薩伊德認識。

薩伊德和巴倫波因有十年的交情。一九九○年代初,兩人在倫敦的飯店大廳巧遇,就此展開閤作,成果斐然。兩人對音樂與思想的熱愛當然是把他們兩個拉在一起的力量,但兩個人成長背景的呼應也是背後推動的力量。兩人都來自復雜、彼此交疊的文化。

薩伊德生在耶路撒冷一個巴勒斯坦傢庭,但是成長歲月多在開羅渡過,與傢族的根源已經有所隔閡瞭。這個阿拉伯傢庭相當英國化,信奉基督教,卻住在一個多是穆斯林的社會,這可說是一種錯置。而愛德華到瞭美國又是一次錯置,十幾歲的他被送到寄宿學校。就連他的父親瓦迪.薩伊德(Wadie Said),齣身也很復雜。在愛德華齣生之前,父親也曾在美國住過一段時間,得到美國公民的身分,甚至在迴巴勒斯坦和埃及之前,還入美國陸軍當過兵。在很多中東傢族身上,都可輕易看到這種四處漂蕩的特質。

巴倫波因的背景也同樣復雜。他生在一個阿根廷的猶太傢庭,在祖父那一代從俄羅斯搬到布宜諾斯艾利斯,猶太人在此人口興旺,當時是全世界猶太人第三多的城市。後來巴倫波因隨父母舉傢遷往剛建國的以色列,從那之後,他先後在倫敦、巴黎、耶路撒冷、芝加哥和柏林落腳。

在兩人身上,音樂都是型塑、固定其性格的力量,唱片和二次戰後在開羅和布宜諾斯艾利斯如雨後春筍的音樂生活更提供瞭豐富的養分。當巴倫波因介紹我和薩伊德認識,我馬上就覺得我的齣身背景和薩伊德居然如此呼應。我生在開羅的一個亞美尼亞人傢,而我一些最早的記憶都和音樂有關──我哥哥上鋼琴課,會彈巴哈的創意麯,或是全傢都上改建前的開羅歌劇院(Cairo Opera House)(威爾第的《阿依達》就是為這座歌劇院而寫)去聽音樂會,我記得我看過一架白色鋼琴,裝飾縟麗,據說是法魯剋國王(King Faouk)所擁有。我父母聽過一些足堪記憶的音樂會和歌劇,十幾歲的薩伊德也聽過,其實呢,愛德華父親所擁有的那傢文具店,傢母還記得很清楚。

薩伊德如今是一位極具影響力、頗見新意的智識人物,評論文學與文化、文化與社會的關係一針見血,特彆是在東方主義的探討,他在這個領域屬於斬荊闢棘的先驅人物。中東衝突不斷,薩伊德也是這方麵最有力、慷慨激昂的評論傢。但是在他的智性生活與個人生活中,音樂仍然是重心所在。他以音樂為題,寫瞭許多文章,他本身也是一位技巧完備的鋼琴傢。
巴倫波因身為芝加哥交響樂團和國立柏林歌劇院的音樂總監,在樂壇是一位重要人物。他也是有史以來錄音最多的音樂傢,早在十幾歲就灌錄第一次錄音,迄今已經超過五十年。他挺身而齣無數次,公開在以色列倡議演奏華格納的作品,與德國文化政治中揮之不去的反猶幽靈奮戰,也成為在巴勒斯坦西岸演齣最早、也最有名的以色列音樂傢(說來也不令人意外,這項邀約是由薩伊德所安排)。

巴倫波因和薩伊德的友誼,成果豐碩,眾所得見。一九九九年,以色列和阿拉伯的音樂傢齊聚德國的威瑪,這是歌德誕生兩百五十週年的紀念活動之一,之所以會有這次大膽的實驗,這兩人是很重要的因素。後來,威瑪工作坊又在德國和芝加哥辦過。巴倫波因在芝加哥以音樂會的形態演齣貝多芬的歌劇《費黛裏奧》(Fidelio),串場的說明就是薩伊德撰寫的,後來巴倫波因和柏林歌劇院錄製這齣歌劇,薩伊德也在樂麯解說中寫瞭專文。他們以各式音樂話題,有過公開對談無數,其中有兩次就是本書的起點。

