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神的信

给神的信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信仰
  • 灵修
  • 基督教
  • 神学
  • 人生感悟
  • 心灵成长
  • 信仰告白
  • 个人见证
  • 属灵生活
  • 希望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书由出版社编辑基内.雷栋(Rene Guitton)召集了世界各角落不同领域不同信仰的一百位人士,一致投书给神,写下各自最想跟祂说的话。

  最年轻的写信者是11岁的女孩,她的父母被送入纳粹集中营后,她恳求老天让爸妈尽快回来──虽然不久后她自己也被送入集中营了。其它知名人士还有:以色列前总理暨诺贝尔和平奖得主裴瑞兹、成立ASMAE组织,致力在世界各地救助贫苦的艾曼纽修女、法国最有影响力的拯救贫苦的组织 Emma?s的创始人皮耶埃修道院院长等。

本书由十七世纪的哲学家、数学家巴斯卡揭开序幕:
不打赌上帝存在, 就是打赌祂不存在,您选择何者?
一边衡量其中的得失,一边选择相信上帝存在罢。
如果赢了,您赢得全部,但如果输了,您也不会输掉什么。
所以,别犹疑,睹祂存在罢。

  以法国启蒙运动的健将伏尔泰「向上帝的祈祷文」作结。这封信虽距今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读来非但没有时间更无空间的隔阖。

  一百封信一百种口吻:有人乞求、有人抱怨、有人赞美、也有人仅仅见证他们对这位「万世巨星」的爱,让人像如浴甘霖般地舒服受用;不仅着重于抒情温煦的层面,更有桀骜不驯、傲慢无礼、调皮幽默以及浓厚的知性面。

媒体推荐

Paris Match 週刊
  寻找上帝,往往是一条不归路,正是本书令人动容之处。它提醒着我们 : 金钱、权力、成功、爱等不该佔据我们所有的一切。关于这一点,我们似乎永远重覆得不够。

Le Point 週刊
  我们见到来自不同阶层、领域、性别、信仰的人或恳求、或斥责、或质疑或只是单纯地见证自己对这位巨星的爱;一位从未回答的巨星。

费加洛报
  一个向不可证明之处的勇敢反应,上帝似乎太沉静了,必须对他发出唿喊,因此, 诞生了一百封给造物者的信。有着不确定、追寻和亲密的希望。

费加洛周刊
  公开地与神对话是何光景? 一百个灵魂委身在与神的对话里,风格繁多,有时演变成纸上巴别塔,我们也许会因为将心灵、人文、宗教混淆不清而感到遗憾... …但是最后却因而造就与众不同的特殊文字。今天,这样的平静,让人舒服受用。

Elle杂志
  每一个人,都在一封信的时间里, 转变成大小孩...... 无所不能无所不知的天神,怎么和地球上所有的不幸相容并存呢?这个疑问出现在大半信件里。

回声杂志
  编辑冒着风险, 这个游戏大可落入俗套, 或是变成跟收件人算旧帐的游戏, 但成就了一本充满乐趣与情感的好书,就像以色列前总理亦是诺贝尔和平奖得主裴瑞兹 (Shimon Peres) 说的?:「有许多信在黑夜里写下,但发出的却是黎明的讯息。」

犹太时报
  一开始, 我们以为将读着一封比一封无聊且沾满圣油的信,但是,非但不如此而且引人入胜。有些信特别让人感动,譬如,有童年即丧失信仰的犹太人写下的犹疑,也有自以为是不太有趣者,有些则像伟大的揭示......回教徒者的信也许更为我们所熟悉, 而基督徒者的信则敏感、 正直、 严谨得不得不让人敬佩。

比利时自由报
面对存在的神秘性, 没有比冷漠更危险的祸害。
......是文学上的出色杰作。

日内瓦通讯报
  这些毫不知情却相互唿应的声音, 引起读者回响, 并引人思索。时至今天, 面对「不容异己」的潮流下,心灵上的抉择变成一个包袱......一个被人类阴暗罪行蒙蔽的神, 尽管狂热份子要我们相信祂的面容, 但祂什么也不像。

