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新编西洋文学概论》之姊妹编,评介各国名家作品。范围包括文艺复兴之后的新古典主义、浪漫时期及十九世纪以降的写实主义、自然主义与现代文学。书末收附录两篇,分由不同角度详论专一课题。本书为探讨近代西方文学的提要钩玄之作。
译者简介
吕健忠
已出版重要译作包括:莎士比亚《马克白:逐行注释新译本》,Catherine Diamond《做戏疯,看戏傻:十年所见台湾剧场的观众与表演》,《情慾幽林:西洋上古情慾文学选集》,《情慾花园:西洋中古时代与文艺复兴情慾文选》,马基维利《李维罗马史疏义》,Erich Neumann《丘比德与赛姬:女性心灵的发展》,《易卜生戏剧全集》(一)(二),希腊悲剧《奥瑞斯泰亚:逐行注释全译本》。
李奭学
东吴大学英文系,辅仁大学英国文学硕士,芝加哥大学比较文学博士。曾任教于东吴大学英文系、辅仁大学比较文学研究所、国立台湾师范大学英语研究所及翻译研究所。现任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副研究员,并为该院二○○三年年轻学者研究着作奖得主。着有《中西文学因绿》、《中国晚明与欧洲文学》、《经史子集翻译、文学与文化札记》;合编有《西洋文学概论》等书。并担任《联合报》、《中国时报》、《中央日报》及《自由时报》等报之专栏与书评作家。
拿到《近代西洋文学:新古典主义迄现代》这本书,我最期待的就是能够对那些我耳熟能详但又不太熟悉的作家和作品有更深入的了解。这本书无疑满足了我的期望。作者在梳理各个文学思潮时,总能恰到好处地引入具体的代表性作品和作家作为例证,并且对这些作品进行了细致入微的解读,让我不再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例如,在讲述浪漫主义的兴起时,作者不仅仅提到了华兹华斯、柯勒律治的自然观和超验主义,还对拜伦的叛逆精神和雪莱的理想主义进行了深入剖析,让我理解了浪漫主义文学内在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而当进入20世纪,作者对于超现实主义、荒诞派等流派的介绍,也充满了启发性。我从未想过,那些看似支离破碎的画面和对话,竟能承载如此深刻的哲学思考和对人类生存状态的拷问。这本书让我觉得,我以前读过的很多作品,仿佛都“活”了起来。
评分这本《近代西洋文学:新古典主义迄现代》真是一部让我大开眼界的巨著!我一直对西方文学史抱有浓厚的兴趣,尤其是在我开始接触一些经典作品的原文后,更是渴望能有一本系统性的著作来梳理其发展脉络。这本书恰恰满足了我这样的需求。翻开第一页,就被其宏大的叙事结构和细致的史料考证所吸引。作者并没有简单地罗列作品和作家,而是深入剖析了各个文学时期背后的社会、哲学和艺术思潮,将文学的发展置于更广阔的历史语境中。 例如,在新古典主义部分,我第一次如此清晰地理解了理性主义、秩序美学和模仿古希腊罗马的原则如何塑造了那个时代的戏剧、诗歌和散文。作者对亚历山大·蒲柏、约翰·弥尔顿等人的作品进行了鞭辟入里的分析,不仅仅是作品本身的风格特点,更重要的是探讨了他们如何回应当时的社会变革和知识挑战。我尤其喜欢作者在论述从启蒙运动转向浪漫主义时,对于情感、想象力和个人主义的强调。这不仅仅是文风上的转变,更是人文精神的一次深刻觉醒。
评分《近代西洋文学:新古典主义迄现代》这本书,与其说是一本文学史的介绍,不如说是一次与西方文学巨匠的深度对话。作者以其渊博的学识和精湛的笔力,带领我们穿越时空,去感受不同时代文人的思想火花和情感世界。我尤其喜欢作者对于文学史研究方法论的探讨,它不仅仅是介绍“是什么”,更是引导读者思考“为什么”。 在论述浪漫主义的“自然”观时,作者将其与当时的科学探索和哲学思辨相结合,展现了文学对时代精神的敏感捕捉。而在探讨现实主义的“社会批判”时,作者通过对狄更斯、巴尔扎克等人的作品分析,揭示了文学作为社会镜子的重要作用。这本书让我深刻体会到,理解一部文学作品,离不开对其所处时代的深刻理解。当我读到关于现代主义对语言、形式的实验时,作者的分析让我明白了,这不仅仅是风格上的创新,更是对传统价值体系和认知方式的挑战。这本书让我收获良多,也对我的阅读视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评分说实话,我在阅读《近代西洋文学:新古典主义迄现代》之前,对“现代”的界定一直有些模糊。这本书的价值就在于,它提供了一个清晰的框架,帮助我理解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甚至更晚的文学发展是如何一步步走向今天的。作者在论述象征主义、表现主义以及后来的存在主义文学时,那种抽丝剥茧般的分析,让我对那些看似晦涩难懂的作品产生了敬畏之情。 我尤其欣赏作者在讨论现代主义的“危机”与“反叛”时,那种批判性的视角。书中对两次世界大战对欧洲社会和文化造成的巨大冲击的描绘,以及文学如何成为记录创伤、反思人性,甚至探索新的意义系统的载体,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阿尔贝·加缪的荒诞哲学,到萨缪尔·贝克特的荒谬戏剧,作者都试图勾勒出这些作家在后世俗化、原子化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这本书让我明白,文学并非孤芳自赏,而是时代精神的忠实反映。
评分读《近代西洋文学:新古典主义迄现代》的过程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莫过于作者对于各个文学流派之间复杂联系的梳理。很多时候,我们阅读文学史,容易将不同的流派割裂开来,认为它们是独立发展的。但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实际上,每一个新的文学运动都往往是在对前一个时代的扬弃、继承甚至反叛中诞生的。比如,现实主义的兴起,作者便将其与工业革命、社会结构的变化以及摄影技术的出现紧密联系起来,解释了文学如何从追求理想化转向对日常生活真实面貌的刻画。 作者在描写自然主义时,那种科学精神的渗透和对社会底层生活的无情揭示,让我感到一阵阵的震撼。伊丽莎·左拉的笔触,在书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那种对环境和遗传的决定性强调,与当时科学界的一些思潮不谋而合。而当视角转向现代主义时,书中对意识流、碎片化叙事以及主观体验的深入探讨,更是让我对弗吉尼亚·伍尔夫、詹姆斯·乔伊斯等人的作品有了全新的认识。作者巧妙地引导我思考,为何文学会变得如此“内向”和“实验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