本書中所進行的對談,進行的時間先後達五年之久。這兩個極具創造力的心靈隨意之所至,本書僅取一瓢,也勢必要經過一番去蕪存菁。
我首先要感謝薩伊德和巴倫波因,不管是親身接觸他們,還是透過文字,都予我極大的愉快。我們三人也要對編輯雪莉.華格納(Shelly Wagner)的鼓勵與法眼錶達謝意。夏普(Patrick Sharpe)把對談錄音整理成文字,佛利堡(David Freedberg)教授和哥倫比亞大學義大利樓(Casa Italiana)的奈絲波麗(Francesca Nespoli)提供場地,作為幾次對談之用,在此一併緻謝。伊斯塔巴第(Zaineb Istrabadi)、法伊(Sandra Fahy)、德佛曼(John Deverman)和魏剋麥斯特(Antje Werkmeister)多方協助,尤其是在薩伊德和巴倫波因不斷旅行的情形下,安排我們三人定期接觸。佛格爾(Henry Fogel)、葛利堯夫(Osvaldo Golijov)、倪許拉格(Alexa Nieschlag)和塔諾波斯基(Matias Tarnopolsky)在本書各個不同的階段,都提齣瞭有用的建議和修正。最後,我始終都感謝拙妻珍(Jan)和犬子艾利(Alex),因為他們的愛,還有提供餐桌來堆放如山的手稿。

二○○二年二月六日於紐約

用戶評價

评分

我嚮來對思想傢的對話充滿好奇,尤其當對話雙方的領域和視角差異足夠大的時候。薩依德的大名早已如雷貫耳,他的《東方學》是我的思想啓濛讀物之一,他對西方如何構建“他者”的深刻剖析,至今讓我受益匪淺。而巴倫波因,雖然我更多是從他指揮的音樂中認識他,但我也知道他對和平事業的投入,他對藝術在解決社會衝突中的作用的信念。所以,當我看到這兩個名字齣現在同一本書的對話錄中時,我感覺就像是兩個不同維度的高手在進行一場智慧的較量。我猜測,他們的對話一定不會是淺嘗輒止的泛泛而談,而是會深入到一些非常核心的問題。比如,文化身份的構建與解構,政治壓迫與藝術反抗的張力,以及知識分子在混亂世界中的責任等等。我期待著薩依德能夠運用他那精密的理論工具,剖析巴倫波因的藝術實踐和社會關懷,而巴倫波因也必定會從他獨特的藝術經驗齣發,迴應薩依德的學術思考。這或許能帶給我一種耳目一新的閱讀體驗,看到理論與實踐,學術與藝術,如何碰撞齣更耀眼的思想火花。

评分

《並行與弔詭:薩依德與巴倫波因對談錄》這個書名本身就足夠引人遐想,它暗示瞭一種深刻的、可能充滿張力的思想碰撞。當我知道這是文化評論巨匠愛德華·薩依德與傑齣指揮傢丹尼爾·巴倫波因的思想對話時,我的期待值更是飆升。薩依德,一位以解構西方中心主義、剖析東方主義而聞名於世的學者,他的文字犀利、洞見深刻,總能觸及問題的本質,揭示隱藏在權力結構中的不平等。而巴倫波因,一位將音樂的熱情與政治的關懷融為一體的藝術傢,他不僅在音樂領域有著卓越的成就,更在以色列與巴勒斯坦衝突地區積極推動和平與和解的文化項目。這兩位跨越學科邊界、擁有不同人生經曆卻都懷揣著對世界深刻反思的靈魂,他們的對話會是怎樣的火花?我仿佛已經看到瞭薩依德那種刨根問底式的理性分析,與巴倫波因那種從藝術情感齣發、直抵人心的共情力量交織在一起。這本書,我相信不僅僅是關於學術的辯論,更是一次關於身份、文化、政治、以及人類共同命運的深刻探索。它可能提供一種全新的視角,去審視我們所處的世界,去理解那些看似矛盾卻又並存的現象,去尋找在復雜現實中前行的智慧。僅僅是想象,就已經讓我迫不及待想要翻開它。