译者简介

贾翊君

  文化大学法文系毕。曾任影视节目工作,留学法国数年,巴黎高等视听导演学校毕业,随后进入波堤埃大学电影系研究。

陈蓁美

  政大广告系毕业,法国普瓦提大学表演艺术系电影与视听研究硕士、辞语学与表现博士候选人,目前从事法文翻译与教学,译有《玛塔和大章鱼》、《花的智慧》、《与美味相遇》、《蓝色圆圈之谜》、《夜》、《消防专线》,审订《我告辞了》;并为法文杂志中文版编译。

尘世挽歌:一卷关于遗失、寻找与重塑的编年史 引言:时间的低语与记忆的碎片 这是一部关于时间、流变与人类精神图景的宏大叙事。它并非聚焦于任何单一的史诗,而是以一种近乎考古学家的严谨与诗人的敏感,剖析了人类文明在宏大变迁中,那些被忽略的、微小却至关重要的“断裂点”。全书围绕一个核心命题展开:当一个文明的核心信念、共同记忆或物理结构发生不可逆转的崩塌时,幸存者如何重新定义“存在”? 本书的叙事结构模仿了某种古代的壁画群像,由一系列看似独立,实则通过深层哲学主题紧密联系的章节构成。我们跟随的不是一位英雄,而是一群在时代转折点上挣扎的“信使”——他们可能是最后的记录者、记忆的守护者,或是新秩序的无意缔造者。 第一部:灰烬中的回响 (The Echoes in the Ash) 第一部分着眼于“遗失”这一主题,但这里的遗失并非指简单的物品丢失,而是指一种文化意义上的“失语”。 章节一:寂静的图书馆与未完成的目录 故事始于一座被称为“无名之城”的巨型都市遗址。这座城市曾经是知识的中心,其图书馆藏有记录了千年历史的“大典”。然而,一场突如其来的“寂静瘟疫”——一种影响语言、记忆和书写能力的神秘现象——席卷了此地。我们跟随一位名叫“抄录者”的年迈学徒,他试图在城市彻底沉入黄沙之前,抢救那些尚未被彻底“遗忘”的卷轴。这一部分细致描绘了知识从具象的文本退化为模糊的符号,再到最终完全消散的过程,探讨了知识的载体与精神内核之间的关系。 章节二:边界的模糊与身份的消融 在文明边缘地带,存在着被称为“游牧者联盟”的群体。他们世世代代依循着一条早已不再明确的迁徙路线。当河流改道,古老的星象图失灵,他们的生存之道开始瓦解。书中深入探讨了身份认同危机:当赖以维系的地理标记、神话传说和社群规范全部失效时,个体如何构建新的自我定位?作者通过记录几代人之间关于“家园”定义的争论,揭示了集体记忆是如何脆弱地依赖于外部环境的稳定性。 章节三:最后的匠人与手艺的终结 本部分聚焦于“技艺”的失传。在某个偏远的矿区,一种极其复杂、需要数十年传承的金属冶炼技术面临终结。最后一位掌握此技艺的匠人,他的学徒因心灰意冷而选择逃离。匠人穷尽余生,试图用最简单、最直接的方式——或许是雕刻、或许是吟唱——来记录下那套复杂的公式。这不是一个关于传承失败的悲剧,而是一次对“知识的不可复制性”的沉思:有些经验,只有在特定的身体、特定的时代中才能完整存在。 第二部:时间的裂隙与重构 (Fissures in Chronology and Reassembly) 第二部分转向“寻找”的努力,但这寻找并非是寻找失物,而是寻找“意义的锚点”。 章节四:破碎的历法与“同步”的渴望 一个分裂的社会,时间观念也随之撕裂。不同社群根据不同的日出、月圆乃至内部仪式来划分日子。这种“时间错位”导致了严重的社会隔阂与误解。主角群中的一位天文学家,他试图通过观测那些亘古不变的星辰——那些未受尘世纷扰的“永恒之光”——来重建一个共同的时间标准。这一探索不仅是科学的,更是政治的,试图为人们提供一个可以共同期待和庆祝的“此刻”。 章节五:梦境的航路与潜意识的地图 在物理世界线索断裂之后,人们开始转向内部。一些被称为“梦行者”的个体,声称能在共同的梦境中连接到过去文明的“残影”。本书详细记录了这些梦境的解析过程,它们如同被扭曲的密码,时而清晰地展现出古代的仪式,时而又被现代的恐惧所污染。这部分探讨了集体潜意识是否能成为文明延续的替代性载体。 章节六:遗嘱的悖论:致未来的问候 在“无名之城”的废墟下,发现了一组用非已知语言写就的金属板。学者们花费数年时间破译,发现它们并非历史记录,而是一系列极其私人化的、近乎忏悔的“遗嘱”。这些遗嘱没有提及任何地理坐标或具体的事件,而是充满了情感、后悔、爱与最终的和解。这使得寻找者们意识到,他们寻找的不是“发生了什么”,而是“他们曾经感受过什么”。 第三部:塑形与新生 (Shaping and Genesis) 第三部分聚焦于“重塑”:在废墟之上,如何建立起新的、更具韧性的结构。 章节七:新神话的诞生:从碎片到图腾 面对旧秩序的崩溃,新的人们开始自发地创造新的叙事来解释世界。