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古典诗词读本

台湾古典诗词读本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台湾诗词
  • 古典诗词
  • 诗歌
  • 文学
  • 台湾文化
  • 中华文化
  • 传统文化
  • 诗词鉴赏
  • 文化艺术
  • 读本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文学作为思想、情感的载体,蕴藏着深厚的血缘印记与经验传承,台湾文学历经近一、二十年的艰辛跋涉,从边陲趋于中心。本书之编撰,精拣细择五十四家作品八十二篇。创作时间穿越明郑、清领、日据、战后以迄于今,长达三百多年;空间层面所指涉的范畴,涵盖台湾全岛及金门、马祖、澎湖等地区。作品体式有古体、近体、乐府歌行及竹枝词;题材方面,则思乡、游历、园林、抒怀、咏古、咏物、叙事说理、悯农写实等。拟透过此纵横轴线,标志台湾文学的座标,同时以风貌多样的作品,立体展现丰富内涵,试图描绘其清晰轮廓。本书特重「赏析」:或从艺术手法,或就主题思想进行鑑赏与掘发;「延伸阅读」举隅类似作品,借以比较并读,求能触类旁通;「问题讨论」重在启发引导。凡此当有助于教学之便利及研究之参考。

作者简介

曾进丰

现职:国立高雄师范大学国文系
学历:国立台湾师范大学文学博士
着作:《娑婆诗人周梦蝶》(编),台北:九歌,2005
   《应用文述要》(三版修订),台北:高立,2005
   《台湾文学读本》(合着),台北:五南,2005
   《听取如雷之静寂:想见诗人周梦蝶》,台南:汉风,2003
   《晚唐诗的锋芒与光彩:以社会诗及风人体为例》,台南:汉风,2003

欧纯纯

现职:台南女子技术学院通识教育中心
学历:国立中正大学文学博士
着作:《陆游与杨万里咏梅诗较析》,台南:汉风,2006
   《台湾文学读本》(合着),台北:五南,2005
   《唐代琴诗之风貌》,台北:文津,2000

陈美朱
现职:台南女子技术学院通识教育中心
学历:国立成功大学中文博士
国科会专案计画:
   〈明遗民「学杜」诗学现象研究〉主持人,2004
   〈明、清杜诗评点笺註研究──以杜甫诗题为研究起点〉主持人,2003
   〈明末清初「学竟陵」与「攻竟陵」诗学现象研究〉主持人,2002

