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树之歌(新版)

群树之歌(新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科幻
  • 太空歌剧
  • 硬科幻
  • 未来史
  • 星际战争
  • 人工智能
  • 群智能
  • 技术哲学
  • 新书
  • 畅销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群树之歌》是陈幸蕙第一本散文集。收录作品除在国内各大报刊发表外,并曾由美国纽约发行《世界日报》转载。书中一系列花鸟树木,日月星辰,人情故事,虽是平凡事物,却写来颇有新意,不同凡响。她的散文意境深远,心思细密,云淡风轻似的笔触,勾勒出温柔敦厚之精神,引人流连,百读不厌。

本书特色:

★ 陈幸蕙第一本散文集。
★ 评选为国中课外阅读选读书单,多篇文章入选中学国文课本。

作者简介

陈幸蕙

  台大中文研究所硕士。写作态度严谨认真,诗人余光中将台湾三十年来的散文作家分为四代时,即以她为第四代作者的代表之一。

  曾获中山文艺奖(《把爱还诸天地》)、《中国时报》文学奖、「文协」文艺奖章等,并当选第十三届十大杰出女青年。着有:文学赏析作品《闲情逸趣》、《采菊东篱下》,学术论着《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研究》,小说集《昨夜星辰》和散文集《青少年的四个大梦》等。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一路走来,始终阳光(新版序) 009

为《群树之歌》打边鼓∕孙如陵 013

文字缘∕祝秀侠 017

卷一

群树之歌
  椰 024
  香 椿 026
  木 瓜 028
  槭 030
  凤凰木 032
  油加利 034
  竹 036
  柳 039
  芭乐树 042

群羽之歌
  麻 雀 050
  鸽 053
  燕 子 056
  鸡与雉 058
  鹰 060

群光谱
  日之金粉 064
  月之银练 067
  星之素芒 069
  流萤如线 072
  案头明盏 075
  巷底街灯 078
  杏黄的烛焰 080

群芳谱
  雏 菊 084
  水 仙 087
  圣诞红 090
  玉 兰 092
  玫 瑰 094
  夹竹桃 096
  杜 鹃 098
  绣 球 101
  郁金香 104
  天堂鸟 107
  流 苏 109
  向不知名的花草致谢 112

可人篇
  石 116
  玉 120
  砚 123
  鹅卵石 126
  磐 石 129

咏馥篇
  茗 香 133
  药 香 136
  面包的芬芳 139
  皂 香 142

卷二
  燕子飞来春半 146
  阳光轻轻落在你我的肩膀上 158
  短歌行 160
  桑叶上的童心 162
  有一种爱 164
  欣欣行 167
  安妮的一百日 186
  如果我们流泪…… 197
  纸盒里的回纹针 202
  生命中的碎珠 207
  饼 香 210

后 记 221

图书序言

一路走来,始终阳光(新版序)

  《群树之歌》是我启碇扬帆,迈向创作海洋的首航作品。初版时间是民国六十八年七月,书中较早的几篇散文〈芭乐树〉、〈燕子飞来春半〉甚至写于民国六十五年,距今竟已整整三十年!展卷重读旧作,三十年后的我,虽仍不减当年抒情、浪漫、积极、热情的阳光风格(据说这是O型狮子座的特色),但岁月修磨的痕迹难免,仔细谛视,在心境上是微有沧桑了。 但,若沧桑其实也意谓着理性、成熟的话,那么,这一由岁月所落彩的新的质素,是否便是我往后创作,一项有别于早岁纯真年代的重要资产呢?

  想起我在〈芭乐树〉一文中的一段话:
  成长!成长!在无限的时间里,生命的意义,或许就在于这许多有形无形的成长吧!三十年后的我,不仅仍欣然认同,且决定继续由这样的阳光主题,来统领我的人生!