这些新神话的形成是去中心化的,它们诞生于集体的恐惧与希望交汇的瞬间。作者对比了几个偏远聚落各自形成的新创世故事,分析了哪些元素——例如对“坚韧”的赞美、对“共享劳动”的推崇——被普遍采纳,并成为了新社会道德的基础。 章节八:物质的循环与“无用之美” 随着资源变得稀缺,人们学会了从被遗弃的旧机器和建筑中提取材料。但书中强调的不是实用性,而是“重构的审美”。一个社区开始用废弃的电路板制作马赛克,用碎裂的玻璃装饰祭坛。这种对“无用之物”的重新赋形,象征着人类精神上拒绝被毁灭的意志,将逝去的文明的残骸转化为新的慰藉。 章节九:沉默的契约与未来的约定 尾声描绘了经过数代人的努力,幸存者们终于在时间和空间上达成了一种脆弱的“同步”。他们没有恢复旧日的辉煌,也没有重建旧的体制,而是达成了一种基于相互理解与低语的“沉默契约”。这种契约的核心是:承认所有人的记忆都是不完整的、所有历史都是被筛选过的,并承诺不再要求绝对的真相,而是接受“此刻的共存”。这是一部关于如何在失去所有已知参照物后,仍能找到前行之“方向”的沉静赞歌。 --- 全书基调: 本书语言典雅,充满哲思的间隙,结构宏大却注重微观情感的捕捉。它不是一本历史书,而是一份对“人性韧性”的深层田野调查报告,探讨了在文明巨轮熄火之后,精神如何通过自我重塑来延续其火种。它最终导向的结论是:真正的延续,不在于保留旧物的形式,而在于继承旧物的“创造能力”。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前言 雷内?基栋  上帝先生 您标题为创世纪的大作我们确实收到无误
为什么要有如此多的恐惧?
祢与我之间,是一个多么伟大的爱情故事 人类的现况可不可能只是一项刻意计画的结果? 一个小儿科医师是不是可以凭处方笺,对上帝发言呢?
给穷人与权人的神
对我而言祢并不陌生 写给亚伯兰、穆沙、阿依夏、穆罕默德、亚伯拉罕、摩西、耶稣,与马罕枚的神 祢要不就并非全善,要不就并非全能
祢,是不可能的存在 人类为你做了这么多事 请您告诉我,我要怎么做才能爱我的邻人如爱己? 我写信给祢,是因为你存在 对上主唯一且独特的祈求:人与人之间更多和平 没有别的真理,只有一个绝对真理 谢谢你作为这样的你 我警告祂,而祂也警告我
给所有存在之编辑者的信
喔,吾主 亲爱的,祢应该是亲爱的,因为我相信我付出了最大的代价而我坚决相信! 没有祢,我会是什么? 给上帝之子的一封信 有些「进步」扰乱了自然秩序 我在等待恩典的降临 致主管单位负责人 写给吾友的信 祢是谁? 关键永远不是人给天主的信,而是天主给人的信 给厄罗音的信 请让我们更清楚地听见祢 附註 非─给神的信 天父,祢是否与我同在? 抱歉没有早一点回应祢 我的上帝,我什么都不向您要求 主,如果我信仰祢,那是以自由人的身分 借由跨宗教对话接受彼此的不同点 爱比死更有力量 谁会相信我? 以爱的轻盈填满我心 父啊,我只想告诉祢我爱祢 要是我可以不用下地狱受火刑……我能不能得到一点小小的折扣?只是以防万一…… 您,至高的矛盾 在我静默的空洞中,我不再畏惧 请让我的爸妈回来吧! 剩下的全都是文学 我的信写给光 祢到底在搞什么?
我赞美你,给那个居无定所、四处流浪的神啊! 主啊!当祢的子民学会认识祢,他将永不离开祢为他所指引的路 自己也渴望爱的爱之神 一切皆为您吹出来的气息之果 衷心感激您 信心 请您让医学助我们尽可能地延长人类的寿命
写给耶稣基督称为天父的一封信 给亚伯拉罕、以撒及雅各所信仰的神 愿人类和平的美梦早日实现 我找祢找得好久 为什么有这么多残缺不全的幸福呢? 让我归依信仰祢 回头见 无所不在、神出鬼没、捉摸不定的您 我最亲爱的陌生人 悲天悯人的慈爱之神 写给「我是自有者」? 写给祢,那个我自小小年纪便亲密称唿的祢 源于希望的温柔暴力 我们不能把爪子伸向虚无 若不是祢…… 祢是我,我是祢 亲爱的丘扬创巴 给上帝的祈祷 在你的道上,你每天唿唤我 世界裂痕的中心便是你最常现身之处 献给无限,以上帝赞歌的形式 我们都是依祂的形象而生
请让我们化悲愤为力量
我寻觅祢的容颜 流星雨夜 人类暗夜里的微光 回教徒与基督徒,你们真的能够一起祈祷吗? 不是给神的信 给我的造物者的信 亲爱的众神之神 主啊!求你开启我的双唇,我的口要赞美你 上帝的沉默 我们的父,我们的王! 灵魂的脱衣舞 在银河圈的背后
给宇宙真主的公开信我一直梦想着写信给上帝 在给普世大众的房檐下
祢是爱的神 绝望
主啊,让我们听见祢的声音! 「是」最高无上
来自深处的唿唤 给上帝、宇宙之主、耶稣之父及我的父
给上帝的祷词