汉字之境:东亚古典文学的流变与审美 本书聚焦于中国、日本、韩国(朝鲜半岛)三国自汉代至清末的古典文学经典,旨在构建一个跨越地域、贯通文脉的文学地理图景。本书不涉及台湾古典诗词的特定选本或研究,而是将视角置于更广阔的东亚文化圈内,探讨汉字文化圈内部文学传统的相互影响、独立发展与审美变迁。 第一部分:汉字诗歌的源流与地域分化 本部分将追溯汉字作为文学载体在东亚大陆及周边岛屿的早期传播与扎根过程。重点分析汉代乐府民歌向魏晋风骨的过渡,以及“建安风骨”对后世知识分子精神世界的塑造。 一、中国本土的成熟与定型: 魏晋南北朝的士人情怀与山水田园的兴起: 深入探讨“竹林七贤”对文学精神的冲击,曹植、谢灵运、陶渊明等人在政治失意与自然审美之间的张力。分析此时期,特别是南方文人对“自然”的发现,如何催生了迥异于宫廷文学的田园诗派。 唐代的巅峰与格律的确立: 详述近体诗(律诗、绝句)的格律标准是如何在初唐形成并最终确立为文学正宗的。重点比较盛唐(李白、杜甫)的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对照,以及中晚唐(白居易、韩愈)在社会批判与古文运动中的文学实践。 宋代的词体革新与文人意趣: 词作为“艳科”如何被士大夫提升至与诗并驾齐驱的地位。深入分析苏轼的豪放派与李清照的婉约派在审美趣味上的差异,以及宋代诗歌(如“江西诗派”)在技巧上的精细化追求。 二、汉字文学在东亚的本土化(以日本和朝鲜为例): 日本“汉诗”与“国风”的并存: 分析遣唐使带回的唐代文学典籍对日本早期文学的塑造,如《怀风藻》中的汉诗创作。同时,着重探讨“和歌”是如何在汉字影响下,发展出自身独特的音韵结构和物哀(Mono no aware)的美学基调。本书将对比《万叶集》与《古今和歌集》中汉文典故的运用与本土情感的表达。 朝鲜半岛的“汉诗”传统与“时调”的诞生: 考察新罗、高丽、朝鲜王朝时期,汉文(韩文称“吏读”、“乡札”)在官方文书与士大夫阶层中的主导地位。分析“汉诗”在朝鲜的接受与模仿,以及在后世对本土韵文——“时调”(Sijo)的催生所起到的规范作用。重点探讨朝鲜文人如何利用汉字意象表达对故土的忠诚与异乡的感怀。 第二部分:文体流变中的审美哲学 本部分将超越地域界限,探讨东亚古典文学中几种核心文体在不同文化土壤中的生命力与美学内核。 一、诗体之变:从赋到律的演进: 梳理赋体(中国)在汉代作为铺陈、夸饰的表达方式,如何在魏晋时期逐渐被更精炼、更内省的五言诗所取代。 探讨律诗的“对仗”、“平仄”要求,如何从技术规范上升为一种哲学约束——要求作者在严苛的结构内实现意境的完整表达。 二、散文与史传文学的张力: 史学的伦理与文学的叙事: 比较中国“二十四史”的叙事风格与日本“六国史”在文学性上的侧重。探讨古代知识分子对历史记载(如《左传》、《史记》)的模仿与创新,以及如何通过游记、笔记等小品文体(如《世说新语》、《枕草子》)展现个体经验。 “言志”与“载道”的冲突: 分析儒家思想对东亚文学“教化”职能的强调,以及文人(如唐宋八大家)在坚持文学审美价值与履行社会责任之间的徘徊与调和。 第三部分:意象、典故与跨文化接受 本部分关注文学符号的共通性与差异性,探讨东亚文学中反复出现的母题(如月亮、柳、松、竹)在不同文化语境下的意义延伸。 一、共享的文化母题及其阐释差异: 月亮意象的分析: 对比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与日本诗人(如纪贯之)在和歌中对月亮的咏叹,以及朝鲜诗人如何将月亮与“故国”或“忠君”思想结合。 禅宗与道家思想的渗透: 考察佛教禅宗思想对宋代(特别是日本的俳句前身)文学“空寂”美学的塑造,以及道家“逍遥”思想在东亚士人精神世界中的持久影响。 二、翻译、借鉴与文学的“在地化”: 分析中国古典文学作品(如唐诗宋词)如何经由不同渠道传入日本和朝鲜,并在当地被“再创作”。这一过程并非简单的模仿,而是与当地的语音、社会结构和宗教信仰发生碰撞,最终形成具有鲜明地域色彩的新文学形态。 考察古典文学在近代的命运,即当西方文学思潮涌入时,东亚各国如何重新审视和界定自身的“古典”传统,并为现代文学的转型奠定基础。 总结: 本书最终旨在描绘一幅宏大而精细的东亚古典文学地图,揭示在共同的汉字书写传统下,中国、日本、朝鲜三国文学如何各自独立开花,又相互辉映,共同构筑了独特的东方审美世界。它提供了一个超越单一民族视角的文学通识,强调文化交流中的继承、创造与张力。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卷上:诗
  思归(六首选二) 沈光文
  咏篱竹 沈光文
  甘蔗谣 卢若腾
  出师讨满夷自瓜州至金陵 郑成功
  复台 郑成功
  台湾竹枝词(十二首选三) 郁永河
  过他里雾(二首) 孙元衡
  澎湖 钱 琦
  鹿耳春潮 章 甫
  对菊 郑用钖
  苦雨 郑用钖
  和渊明归田园(四首选一) 郑用鑑
  请急赈歌(四首选一) 蔡廷兰
  闻警戒严作——戴匪滋事彰城失守 林占梅
  观盂兰放水灯 林占梅
  古香楼落成移居即事 陈肇兴
  海中捕鱼歌 陈肇兴
  嵌城秋望 赵钟麒
  咏猿 赵钟麒
  秋感(八首选二) 丘逢甲
  乙未生日感作 王 松
  秃笔(四首选二) 郑家珍、欧纯纯 撰
  台湾官府记事 洪 繻
  役夫叹 洪 繻
  春雨(三首选二) 洪 繻
  诗癖(五首选二) 王文德
  七鲲观潮行 胡殿鹏
  台阳咏古(四首选一) 胡殿鹏
  采莲词(四首选二) 施梅樵
  老妓(二首选一) 施梅樵
  拆屋行 梁启超
  献堂继尊甫兵部公之志筑莱园以奉重闱太夫人余游台馆余于园之五桂楼敬赋 梁启超
  夏日村中杂感(五首选二) 蔡碧吟
  送姪幼春过海游学 林朝崧
  浊水溪(三首选二) 林朝崧
  圆山贝冢 连 横
  咏史一三○首(选二) 连 横
  哭洪月樵先生 林资修
  狱中寄内 林资修
  轻柔曲 林资修
  尘 林献堂
  自题小照 王香禅
  梦游阿里山 王新海
  东宁杂咏一百首(选二) 林景仁
  九日邀雪渔小饮 林景仁
  迎妈祖(三首选二) 赖 和
  于同安见有结帐幙于市上为人注射玛琲者趋之者更不断 赖 和
  夏日醉草园漫兴十五首之十四 张达修、陈美朱 撰
  食荔支有作 张达修
  春柳 陈虚谷
  水镜 蔡旨禅
  效尤 骆香林

