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西洋文学:新古典主义迄现代

近代西洋文学:新古典主义迄现代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文学史
  • 西方文学
  • 近代文学
  • 新古典主义
  • 浪漫主义
  • 现实主义
  • 现代主义
  • 文学批评
  • 文化史
  • 欧洲文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书为《新编西洋文学概论》之姊妹编,评介各国名家作品。范围包括文艺复兴之后的新古典主义、浪漫时期及十九世纪以降的写实主义、自然主义与现代文学。书末收附录两篇,分由不同角度详论专一课题。本书为探讨近代西方文学的提要钩玄之作。

译者简介

吕健忠

  已出版重要译作包括:莎士比亚《马克白:逐行注释新译本》,Catherine Diamond《做戏疯,看戏傻:十年所见台湾剧场的观众与表演》,《情慾幽林:西洋上古情慾文学选集》,《情慾花园:西洋中古时代与文艺复兴情慾文选》,马基维利《李维罗马史疏义》,Erich Neumann《丘比德与赛姬:女性心灵的发展》,《易卜生戏剧全集》(一)(二),希腊悲剧《奥瑞斯泰亚:逐行注释全译本》。

李奭学

  东吴大学英文系,辅仁大学英国文学硕士,芝加哥大学比较文学博士。曾任教于东吴大学英文系、辅仁大学比较文学研究所、国立台湾师范大学英语研究所及翻译研究所。现任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副研究员,并为该院二○○三年年轻学者研究着作奖得主。着有《中西文学因绿》、《中国晚明与欧洲文学》、《经史子集翻译、文学与文化札记》;合编有《西洋文学概论》等书。并担任《联合报》、《中国时报》、《中央日报》及《自由时报》等报之专栏与书评作家。