图书序言

给神的信 前言

雷内.基栋(Ren? Guitton)

  某天早上,我们的地球看起来正遭受异常的磨难,这天混乱的程度是那般不堪,以至于否定了上帝--除非正是因为否定上帝而引来混乱--,这天早上,惯有的质疑益形尖锐,比平时更难以抑制。笔者眼见自己勐然面对许多重要的问题:关于时间、存在,与演变,关于从前、以后,关于生命无法转圜的特性,关于人与物注定且无可避免的殒落消逝......,还有那些让我们乌托邦梦醒的日子,好比每个人皆生而自由平等的那个乌托邦,此理想却只能在最终一刻得到验证。

  在这样的时候,我们开始寻求上帝,比其他时候来得绝望,甚至得摸索着前进,因为包围在我们周遭的黑暗是如此浓密。而我们重新忆起不远的往事:

  A:如同阿富汗,B:如波士尼亚,C:如象牙海岸,D:如造成黑潮污染的倾倒者,或是杰宁,H:如海法,F:如饥荒,或是因为人类的疯狂而导致的狂牛症,I:如伊拉克,M:如曼哈顿,P:如大规模毁灭性武器的扩散,T:如恐怖主义、车臣或是车诺比与其可怕的辐射变形,S:如爱滋病,或是受威胁物种的生存,而E,如同etc.等等等等,这份名单是如此之长。