卷下:词
  满江红.谒延平郡王词 许南英
  锦缠道.楼上即事 洪 繻
  满江红.宣南旅感 施士洁
  唐多令.连雨台中卧病作 林朝崧
  浣溪沙.台湾归舟晚望 梁启超
  滴滴金.地瓜 赖惠川
  调笑令.铁马 赖惠川
  蕙兰芳引.阿里山桧 林缉熙
  卖花声.檨圃风清 林缉熙
  长相思.秋闺 张李德和
  声声慢.葛礼乐台风 石中英
  虞美人.秋思 吕伯雄
  菩萨蛮.海上 溥儒(心畬)
  西江月.夏至夜酒后萤桥泛舟 沈英名
  破阵子.古宁头战场 廖从云
  南歌子.过清水崖 陈季硕
  玉蝴蝶 杨仲谋
  临江仙.台中至溪头道中 杨仲谋
  念奴娇.夜闻秋声入户 尉素秋
  扬州慢.马祖怀古 曹以松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评价二** 我是一个对文学作品的“故事性”和“可读性”有着较高要求的人,尤其是对待古典诗词,我总觉得它们要么是高高在上、遥不可及的艺术品,要么是堆砌辞藻、不知所云的文字游戏。直到我翻开了《台湾古典诗词读本》。这本书的出现,彻底颠覆了我之前对古典诗词的刻板印象。它不是一本枯燥的学术著作,更像是一部精心编排的“古典诗词地图”,为我描绘出了台湾古典诗词的壮丽图景。作者的叙述方式非常生动有趣,他会用一些贴近生活、富有画面感的语言来阐述诗歌的意境,让我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于诗歌描绘的场景之中。例如,在讲解某首描绘山川景色的诗时,他会生动地比喻出山峦的雄伟、溪水的潺潺,让我仿佛能闻到泥土的芬芳,听到鸟儿的鸣叫。而且,书中对一些诗歌的背景故事和作者生平的介绍,也极具吸引力,让我看到了诗人们创作时的情感波动和生活点滴,这使得诗歌不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承载着鲜活生命力的情感表达。我享受这种在故事中学习诗词的体验,它让我不再觉得学诗是一件“苦差事”,反而是一种充满惊喜的探索。

