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继2003年在彰化师范大学国文学系举办之中国文学科际整合讲座之第二年度系列讲座,此次讲座于2004年10月展开至隔年6月结束,邀请了包括世俗宗教、经学、道学、诗学、戏曲、古典文学与比较文学等,共十位各个领域专精学者,重新诠释中国文学在各面向的风貌与新生命。
其中,胡万川教授谈世俗宗教与神圣的多元意涵;林庆彰教授谈经学与文学的关涉;李威熊教授从《文心雕龙》谈宗经的文学观;曾昭旭教授从谈庄子谈文学的奥秘,探讨生命存在与语言的辩证;王邦雄教授则以《庄子》心斋「气」的观念作诠释;蓝吉富教授谈佛教中的文学;方瑜教授谈唐诗的艺术特质;曾永义教授中国戏曲的本质;王溢嘉社长则从《红楼梦》与《聊斋志异》谈古典文学的新诠释;古添洪教授从比较文学的视野谈中国文学,为中国文学找寻再发声的桥樑。
这个人文讲座兼顾了各领域的独特性并做整合性的思考,希望借由不同面向的新诠释,建立中国文学宏观的视野,发挥学术的社会功能,回归社会所需。本书即是这个讲座第二年的结集。
比较文学视野与中国文学
古典文学的新诠释──从红楼梦到聊斋志异
唐诗的艺术特质——以抒情诗为例
中国文化传统中的佛教文学
中国戏曲的艺术特质
从庄子论文学的两大奥秘:生命存在与语言辩证
庄子「听之以气」的美学诠释
降龙伏虎──世俗与神圣的多元
经学与文学的关涉
五经含文与反经合道──谈《文心雕龙》宗经的文学观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恰到好处地平衡了学术的严谨与阅读的流畅。我并非文学研究的专业人士,但阅读过程中,却鲜少感到晦涩难懂。作者善于运用生动形象的比喻和清晰的例证,将抽象的文学理论具象化,让那些原本可能显得枯燥的分析,变得引人入胜。我尤其喜欢作者在解读具体作品时,那种细腻入微的笔触,仿佛能带领读者一同走进作者所描绘的世界。他不仅仅是在“解释”文本,更是在“唤醒”文本,让那些沉睡的文字重新焕发生机。我在阅读某个章节时,突然对某首熟悉的古诗产生了全新的理解,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是阅读一本好书最美好的体验之一。这本书让我深刻体会到,真正的文学鉴赏,需要的不仅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情感的共鸣和思维的启迪。
评分读完《中国文学新诠释——关涉与意涵》,我感觉自己仿佛经历了一场中国文学的“深度游”。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文学作品的解读,更是一次关于思想、文化和历史的探索。作者所提出的“关涉”理论,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过往的阅读习惯,我开始主动去思考,我所阅读的每一部作品,究竟与我自身的哪些经历、哪些思考产生了“关涉”?而那些深藏其中的“意涵”,又如何影响着我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更广阔文学世界的大门,也让我对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有了更深的敬意。我迫不及待地想要将书中提到的许多观点,运用到我自己的阅读和思考中,去发现更多隐藏在文字背后的精彩。
评分《中国文学新诠释——关涉与意涵》给我最大的触动,是它所展现出的对中国文学“生命力”的深刻洞察。作者并非仅仅满足于对文学作品进行“静态”的分析,而是着力于展现其内在的“动态”发展和“传承”机制。他通过对不同时代、不同流派作品的比较研究,揭示了中国文学是如何在不断的借鉴、融合与创新中,保持其旺盛的生命力。我曾一度认为,中国文学的发展似乎已进入“瓶颈”,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其中蕴含的巨大潜能。作者强调的“关涉”与“意涵”的生成,正是这种生命力的源泉,它表明文学的意义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在与现实的不断互动中,获得新的生命和价值。这种视角,让我对未来中国文学的发展,充满了信心和期待。
评分翻开《中国文学新诠释——关涉与意涵》,我首先被其严谨的学术框架和清晰的逻辑结构所吸引。作者在开篇就为读者构建了一个宏大的文学史图景,并在此基础上,细致地梳理了中国文学在不同历史时期所呈现出的独特“关涉”模式。我特别欣赏作者在论述中,并未局限于孤立的作品分析,而是巧妙地将文学作品置于其所处的社会、政治、文化语境之中,探究其与其他思想流派、社会现象之间的复杂互动。这种“关涉”的视角,让我看到了文学作品并非是凭空产生的艺术品,而是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的有机体。我一直在思考,为何某些诗句在千年之后依然能触动人心?这本书似乎就试图给出答案,它揭示了那些超越时空的“意涵”,是如何在不断的“关涉”与重塑中,得以延续和发展的。这种宏大与精微并济的写作方式,让我对中国文学的理解,有了一种前所未有的立体感。
评分刚拿到这本《中国文学新诠释——关涉与意涵》,内心是既期待又有些许忐忑的。我对中国文学一直抱有浓厚的兴趣,也曾读过不少相关的书籍,但总觉得有些地方,像是隔着一层薄纱,无法真正窥见其精髓。这本书的书名就非常吸引我,“新诠释”意味着它或许能提供一种全新的视角,去解读那些我们熟悉又似乎陌生的经典。而“关涉与意涵”,更是点明了作者探究的重点,不仅仅是表面的文字游戏,更是作品背后所蕴含的深层联系和丰富意义。我尤其好奇作者会如何处理那些历代学者已经反复阐释过的文本,是会提出颠覆性的观点,还是会以一种更细腻、更具启发性的方式,将它们与当下的时代语境联系起来?这本书的厚度也相当可观,这让我看到了作者在其中倾注的心血,也预示着其中内容的丰富性和深度,我渴望在这字里行间,找到新的启发,重新认识那些曾经影响过我的文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