评分

“並行與弔詭”這個書名,讓我腦海裏浮現齣無數種可能性。薩依德,這位文化理論的巨擘,他的批判性思維和對權力關係的洞察力,早已深刻影響瞭學術界。而巴倫波因,這位以其卓越的音樂指揮和對中東和平進程的積極參與而聞名的人物,他的實踐本身就充滿瞭復雜性。這兩位如此獨特的人物之間的對話,會是怎樣的一番景象?我好奇他們是否會探討,在各自的領域中,是如何在看似相互獨立甚至矛盾的路徑上前進的?例如,薩依德在解構西方中心的敘事時,是否也認識到自身分析的局限性?而巴倫波因在推動音樂交流與和平時,又如何麵對音樂本身可能被政治化的風險?我期待這本書能夠揭示齣,他們在看似“並行”的人生軌跡中,是如何處理那些“弔詭”的張力,以及這些張力如何塑造瞭他們的思想和行動。這可能是一次關於文化身份、政治立場、以及藝術與社會責任之間復雜關係的深入剖析,它或許能幫助我理解,在當今這個日益碎片化和衝突化的世界裏,個體如何在不同維度的現實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並發齣有力的聲音。

评分

書名《並行與弔詭》給我一種強烈的吸引力,它暗示瞭一種復雜而深刻的動態關係。我對於薩依德的著作一直抱有極大的敬意,他的思想如同深邃的海洋,總能引發我不斷的思考。而巴倫波因,一位在音樂領域享有盛譽的指揮傢,同時也是一位積極的和平倡導者,他的藝術纔華與社會責任感的結閤,本身就充滿瞭引人入勝的魅力。這兩位來自不同背景、擁有不同專業領域的人物,他們的對話究竟會觸及哪些層麵?我設想,薩依德可能會從他一貫的批判性視角齣發,深入剖析文化、權力與身份的相互作用,而巴倫波因則可能從藝術創作和跨文化交流的實踐經驗齣發,分享他對於理解、共存以及打破隔閡的見解。我期待他們能夠在一個超越學科藩籬的平颱上,共同探討那些人類社會麵臨的根本性問題,比如不同文明的對話睏境,以及在充滿衝突的世界中,藝術和知識能否扮演更積極的角色。這種跨領域的思想碰撞,往往能帶來意想不到的啓示,讓我能夠從更廣闊的視野去理解世界,也或許能為我理解一些看似難以調和的矛盾提供新的思路。

评分

說實話,最初吸引我的,是“並行”與“弔詭”這兩個詞。這讓我聯想到很多現實中的情境:不同文化之間的並存,卻又彼此誤解,形成難以逾越的隔閡;曆史的進程似乎在重復,但又總有細微之處的差異,讓人捉摸不透。薩依德和巴倫波因,這兩位在各自領域都備受矚目的人物,他們的人生軌跡和思想方式,是否也在某種意義上呈現齣這種“並行”又“弔詭”的狀態?薩依德,作為一位來自被殖民視角下的知識分子,他對西方文化和權力關係的批判,無疑是對既定秩序的一種挑戰。而巴倫波因,作為一位在東西方文化交匯地成長起來的音樂傢,他的藝術實踐本身就可能是一種彌閤裂痕、尋求理解的嘗試。他們的對話,會不會像是在兩個平行世界裏進行的對話,時而共振,時而碰撞?我更期待的是,他們能否在這些看似矛盾的觀點中,找到某種共同的語言,或者至少,揭示齣這些“弔詭”背後更深層的原因。這或許不是一本能提供簡單答案的書,而更像是一麵鏡子,照齣我們思維的盲點,也促使我們去思考那些我們習以為常的、但可能並不公正的現狀。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