评分

**评价三** 作为一名在台湾生活多年的学子,我对这片土地的文化有着一份特殊的情感。一直以来,我都渴望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孕育在这片土地上的古典诗词,它们承载着祖先的记忆,也诉说着时代的变迁。《台湾古典诗词读本》这本书,可以说是我寻找已久的“知音”。这本书的编排非常精巧,它并没有将诗歌简单地罗列出来,而是通过一个个主题,将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诗歌串联起来,形成了一条清晰的学习线索。这种“主题式”的解读方式,让我能够从更宏观的视角来把握台湾古典诗词的发展脉络,理解它们是如何在历史的洪流中演变和融合的。书中对于每一首诗的注解,都力求准确而简洁,既保留了原有的韵味,又照顾到了现代读者的阅读习惯。更让我惊喜的是,书中还穿插了一些关于当时台湾社会风貌、民俗习惯的介绍,这些细节的补充,使得诗歌不再是孤立的文本,而是与当时的社会生活紧密相连,让我能够更全面地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和文化意涵。读这本书,我仿佛在和历史对话,在诗词中感受台湾这片土地的温度和脉搏。

评分

**评价一** 拿到这本《台湾古典诗词读本》,我首先被它沉甸甸的质感和封面素雅的设计所吸引。迫不及待地翻开,一股墨香扑鼻而来,仿佛穿越了时光的洪流。作为一名对古典诗词怀有浓厚兴趣,却又常常被繁复注释和晦涩文言所困的普通读者,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真正引导我入门、让我感受到诗词魅力的读物。而这本书,恰恰填补了我的这一需求。它没有一开始就用艰深的理论吓退我,而是以一种娓娓道来的方式,从最基础的格律、意境入手,循序渐进地带领我认识了台湾古典诗词的独特风貌。书中选取的诗篇,既有大家耳熟能详的名篇,也有许多被忽略的遗珠,每一首诗的选配都经过了深思熟虑,既能展现台湾古典诗词的时代发展脉络,又能反映当时当地的社会风情和文人情怀。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于每首诗的赏析部分,作者并非简单地进行字面解释,而是深入挖掘诗歌的文化背景、创作意图,并结合当时的社会历史事件,让我能够更立体、更深刻地理解诗歌的内涵。那些看似平常的字句,在作者的解读下,立刻焕发出了生命力,让我不禁拍案叫绝。读这本书,就像是在和一位博学而温和的长者对弈,他引导我一步步解开诗歌的奥秘,让我沉醉其中,流连忘返。

评分

**评价五** 我一直认为,好的文学读物,应该能够点燃读者的兴趣,激发读者的求知欲。《台湾古典诗词读本》这本书,无疑做到了这一点。它并没有将自己定位为一本“教辅”材料,而更像是一位耐心的“向导”,带领我一步步探索台湾古典诗词的魅力。书中对于诗歌的解读,非常注重“启发性”,它不会直接给出标准答案,而是通过提出一些引人思考的问题,引导读者自己去发现诗歌的妙处。例如,在分析一首描绘思乡之情的诗歌时,作者可能会问:“你在这首诗中感受到了什么?”,“是什么样的情景让你产生了这样的感受?”。这种“互动式”的教学方式,让我感觉自己不是在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在主动地参与到对诗歌的理解过程中。而且,书中还引用了一些不同学者的观点,对同一首诗进行多角度的解读,这让我看到了诗歌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也学会了如何从不同的角度去欣赏同一件艺术品。读这本书,我不仅学会了欣赏诗词,更培养了一种独立思考和深入探究的能力。

评分

**评价四** 说实话,我对古典诗词一直抱着一种“敬畏”又“疏离”的态度。我常常被那些精妙的构思和优美的意象所打动,但限于知识储备,总觉得难以真正深入地理解其中的深意。直到我偶遇《台湾古典诗词读本》,这本书像是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诗词世界的窗户。它在讲解诗歌时,并没有直接抛出复杂的学术理论,而是从诗歌最直观的感受入手。比如,它会引导我去体会诗歌中的“情”,去感受诗人是如何用文字描绘喜怒哀乐,如何将个人的情感融入到山水草木之中。这种“感性”的解读方式,非常契合我这样感性的读者。而且,书中对于一些诗歌中出现的意象,例如“月亮”、“梅花”、“孤舟”等等,都进行了细致的辨析,让我了解这些意象在古典诗词中的丰富含义和象征意义。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不再是那个只能“看热闹”的旁观者,而是能够开始“品味”诗词的滋味,甚至能够尝试着去体会诗人的情感,去感受诗歌带来的那种淡淡的忧伤或豁然开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