  我们活在最糟的时代吗?可叹啊,其他算不上比较古早的苦难也再度冒了出来。一连串啃噬我们的不幸事件可以没完没了的不断出场。这些不幸肇因于蒙昧主义与人类不知节制的好战,彷彿战争才是人类的自然状态,其中断续间以稀有的停火时期。A:如亚美尼亚,奥斯威辛(Auschwitz),G:如古拉格集中营,H:如广岛,V:如凡尔登(Verdun)......,然后还是etc.的E,等等等等,人性便是如此无可救药地追逐着自身永恆的冲突。这些为数众多的灾祸应该让人换个角度重新思索这个世界,可是人类却固执于以权力打击理智,只有在为了复制更多的灾祸时才记得自己造就的灾祸。在这里他挥舞着道德的旗帜,好圣化他所行的杀戮。在那一头,他以和平的假面装扮自己,以发明更多新的恐惧,以恐怖回应恐怖,却不知从中记取教训。

  编纂这本书的想法便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诞生。我们觉得神好像太过于沉默了,所以必须将祂拦下来质问。

  我们下的赌注是邀请一些善于沟通的人来直接与神进行对话,而编辑则会负责-─大家应该早就明白这一点──把他们的讯息传递给人们。

  我们排除了捍卫宗教异化的人,对于他们来说,神不是解放的来源;也排除了确信神不存在的否定论者,他们辩称从来没有遇见过神。他们是否寻求过神呢?我们没有邀请那些坚持以机械化观点来看待神圣超凡、确信伟大秩序是偶然之果的人,他们丝毫不怀疑我们如此井然有序,如此无尽复杂的世界,必然是某种更庞大、更有智慧的力量所创造的。我们避开了那些将经文引导到基本教义歧路的人,还有那些主张活着用不着询问神的人,即使不能阻挡神的概念在他们脑海中出现,他们还是拒绝深入的探讨这个问题。我们没有留下那些宣称信仰已经式微的人,他们选择站在非信徒的那一边,只因为这样正合时代潮流,那些「执拗的百姓」(出埃及记第三十二章第九节),或是有时候自称是无神论者,有时候又自称是信徒的人,他们随自己高兴或不高兴,或是接近死亡与否而改变立场;还有惦念着自己的方便,在所有物质、精神理论间取其妥协的人。我们拒绝了公开主张完整教义派的宗教裁判者,一如那些以达尔文来打击上帝的进化论主义者,还有抢着引述尼采、说上帝已死的人。

  我们找到一些修道者,收集了他们的见证,有犹太教徒、东方与西方天主教徒、新教徒、东正教徒、回教徒、巴海教徒、佛教徒。还有追寻意义的世俗之人:作家、哲学家,知识份子、大学教授与科学家,尽管他们为博大无垠所着迷,却不会仅仅满足于相信他们所能够相信的。这许多贡献出文字的作者具有不同的出身,关心不同领域,说不同的语言,而他们共同的语言便是神的语言,也是人类的语言。

  可是要怎么样用即将被印刷出来的单纯话语向身为圣言的神做出陈述?这样的练习显得相当微妙。与造物主的相遇、可能与祂建立的交流,所触及的是一个人最为个人、最为隐密的部份。然而,这些短信的作者接下了挑战。为此我们对他们致上感谢。他们在本书中把自己给交付了出去,让我们得以进入他们最私密的思绪。他们接受以最大的真诚去回应公开信的强制形式。如此便是认可神的本质,神的「存在」,人的生死是在神的支配之下。

  这些正是发信人用以打开思绪的形式,为了弃绝漠不关心--这种作法本身便具有相当的价值--他们起身抵抗对于信仰的伤害,见证信仰并不过时,并不比性灵的追寻或提升来得更为陈腐。

  阅读他们的文字,我们可以在其中发现热切的祈祷、告解、大胆的书写,反抗与怀疑交织的讯息。「如果上帝存在,为什么会有如此多的恶?如果上帝不存在,为什么会有如此多的善?」(莱布尼兹(Leibniz))。不过怀疑本身便已是通往神的道路,正像是批判的作用可以远离狂热主义一般。有些信件传达了对善、对恶、对受暴力牵连的无辜者、对弃绝迫害的征询。我们在其中读到了神的存在,或是神的暂时远离,但是,不管这些信的作者是谁、不管他们的手法多么不同,这些信对大部分人来说,更是深度人道主义的印记,在聚向超然收件者的同时,也在向人类做陈述。