近代西洋文学:新古典主义迄现代 导言 本卷旨在构建一部全面而深入的近代西洋文学史脉络,时间跨度自十七世纪新古典主义的兴起到二十世纪现代主义的巅峰与回响。我们致力于呈现一个动态的、充满张力的文学图景,而非仅仅罗列作家与作品。此一时期,是西方社会经历剧烈变革的时代——从启蒙运动的理性光辉,到工业革命的物质冲击,再到两次世界大战的精神创伤——所有这些历史洪流,无不深刻地塑造了文学的主题、形式与哲学基础。 第一部:理性的辉煌与秩序的构建——新古典主义与启蒙运动(约1660-1789年) 此阶段的文学,其核心精神是对古典(希腊罗马)范式的回归与理性秩序的追求。在英国,詹明·德莱顿与亚历山大·蒲柏是这一美学的代表。他们推崇“合宜性”(propriety)、清晰与普遍性,运用精准的英雄双韵体(heroic couplet)来阐述道德、社会批判及哲学思辨。文学的功能被视为“教化”(to instruct and delight)。 在法国,莫里哀的喜剧以其对人性弱点和虚伪的辛辣讽刺,体现了古典主义戏剧的“三一律”(时间、地点、行动的统一)。拉封丹的寓言则以精炼的语言探讨了人性的普遍真理。启蒙运动将理性推向极致,伏尔泰和卢梭的思想交锋,不仅是文学主题的转变,更是对人类社会未来走向的深刻预言。文学开始扮演社会批评家的角色,挑战既有的神权与君权。这一时期的叙事文学尚处于早期发展阶段,但对人物心理的初步探索已见端倪。 第二部:情感的觉醒与个体的呼唤——浪漫主义的爆发(约1789-1830年) 法国大革命的硝烟与工业革命的轰鸣,彻底撕裂了新古典主义的冷静表象。浪漫主义是对过度理性化的强烈反拨,它将焦点重新投向了情感、想象力、自然、历史的神秘性以及个体的精神自由。 在德意志地区,歌德的《浮士德》标志着西方文学史上一个宏伟的里程碑,它探讨了人类永恒的追寻、知识的局限以及魔鬼的诱惑,构建了一个涵盖中世纪神秘主义与现代科学哲学的巨大框架。席勒则将反抗精神融入历史剧中。 英国的“湖畔派”诗人——华兹华斯和柯勒律治——将诗歌的语言拉回普通人的生活,赞美自然对灵魂的净化作用。拜伦的“拜伦式英雄”则成为了反叛、忧郁、被流放的贵族精神的象征,影响了整个欧洲的青年文化。雪莱对自由的狂热颂扬,以及济慈对“美”的永恒追求,将抒情诗推向了感官与哲学的巅峰。 与此同时,哥特式小说的兴起,揭示了浪漫主义对非理性、恐惧与潜意识的兴趣,为后来的心理小说奠定了基础。 第三部:世界的真实描摹与社会病理的剖析——现实主义的崛起(约1830-1870年) 随着中产阶级的崛起和科学实证主义的影响加深,文学的主流转向了对“当下”和“真实世界”的忠实再现。现实主义拒绝浪漫主义的逃避,致力于描绘社会结构、经济压力和日常生活的复杂性。 巴尔扎克被誉为法国现实主义的奠基人,他通过《人间喜剧》这部宏大的系列小说,试图描绘他那个时代的所有社会阶层和职业,其细致入微的社会学观察堪称百科全书式。福楼拜的《包法利用语》则标志着对写作技艺的极致雕琢,他追求“非人格化”的叙事声音,力求让作品的客观性达到科学般的精确。 在俄国,现实主义达到了其精神与思想的制高点。普希金的《叶甫盖尼·奥涅金》展现了“多余人”的困境。果戈里以其独特的荒诞与讽刺,揭露了官僚体制的腐败。而托尔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则将现实主义提升到了探讨人类终极道德困境和宗教信仰的哲学高度。《战争与和平》的史诗性与《罪与罚》的内心煎熬,共同构成了西方小说对人性的终极叩问。 第四部:科学的延伸与形式的探索——自然主义与象征主义的并存(约1870-1900年) 现实主义的客观性在某些方面走向了极端,催生了自然主义。埃米尔·左拉深受达尔文主义和医学观察方法的影响,主张文学应该像科学实验一样,揭示环境、遗传对人的决定性作用。他的作品往往关注社会底层和人性的阴暗面。 然而,对自然主义机械论的反叛也同时发生。象征主义诗人,如法国的波德莱尔(承前启后)、魏尔伦、兰波和马拉美,放弃了对外部世界的直接描绘,转而深入内在的精神领域。他们相信,现实世界之上存在一个更深层次的“绝对实在”,可以通过暗示、音乐性和不寻常的意象(象征)来触及。兰波对语言和感知的大胆实验,为二十世纪的现代主义诗歌开辟了道路。 第五部:现代的分裂与内在的转向——现代主义的诞生与发展(约1900-1945年) 进入二十世纪,技术的飞速发展、尼采“上帝已死”的宣告、弗洛伊德对潜意识的挖掘以及现代战争的残酷性,彻底瓦解了西方文明对于统一、客观真理的信念。文学进入了现代主义时期,其核心特征是对传统叙事结构、时间观和语言的彻底颠覆。 詹姆斯·乔伊斯、弗吉尼亚·伍尔夫等作家采用了“意识流”(stream of consciousness)技术,试图捕捉人类思维非线性的、跳跃的本质。马塞尔·普鲁斯特则通过对记忆的精细剖析,构建了宏大的时间与艺术的殿堂。 现代主义的诗歌,如艾略特的《荒原》,以其碎片化的结构、多语种的引用和对失落传统的哀叹,反映了现代知识分子的精神危机。而在欧洲大陆,卡夫卡的荒诞、形而上的恐惧,以及詹姆斯·乔伊斯的语言游戏,共同标志着一个文学形式被推向极限的时代。 结语 本卷的叙述,即是从理性对古典秩序的重建尝试,经历浪漫主义对情感和自然的解放,再到现实主义对社会细节的精确捕捉,最终在现代主义那里,文学彻底转向了对人类心智内部、对语言自身局限性的探索。这不仅是一部文学史,更是一部西方精神在面对自身加速变革时的视觉记录。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拿到《近代西洋文学:新古典主义迄现代》这本书,我最期待的就是能够对那些我耳熟能详但又不太熟悉的作家和作品有更深入的了解。这本书无疑满足了我的期望。作者在梳理各个文学思潮时,总能恰到好处地引入具体的代表性作品和作家作为例证,并且对这些作品进行了细致入微的解读,让我不再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例如,在讲述浪漫主义的兴起时,作者不仅仅提到了华兹华斯、柯勒律治的自然观和超验主义,还对拜伦的叛逆精神和雪莱的理想主义进行了深入剖析,让我理解了浪漫主义文学内在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而当进入20世纪,作者对于超现实主义、荒诞派等流派的介绍,也充满了启发性。我从未想过,那些看似支离破碎的画面和对话,竟能承载如此深刻的哲学思考和对人类生存状态的拷问。这本书让我觉得,我以前读过的很多作品,仿佛都“活”了起来。

