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国际地位特殊,及台海两岸关系充满不确定因素,向受世界瞩目,期间历史纠葛又与美国有关。因此,探讨台湾问题,势须视美国政策取向。由于美国自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在此区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不论是军事佈局或商业贸易,无不将两岸关系与美国利益挂勾,此外美国又拥有国际强权实力,因此任何关切两岸事务者,都有必要研究美国外交政策制定过程中的影响变数,俾掌握影响美国外交政策的途径。
美国自尼克森总统以来,历届总统对两岸问题一向抱持一贯原则,即双方和平解决两岸问题,但是,此一原则充满太多变数,若以内外变数区分变数类别,则内在因素涉及美国国内政治运作,外部因素来自政府体制外势力,我国为维护自身利益,自不能不对影响美国政府制定台海政策的外在力量多加探索,而此外在力量最引人注目的,便是智库(think tank)。
美国智库在美国政策权力结构中居于外围,近十年来,美国智库在两岸问题上的研究开始受到美国、中共和台湾三方面政界与学界的关注,李登辉总统访问母校美国康乃尔大学后造成台海危机及一连串政治效应后,美国智库更积极对两岸问题发表意见及主张。因此,研究美国智库对美国台海政策制定的影响就更具迫切性。
本研究目的在探讨智库对美国制定台海两岸政策,到底扮演何种角色并产生何种影响。经由探索智库的源起,以及其与政府、国会、企业、媒体的关系,不但可以明显看到类似组织,在协助政治领袖将理念转化为政策上的重要性。并且了解智库经常性的作为包括:一、对外交及内政议题发表简报及研究论文;二、设立联络处以便与两院国会议员和助理维系关系;三、为行政、立法当局各部会及专案小组提供谘询服务。可以说,在政策制定的整套流程中,智库影响力无所不至。
作者简介
郭寿旺
1967年6月生,美国宾州匹兹堡Point Park大学新闻传播学士,美国宾州印第安那大学国际事务研究所硕士及淡江大学美国研究所博士。曾任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席格中心(Sigure Center for Asian Studies)访问学者、国际青年民主联盟(International Youth Democrat Union, IYDU)执行委员顾问等,现任实践大学应用外语学系主任、语言中心主任,教授国际事务、区域研究,并于辅仁大学教授中美关系史等课程。
这本书的内容,让我对“智库”这个概念有了全新的认识。过去,我总觉得他们是些在象牙塔里写写报告的学者,离实际的政治决策似乎很远。但这本书,通过对李登辉总统九五年访美这一历史性事件的深入剖析,让我看到了华府智库在其中扮演的举足轻重的角色。他们不仅仅是提供信息和建议,更像是政策的“孵化器”和“催化剂”。作者详细描述了不同智库如何通过各种渠道,包括学术研究、政策简报、公开演讲、媒体发声等,来影响美国政府的决策者。我尤其对书中对李总统访美前后,不同智库针对两岸关系、台湾地位等议题所提出的观点和策略进行了对比分析,这让我看到了在同一历史事件下,智库之间可能存在的多元视角和激烈交锋。这本书不仅仅是针对某个特定历史事件的研究,更提供了一个理解智库如何运作、如何影响美国外交政策的范例,对于我们台湾人了解外部世界,尤其是美国对我们台湾的态度,具有非常重要的启示意义。
评分我一直对美国国内的政策研究机构(智库)在国际政治中的作用充满好奇,尤其是在我们台湾身上,美国的智库们似乎总是有着各种各样“前瞻性”的见解和“战略性”的分析。这本书,简直就像打开了一扇通往华府权力走廊幕后世界的大门。作者以李登辉总统九五年访美这一“历史事件”为经,以华府智库的政策影响为纬,编织出一幅极其生动且充满洞察力的图景。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描述智库活动时所展现的细节,例如他们如何进行课题研究,如何撰写研究报告,如何与国会议员、行政官员,甚至是媒体进行互动。这些细致入微的描写,让我不再觉得智库只是一个遥远的、抽象的概念,而是真正看到了他们如何通过具体的行动,一点一滴地累积影响力,甚至是在关键时刻,成为推动政策走向的重要力量。这本书的价值,不仅在于它对某个历史事件的解读,更在于它揭示了权力运作的逻辑,以及智库在其中扮演的不可或缺的角色,对于我们理解台湾所处的国际大环境,有着非凡的意义。
评分这本书的标题就足够吸引眼球,尤其对于我这种长期关注台海局势的台湾读者来说。华府智库,一个看似高深莫测的群体,他们的言论和研究,往往能在美国媒体上掀起波澜,甚至影响着美国政府对我们台湾的态度。而李登辉总统九五年访美,那绝对是影响台湾历史走向的一个标志性事件。作者将这两个关键点结合起来,进行深入的案例研究,简直是抓住了核心问题。我之前一直觉得,美国对台政策的制定,更多的是由政府高层内部拍板决定,但读完这本书,我才意识到,那些看似“幕后”的智库,实际上扮演着极其重要的“推手”角色。他们如何构建论述,如何进行游说,如何影响舆论,这些具体的运作方式,都可以在书中找到详尽的解答。这本书不仅是关于历史事件的研究,更是一本关于“影响力”的教科书,它让我们看到,在复杂的地缘政治博弈中,智库是如何成为信息传播、理念塑造、政策倡导的关键环节。
评分这本书的出现,真是恰逢其时,尤其对于我们这些关心台湾前途命运的台湾读者来说。长期以来,我们常常在新闻中看到美国的智库们对台海局势发表各种评论,或是提出各种政策建议,但这些声音究竟有多大的实际影响力,在多大程度上能左右美国政府的决策,却始终是个模糊不清的问题。而作者选择李登辉总统九五年访美这个极具代表性的案例,来深入剖析华府智库的运作模式和影响路径,无疑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切入点。我们都知道,九零年代是台湾民主化进程的关键时期,也是两岸关系风云变幻的年代,而李总统的这次访美,更是将台湾推到了国际舞台的聚光灯下,同时也引来了巨大的政治风波。作者能够在这如此复杂的历史背景下,抽丝剥茧,细致地梳理出不同智库在这场事件中所扮演的角色,他们如何通过研究报告、政策倡议、媒体发声等多种方式,影响美国的决策者,甚至塑造美国公众的认知,这本身就是一项非常了不起的学术成就。读完之后,我对自己过去对美国涉台政策的理解,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也更清晰地看到了台湾在国际政治博弈中的复杂处境。
评分作为一个在台湾成长的普通民众,对于美国政府如何看待台湾,如何制定对台政策,一直以来都感到有些模糊和困惑。新闻报道中的碎片化信息,常常让我难以形成一个完整的认知。而这本书,以李登辉总统九五年访美这个具体、鲜活的案例,为我打开了一扇认识美国涉台政策制定过程的窗户。作者不回避复杂性,而是将华府各大智库的立场、研究成果以及他们如何与美国政府官员互动,都做了非常细致的梳理和分析。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不同智库之间观点的辩论和碰撞的描绘,这让我看到了政策制定并非铁板一块,而是存在着各种声音和力量的角逐。通过这个案例,我才真正理解,那些看似独立的智库研究,是如何汇聚成一股股力量,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美国政府的决策。这本书让我对美国对台政策的理解,从“是什么”上升到了“为什么”,以及“如何影响”的层面,受益匪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