  感谢九歌出版社主动提出以新版重印这本散文集的建议。为了保留三十年前的我的精神面貌、心灵影像,像保留一张意义丰富、有纪念价值的旧照片,新版作业过程,除了略微改动标点,润饰或删除多余的「的」、「地」等赘词,并将原书第三辑──赏析古典诗词,与第一、二辑属性不同的篇章──删除外,所谓新版《群树之歌》,其实完整地保留了一个文坛初航水手当年全部的精神样貌。

  只是,透过这本处女散文集,遥与青春岁月的自己接轨,微笑、泪光、感触,实都一再如海面涌生的浪花不停地开落。

  毕竟,这是一枚鲜明的生命记号──《群树之歌》问世于女儿诞生的那个夏日,多年后初暑丽日依然,但当年为我戴上母亲华冕的小贝比,如今却已是远在剑桥攻读中世纪文学的博士生了。而〈燕子飞来春半〉的副标是──「谨以此文献给那五年来与我携手同行的男孩」,当时未曾想过「五年」将乘以多少倍数的课题?如今这两鬓飞霜的「男孩」,固已与我携手同行三十五载,而恋爱的故事却仍有很多精彩的情节待落笔。……

  那的确是我生命中另一无可取代的创作──爱情、婚姻、家庭,重要性绝不亚于纸面上的文学创作。而既忠于自我一路这样走来,往后岁月,继续追求这两个「创作」的双成长目标,自仍将是我单纯人生中再明确不过的方向!

  于是,透过《群树之歌》,和三十年前的我重逢,微笑地轻拍这青春之我的肩膀之际,共同眺望另一个摆在眼前的三十年,我要在沧桑的基底上,快乐自信地告诉她──

  过去的三十年,若一路走来,始终阳光,那么,前路漫漫,未来的三十年,让我们继续阳光吧!
                      ──二○○六年五月于台北新店

为《群树之歌》打边鼓

  陈幸蕙小姐出第一本书──《群树之歌》,索序于我,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情,我不能推辞;但是当口,我正忙着为《中央副刊》策划《趣谭》的出版,心力专注,无暇他顾,所以虽然答应了她的请求,而且我知道《群树之歌》付印在即,序却一个字也逼不出来,实在难以为情。

  我认识陈小姐,不过一年多,而由于文字结缘,交浅可以言深,缩短了彼此的距离;更加我们的交往,带有几分戏剧性,纵然只见得数面,说来话就长了。

  上回辅导会邀请各报副刊编者访问,连带一个条件,必须推荐一位作家同往。在他们的意思,多一双眼睛看得广些,多一枝笔写得多些,可以把荣民血汗凝聚的成果,和盘托出,陈列在世人面前,看看荣民们上马杀贼,下马造产的能耐。其时我回《中央副刊》不久,和作家们久失联系,勐然之间,想不出适当的人选,只得乞灵于稿费簿,在作者群中「掘宝」,打印象分数,由文取人,我掘得的宝就是陈幸蕙。

  出发访问的早晨,我先到小欣欣餐厅,有人问陈小姐为什么不同来,我说,我只和她通过电话,还没有见过面。大家有点诧异,我推荐陈小姐,竟不认识陈小姐。于是旁边有人帮腔,说她很温婉,很含蓄,人如其文。后来经过三天同车同游,凭着观感,我写了一篇〈文如其人〉,说的事就是这一回事,说的人就是陈小姐其人。这篇方块发表以后,有读者写信来问,陈小姐到底怎样?我是否看走了眼?我实在想率直对他说:老哥,你太忠厚,我真看错了,还会写出来自讨没趣吗?

  几个月前,陈小姐析赏了蒋捷的〈一剪梅〉,写了一篇文章,在《中副》发表,引起了反响;她又写一篇半说明半反驳的文章,亲自送来,要我斟酌。我细读一过,由于她年轻气盛,态度不够冷静,措辞不够谦和,我预料将激起更大的反响。怎么办呢?把她的语气改得缓和些,而其行文缜密,牵一发而动全身,将顾此失彼,一无是处;更严重的,如果第三者插手,还要有丧失原有的辛辣风味和立论精神,必然弄巧成拙;倘此时此地,从正面劝她不要发表,人在气头上,她又怎能压下这股气呢?反正副刊都是全身披挂,真枪真刀上阵──人要成熟,除了正规的训练,还须加上痛苦的磨鍊,到得痛定思痛时,心智就算成熟了;成熟正是年轻的作家所需要的,所以我狠一狠心,就推她上阵,让她去接受挑战,让她去接受磨鍊。果然,她这篇文章引来更大的反响,更多的议论,使中副丰收,足以出一本《一剪梅》笔战专集。几个回合下来,陈小姐虽不免有些苦恼,但她无怨无艾,因为她有一枝健笔,她能在苦恼中冷静下来,向清醇一路走去。