评分

这本《近代西洋文学:新古典主义迄现代》真是一部让我大开眼界的巨著!我一直对西方文学史抱有浓厚的兴趣,尤其是在我开始接触一些经典作品的原文后,更是渴望能有一本系统性的著作来梳理其发展脉络。这本书恰恰满足了我这样的需求。翻开第一页,就被其宏大的叙事结构和细致的史料考证所吸引。作者并没有简单地罗列作品和作家,而是深入剖析了各个文学时期背后的社会、哲学和艺术思潮,将文学的发展置于更广阔的历史语境中。 例如,在新古典主义部分,我第一次如此清晰地理解了理性主义、秩序美学和模仿古希腊罗马的原则如何塑造了那个时代的戏剧、诗歌和散文。作者对亚历山大·蒲柏、约翰·弥尔顿等人的作品进行了鞭辟入里的分析,不仅仅是作品本身的风格特点,更重要的是探讨了他们如何回应当时的社会变革和知识挑战。我尤其喜欢作者在论述从启蒙运动转向浪漫主义时,对于情感、想象力和个人主义的强调。这不仅仅是文风上的转变,更是人文精神的一次深刻觉醒。

评分

《近代西洋文学:新古典主义迄现代》这本书,与其说是一本文学史的介绍,不如说是一次与西方文学巨匠的深度对话。作者以其渊博的学识和精湛的笔力,带领我们穿越时空,去感受不同时代文人的思想火花和情感世界。我尤其喜欢作者对于文学史研究方法论的探讨,它不仅仅是介绍“是什么”,更是引导读者思考“为什么”。 在论述浪漫主义的“自然”观时,作者将其与当时的科学探索和哲学思辨相结合,展现了文学对时代精神的敏感捕捉。而在探讨现实主义的“社会批判”时,作者通过对狄更斯、巴尔扎克等人的作品分析,揭示了文学作为社会镜子的重要作用。这本书让我深刻体会到,理解一部文学作品,离不开对其所处时代的深刻理解。当我读到关于现代主义对语言、形式的实验时,作者的分析让我明白了,这不仅仅是风格上的创新,更是对传统价值体系和认知方式的挑战。这本书让我收获良多,也对我的阅读视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评分

说实话,我在阅读《近代西洋文学:新古典主义迄现代》之前,对“现代”的界定一直有些模糊。这本书的价值就在于,它提供了一个清晰的框架,帮助我理解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甚至更晚的文学发展是如何一步步走向今天的。作者在论述象征主义、表现主义以及后来的存在主义文学时,那种抽丝剥茧般的分析,让我对那些看似晦涩难懂的作品产生了敬畏之情。 我尤其欣赏作者在讨论现代主义的“危机”与“反叛”时,那种批判性的视角。书中对两次世界大战对欧洲社会和文化造成的巨大冲击的描绘,以及文学如何成为记录创伤、反思人性,甚至探索新的意义系统的载体,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阿尔贝·加缪的荒诞哲学,到萨缪尔·贝克特的荒谬戏剧,作者都试图勾勒出这些作家在后世俗化、原子化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这本书让我明白,文学并非孤芳自赏,而是时代精神的忠实反映。

评分

读《近代西洋文学:新古典主义迄现代》的过程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莫过于作者对于各个文学流派之间复杂联系的梳理。很多时候,我们阅读文学史,容易将不同的流派割裂开来,认为它们是独立发展的。但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实际上,每一个新的文学运动都往往是在对前一个时代的扬弃、继承甚至反叛中诞生的。比如,现实主义的兴起,作者便将其与工业革命、社会结构的变化以及摄影技术的出现紧密联系起来,解释了文学如何从追求理想化转向对日常生活真实面貌的刻画。 作者在描写自然主义时,那种科学精神的渗透和对社会底层生活的无情揭示,让我感到一阵阵的震撼。伊丽莎·左拉的笔触,在书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那种对环境和遗传的决定性强调,与当时科学界的一些思潮不谋而合。而当视角转向现代主义时,书中对意识流、碎片化叙事以及主观体验的深入探讨,更是让我对弗吉尼亚·伍尔夫、詹姆斯·乔伊斯等人的作品有了全新的认识。作者巧妙地引导我思考,为何文学会变得如此“内向”和“实验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