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华人社会的阅读领域中,高阳的历史小说始终佔有一席之地,所谓「有井水处有金庸,有村镇处有高阳」的美誉,最能充分展现其阅读魅力。
高阳以其对历史的独特兴趣,透过真实的历史事件与人物,活色生香地添入许多虚构人物与情节,达到他个人以小说造史的企图;出自他笔下的历史小说,时间跨先秦以迄现代,描写人物不计其数,尤其以清代为取材背景的「胡雪巖」、「慈禧」系列,更成为从商、为政必读的教战手册。
以往的高阳研究多偏重于文本研究,然而高阳本人生命中长达四十四年的时间在台湾度过,其实不应全然忽略,因此文本与真实生活中的罅缝与龃龉,也就成为研究高阳时另一种观看角度。例如:
他的连载小说虽是缔造报纸销量的金字招牌,但本人却屡因不被学院认同而忿忿不平;
作为当代稿酬最丰的作家之一,却一辈子喊穷;
他的胡雪巖系列小说被誉为是为商必读的宝典,自己私底下却是不善理财,出入不敷;
他表示自己是新理性主义的信徒,于历史小说中的多所创建,却是来自子平、占卜之术;
他作品中不乏才子佳人、红粉艳遇,然而,现实中的他在感情生活中却不甚得意……
另外,高阳着作,除了阅读量较广的历史小说之外,他创作初期的文艺言情小说则鲜为人知。这些可以「写得不好」即行带过的作品,其实充分将高阳生平及受到鸳鸯蝴蝶派等通俗小说影响的痕迹,充分显露。小说中凸显出的文艺腔调、反共谍报主题,则溢现出个人及时代色彩。
从第一部历史小说《李娃》开始,到一九九一年的《苏州格格》为止,高阳共创作了五十八部历史小说。他的造史功力、掌握史料的能力,使得他的历史小说远远超越了他同时代其他书写者。他将通俗文学所捍卫的价值,一个主流的、某一种特定范围内的文化传统,充分体现在他的历史小说之中。这也是他所以得到华人世界普遍认同的原因之一。另外他善于利用副刊连载形式,在一千字左右篇幅内达到引人入胜的效果,至今仍为人所称道。这些也都全赖于他来自传统文学的教养基础,以及掌握历史、掌握人情的能力。
本书透过收集、研析大量高阳作品与文献资料,寻绎小说家创作文类的传承渊源,以及作品之所以能借其丰富学养别出机杼、跨越时代的关键。
作者简介
郑颖
一九六七年生,台湾省澎湖县人。
一文化大学中文系文艺创作组、中文研究所博士班毕业。现任教于中国文化大学。
【绪论】
【高阳的家世和生平】
一、横桥许家──高阳的家世
1横河桥许家
2「七子登科」与「五凤齐飞入翰林」
3经济与实学的家族性格
4辛亥以后的故朝旧情
二、高阳的人生历程
1家族薰染时期(民国十一年?民国三十五年十二月)
2军旅时期(民国三十五年?民国四十八年十一月)
3《中华日报》时期(从民国四十九年十二月?到民国七十五年一月)
4《联合报》时期(从民国七十五年二月,到民国八十一年六月)
【高阳为人与为学的几种面向】
一、 学官两失的野翰林
二、 琼浆玉馔
1美食飨宴
2高阳旧酒徒
三、知识谱系
1知识谱系
2考据癖
四、高阳的交游
1艺术家与供养者──王惕吾、王新衡
2知己──刘国瑞、周弃子
3忘年之交──苏伟贞、张大春、龚鹏程
五、感情世界
【高阳的小说创作】
一、 高阳的文艺爱情小说
1温懦的男主角,以及堕落的女性
2三角关系
3自杀作为救赎
4共匪不除,何以家为
5古典诗词、文艺腔调
二、高阳的历史小说
1通俗剧特质的展现
2爬梳历史材料,重塑历史人物
3善于利用副刊连载的特质
【高阳历史小说对中国传统文学的因袭与创新】
一、历史叙述与演义──文人与民间的历史意识
二、历史叙述者的身份及位置
1历史的撰述者
2历史小说家借用历史的方法之方式与目的
3创作历史小说的动机
4四、为历史调焦
5五、在「雅」和「俗」之间
三、从传统到现代──清末的文学环境与历史小说发展的关连
1「道」与传统官僚系统的彻底消失
2晚清历史小说的发展情形
旧小说被视为腐败的根源,以及谴责小说、公案小说的流行
转型期的历史小说
四、新观念与新的文化传播方式
1小说观念的转变
2白话文运动
3新的文化传播方式
报刊的盛行
副刊连载形式决定长篇小说的书写与阅读
【高阳历史小说中的人情世故】
一、经济关系
二、男女关系
三、生死关系
【高阳历史小说的宇宙观──文化中国】
一、从笔记与传奇而来的宇宙观
二、从许氏家族而来的宇宙观
三、实践于「红楼梦曹雪芹」系列小说的宇宙观
四、借「子平之术」所展现的宇宙观
结语
跋
【附录】
【参考文献】
