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导论:诱惑及其来源
一、黍稷和石碑:回忆者与被回忆者
二、骨骸
三、繁盛与衰落:必然性的机械运转
四、断片
五、回忆的引诱
六、复现:闲情记趣
七、绣户:回忆与艺术
八、为了被回忆
译后记
前言
《追忆》是尝试把英语「散文」(essay)和中国式的感兴进行混合而造成的结果。在我的学术着作里,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美国,这本书都产生了最广泛的吸引力。这一「成功」很有意思,因为《追忆》可以说代表着在一种英语文学形式里对中式文学价值的再创造。
英语的散文是一种颇有趣味的形式。它和现代中国散文有所不同:现代中国散文强调作者的主观性和文体的随意性,而英语的散文则可以把文学、文学批评以及学术研究,几种被分开了的范畴,重新融合为一体。作为一种文学体裁的散文,必须读起来令人愉悦;而且,既然属于文学的一部分,它就应该时时更新,不能只是一成不变。作为文学批评的散文,则应该具有思辨性,至少它提出来的应该是一些复杂的问题,这些问题的难度不应该被简化。作者面临的挑战是把思想纳入文学的形式,使二者合而为一。最后,散文必须展示学术研究的成果。我们的学术写作,通常喜欢使用很多的引文,很多的註脚,来展现学者的知识范围。而写一篇散文,学者必得隐藏起他的学识,对自己所要使用的材料善加选择。
上面谈到的这样一种散文是我的理想。它大概永远不能得到完美的实现。《追忆》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这一理想,但是,我也很清楚地意识到这本书尚可进一步完善的地方。散文的本义,是「努力」或「尝试」。每一篇散文都是一次尝试,把那些被历史分隔开了的领域重新融为一体。这一简单而也许不可能达到的理想值得我们记在心里,因为文学创作、学术与思想,是可以也是应该结合在一起的。
借着这次机会,我想对那些把《追忆》带给中国读者的朋友表示感谢。首先要感谢的是译者郑学勤。翻译者往往花费了大量时间和心血,却很少得到感谢与承认。郑学勤不仅准确地传达了原文的意旨,而且也在译文中保存了原文的文学性。如果我的着作能得到中国读者的喜爱,很大程度上都要归功于它们的翻译者;而在这一方面,我实属幸运。
宇文所安 二○○四年十一月于剑桥
这本书的书名,"追忆:中国古典文学中的往事再现",总让我联想到一种淡淡的忧伤,一种对逝去时光的深深眷恋。我常常在阅读古典文学作品时,会被其中描写的场景和人物所打动,但总觉得隔着一层纱,无法完全体会其中的深意。这本书似乎承诺能够揭开这层神秘的面纱,将那些曾经鲜活的人物和故事,重新带回到我们的视野中。我脑海中浮现出《红楼梦》中黛玉葬花的凄美场景,又或是《三国演义》里那些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他们的生命轨迹,他们的爱恨情仇,究竟是如何在字里行间留下了永恒的印记?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带领我走进这些经典作品的“幕后”,去探寻那些作者创作时的心境,去理解那些人物行为背后的动机。我想知道,那些千古传颂的故事,究竟承载了多少时代的变迁,又折射出多少人性的复杂。这本书,对我而言,不应只是纸上的文字,而应是能够唤醒灵魂深处的共鸣,让我感受到历史的温度,文学的力量,以及生命本身的脆弱与坚韧。
评分《追忆:中国古典文学中的往事再现》这个名字,让我立刻想到了那些我曾经在书中读到的,却又感觉稍纵即逝的片段。我一直觉得,中国古典文学中最迷人的地方,在于它字里行间流淌着的,是属于那个时代的独特韵味,是那些活生生的人,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理想与失落。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像一位技艺高超的织匠,将散落在浩瀚文学海洋中的那些“往事”碎片,巧妙地编织在一起,呈现出更加完整、更加动人的画面。我想知道,那些历史人物,他们在历史的洪流中,究竟扮演了怎样的角色?他们的命运,又是如何被时代的浪潮所裹挟?这本书,应该不仅仅是对文学作品本身的解读,更是一种对历史人文精神的追溯。我希望,它能让我触摸到那些文字背后的温度,感受到那些故事在时间长河中留下的痕迹。它应该是一次感性的体验,一次对过去的回望,一次对那些已经消逝的“往事”的深情呼唤。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追忆:中国古典文学中的往事再现”,本身就带着一种浓郁的叙事感。我一直对中国古典文学中的人物形象,那些或风流倜傥,或悲情隐忍,或刚正不阿的角色,有着莫名的好感。然而,常常感到,我们所接触到的,只是他们故事的片段,或是被高度概括的形象。这本书,如果能如其名,将那些“往事”生动地“再现”出来,那将是多么令人兴奋的事情。我希望它能够深入挖掘,那些在作品中一笔带过的人物,那些隐藏在字缝里的细节,去描绘出他们更为鲜活的人生图景。比如,那些在《水浒传》中轰轰烈烈的人物,他们在大起大落之后,内心深处留下了怎样的伤痕?那些在《西厢记》中缠绵悱恻的爱情,在风花雪月之外,是否还有着更为复杂的情感纠葛?这本书,应该是一场穿越时空的“重逢”,它让我们有机会,近距离地审视那些曾经鲜活的生命,去理解他们的选择,去感受他们的无奈,去体会那些时代赋予他们的印记。
评分“追忆:中国古典文学中的往事再现”,这个名字听起来就像是为我量身定做的。我总觉得,那些古典文学作品,比如《诗经》、《楚辞》或是唐诗宋词,虽然字句优美,但往往难以触及我内心最柔软的部分。我渴望的,是能够在一个舒适的午后,捧着这样一本书,在熟悉的文字中,寻找到那些鲜为人知的细节,那些被时间遗忘的故事。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不仅仅是简单地复述,而是能够用一种更具感染力的方式,去解读那些诗篇、那些小说,去挖掘其中的“往事”。我想知道,李白写下“飞流直下三千尺”时,他看到的究竟是怎样的瀑布,他心中又涌动着怎样的豪情?杜甫在长安颠沛流离时,他眼中的街景,耳边的呼喊,又承载着怎样的家国情怀?这本书,应该是一次深入的“再现”,它能让我感受到,那些古人,和我们一样,有血有肉,有情有感。它不应该是一本冷冰冰的学术著作,而应该是一本充满人情味的导读,带领我,穿越时空,与古人对话。
评分这本书的名字听起来就充满了诗意和怀旧,"追忆:中国古典文学中的往事再现",光是这几个字,就足以勾起我内心深处对那些遥远而又熟悉的文学世界的好奇。我一直对中国古典文学情有独钟,但常常觉得,那些文字虽然优美,却有时显得有些高高在上,距离我们现代人的生活有些遥远。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像一把钥匙,打开那些古老篇章中尘封的记忆,将那些或悲伤、或喜悦、或壮志豪情、或缠绵悱恻的“往事”生动地展现在我眼前。我希望能从书中读到那些人物的喜怒哀乐,感受到他们所处的时代气息,仿佛穿越时空,与他们一同经历那些悲欢离合。我不是一个专业的文学研究者,我只是一个热爱生活、喜欢阅读的普通读者,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以一种更加贴近人心的方式,让我重新认识和理解中国古典文学的魅力。它不应该仅仅是对文本的简单罗列,而是要深入挖掘那些文字背后的故事,那些被时间过滤后依然闪耀的人性光辉。我渴望从中获得一种情感的共鸣,一种对历史和文化的深刻体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