  三月初,逛书店时,我买了一本《闲情逸趣》,是对明清诸子的小品文,加以分析和鑑赏;归来翻阅,才发现析赏者三人,以陈幸蕙为独多。原来她对析赏下的工夫甚深,故有《一剪梅》析赏之作;另外,她对植物,无论是花、是草、是木,都能以神话的笔法,把它们作人格化的描写,栩栩欲活,饶有诗意。由《闲情逸趣》,可见她的鑑赏力深入一层,高人一等;由《群树之歌》,可见她创作的另一面,细腻有味,亲切动人。前者是深入的成效,后者是浅出的结果。傅亮说的「识深冬潭,文艳春荣」,大约也不外乎此吧?
                      ──六十八年六月二十八日于一匡草庐

文字缘

  三年前的一天,忽接一笔迹娟秀的女士来函,署名晚陈幸蕙,述及她是台湾大学中文研究所的研究生,以其硕士论文题目拟定是〈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研究〉。这部小说作者是广东南海佛山人吴沃尧,幸蕙女士为蒐求有关史料,驰函问教。说来也觉惭愧,我三、四十年前虽在某大学讲授过中国小说史,近年也在主编广东文献季刊,但对于这位清末民初的小说家乡贤,所知无多。因吴沃尧虽是粤人,乃祖乃父却久居京津,沃尧壮年南下至沪,卖文撰述,似少回乡,故粤中对其生平事蹟不知其详。以陈女士的下问,乃稍事搜求,并提示我所曾过目的若干资料。嗣后常有通讯,以她结业在即,课程忙紧,仍未谋面。半年后,陈女士通过论文,毕业也将论文惠我一册,皇皇鉅构,达十余万言。我乃于某日函约到中山北路一餐馆晤叙。其时她新婚不久,偕夫婿郑赐荣君同来。郑君亦台大土木工程研究所硕士,诚朴有礼;幸蕙则端丽娴雅,堪称一对佳耦。幸蕙特赠她所选註的明清小品赏析《闲情逸趣》一书,翌日我撰书「幸缔良缘託心兰蕙,赐尔多福迈向光荣」一联致祝。──这是我认识这对青年伉俪的开始。 此后,她夫妇常临舍下晤谈,顿成忘年之交。区区是毕业于复旦早期中国文艺系的,既喜幸蕙为同行,又钦佩其气质学养,以此过从甚密,清芬所挹,颇解老朽寥寂。

  这两年来,她勤于写作,短篇小说、散文、小品,连续在《中副》、《联副》、《华副》等报刊发表。书评书目社以她〈昨夜星辰〉一短篇列入《六十六年短篇小说选》,这些作品,我差不多都曾过目,有些还加以剪存。她的作品清新隽逸,虽淡写轻描,却意境深远,饶有韵味。她把握题旨正确,能从平凡的事物,赋予灵性,至有深度。如这集中所写一系列的花鸟树木器物诸篇,原是很平常的题材,却写来创有新意,不同凡响。幸蕙对于文词技巧,显见究心讲求,一字不苟,因此虽属一篇短文小品,亦使人有精金良玉之感。《中副》主编孙如陵兄对其文章至为欣赏,一次同席宴叙,和我谈起幸蕙在《中副》所投各稿,称其词句精美,是从千锤百鍊中得来,非同率尔操觚。如陵兄的青睐赞赏,自是奖掖后进的长者之心,实也由于幸蕙写作态度严肃,敬业精神所致。 《群树之歌》是幸蕙第一本散文集,她要我写篇序言,自愧是文坛上久已退伍的老弱残兵,何敢当此;但幸蕙把全份校样送来,无论如何要我写几句话,只好略述我们结识订交的经过,也算是缘吧!

  本集出版之时,恰逢这对青年伉俪的第一个宝宝也将出世。幸蕙初为人母,也是一种重要的任务,双喜临门,我谨致祝福!
                       ──六十八年六月十五日台北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