  这些便是被造者留给造物者的讯息。没有一封信是无足轻重、无关紧要的,所有的信皆是悬在放弃与希望之间。我们必须阅读这些信,这些具有思考性的信件。无论它们是悲怆,是痛苦,是激烈,是有所保留;无论它们是含蓄,是现实,是诗意,是光明,它们全都把我们拦下来询问。有些信具有文学或哲学的真正内涵,有些信创造出可敬的亲切度。有些信燃着怒火,面对不公平发出叫喊,有些信自我征询,满怀同情。这儿,它们带着战争的记忆与人民的苦难。那儿,他们见证了驱散缄默的单纯与忘我。这一头,借着幽默,它们表达出伤心与绝望。那一头,经由控诉,它们有意申明人类对加诸其身的负荷并不是罪有应得的。有些信也许显得不敬神,但其中却隐藏了如此丰富的思绪,将我们推向其他人,好比在玩回声的游戏,其中所有的想法互相唿应而不自知,其中所有人虽从未相遇而却精神同在。于是这些信将人类所倾慕与追寻的,组成了独一无二的马赛克,是投向超然的一声唿唤。

  我们必须要去阅读信件的作者,懂得去探求他们在对神的相关书写之中所欲表达的真正意义。他们提到爱,提到公平与不公平,其不同的处理方式形成了一种丰富性,一种恩典,足以让人更接近神,于是也更接近自己和他人。

  这本合集里的所有作品均是作者直接交给我们的,除了下面几个例外:

  --出生在尼斯,十一岁的小莉莉安.葛兰斯坦,1944年在伊季厄(Izieu)被捕的几天之前所写下的信。当时她的父母已经被遣。

  --伏尔泰的祈祷,节录自其作品〈论宽容〉(Trait? de la Tol?rance)。

  读者将会了解,加入这两篇文章,对我们来说显得是多么重要。这两封给神的信所寄寓的架构比其他的信更为庞大。这些头尾相接的信,将会激发我们的思考,并且以富有哲意的意涵丰富我们。

  我们以巴斯卡着名的赌注,也是对人的提醒,作为开启这本书的题铭,以伏尔泰对他所做出的回应作为本书画下句点的结语。尽管在〈给尤拉妮的信〉(l’?p?tre ? Uranie)这篇文章中,作者强调自己对教条的弃绝,我们向他借用这句话:「我不是基督徒,但这是为了更爱你」,我们这本书不希望宣扬某种特定的神学,去鼓吹扬弃宗教组织与神职人员。本书也不特别鼓励某些人,他们认为隶属于某种宗教便已经是对自由的破坏,只要与神建立直接的关系就够了。

  面对日常生活无意义的庸庸碌碌,与重大事件的纷杂议论,这本内容饱含见证者讯息的书想要做的是,为从未如现在这般必要的对话相互连结。本书是为了参与,为了对长久以来其他人所努力建设的伟大工程贡献一份绵薄的力量,试图让怀着善意的人们相互沟通,进而借此证明,如果必须证明的话,借着对神说话,我们同时也在对人类说话。

  本书不是幻灭的表述。相反的,是载满希望的声音。这个声音确定人类永远精益求精,因为人们信仰一个更好的,对绝对的追求。

  本书自许借着对神的确认,作为迈向奥祕的一步。本书唯一的野心,只是为了把我们从麻木不仁之中拉出来,因为没有比漠不关心更为糟糕的危险。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感觉,用一个词来形容,就是“触及灵魂”。我之前读过很多关于信仰的书,有的过于理性,有的过于感性,总觉得少了点什么。《给神的信》恰恰填补了我心中的那份空白。作者以一种极其真诚的态度,向“神”倾诉,但这种倾诉并非是简单的祈求或者忏悔,而是一种更深层次的对话。我在这本书里看到的,是一个个体在面对浩瀚宇宙时的渺小与伟大,是在经历世事变迁后的挣扎与释然。书中的许多段落,都让我停下来反复品味,思考作者想要传达的更深层的含义。它不仅仅是关于个人的信仰,更是关于生命本身的意义,关于我们在纷繁复杂的现实世界中,如何寻找内心的安宁与归宿。我特别喜欢作者在描绘一些生活琐事时,所流露出的那种淡淡的忧伤和深切的感恩。这种复杂的情感交织,让人物形象更加立体,也让整本书充满了人性的温度。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被洗涤过一般,心灵得到了某种程度的净化。