拿到《野翰林》这本书,我首先被它所散发出的独特气质所吸引。书名本身就充满了故事性,仿佛一位来自山野之间,却又饱读诗书的奇人,带着不羁的灵魂和深邃的智慧。我脑海中立刻浮现出各种各样的画面:也许是隐居于世外桃源的智者,他们不问世事,却能洞察秋毫;也许是身处闹市之中,却保持着一份超然独立的文人,他们游走于市井,却怀揣着对艺术和精神的追求。这种“野”与“翰林”的碰撞,在我看来,是一种非常迷人的组合。它打破了我们对传统“翰林”的刻板印象,赋予了这个词语更丰富的内涵和更鲜活的生命力。我迫切地想要知道,作者是如何将这两种看似矛盾的元素融合在一起的?这本书会讲述一个怎样的人物,或者是一种怎样的生活方式?它会探讨哪些深刻的人生哲理,又会展现怎样独特的世界观?仅仅从书名,我就已经感受到了一种强烈的吸引力,让我对书中内容充满了无限的遐想和期待,我渴望在这本书中,找到一份不被世俗所驯服的真挚,找到一份来自内心深处最纯粹的声音。
评分《野翰林》这个书名,在我心中激起了层层涟漪。它不像那些直接表明主题的书名,而是留下了一片广阔的想象空间。我脑海中勾勒出的“野翰林”,是一个充满矛盾又和谐统一的形象:他可能身处纷繁复杂的尘世,却拥有一颗超然物外的“野”心;他可能才华横溢,学富五车,却不拘泥于传统的清规戒律,而是遵循着自己内心的“野”性。这种矛盾,在我看来,正是魅力的所在。它暗示着一种不被定义、不被束缚的精神状态,一种在规则之外寻找自由和真理的探索。我很好奇,作者笔下的“野翰林”,究竟是一位怎样的人物?他是否有着不为人知的过往?他又是如何在这“野”与“翰林”之间找到自己的定位和价值的?是怀才不遇的隐士,还是敢于挑战权威的改革者?抑或是,他本身就是一种精神的象征,代表着一种在现代社会中越来越稀缺的独立思考和自由灵魂?这个名字,就像一个引人入胜的谜语,我迫不及待地想翻开书页,去解开它背后隐藏的种种精彩。
评分这本书的标题——“野翰林”——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眼球。那种既有古代文人雅士的“翰林”之气,又带着不羁的“野”性,仿佛勾勒出了一个与众不同的灵魂。我拿到这本书的时候,内心充满了好奇,迫不及待地想知道,究竟是什么样的故事,什么样的思想,才能孕育出这样一个名字。拿到书后,我首先被它的装帧设计所吸引,一种古朴而又不失现代感的风格,透露出一种沉静的力量。翻开第一页,纸张的触感温润,油墨的清香扑鼻,这些细节都让我感受到了作者和出版社对这本书的用心。我尝试着去揣测,作者会带我进入一个怎样的世界?是山野间的隐士,还是市井里的智者?是怀才不遇的落魄才子,还是敢于挑战陈规的革新者?“野翰林”这个名字,在我脑海中勾勒出了无数的可能性,每一一种都充满了引人入胜的色彩。我期待着,在这本书里,能找到某种共鸣,或者被某种全新的视角所启发,去重新审视我所熟悉的世界,去发现那些隐藏在平凡之下的非凡之处。这个名字本身,就已经是一个充满想象力的开端,而我,就是那个渴望探索这个开端背后所有精彩内容的读者。
评分当我看到《野翰林》这个书名时,我的脑海里立即涌现出了一种强烈的画面感。它不像很多书名那样直接点明内容,而是用一种含蓄而富有诗意的方式,传递出一种独特的气质。我立刻联想到了那些在古籍中偶尔闪现的、才华出众却不愿被体制束缚的人物,他们可能拥有渊博的学识,却更钟情于山野间的自由和不受拘束的生活。“野”字,代表着一种原始的生命力,一种不加修饰的真性情,一种对自然的亲近和对自由的向往。“翰林”,则代表着学识、才情和某种程度上的文化传承。将这两个看似有些对立的词语结合在一起,就产生了一种奇妙的张力,勾勒出了一个不落俗套、充满魅力的形象。我忍不住去猜测,作者将要为我描绘一个怎样的故事?是关于一个隐居山林、参悟天地的智者?还是一个身处繁华都市、却保持着独立思想和独特品味的文化人?抑或是,这是一个关于如何在新时代重新审视传统、找寻自我价值的故事?这个书名本身,就仿佛一把钥匙,打开了我对未知内容的好奇之门,我迫不及待地想要去探索,这“野翰林”究竟隐藏着怎样的惊喜。
评分我一直是个对那些“非主流”的题材情有独钟的读者。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很容易被淹没在同质化的内容之中,而“野翰林”这个名字,仿佛一股清流,提醒着我,在这个世界上,永远存在着不走寻常路的存在。这本书的标题,给我一种强烈的预感,它可能涉及到一些被主流文化所忽视的领域,或者是一些被传统观念所压抑的价值。或许是关于那些在角落里默默耕耘的匠人,他们的技艺精湛却鲜为人知;又或许是关于那些不随波逐流的思想家,他们用独特的视角审视着社会。又或者,它讲述的是一些不为人知的历史片段,那些被正史所遗漏的鲜活故事。我脑海中闪过无数个画面:或许是隐藏在深山老林中的隐士,他们拥有着超凡的智慧和对自然的深刻理解;又或许是行走在市井街头,却洞悉世事人情的老者,他们的言谈举止间充满了哲理。这种“野”与“翰林”的结合,让我看到了反差之美,看到了传统与创新的碰撞,看到了被压抑的生命力如何倔强地生长。我期待着,这本书能够打破我固有的认知,为我打开一扇新的窗户,让我看到一个更广阔、更丰富、也更真实的“翰林”世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