评分

我并不是一个特别虔诚的信徒,平时也很少去思考这些形而上的问题。但是,《给神的信》却以一种极其巧妙的方式,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的内心。作者并没有试图去定义“神”是什么,也没有强迫读者去接受任何一种既定的宗教观念。相反,他更侧重于探讨人与“神”之间,那种难以言喻的连接。我感受到的,是一种内在的力量,一种在困境中给予支持的希望,一种在迷茫时指引方向的光芒。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独特,时而像孩童般纯真,时而又带着哲人的深邃。我印象最深的是其中一段关于“等待”的描写,那种急切又充满希望的矛盾心理,被作者刻画得淋漓尽致。它让我意识到,生活中的许多期待,或许都隐藏着对某种超越性力量的呼唤。即使我们不曾明确感知,但那份渴望,却始终存在。这本书像是一面镜子,照出了我内心深处那些不曾被自己发觉的情感和思绪。

评分

我一直认为,一本真正的好书,应该能够引发读者的思考,并且在读完之后,还能在心中留下长久的余韵。《给神的信》无疑做到了这一点。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的“留白”,作者留给读者的空间,让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经历和感悟,去填充和理解。我看到了一些关于“责任”的探讨,关于“爱”的理解,以及关于“原谅”的力量。这些并非是简单的说教,而是通过作者自身的体验,将这些抽象的概念具象化。它让我开始反思,我与这个世界,与我身边的人,与我自己,究竟是一种怎样的关系。有时候,我会觉得作者像是我的“知己”,理解我那些说不出口的心情;有时候,他又像是一位“智者”,点拨我那些想不明白的道理。这本书没有明确的“套路”,没有刻意的煽情,却在不经意间触动了我的心弦。它让我看到了,原来即使是在最平凡的生活中,也蕴藏着如此深邃的精神力量。

评分

这本《给神的信》拿到手的时候,着实被它朴实无华的封面吸引了。没有那些花哨的插画,也没有醒目的标题,就好像一本陈旧的日记本,悄悄地躺在书架的角落里,等待着有缘人的翻阅。初翻开,一股淡淡的墨香扑鼻而来,让人瞬间觉得内心平静。我迫不及待地开始阅读,心想着,究竟是什么样的“信”,能够让作者选择以如此直白而又充满敬畏的笔触来命名这本书?一开始,我并没有抱着太高的期待,毕竟“给神”这样宏大的主题,很容易让人觉得空泛或者说教。然而,越往后读,我越发沉浸其中。作者的文字,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故弄玄虚的哲学思辨,而是像流水般自然,娓娓道来。我仿佛看到了一个普通人,在人生的长河中,时而迷茫,时而欣喜,时而困惑,时而顿悟,将自己最真实的情感和思考,毫无保留地呈现在这“信”中。那些对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对人性深处幽微之处的探索,以及那些在平凡日子里闪烁出的智慧火花,都让我不由自主地产生共鸣。读这本书,不像是在阅读一篇精心雕琢的文章,更像是在与一位老友促膝长谈,分享彼此的心事,也从中汲取力量。

评分

对于《给神的信》这本书,我最深刻的感受是它的“疗愈”力量。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我们常常感到疲惫不堪,被各种压力和焦虑所裹挟。而这本书,仿佛一股清泉,缓缓流入心田,带来一丝丝的慰藉。作者在书中分享的那些与“神”的交流,更像是一种自我对话,一种对内心深处声音的倾听。他用充满情感的文字,表达了对生命的热爱,对世界的敬畏,以及对未知的好奇。我尤其欣赏作者在面对痛苦和失落时,所展现出的那种坚韧和乐观。他并没有回避现实的残酷,而是选择用一种更加积极的态度去面对。书中的某些片段,让我联想到了许多关于人生哲学和存在主义的讨论,但作者的表达方式却更加接地气,更容易被普通读者所理解和接受。读完这本书,我并没有得到什么明确的答案,但却获得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平静和力量,让我觉得,无论遇到什么困难,我都可以继续前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